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中国的“南极”,因为苏东坡而精彩 | 神州风物
送交者: pchome[♂★★★★金币钱庄★★★★♂] 于 2019-07-03 18:17 已读 709 次 1 赞  

pchome的个人频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公元1101年,大文豪苏轼从海南回到常州,结束了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见到昔日李公麟给自己画的画像,一瞬间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自题金山画像》,同年八月,苏轼逝世。



诗中写到的“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主要被贬之地,尤其是儋州,一个蛮荒小岛、无人之境,却因苏轼的存在而名垂史册。





上古:骆越与儋耳



儋州,位于海南岛西北部,为海南省的一个地级市,苏轼在此地谪居三年。



虽然今天的海南省旅游业发达,但是在古代却是荒凉之地,被称为“南服荒缴”,因地理位置、生活环境等原因,发配至此不亚于判了死刑。在这里,也就只有苏轼能够乐观豁达的面对,并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诗句。



儋州,原称儋耳,苏轼有诗云“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说的就是被贬海南儋州的经历。



在秦之前,此地因蛮荒偏远,未有史册记载。关于“儋耳”之名由来,史籍也语焉不详,《汉书》记载,“儋耳者,种大耳。”这个其实不太好理解,但后面接着说“渠率自谓王者,耳尤缓,下肩三寸。”同时《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也记载道:“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



因为这个奇特的现象,因此儋耳被成功写进了《异物志》,其描述说“儋耳之云,镂其颊皮,上连耳匡,分为数支,状似鸡肠,累耳下垂。”这与《山海经》中的“离耳国”记载类似,《山海经》记载“南荒之外,有离耳国,其人耳长及肩,每逆风走,则将耳反搭于上,使不窝风。”而“儋”应该为“聸”,《说文》解释即为“垂耳也”,所以离耳国是否为儋耳,儋耳之人耳大到底是传说还是事实,谁也说不清楚。



后来郭沫若考察儋州时,写了《说儋耳》一文,其中说到“儋耳可省言为儋,则耳殆语助,有音无义,故儋耳并非垂大之耳。”也可备为一说。



目前发现最早记载儋州的应为《吕氏春秋》,其记载“东至开晤,南抚多鷃,西服寿靡,北怀儋耳”,另有“儋耳之居,多無君”,将儋耳列为“四方之無君者”之地。而《山海经》也说:“儋耳之国在大荒北,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虽然说是北方而非南方,但根据其描述,应该是指海南儋州。



值得一提的是,在先秦时期岛上就已经有了原住居民,《汉书·地理志》记载:“今之苍梧、郁林、交趾、九真、日南,皆粤分也。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在这里聚集了不同种姓的原住民,并称为“百越”。



黎族人民保留的先民习俗




又有“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与禽兽无异,本不足郡县置也。”这里说的骆越即为海南岛上越人的一支,后来又称骆越为俚僚,到宋代又常称为黎僚,据东汉番禺人杨孚所著《南裔异物志》记载:“俚在广州之南,俗呼俚为黎”。



这似乎可以证明海南岛上的原住民为黎族,而黎族是从骆越发展而来。后来郭沫若考证也证实了这一说法,并提出“离耳亦即黎母”。





秦汉:前后两伏波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后,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而海南为象郡外缴,长期处在疆域的边界。秦末,南海郡尉赵佗趁机自立,在吞并桂林郡和象郡后,于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而海南即为南越国领土。



后来刘邦夺得天下后,经过多番博弈,只得承认南越国为汉朝藩属,虽然中间偶有摩擦,但总体上也是风平浪静,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



元鼎六年,南越反叛,刘彻“以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同楼船将军杨仆等人率军平叛,经过一年的战争,从岭南打到海南,最终击杀叛军,结束南越国统治。元封元年,在海南设置珠崖、儋耳二郡。



这次设郡的目的不仅在于管辖,更重要的还有猎奇。当时孙幸为珠崖太守,“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后来孙幸之子孙豹继承父业,结果变本加厉,“威政大行,献命岁至。中国贪其珍赂,渐相侵侮,故率数岁一反。”



在这种情况下,汉昭帝于始元五年又将儋耳郡并入珠崖郡。不过此举并没有让反叛情况有所改善,毕竟大部分反叛都是官逼民反的。如“朱崖人多长发,汉时郡守贪残,缚妇女,割头取发,由是叛乱,不复宾服。”据《汉书》记载:“至宣帝神爵三年,珠崖三县复反。反后七年,甘露元年,九县反。”到了元帝期间,情况更为严峻,“珠崖又反,发兵击之。诸县更叛,连年不定。”



朝廷一想这么多叛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简单的平叛治标不治本,于是想了个馊主意,疮伤治不好怎么办,干脆把肉割了,一了百了,于初元三年完全罢弃珠崖、儋耳二郡。



到了东汉建武十六年,交趾郡一个地方酋长有两个女儿征侧、征贰起兵反叛,这时候天下之主刘秀一想,不能任由他们发展了,自己得有所行动。于是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将,一同发兵击交趾,身经百战的马援沿海而进,大破反军,并斩杀征侧、征贰,传首洛阳。



伏波将军马援像




建武十九年,在叛乱平定后,设珠崖县,属合浦郡管辖。值得一提的是,马援在儋州平叛之余,还在各地帮助百姓,深受百姓爱戴。



后苏轼来儋州有感于前后两位伏波将军事迹,作《汉伏波将军庙碑》,其中写道“汉有两伏波,皆有功于岭南之民。前伏波邳离路侯也,后伏波新息马侯也。”以纪念其对儋州的贡献,至今儋州也依然保留着伏波将军庙。





六朝:英雄盖世的女中豪杰



三国时期,孙权于赤乌五年派遣将军聂友,儋耳太守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陆凯也因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同时改珠崖县为珠崖郡。



司马氏立晋平吴后,于太康初年,“省珠崖入合浦郡”,南朝宋元嘉八年,又复立朱崖郡。此时,中原地区都是战乱频繁,更不必说远在千里之外的海南儋耳了。



儋耳虽然有中央政府管辖,由郡里长官统治,但实际上当时的儋耳地区下设大小千余个峒,峒相当于乡、里这样的行政区划,几千个峒相互战争兼并,最后剩下九个势力较大的峒主相互制衡。在历史进程的关键时刻,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谯国夫人凭借自身的奋斗开始登场了。



谯国夫人又称冼太夫人,名叫冼英,《隋书·列女传》记载:“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女也。世为南越首领。”冼英自小也就跟着家里学习武功谋略,也是巾帼不让须眉。



越人之英冼夫人




后来冼英与北燕皇族后裔、高凉太守冯宝联姻,在儋州九峒彼此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冼太夫人挺身而出,多方运作,使得八峒首领心悦诚服归降,另一人虽然也在负隅顽抗,但最终在时势面前也放弃了抵抗。



可以说冼夫人为儋耳的安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到了梁武帝大同年间,冼夫人再次随军入儋,考虑到之前的行政区划问题,于是干脆奏请梁武帝,在废儋耳之地设置崖州,同时因原郡治临海,受自然灾害较多,且海盗也较为频繁,于是将郡治迁往高坡(即今中和),自此,高坡作为郡治一直延续至民国,由此也可见冼夫人的高瞻远瞩。



陈永定二年,冼英夫君冯宝逝世,岭南大乱,海南一带因为前期冼英的影响还在,都比较安分,而广州一带就比较乱了。



刺史欧阳纥据广州而反,同时准备策反冼夫人之子冯仆,在冼夫人的斥责下,冯仆没有踏上贼船,并发兵拒守。同时陈宣帝派出车骑将军章昭达率军讨伐欧阳纥,最终剿灭叛军。



后陈国灭亡,岭南一带没有选择归顺隋朝,而是奉六十多岁的冼夫人为主,号圣母。后来隋朝派总管韦洗带兵招抚岭南,在了解实情后,冼夫人率众归顺,并派孙子冯魂带兵迎接隋军,接管岭南。



后来番禺人王仲宣谋反,冼夫人再次协助朝廷平定叛乱,安定海南。隋文帝便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并让其子孙担任崖州总管。



隋仁寿元年,番州总管赵讷贪婪暴虐,冼夫人遣长史张融入朝上奏,隋文帝查实后杀赵纳,并遣冼夫人带诏招慰亡叛。于是八十多岁高龄的冼夫人亲奉诏书,巡视十余郡,宣布朝廷旨意,抚慰各地俚僚。



为嘉奖冼夫人功劳,朝廷赐她临振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并追赠她的儿子冯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后来冼夫人一直活到90岁才去世,民间为纪念其功绩,立冼庙奉祀。



到了宋代,有人给宋高宗上疏请求为冼夫人追赠,于是宋高宗追冼夫人为“显应夫人”,赐儋耳庙为“宁济庙”,并御笔亲书《庙额宁济诰》。苏轼也有诗称赞曰:“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 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



回顾冼夫人的一生传奇功绩,用宁济庙正殿前的对联来概括是再好不过了,“德化诸蛮,四海咸尊圣母;泽被众庶,千秋常仰夫人。”



到了隋炀帝大业年间,又改崖州为朱崖郡,后又分置儋耳、临振二郡,儋耳郡郡治义伦(即今儋州)。唐武德五年改儋耳郡为儋州,儋州之名由此开始。虽然此后频繁更名,如唐天宝元年改为昌化郡、北宋熙宁六年改为昌化军、南宋端平二年改称南宁军,但从明洪武二年复改儋州后,儋州之名一直沿用至上世纪初。





唐宋:地狱里的光



因为海南遐州僻壤、文身断发,所以唐宋时期一直成为朝廷贬谪胜地。今海南的五公祠纪念的就是唐宋时期被贬海南的五位名臣贤士:唐代名相李德裕、宋代抗金名臣金纲、政治家赵鼎、贤臣胡铨及名臣李光。



虽然这五位政坛大佬并非都是贬谪儋州,但是他们对儋州的历史发展起着主要作用。当然,谪居至此的还有将儋州推上历史舞台的“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



北宋绍圣四年六月,苏轼被贬来琼,即将与阔别三年现在被贬雷州的弟弟苏辙相见,心中十分高兴,写下了“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的句子。



后来兄弟俩短暂一见后苏轼就开始了谪居儋州的生活,天意弄人,兄弟俩这匆匆一见竟成永别。六月底,苏轼到达儋州,在游览时写下《儋耳山》一诗,“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傍者,尽是补天馀。”以石自喻,何其旷达。从此开启了他在儋州3年的谪居生涯。



初到儋州,苏轼的感觉就是“食饮不具,药石无有”“故儋耳地,非人所居”但是既来之则安之,来了儋州就得做点有意义的、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因儋州“阅汉魏六朝至唐及五代文化未开”,而且这里的学舍“先生馔已缺,弟子散未臻”,所以苏轼与几位朋友一寻思,得开个学堂,教化百姓。



在儋州百姓的帮助下,学堂筹建完毕,取杨雄“载酒问字”典故,名曰载酒堂”。苏轼在这里教徒授课,“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极大地促进了儋州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苏东坡改变海南




苏轼教授的学生中有一个叫符确的,后来在大观三年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成为海南第一位进士,而后符确继承老师的事业,回到儋州开坛讲学。此外还有慕苏轼大名,远道而来的求学学子,如“自江阴担簦万里绝还往见”的葛延之,“往从之游,气和而言遒,有中州士人之风”的琼州人士姜唐佐。



明代琼山进士唐胄在《重修儋州儒学记》中说到:“琼之有士始乎儋,琼之有士莫盛乎儋。”可以说苏轼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琼台纪事录》中评价道:“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元符三年五月,苏轼接到诰命,得以北归,接到通知后,高兴地写下“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在离开海南时又留下“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的诗句。



就在苏轼离琼后的50年,时年73岁的南宋名臣李光踏上了儋州这片土地。作为苏轼粉丝,年迈的李光决心要效仿偶像,努力发展文教,振兴儋州教育事业。他在《昌化军儒学记》中写道“予放逐至此,得与士子杖策相从”,虽然“余方老病,废墨砚”,但还是不遗余力的发展教育。



经过李光在儋八年期间的贡献,儋州的教育得以向更高水平发展,“士皆激发奋励,求师学古,讲先王之道,考六经之文,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弦诵之声,洋洋盈耳。教化行于上,而风俗美于下。”虽然现在人们对于儋州的印象停留在苏东坡身上,但这位南宋名臣李光对于儋州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的。





元明清:改土归流的失序



元至元十五年,元朝大将阿里海牙率兵南伐,十月,元军登上海南,杀琼州太守赵与珞,置琼州路安抚司及万安军、吉阳军、南宁军三个军,标志着元朝政府对海南进行正式统治。



因为岛上以黎人为主,所以元朝政府在海南采用土官制度,即当地的官员、士兵皆从当地黎人中选拔、招募。虽然土官制度对巩固当地统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元朝统治上的贪污腐败、苛捐杂税,还是让海南地区的人民反抗斗争越来越多。据史籍记载,短短几十年内,海南爆发出三十多次人民起义抗争,史书记载为“终元世,黎寇不息”。



明洪武元年,廖永忠率军南征,海南守将投降,朱元璋改琼州府为琼州,置琼州、崖州、儋州、万州四州,废除土官制度,并下令“州县各另除官,不用土人。屯兵子孙,尽革为民。以峒管黎。”朱元璋还天真的以为“前代谓儋崖为化外,以处罪人,朕今天下一家,若有风俗未淳,宜更择良吏治之,岂宜居罪人耶。”虽然想的很美好,但这种天下一家亲的政策只不过是他的自我意淫。



明朝海南行政区划




首先儋州乃至整个海南地区灾害频繁,风、水、旱、饥荒、地震等自然灾害就使得当地人民生活贫困,此外朝廷还有繁重的徭役赋税,《明实录》记载:“琼田岁三获,其赋以给卫兵,兵率以一时索足,民急不能输,则以货,贷而抑减其货之,直民困之。”



除了税赋外还有额外的摊派,同时明朝施行严厉的社会管制,百姓愤怒越积越深,最终只能通过起义动乱来表示抗争。自洪武至崇祯,大大小小的叛乱不断。



弘治十四年,儋州七坊峒黎族人民因不堪官府欺压,在首领符南蛇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史称“符南蛇起义”。此次起义“拥众万余”,得到大半个海南岛人民的响应,虽然首领符南蛇一年后就战死,但其带来的后续影响持续了二十年之久。



到了万历二十七年,定安县黎族首领马矢又发动大规模起义,儋州、崖州、等州县人民积极响应,朝廷知晓后颇为震惊,于是派雷廉副使黎国耀率领广、雷、琼等地士兵前往平乱,最终起义失败。虽然这些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黎族人民勇于对抗朝廷掠夺的决心与意志却一直延续到清朝。



清朝初期,大体沿袭明代制度,同时又不断对前代制度进行反思改革,以确保对海南的统治。但事与愿违,黎乱自顺治到光绪时期,依旧频繁爆发。



如道光十三年,儋州大旱,黎族人民食不果腹,此时有一些奸民“贷以钱米,期倍蓗偿”,同时还“借垦其地,许偿以粟”,实际上是借机慢慢侵占黎人的土地,结果是“黎田皆赤土”。



“黎人不平,则仇杀吝民,倡众作乱,外峒贫黎群起应之。”起义首领为黎人黎亚义,并且此次起义得到汉族薛凤章等广大贫苦农民支持。得到消息后,两广总督卢坤急令崖州知州发兵镇压,在困境中黎亚义拒绝官府招安,毅然战死,起义以失败告终。再如光绪十一年,儋州大旱,饥民为求生存,聚众作乱。



总之在清朝统治二百余年间,黎族作乱时有发生。以至于史书评价为“(黎人)自昔以来,叛服无常。”



民国元年,撤销儋州,改设为儋县,到1993年,又撤销儋县,设立儋州市,一直至今。



儋州,因地处偏远、文化未开,都不在禹贡九州图内,但就是这样一座海岛小城市,因为杰出的文学家苏轼的到来而显得与众不同,熠熠生辉。



今日儋州




如今的海南在人们眼中只是一座颇具现代风情的海岛旅游大省,但是在这里,还有儋州,散发着与众不同的厚重历史文化魅力。

评分完成:已经给 pchome 加上 300 银元!

喜欢pchome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pchome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