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虎溪三笑图|求同存异,三教同源,水乳交融中展示雅俗共赏的风采
送交者: 罗杰新[★★★声望勋衔14★★★] 于 2019-06-03 4:13 已读 3726 次 4 赞  

罗杰新的个人频道

高人雅士的逸闻趣事是传统绘画题材的一个重要的母体,虎溪三笑图也不例外。尽管这个没有茶余饭后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段子的名气那么妇孺皆知,但在传统文化的谱系中,虎溪三笑这个典故却是一个儒释道三教从鼎立到融合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从中窥豹一斑,可以说是验证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鲜明例证,深刻地诠释了中华文化基因里“和”的理念所蕴含的包容性。
蔡铣 《虎溪三笑图》 这个故事最早的雏形大约成于南北朝时期,据说晋朝高僧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修行,组织了莲社吸引了与众多方外高士来此参禅说法,每当客人归去时他送客从不过虎溪,但一次儒士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来访,三人相谈甚欢,在送行时却不知不觉将他们二人送过了虎溪,引起虎啸声声,三人相视而笑,传开后被人雅称为“虎溪三笑”。这个故事后人以陆修静(406年—477年)比慧远(334年-416年)和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年龄悬殊甚大而认为实乃以讹传讹之说,不过由于其中蕴含的美好寓意而被更多人而乐于接受,围绕这一题材的诗文创作由此风行一时,并逐步演绎出绘画创作中经典的虎溪三笑图,并成为文人画中长盛不衰的主题。
胡也佛 《虎溪三笑图》 早在唐代诗仙李白的《别东林寺僧》一诗中就有“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之句,而五代时画僧兼诗僧贯休的《再游东林寺作》五首诗中其中一首更是直接将这个典故描绘的绘声绘色,并且作了自注。诗及注如下: 爱陶长官醉兀兀,送陆道士行迟迟。 买酒过溪皆破戒,斯何人斯师如斯。

远公高节,食后不饮,而将诗博绿醑与陶潜饮,别人不得。又送客不以贵贱,不过虎溪,只在寺门前,而送陆修静道士过虎溪数百步,今寺门前有道士冈,送道士至此止也。

南宋 佚名 《虎溪三笑图》 而在这一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史料记载五代宋初石恪创作的《虎溪三笑图》当是这一题材的最早的作品。传世作品中以南宋佚名作者的《虎溪三笑图》是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作品,全景式展现了虎溪三笑的典故,从画面所描述的场景来看,当是深秋季节,弯弯曲曲的虎溪从远景出逶迤而来,溪旁树影婆娑红叶缤纷,看上去令人心旷神怡,而居于画面中心的溪旁空地上三个儒释道形象的老者谈的兴高采烈,将画面主题和盘托出,画面两旁童子和马表明了送别的意思。梁楷的《三高游赏图》从画面中的三个老者也是三教中的典型形象,这幅作品重点突出人物的形象,其潜在的主题与虎溪三笑有着蛛丝马迹的联系。
南宋 梁楷 《三高游赏图》
元 颜辉 《虎溪三笑图》
明 刘俊 《虎溪三笑图》
明 担当 《虎溪三笑图》 由于虎溪三笑这个典故在文人之间成为一种美谈而人人皆知,故基于这个典故而创作的虎溪三笑图宋代之后构图上更注重直奔主题删繁就简而显得简洁淳朴,兼取宋人佚名的《虎溪三笑图》和梁楷的《三高游赏图》两者之长,淡化了背景的描绘而凸显出人物的状摹。比如元代颜辉的《虎溪三笑图》在背景处理上以高大挺拔的树和飞瀑的一角为背景,而着重于对居中的人物神态的描绘,这种艺术处理手段在表达深度上有着更多的思考,对主题的诠释有着提纲挈领的点睛之妙。有明一代,虎溪三笑图在基本沿袭着这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构图模式特点,比如明代刘俊的《虎溪三笑图》在构图模式和笔法技巧上几乎如出一辙;而担当的《虎溪三笑图》在笔法的处理上更显写意、粗疏和空灵,画面整体禅意韵味更加浓郁。更有甚者完全剔除了背景的描摹而直接以刻画三个人物的儒释道形象而表明画面主题,比如郭诩和陈洪绶的《虎溪三笑图》就是采用了这样的构图方式,虽然儒释道三位高士的动作神态不尽相同,笔墨技法的运用也各有千秋,但整体风格上都有着相似的美学趣味。在郭诩的《虎溪三笑图》上有一首这样的自题诗,点明画面主题: 陶潜不囗白莲社,此意湛湛谁得知。 今日挥图成独美,也胜三老过桥时。
明 郭诩 《虎溪三笑图》
明 陈洪绶 《虎溪三笑图》 明代诸多画家都创作过虎溪三笑图,比如吴伟、周臣、唐寅、杜君泽、尤求等人都有此类画作存世。在林林总总的这类题材中,明宣宗朱见深的《一团和气图》化用虎溪三笑的主题而呈现出不一样的画面风格和内在涵义,三人抱成一团,寓意着作为皇帝希望天下大同彼此一心的和谐局面,从画面上方的《御制一团和气图赞》可见其良苦用心:

朕闻晋陶渊明乃儒门之秀,陆修静亦隐居学道之良,而慧远法师则释氏之翘楚者也。法师居庐山,送客不过虎溪。一日,陶、陆二人访之,与语,道合,不觉送过虎溪,因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此岂非一团和气所自邪?试挥彩笔,题识其上:

嗟世人之有生,并戴天而履地。既均禀以同赋,何彼殊而此异?唯凿智以自私,外形骸而相忌。虽近在于一门,乃远同于四裔。伟哉达人,遐观高视;谈笑有仪,俯仰不愧。合三人以为一,达一心之无二。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嗯!和以召和,明良其类。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备。岂无斯人,辅予盛治?披图以观,有概予志。聊援笔以写怀,庶以誉俗而励世。

明 朱见深《一团和气图》 延至清代以至近现代,虎溪三笑图这一题材仍然深受广大文人画家的喜爱,各类风格的虎溪三笑图或工笔精描或工笔写意,但画面背后的个中妙义在昭示三教同源万法归一的背后,更寓意着一种团结和谐的文化精髓。在这些虎溪三笑图之中,傅抱石和李可染两人都创作过多幅虎溪三笑图,傅画的雄浑大气和李画的简淡妙趣在风格上迥然有异,但各得其美美美与共也算得上是一种殊途同归。除此之外,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也有这种题材的画作面世,比如日本文人画家西田春耕就曾创作过《虎溪三笑图》。
傅抱石 《虎溪三笑图》
傅抱石 《虎溪三笑图》
李可染 《虎溪三笑图》
李可染 《虎溪三笑图》
日本 西田春耕(1865一1910) 《虎溪三笑图》
儒释道三教在中华文明史上在不同时期各占上风,但从历史递进的过程看呈现着求同存异的融合态势,唐宋时期这一趋势越发明显,于是虎溪三笑图这一题材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并逐渐兴盛,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而除此之外,以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为主题人物的三圣图,以及以苏东坡、佛印、黄庭坚为主题人物的三酸图也是对三教融合这一主题不同维度的诠释,风格庄谐之间泾渭分明,而虎溪三笑图恰居其中,亦庄亦谐中独具魅力,雅俗共赏中尽得风采。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贴主:罗杰新于2019_06_03 4:16:54编辑

评分完成:已经给 罗杰新 加上 300 银元!

喜欢罗杰新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罗杰新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