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魅力时尚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读过他的年轻人,不必感到羞耻
送交者: yejushi[★★★★强图奋发★★★★] 于 2022-10-05 22:57 已读 1381 次  

yejushi的个人频道

读过他的年轻人,不必感到羞耻 6park.com


《爆裂鼓手》剧照。

“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相信你或多或少都会想过这个问题,如果说现在没有想,那唯一的可能只是因为各种事情搁置了对这个问题的追问。

100年前,黑塞的《悉达多》面世,大受年轻人的欢迎;100年后,《悉达多》仍然被当下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迷茫的年轻人奉为圭臬。因为书中说尽了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因此黑塞常常被当作一名“青少年作家”。

实际上,黑塞给我们的价值,不止是社交分享平台上的金句摘抄,更是一种对“认清自我、探索自我、实践自我”人生信条的鼓励。毕竟,“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别人没法给你答案,只有自己体验之后才能找到答案。

《悉达多》首次以德文发表是在1922年。100年后的今天,《悉达多》仍然频繁地出现在各大书店的销量榜、名家必读书单中。 6park.com


《悉达多》


[德] 赫尔曼·黑塞 著,杨武能 译

译林出版社,2022-8

它的作者赫尔曼·黑塞可能是全世界最受青少年欢迎的诺奖作者,他27岁时发表的第一部作品 《彼得·卡门青》在德国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作为“成长小说”, 他的作品准确地击中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青年的神经。

成长小说有着不可思议的打动人心的力量,拿破仑最爱不释手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也可以归类其中。

黑塞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几部作品——被各种“必读书单”收录的以东方为背景的《悉达多》、被文艺青年奉为自我探索启蒙圭臬的 《德米安》及自身带有强烈意识流气质的 《荒原狼》——书中的主人公大多头脑聪明、心思细腻敏感、擅于内省,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悉达多》中的悉达多最终证悟,《德米安》中的辛克莱尔则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彷徨,《荒原狼》的主角哈里·哈勒尔则在“魔幻剧院”中认识了自己。

而在黑塞花费12年写就的最后的作品 《玻璃球游戏》中,他直接建立了一个纯粹追求精神领域高度的乌托邦,如果说他之前的作品在讨论如何出世,那这部被评论界认为是集大成之作的作品则将“入世”作为终点,走向了戛然而止的死亡结局。 6park.com


《玻璃球游戏》

[德] 黑塞 著,张佩芬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4-1

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黑塞的书中得到探索自我的勇气?我们可以从他反思教育制度的那本书说起。

永恒的命题

黑塞于1906年发表的小说 《在轮下》讲述了一个在希望和绝望中徘徊的年轻人的故事。

《在轮下》的故事如果发生在我们身边,应该是这样:汉斯是全镇唯一高考考入了省会重点大学的学生。暑假期间,他放弃了几乎所有玩乐,把所有的时间用来提前学习大学知识,这让他在大一时成绩名列前茅。

大二时,他与同班一个热爱诗歌、情感充沛,对艺术充满热情,并认为大学教育不重要的同学海尔纳结为好友。汉斯通过海尔纳认识了一个新的世界,他发现原来人生不只按部就班地中考、高考、进入重点大学、找到体面稳定的工作这一种过法。 6park.com


《死亡诗社》剧照。

学校认为好学生汉斯被具有天才气质但是无法受控的海尔纳带坏,想让他重归正轨。同时,海尔纳的行为越来越失控,在连续旷课一周后,学校趁机处分了海尔纳,让他退学。从此海尔纳成为一段传说,而汉斯已经无法继续接下来的学业,在情感和学业的接连打击下得了神经衰弱,也离开了学校。回到小镇,汉斯找了一份手艺学徒的工作,在一次酩酊大醉后,他的尸体于次日在河里被发现。

升学后第一个学期的开学季,往往是学生们最踌躇满志的时刻。告别了一个人生阶段,进入全新的环境,周围的大多是陌生的人。这是重新为自己建立形象的一个绝佳机会。

在社交分享平台上一篇获得了近万点赞的笔记中,一位高中新生直播做高考试题竞选数学课代表,后引起其他重点中学学生的争相效仿;高校新生群中,总有一些人会不断地宣布自己在学高数、编程或者英语,在收获一片不知真诚与否的夸奖之后,轻描淡写地留下一句“我太菜了”,蛰伏等待下一个显摆的机会出现。这种故事、心态与《在轮下》中描写的19世纪德国几乎一模一样:

“入学第一天,大伙都在闲聊,设法适应新的环境,他却一言不发,沉静地坐在那儿学语法,还用拇指把耳朵堵上,仿佛他要把失去多年的光阴补回来。他很聪明,从来不忘任何精神财富只具有相对价值,因此只在那些考试时能看出效果的科目上下功夫,其他功课只要普普通通、成绩中等就可以了。他学什么,下多大工夫,都要先和别人的成绩做比较,宁愿一知半解得第一,也不愿拥有双倍的知识当老二。因此,当同学们把晚上的时间花在游戏或课外读物上时,他总是安静地坐在那儿学习,丝毫不被周围的喧闹所影响,反倒不时投去一瞥不羡不妒、颇为惬意的目光,如果别人这时也在用功,那他的努力不就白费了?"

我们很容易在黑塞的小说中发现现实的影子,也能在日常生活不经意中回想起黑塞的文字。或者说, 这样的故事在每一代人身上都在不断地发生,以至于118年来的人们对于这个故事会同时产生相同的共鸣。

博尔赫斯在谈到黑塞时,提到他“像其他许多青年那样,重复哈姆雷特的充满疑问的独白,并且差一点自杀”。 哈姆雷特的问题是“to be, or not to be?”,而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这个问题本身,而在于这是一个问题。 6park.com


《哈姆雷特》(2015)剧照。

在充满了默认的世界中,黑塞的书帮助不断成为年轻人的人问出了这个永恒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做这些?”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是当路成为了唯一的路,那些脱轨的人该如何自处?

黑塞的故事一直在描写这样的人,这样的人也不断地出现,像海尔纳那样的“传奇故事”,我们一直爱听,却不愿成为其中的主角。

青少年作家?

名校毕业,考研落榜,出国申请不理想,正在Gap year中的九木,在十四五岁时第一次接触到《荒原狼》,“ 当时觉得书中描述的那种近似癫狂的幻想很酷。我不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

出于对《荒原狼》的共鸣,九木读完了《悉达多》《德米安》等作品,她敏锐地捕捉到黑塞书中人物普遍的挣扎和她的状态的相似性。从小喜欢文学和绘画的她一面希望能够追求自己的爱好,另一面认为“人不可能只靠理念生活”。读大学时,“有了自由的空间以后,我所要做的只是去验证这种理念,而且经常是无意间就在现实中重复了书中的情节”。 6park.com


图片源自Beiye Photograph。

微博、知乎等社交媒体的热搜上, “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样的终极问题是每月常客。而持有如此疑惑的大多数是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我们很少听见老年人,甚至中年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美国,黑塞也被视为一个青少年作家, “十五岁时喜欢黑塞是一个好的标志,二十岁时就是一个坏迹象了。”

这可能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许多人在接受了将近10年的高等教育,开始工作之后再阅读黑塞时为什么会产生一些耻感。进一步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岁数被打上了“而立”“不惑”“知天命”的标签。而更真实的情况却可能是, 如果我们相信“一个阶段就该做一个阶段的事”,那么随着经历的不同的事越来越多,心中的“为什么”也应该会累积得越来越多。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熟知的名篇中也有,但并不像黑塞书中的主人公那样呐喊与咆哮。顿悟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沉默如爱丽丝·门罗笔下的《逃离》,《刀锋》里最不加掩饰找寻人生意义的拉里也一直藏于故事的暗线中。 6park.com


图片源自Beiye Photograph。

作为一个“成熟的大人”,如果停止追问“有什么意义”,并不是想明白了,而是想开了、想累了、想摆烂了。在九木看来,“书对人的影响其实是潜移默化的,我读过的书让我比起金钱更重视自我和兴趣爱好,但是父母过分强势会去压抑这种自我,所以会让自己觉得违背了’正常‘道路其实是一种罪,经常会有负罪感。”

黑塞也曾在1955年对这样的现象表示过不满:“我经常因为还在念书的毛头小子们热衷于阅读《荒原狼》而感到有些生气,毕竟这是我在五十岁生日前不久写的书。”而到60年代,他的书又受到了美国年轻人极大的欢迎。彼时的美国年轻人笼罩在无意义的阴云下,看不到未来将去往何方。

在经验中蹒跚

黑塞从第一部作品 《彼得·卡门青》开始就呈现出强烈的自传色彩,到后来的《悉达多》,黑塞不断将自己在印度旅行的见闻、接触到的中国文化等新的经验放入书中,内容越来越丰富,最后的《玻璃球游戏》展现给我们的就是 一个将世界上一切美妙的艺术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乌托邦世界,却始终没有给出一个答案。

九木在回答“有什么时刻是黑塞的书帮你做出重要的决定的呢?”时说道,“我觉得黑塞等人的书告诉我的人生理念就是 ,活着就是要在没有答案的地方行走”。

相比于理论和从书中获取的先验经验,九木更加相信亲身经历和实践才能走到真正探索人生意义的道路上。“父母有段时间经常说我的大学过得很失败,但我自己觉得如果人生真的只是根据他们的轨迹来走会真的很无趣”。

在书中,悉达多对佛陀教导的理念产生怀疑,于是选择亲自去体验,在经历过万花筒式的旅程后,才没有了挣扎和怀疑,最终得到证悟。这个故事给九木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认清自我,找到自我,并且身体力行去探索,而不是听从世俗或者其他人提供的答案”。 6park.com


《赫尔曼·黑塞的漫长夏日》剧照。

身处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时代中,我们看到他人的经验如同喝水一般简单。各种不同的生活切片被放在互联网上,供人们选择性参考、模仿。

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已经越来越难寻找,而很多时候,我们什么都想要。金钱、美貌、体面、潇洒、有趣,在选择理想生活上,选择困难症也时时发作。黑塞的故事中,主人公挣扎的原因往往是许多事情两者无法兼得。

人们常常觉得单纯追求热情的成本是生活无法承受之重,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幅景象:精神和物质被认为是对立的,而当下的人们,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承受痛苦。他人不顾一切追求梦想的故事总是让我们感动,就连《爆裂鼓手》中的变态教师也有不少人认为是可以忍受的, 但是愿意如此抛下一切去实践和体验的人又有多少呢? 6park.com


《爆裂鼓手》剧照。

已经握在手中的生活是难以抛弃的,就算是一手烂牌,拿到它的人能坚持到绝望的那一刻,也足够令人羡慕。在这样的时刻里,黑塞的价值不只于社交媒体中那些抚慰受伤心灵、敦促自我和解的摘录, 而是不停地用一个又一个“为什么”鞭策你思考,迫使你做出下一个选择。

参考资料:

1. Adam Kirsch:Hermann Hesse’s Arrested Development

2. 张文江:黑塞《悉达多》讲记

喜欢yejushi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yejushi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魅力时尚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