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学习园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八部门齐发:鼓励把高质量论文更多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上
送交者: 董小骚很OK[♂★★骚年一呼百应★★♂] 于 2022-11-16 19:51 已读 934 次 2 赞  

董小骚很OK的个人频道

2022 年 11 月 9 日,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科院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图源:科技部



11 月 10 日,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方案》将在全国内试点两点,目的是摸索出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的新标准、新方式、新机制,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落实的经验



同时要在加强对科技人才科学精神、学术道德等评价的基础上,对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社会公益研究类等四类人才予以分开探索评价方式。



而在这些具体细分的试点任务探索中,有一条格外吸引着一线科研人们的目光:



破除「唯论文」数量倾向,不把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高低等相关指标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鼓励科研人员把高质量论文更多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上。

 图源:科技部
破除「唯论文」、不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多发表国内期刊……此条要求,可以说是直接点出了广大科研人最鲜血淋漓的痛点。

舞台下的国产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的含金量比国内期刊高」仿佛成为了我国科研界一条被默认的规则。

的确,我国现代科学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大多数学术领域的话语权仍牢牢地被其他国家把控;而在国际平台发表研究成果,便是借助学术全球化的机会,用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率「弯道超车」的一个好方法。
根据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统计,中国发表的 SCI 论文数量已经累计 339.7 万篇,连续 10 年居于世界第二位,而到了 2021 年,中国已经反超美国占据榜首
但是,代价是什么?
今年 10 月 10 日,一篇名为《国际影响力与国内传播性——中国科研之悖论》的研究论文发表在了管理科学期刊  Scientometrics  上,探讨了这其中的弊病。 
图片来源:Springer Link 官网
这篇论文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科研界终对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非常重视;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学者发表的英文成果数量呈指数增长,我国甚至一跃成为了国际科学文献最大贡献者
然而,由于版权和语言等各方面的障碍,许多国际出版物,反而成为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更难获得和阅读的学术资源——这似乎意味着,对国际影响力的重视反而一定程度上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国内传播性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分析了国际期刊(WoS)和国家期刊(CSCD)对中国研究的引用后,研究者们发现:
尽管中国学者把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平台上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更高曝光度,但这些研究被国内科研同行们引用的次数,反而往往要少于那些在国内期刊上发布的研究。 
图片来源:文章截图
研究者得出了一个略显讽刺的结论:
中国学者在国际平台上发表文章,反而拉低了这些来自中国的科研成果在中国本土科研界的知名度和传播性。
这便是代价。

国产期刊——乱象丛生
可是,「学术界不愿投国产期刊」仿佛成为了我国科研界第二条被默认的规则。
《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任胜利曾指出:

2000 年,中国 SCI 期刊对中国学者论文的贡献是 41%,到 2018年下降到7.4%。也就是说,100 篇论文中只有 7 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另93篇都发在国外期刊上。



此外,中国的SCI期刊数量也与中国 SCI 论文发展不匹配,中国期刊越来越滞后于中国论文的发展。9000 多种 SCI 期刊中,中国期刊只有 241 种

为什么我国学者不愿在国产期刊上发表文章呢?
一方面原因,是国产期刊「太高贵」。
有网友爆出自己给某高校期刊投稿被拒,而拒稿信中回复的理由是该期刊「只接收双一流高校的作者投稿」。 

论文作者上传的截图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网友跟进吐槽了当下某些国产期刊的奇葩录用标准。比如要有省部级及以上课题支持,不录用本科生论文等等。 

某学报投稿须知
而这些如同段子一般的荒诞事件,仍只是国产期刊诸乱象之中的冰山一角。
2020 年 8 月 29 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对「学术界不投国内期刊的原因」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众多科研界、出版界的一线从业者尖锐地指出了如今国内期刊存在的种种问题:

某些领域的中文期刊没搞好的客观原因是,我们的科技发达程度不足以支撑打造一本该领域的一流国际期刊

一些中国期刊为了追求影响因子的提升,大大缩减了刊登论文的总数量从而提高引用比例,导致质量不高,稿源缺乏。

对比国际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审稿时间长达 9个月。

对比国际期刊的专家审稿,很多中文期刊审稿人将审稿权给了在校生。 

……

那么是不是倘若把这些乱象一一修正,国产期刊就能「直棱起来」了呢?
很可惜,国产期刊所面临的困境,远远不只是上述这些表面问题。
在当前科研评价体系中,论文的发表与众多影响学者生存和发展的实际利益挂钩——业绩考评、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职位晋升、学位授予等无一不以论文发表为考量;
与此同时,评价体系又偏重于外文期刊,尤其是 SCI 期刊,这就导致了优质学术稿件的外流。 

在国内颇受追捧的 CNS
在这种风气下,SCI 期刊普遍声誉越来越好,向其投稿的人越来越多;而中文期刊的声誉越来越差,向其投稿的人越来越少。
许多国内学者要么根本不发国内期刊,要么就先把优质稿件投国外期刊,次等稿件才考虑投国内期刊。
当然,有关部门并非不重视这一问题。早在 2020 年教育部和科技部就在《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就提出要打破「唯 SCI 至上」风气,重视国产期刊的道路。
但这并不容易。
2020 年 6 月 21 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研究员李士成在科学网发表文章《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了解一下》。他指出:

许多中文期刊的定量评价仍然存在问题,「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等基础指标的评定标准和引证来源非常模糊;这直接导致了不同学校或机构对同一中文期刊的认定可能相差很大。

总而言之,一边是期刊本身在质量、运营模式、用户体验上毛病不断的「内因」,一边则是长期处在马太效应劣势一端而积重难返的「外因」,国产期刊的生存环境仍然相当恶劣。

仅靠「鼓励」远远不够

2022 年 1 月,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教授、多个国际主流 SCI 期刊编委王善勇在文章《摘掉有色眼镜看中文科技期刊》,分享了他在受邀担任中文顶级期刊《煤炭学报》国际编委时的种种感受。
王善勇在仔细读过一系列相关领域顶级期刊后指出,近些年国内期刊整体学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反映在以下三点:

一个领域的每个分支几乎都有国内出类拔萃的学者做出漂亮的工作;

很多被人诟病的所谓「跟风」工作其实比国外所谓原创做得更好,更完善

当国外很多工作还处在 ideas, 实验,和发论文阶段,但国内已经在工程中实现了。

我们必须承认,国内期刊的整体水平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随着我国科研整体硬实力的逐步发展,一些过去的问题正在逐渐得到改善和解决。




2019 年 11 月,被收录于 SCI 的中文期刊尚且仅有 18 种;而在 2022 年的今天,被收录于 SCI 的中文期刊已有 185 种。去年 12 月,中国知网联合清华大学图书馆评出了 175 个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向下滑动,查看 2021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自 2020 年起,中国知网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期刊评价指数——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 (World Journal Clout Index, WJCI),评选出全球最具地区代表性、学科代表性、行业代表性的优秀期刊 1.5 万种左右;
而根据 2021年度的 WJCI 报告,来自中国的期刊有 1584 种,而中文期刊有着 1268 种,并已有 15 种期刊进入世界 TOP5%。 
图片来源:WJCI 研制说明
在两年前的 CCF YOCSEF 论坛上,中科院遥感所研究员邬明权曾表示,

学生毕业要求发 SCI,所以所有人都去发 SCI,而不是去发中文期刊。学术界不发中文期刊,不是因为中文期刊不好,而是因为指挥棒的原因。



而今天,《方案》这根「指挥棒」面世了,但光靠口头鼓励是不够的,需要更多政策和措施的落地。等到高水平科研成果在国内期刊上百花齐放的那一天,那不仅是国产期刊的春天,也是我国科研界的春天。
喜欢董小骚很OK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董小骚很OK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学习园地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