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侃【忆少年】这个词牌的用笔特点
请再看“曹谱”为这个词牌建议的“平仄搭配”如下: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韵A)。 平平仄中仄,仄+中平中仄(韵A)。 中仄中平平仄仄,仄中平、中平中仄(韵A)。 平平仄中仄,仄+中平中仄(韵A)。它第一行是:“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韵A)”。“中平中仄”这个分句连着重复三次,是不是有些单调雷同?初看果然如此,其实这样的句式是专为三个排比句而设,以加深铺垫渲染。启笔第一行用排比句可算是【忆少年】这个词牌的特色。请看下面的例诗:忆少年 宋·乩仙 凄凉天气,凄凉院落,凄凉时候。--- 作者把“凄凉”二字重叠了三次,更加深了诗意,不是吗?下面几首也是如此。 孤鸿叫斜月,伴+寒灯残漏。 落尽梧桐秋影瘦。菱鉴古、画眉难就。 重阳又近也,对+黄花依旧。它第二行是“平平仄中仄,仄+中平中仄(韵A)”。其第一个分句用“平平仄中仄”这个律句中的“特拗”形式,在旋律上有提醒、强调的作用。请注意此句前两个字的“平平”恰与下句“仄+中平中仄”第一个领字的“仄”形成对立,以加深铿锵之感。请看下面的例诗: 忆少年 明末清初·屈大均 青青芳草,青青杨柳,青青山色。--- “青青”二字重叠三次。 愁人独如雪,为+多情头白。--- “独”和“白”在古韵中读“仄”,即“平平”仄平仄,“仄”+中平中仄。请注意上句的“平平”与下句“仄”的对立。 镜里桃花曾太赤。更何时、玉颜如昔。 春光可长驻,奈+醇醪无力。它第三行则是“中仄中平平仄仄,仄中平、中平中仄(韵A)”。上句的7字句和下句的3+4配合,形成的是旋律上的抑扬顿挫。7字句旋律拉长,而后面的3+4再稍加顿挫。一唱三叹的感觉就渲染出来了。忆少年 清·朱彝尊 一钩斜月,一声新雁,一庭秋露。--- “一”字重叠。 黄花初放了,小+金铃无数。 燕子已辞秋社去,剩香泥,旧时帘户。--- 请注意上句的7字句和下句的3+4的配合。 重阳将近也,又+满城风雨。不过,第四行又是“平平仄中仄,仄+中平中仄(韵A)”,它的平仄搭配与第二行完全一样。于是,如何避免句式的重复,就成了写好这一句的重点。接着看例诗:忆少年 春闺 清·董元恺 春尘如雨,春风如醉,春光如梦。--- “春”字重叠。 春花独对也,只+春波微动。 剪破春阴春色好,更春情、落红催送。 萋萋春草碧,恰+补春愁空。--- 第二行第一个分句是“春花独对也”,“也”字是感叹词,与这一行的“萋萋春草碧”中的“碧”对比,变化较大以避免雷同。最后的例诗是【忆少年】的变格: 忆少年 宋·曹组 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 “年时(‘当年’之意)”二字重叠。 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念过眼、光阴难再得;想前欢、尽成陈迹。--- 注意啦:上句的7字句加了一个字之后再“摊破”变成了3+5。 登临恨无语,把+阑干暗拍。这个变格唯一的不同就是在第三行上句的“中仄中平平仄仄”前面又加了一个仄声字,最后摊破成了“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从而又给全篇增加了些许变化。评分完成:已经给 喀什 加上 50 银元!
贴主:喀什于2020_07_10 3:59:34编辑
喜欢喀什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喀什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