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学习园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死生之契阔,于以求之——《最好的告别》书评
送交者: majia马甲线[★★★★别人家孩纸★★★★] 于 2019-09-04 19:48 已读 2465 次 3 赞  

majia马甲线的个人频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出《诗经·国风·邶风·击鼓》的这句话被后世学者往往辟谣或训诂时会讲,这段话其实不过是讲战友情怀的,说什么儿女情长,真实太肤浅。 6park.com

且不论就是战友情还是儿女情来的更深入骨髓,我在这里想借题讲的,真的只是死于生之事,难道还有什么比知道自己和亲人面对彼此死亡的态度更重要的吗? 6park.com

这大概就是这本书——《Being Mortal – Illness,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或中文名翻译为《最好的告别》的书成为纽约时报所评畅销书第一名的原因吧。 6park.com

6park.com

作者Atul Gawande是印裔美籍的医生,父亲是泌尿科赤脚医生,辗转到美国的第一代移民。Atul本人先后求学于斯坦福的生物&政治双学位,牛津的PPE(政治哲学经济)两年MA,哈佛的MD,以及后来的公共卫生MPH。这样的求学经历,你不难猜测出他的民主党政治倾向,以及在作为主治医师时的人文哲学视角。 6park.com

但其实就他的书来,我最不喜欢的便是这本最畅销的《最好的告别》。 6park.com

很早前便知道他的这本书的存在,但一直没有动力看。因为就我的观点,有过一定的生活阅历之后,就是要树立一个健康的死亡观,比任何爱情观,金钱观甚至价值观都重要。哪怕死亡就在明天,或者就在下一个瞬间,你该如何做好现在的这一分钟,无愧于之前的人生,这是每分每秒做事的原则。如果身边家人、朋友面对或者突如其来的,或者被病痛折磨而不得不主动或被动屈服的死亡,你要怎么处理情绪,甚至要怎么做决定。我一直都觉得,连这种问题都没有思考过的人肯定是幼稚的;或者谈情说爱时,不谈谈彼此对如何对待病痛的双亲或自我,安乐死,器官捐献,脑死亡这种话题进行深入讨论并达成共识,你谈的都是见光死的假恋爱。所以当一本以“优雅的老/死去”为主题的鸡汤书攀升畅销榜首的时候,我是顿感匪夷所思,甚至突然无力地,对这个商业社会的人群略带了失望的。 6park.com

之前读过他的一本《The Checklist Manifesto》,或者译作《清单革命》,是比较技术性的讲“checklist”于工作的重要性的。该书技术性略强,也偏向实操,讲了些类似GTD很必要的大道理,又援引了飞行和医院这种关乎生死的行业里如此操作的必要性的大道理。看着还觉得不那么乏味,但是看完合上书反思,又有一种其实“浪费了宝贵生命看无聊破书”的感觉,好像没有任何新知,新感悟。 6park.com

这次路过书店突发奇想,想到读书会,便拿了这两本本来打死也不会碰的两本书。其实本来应该是三本,有的时候又被叫做《告别三部曲》,因为都是atul在医疗生涯中,断断续续写下的思绪。只可惜complications一书家门口的小书店并没有。索性两个晚上,伴着些小酒读完正好。Atul的这个三部曲外加清单革命,最卖座的便是being mortal。 6park.com

6park.com

但being mortal却读的我很痛苦,一种介乎于小说,存在大段很明显是为了服务故事情节发展所以后期杜撰的,但又不因为没有区分人物性格,而显得僵硬清一色的对话;以及穿插于情节中的严肃学术文章,不断对与老去,死亡,幸福的科学实践进行概述的交错出现。在我看来是既没有小说应有的距离感和对读者思维想象空间的留白;又缺乏了严肃学术文章应有的严谨和客观,更像是传销组织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伪科学拿来便用的架势。 6park.com

Being mortal,书名的意思是说人生来会死,所以需要对死亡,尤其是科技发达后老死,甚至是带着病痛老去且死亡的境况进行探讨。所以书的本意是书写作者对正确的,有尊严的,符合老人幸福感最大化的临终关怀的阐释。但是却以他自以为正确或错误的案例作为主线剧情展开,尤其是Lou Sanders的女儿Shelly所推广的,充满人情味的,可能有点不符合医学实践(比如任由老人操作“危险”设施,吃他们爱吃的糖果)的“assisted living”,而非传统养老场所的新型机构从诞生到推广的过程。主线之外,会四处穿插着他喜欢的一些医学研究或者碎碎念作为支线剧情。如果这是一个电影剧本,我给他的连贯性打70分,毕竟剧本要考量的是观众短时间的接受度和思考空间的有限性(但考虑到很多电影故事其实思考深度都比他深入,所以太高也不大可能~)。但是作为一部书,我可能只能打出59分最多,因为这是一部典型的,缺乏诚意的,在畅销书流水线上运作成熟的作品。 6park.com

当然,考虑到atul说他生活一直顺风顺水,直到毕业都没有思考过生死话题的话,或许也可以接受。但是书中实在有太多我忍不住想打人的细节,比如 6park.com

6park.com

身为印度裔,不知道karma是印地语或者梵语Sanskrit的翻译,反倒变成了the Japanese has the word.. 哦,梵天呐,请告诉我karma在日语里平假名如何写好么。平时遇到这种情况会立刻急不可耐的去信作者的。不过今天既然在码读后感,且让我吐个槽先过一把瘾吧。只希望华裔二代以后别说屈原是韩国人…… 6park.com

但吐槽归吐槽,反观全书的几个章节,the independent self, things fall apart, dependence, assistance, a better life, letting go, hard conversations, courage, 虽然有点千篇一律的讲述一个中心主题的优雅老去的问题,但就这么念念叨叨,也难免会激发对老人的呵护之心。养老院的人无论多专业,对待老人都是病人罢了,他们不会像老伴儿或者子女那样,知道你喜欢每次把西瓜切成多大吃着最舒服,梳头时要先从哪一边开始。而养老院的各种控制和舒服,对老人来说并不是,说到底不过是一个监狱,而不是行使自主权利的自己的“家”。而随着年龄增加,心态平和而增加的幸福感,有时只是人之将死的感觉原因,和年龄无关,如果是年少时的重病,也是会让少年的戾气消散的。或者,科技进步把急性病变成慢性病,以致于很多人要伴随着病痛一生;或者老人在病痛剧烈的时候,也要面对更长的晚年。其实这些话题都值得深挖,或者结合每个人经历进行深入思考,但是作者在这里,说的都对,但也都挖的不深。生活中如果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思考的人不应该比作者想得少。 6park.com

一定要强行安利一个喜欢的书中的亮点,那大概就是作者多次说到的老人的“跌倒”是很多悲惨老年病痛甚至卧床生涯的开端。作为医师的他应该对这个巧合有观察,而我想想,好像竟真是这样。 6park.com

6park.com

个人倒觉得他的Better是部很好的书,没有太多噱头,没有太多类似于Dr. informative这种强行小说化的人物设定。真情实感的写了他跟随WHO游走印度注射疫苗,伊拉克战地医院 ,面对静脉注射死刑的行刑医师的匿名采访,以及对多年对医生“malpractice”诉讼索赔的无良律师的等等边缘故事。既有猎奇的新鲜感,又有作为一个学过哲学的人对生命,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基本良知,以及法律和道德的边缘交界的探讨,也说了一些张狂的,锋芒毕露,却让人感觉充满了真实感的呐喊。 6park.com

Better是Atul很早年的书,相对being mortal的圆滑世故,说了半天什么都没说,更喜欢那时的他的文风。 6park.com

喜欢majia马甲线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majia马甲线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学习园地首页]
majia马甲线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