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学习园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这些,也影响心血管的健康
送交者: 不知笔名[☆★★声望品衔12★★☆] 于 2024-05-07 20:04 已读 5151 次 3 赞  

不知笔名的个人频道

人体内平均约有4000毫升血液,不分日夜在身体各处循环不息,给各处组织、噐官带来氧与各种养料,带走二氧化碳与各种新陈代谢的废物,使人体各部分得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机能。可以这么说:若无血液循环便无生命。

血液是在血管中循环的,若血管破裂,血液外流,如大量流失便可致命,若血管阻塞,则相关噐官功能必定因缺血而受损,稍久则组织坏死,形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其部位在心、 在脑,即所谓心脑血管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之类。此类疾病如今已成危害民众生命健康的罪魁祸首。

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关键是预防动脉硬化、“三高”,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及吸烟、缺少运动与肥胖等,因为这些都可视为发生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学术界与许多民众久已明确认知之事。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最近《欧洲心脏杂志》发表文章指出一些“非传统因素“也在影响心脑血管的健康。

在这些因素中首先被提到的是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的污染,空气中的污染物PM2.5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早已引起研究者注意,高浓度的PM2.5可以引起血压升高、诱发心律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甚至直接损害心肌。噪声污染、光污染等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影响睡眠、升高血压、引发心律紊乱。土埌中的镉、鉛、砷等的污染也与心血管病的关系密切。

其次是各种感染因素,如呼吸道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衣原体感染以及牙周病等等,这些感染的细菌、病毒可以侵入心脑血管中造成损害、甚至直接损害心肌、大脑。炎症所产生的一些生物因子进入血液中可触发凝血机制,诱发血栓形成甚至促成血管内弥漫性凝血,常是重症感染性疾病致命因素之一。

社会生活中的压力因素如未能良好应对,可导致心理、精神性疾病,如焦虑、抑郁等,必定会影响身体植物神经的平衡,影响内分泌代谢,损害心、脑健康。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这些压力因素甚至能损伤动脉血管内皮,直接促成动脉粥样硬化。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报告,除压力外,孤独、“社会隔离“ 等不良精神状态亦同样影响心血管健康。

这些虽说是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相关的“非传统因素“,但绝不可小觑。因为这些因素与“传统因素”经常是並存的,它们相互叠加危害更大。所以人们欲预防心脑血管病除了对传统的相关因素努力防控外,对这些非传统因素亦需充分关注。

环境保护虽是全社会的群体性的任务,但是个人的防护亦至关重要,如雾霾天气宜减少户外活动,如需外出宜带口罩;工作场所、家庭住处应努力避开声、光污染等等。

注意卫生、增強体质,努力避开各种急性感染。牙周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慢性感染应积极治疗。最近世界心脏联合会发布的 “冠心病二级预防路线图“ 便指出为预防发生心肌的严重和永久的损伤、減少感染对心血管的影响,冠心病患者以及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等应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並有专家指出:流感疫苗甚至还有保护冠状动脉内皮、抑制与减缓粥样斑块形成的作用(《生命时报》2024;3.1. P.18),对冠心病患者而言,可谓是一举两得了。当然,对老人而言,肺炎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亦应在考虑之列。

通过适当的运动、休闲,参与文艺活动而自我减压,是每个追求健康的人士应有的能力,多参与集体活动,关心和融入社会也是有益健康之举。

健康是人人都需要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既然知、则应行,当我们了解到这些可能影响心血管健康的相关因素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去努力去避开它们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此图采自《家庭医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4

喜欢不知笔名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不知笔名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学习园地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