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park.com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不仅以浓淡多变的线条、章法
予人以空间上的视觉美感
更传递着书者当时的情思及审美
在中国书法史上
亦涌现出许多佛门书家
本期便让我们来认识书僧智永
从《兰亭序》至
《真草千字文》
““””
永和九年,游山归家后,王羲之挥毫制序,如有神助般写下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其中以“之”字最多,有二十许,变转悉异,无有同者。
待酒醒后,他更书数十百本,皆无法与原版《兰亭序》比肩,遂特珍爱,并留付子孙传掌。

△《兰亭序》摹本 局部
历经七代,传至七世孙“王法极”手中。
后来,法极与兄孝宾同时出家,法号分别为“智永”“慧欣”。
兄弟二人落发后便住在由王羲之旧宅改建的嘉祥寺中。后为便于扫墓,移居他寺。 6park.com
梁武帝听闻王羲之后人出家崇佛,便从兄弟二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颁赐“永欣寺”匾额。
智永便在这里安顿下来,常习禅定,罕接俗务。

在习禅之余,他也不忘家学,在永欣寺书阁上临摹先祖遗帖三十年,用废的笔头装满了五个竹箱,得《真草千字文》佳者八百余本,遍施浙东诸寺。
其所书《真草千字文》用笔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刚柔相济,含蓄而有韵律,字体规整,结构匀称,疏密合体,有“二王”遗风。
注:《千字文》
《千字文》,原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由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并编纂成文。
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文采斐然,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是中国早期的蒙学课本。
而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则以楷书和草书对照书写,既便于学书者释读草字,又能让人同时欣赏他两种体裁的书法。


△墨迹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经此数十年之功,禅师妙传家法,隋唐间擅书者罕有不临摹其字的,智果、辨才、虞世南也都是他的弟子。
虞世南后来更成为唐太宗的书法老师。
而向禅师求字,或是请他题写匾额的人更是不远千里而至,往来人数众多,甚至踏穿了门槛。
禅师便以铁片包裹门槛,称作“铁门限”。


△墨迹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后禅师以作书碍道,取笔掩埋,号“退笔冢”,自制铭志,遂不复书。
临终之际,禅师将祖上所传《兰亭序》真迹交付弟子辨才。
后《兰亭序》真迹被萧翼以计骗去,献于唐太宗,并随太宗陪葬,幸而尚有摹本存世。

△ 唐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卷局部
《真草千字文》
““””
智永禅师所书《真草千字文》通篇楷书圆劲古雅,草写丰美匀适,尽用王羲之法,为后世书家所推崇临摹。
如被称为王羲之铁粉的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初学书法时,临的就是《兰亭序》和《真草千字文》,每天要写五百张纸。 (公初学书时,智永《千文》临习背写,尽五百纸,《兰亭序》亦然。)


而禅师分赠各寺的八百余《真草千字文》流传至今,仅存有二:
一是唐代流传至日本的墨迹本;
二是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薛嗣昌刻本,原石藏于西安碑林,称“关中本 ”,又称“陕西本”。


△墨迹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对于智永禅师的书法,历代书法家与书法著作多有评价。
解缙云“智永瑶台雪鹤,高标出群”;
又云:“自羲、献而下,世无善书者。唯智永能寤寐家法,书学中兴,至唐而盛。”


△墨迹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宣和书谱》说智永“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
明代余寅《同姓名录》卷十二云:“智永妙传家法,为隋唐间学书者宗匠。”


△墨迹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也有学者认为,智永书法全守家法,缺乏创新,如《书后品》“智永精熟过人,惜无奇态”。
对此,苏轼先说禅师书法需要反复欣赏方知其味: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陶渊明)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墨迹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又称禅师此举是为了保留、传承王氏书法而故意为之:
“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型,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
智永禅师身处陈、隋之间,上承魏晋南北朝“尚韵”的余绪,下开唐五代“尚法”的先河,可谓是书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
▽左右滑动,查看《真草千字文》


































6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