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些人们心知肚明的事实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开始咿呀学语的确切时间——一般发生在出生3个月左右,也不知道自己在1岁左右踏出第一步时,迈了左脚还是右脚。关于自己出生到2岁前所有的神奇经历,几乎都来自于亲人的分享。但在这之后,记忆似乎破土而出,开始变得愈发清晰。一般来说,人们能回忆起的最早记忆大约在3岁半,受不同地域的影响,这个时间可能会相差2年左右。
如果将拥有意识作为人生命的起点,那需要至少等我们的受精卵发育到24周。这也意味着,很早之前,在子宫中的我们,不会对第一次踢母亲肚子的时间有任何意识。因为胎动通常是在怀孕16~20周才开始出现。科学界普遍认为,在24周时,胎儿大脑中的信息中转站——丘脑才开始与大脑皮层形成神经连接,将各种感觉和运动信息向上传递。这个过程正是意识形成的一个必要基础。
无法找回的记忆
在人类记忆研究史上,有一个特殊病例由于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经常被提及:美国男子Henry Molaison一生中有超过50年的时间奉献给了科学研究,不过他本人应该对此完全没有记忆。1953年,医生为了治疗Molaison的癫痫,对其进行了双侧内侧颞叶切除术,其中包括大部分海马和杏仁核等。颞叶位于人脑的两侧,是大脑皮层的四大脑叶之一。4年之后,Molaison因为记忆功能异常被纳入科学研究,一直到2008年去世。
人脑中的海马和动物海马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Professor Laszlo Seress Molaison缺失外显记忆的情况,十分类似于我们缺失了2岁之前的记忆。关于人们为何没有婴儿时期的记忆,一直是记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在大概100年前,奥地利的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用“婴儿失忆症”来描述了这个现象。不过近年来,很多科学家对于婴儿的记忆,有了一些全新甚至令人惊讶的发现。婴儿就像是一块 “海绵”,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这个世界。在他们生命的最初几年,每秒几乎都会形成超过700个新的神经连接,这也为后期大脑的学习、功能构建以及健康等奠定了基础。2022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r)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婴儿对音素的辨别从刚出生就开始了。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比如a、o和e,都是音素。他们对75名出生5个小时、平均胎龄39周的婴儿进行了研究,发现婴儿能够分辨出正向元音(/ɑː/、/ɔː/和/iː/)和反向发出的元音(/iː/、/ɔː/和/ɑː/)之间的区别,对正向发出的元音的反应更快。在一次听到元音的2小时之后再次听到相同元音,他们的反应也会增强。
手术之后,Molaison无法产生新的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这是人类拥有的两种长期记忆之一,具体指的是,当我们有意识地回忆时,可以想起的、发生自己身上或周围的事件,以及关于世界的各种事实信息。Molaison的另一种长期记忆,也称为内隐记忆很正常,他的工作记忆也不比正常人差,但无法转化为外显记忆。除此之外,Molaison也丧失了手术前1~2年的记忆,不过他保留了更早的记忆。
伴随着学习,可想而知就是记忆。人类借助学习和记忆,构建了一个不断吸取知识、熟悉世界的正循环。如果没有记忆,人脑就会像开了闸门的水池,学习获得的知识都会像池中的水一样,很快就会漏完。所以婴儿在这一时期的记忆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我们如今完全回忆不起来呢?今年3月20日,一项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研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了婴儿在清醒期间编码记忆时的大脑,发现了关键的神经机制。
记忆和成长的交点 不过近年来的一些新发现显示,海马在我们大约3个月大时,就开始发挥功能。而关于情景记忆的神经回路主要存在于海马后部,它们发育较晚,可能会在婴儿晚期开始出现。还有一些研究显示,约1岁左右,随着海马神经活动的显著增强,婴儿能开始对观察行为的记忆表征。这似乎说明在这一时期,大脑就具有了编码情景记忆的能力。因此一些观点认为,我们拥有关于1岁之后的情景记忆,只是没有能力在记忆之海中检索到它们。婴儿处于快速发育的阶段,大脑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改变。根据婴儿的行为和记忆改变,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推测,婴儿开始编码情景记忆的时间出现在9~12个月时或者是18~24个月时。在第一时间点,婴儿开始能记住物体之间的关系,比如球藏在杯子下面,而在第二个时间点,他们开始能记住事件发生的顺序、物体的位置以及自身经历中的一些细节。在论文中,他们研究了26名4~24个月大的婴儿,其中一半婴儿小于1岁,剩下的均大于1岁。他们让这些婴儿观察一些图片(每张仅出现2秒的时间),并在之后又对婴儿进行了一次检测,探究他们是否会更长时间注视之前见过的照片。在这期间,他们用fMRI检测了这些婴儿的大脑活动。
在这项新研究中,耶鲁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探究了婴儿的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也就是Molaison手术之后失去的、关于自身经历和周围发生的事件的详细记忆。如果说Molaison是因为失去了部分海马,而没有了这些记忆,那婴儿或是因为海马还没有完全发育,因为海马需要到青春期才能发育成熟。
Advertisements情景记忆检测的实验过程 图片来源于《科学》论文 他们还发现,年龄大于12个月的婴儿中除了海马体活跃外,右侧眶额叶皮层也会参与这些图像的记忆编码中。而随着年龄增长,人脑中的参与情景记忆的神经网络在逐渐扩展。在成年人中,这些情景记忆的编码会更加复杂,除了依靠海马之外,还依赖于内侧颞叶皮层区域的多个脑区。值得一提的是,海马作为婴儿情景记忆的核心,发挥了十分关键的功能。正如实验中所发现的,海马后部对全新图像的记忆编码,是在2秒内完成的。此前的研究曾发现,海马可以根据人的行为需求,在秒甚至毫秒内,快速编码事件发生的顺序和时间关系。而在我们3个月大时,海马就开始发挥统计学习的功能,也就是能通过自动提取环境中的统计规律,来形成记忆和预测能力。
这其实是一种熟悉偏好(familiarity preference)。一般来说,人们更容易对熟悉的事物产生好感和安全感,并给予这些事物更多的注意力。如果婴儿有这种偏好,也意味着他们记住了这些照片。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婴儿在第一次看图像时,海马后部的活动强烈,当这张图像再次出现时,他们看它的时间会越长。而这个现象在年龄大于12个月的婴儿中十分明显。
等待发现或已消失的“孤岛” 实际上,此前科学家曾发现,如果小鼠在婴儿期知道了迷宫逃生孔的位置,它们在成年后会忘记这个位置。不过,如果通过光遗传学方法重新激活在编码过程中激活的海马神经元,小鼠会重新知道逃生孔的位置。这些发现表明,啮齿动物的“婴儿失忆症”和记忆检索机制的缺失有关。因此,我们在婴儿时期的记忆,可能也因为没有直接刺激或提醒,因而无法被检索。不过在青春期,人大脑中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突触修剪,很难推测这些记忆是不是会因此丢失。此外,还有研究人员认为,由于婴儿在两岁前尚未具备语言能力,他们无法将自身经历转化为连贯的生活叙事,而正是这种叙事能力构成了日后自传体记忆的基础。在新论文中,研究人员表示,目前的这些发现提供了神经学证据,充分证明了在生命的第一年左右,海马中已经出现一些快速和一次性的、对个人经历的记忆编码。而这些记忆存在于何方?想要揭开婴儿失忆症的谜底,更详细的针对海马发育的研究,或是寻找答案的必经之路。
“统计学习让我们能提取周围世界的结构,”论文通讯作者Nick Turk-Browne说,“这对语言、视觉、概念等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统计学习可能比情景记忆更早发挥作用。“不过,对于为何我们没有2岁之前的记忆,他提出了几种可能,一个可能是这些情景记忆没有长期存储下来。另一个可能是,这些记忆在编码后仍然存在很长时间,一直到我们成年,只是我们无法探索它们。Turk-Browne更倾向于是后者。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77179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855-0https://qbi.uq.edu.au/brain/learning-memory/why-you-cant-remember-being-baby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60726-the-mystery-of-why-you-cant-remember-being-a-baby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why-you-cant-remember-being-born-a-look-at-infantile-amnesia/
参考链接:
喜欢icemessenger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