
自古以来,人们对牡丹的喜爱不断地被艺术家所表现出来。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以形写神”,尽管他的真迹未能流传至今,但他在《洛神赋图》摹本中所画的洛水边盛开的牡丹,为人物作点缀,富有生动的趣味。

杨子华是北齐时期的一名将军,却擅长于丹青,传说他画马在壁上,夜晚时还可以听到画马嘶鸣的声音,同时在纸上画龙时,画卷舒展之际云雾缭绕。他曾经以牡丹为题材进行绘画,唐代韦绚刘宾客在《嘉话录》中记载道:“北齐的杨子华画牡丹非常逼真。杨子华是北齐人,对牡丹自然也很熟悉。”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曾对牡丹感叹道:“想要描绘倾城之色,如今世上已经没有杨子华这样的人了。”
6park.com自唐代开始,花鸟画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画科,其中牡丹和芍药逐渐成为花鸟画中重要的题材。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是花中之冠,娇艳端庄,国色天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所散发的雍容华贵气息备受欢迎。在国花的竞选中,牡丹人气最高。国画中的牡丹意义深远,代表着繁荣兴旺,富贵荣华的象征,令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和贵族沉醉其中,感受其倾城倾国之美。牡丹的美丽展现了其富丽端庄、雍容华贵的特质,自古以来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

牡丹因其国色和独特的香气而被称为“国色天香”,其美丽和香气已经成为其代表性特征。如古人所言:“阅尽大千春世界,牡丹终古是花王”、“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历代文人都对牡丹赞叹不已,称赞之词不胜枚举。

中国传统国画中,许多画家都将他们对牡丹的热爱通过国画这种艺术形式充分地展现出来,因此牡丹画也成为了花鸟画中的经典主题,描绘牡丹的作品数不胜数。以牡丹为主题的作品往往也富有大富大贵的美好寓意,是收藏花鸟画的绝佳选择。

画牡丹最关键的是要突显其高贵典雅、雍容华贵的气质,但常常会出现“三病”:
一是色彩不当,红绿搭配过于鲜艳刺眼或笨重疲软,即为“俗艳”。
二是过于追求厚重浓艳,导致画面干涩浮夸,色彩混浊,这称为“脂粉之气”。
三是造型僵硬平淡,缺乏生气,类似工艺品,这就是“工艺气”。

花鸟画的基本构图形式包括上插、下垂和横倚三种,无论采用哪种构图形式,都要追求一种大的动势,即“造险”。艺术家应当在表现动荡的同时,还要注意平衡和稳定。此外,画家还应注意“浓淡相宜”,“动静相生”,“疏密得当”,“知黑守白”,“藏露结合”,“以叶衬枝”,“巧妙衬托”和“师法造化”。

画牡丹要注重渗透效果,避免干涩的感觉。花朵浓淡主要靠水分调解,不宜过分依赖白色,否则行笔涩涕,造成板结干燥效果。要增加水分,快速行笔完成,才能使花瓣色彩清晰、融洽。多种笔法并用可以创造丰富多变的花瓣形象,避免单调的点画。配以绿叶会造成太强的对比,显得俗气。为了稳定画面并脱离俗气,应该使用水墨画叶子,达到视觉上的色彩平衡,才能够“艳而不俗”。

*以上国画均来自尚得堂手绘国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