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范蠡:破落的都城,荒凉的古墓
送交者: jeffg[☆★★太尉★★☆] 于 2019-07-04 18:39 已读 439 次 1 赞  

jeffg的个人频道

古老曹国的都城已经破败得不成样子了。出了定陶县城,东北去五华里,有一个叫崔庄的小村落,穿过一片麦田,村北大约两百米就是范蠡墓了。
6park.com

低矮的土丘,破败的衰草,入目一片寂寥,几株尚未长成的青柏,掩饰不住四周透露出来的荒凉。如果不是青石墓碑上镌刻着“陶朱公之墓”几个字,任谁也不会想到这里长眠着的是一位曾经富甲天下的商业巨擘。

秋风萧瑟,古道凄凉,一辆马车自东而来,车轮古旧,行驶在行人稀少的古道上。车身简朴,随着颠簸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显得不疾不徐,似乎马车里的主人并不急于赶路。

范蠡卷起车帘,天色已暮,他不记得距离他上次经过的村落已经过去了多久,往前看看近处并无人烟,似乎又要在荒郊野岭过夜了。这一路走来,他已记不清自己究竟在马车上度过了多少个荒寂的夜晚,看看天色,唯有苦笑一声,由它去吧。

从齐国的海滨一路而来,就这么信马由缰自顾自地走着,终究会停于何方,恐怕自己也不清楚。



范蠡雕像

这已不是他第一次逃离了,默默地放下车帘,范蠡又一次陷入沉思。古道两边齐腰的枯草,在秋风的压迫下,齐刷刷地倒向东南方,显得那么的卑躬屈膝,倒是不远处偶尔闪过的苦楝,在疾风中摇摆着枝丫,苦闷地叹息,表达对暮色过早来临的不满。苦楝就那么耸立着挺直的躯干,似乎想要凭借自己单薄的身躯,支撑起已是悄悄下垂的天幕。

不久前,范蠡再一次挂别相印,散尽家财。现在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苦心戮力,耕作于海畔的鸱夷子皮了。从挂别相印的那一刻起,他就清楚地知道,鸱夷子皮已经消失了,就像当初范蠡的消失一样。

    他想起李耳说过的一句话:福兮,祸之所依。

他踏上了马车,一如当初离开越王,泛舟五湖。那是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473年),他结束了对姑苏长达三年的军事围困,终于迫使夫差不战自溃,随着夫差的自杀,越王趁势北渡淮河(公元468年),与齐晋诸侯会盟与徐州,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极富军事才华的范蠡再一次显现出他审时度势的能力与洞察世事的精明,遂即遗书一封送与文种,言明:“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劝其急流勇退。对于这个相识于狗洞的好友兼同乡,范蠡终究放心不下。收信以后,文种称病不朝,随即被杀。这一年范蠡已经六十八岁,结束了将近三十年的政治生涯,之后开始了隐姓埋名的避难生涯。

道不行,吾将乘桴浮于海。似乎没有人想到,就是这一次的逃亡,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商人。轻装简行,乘舟浮海,辗转来到齐国。当时的齐国,虽已衰落,仍具管仲遗风,通渔盐之利,行工商之业。于是他自号“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心经营数载,致产数千万,贤明显于乡里,遂被拜为齐相。

马车的颠簸惊醒了沉思的范蠡,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的痕迹,如同古树的年轮,他越发苍老,如同一位穷究天理循环的古老哲人,详述着物极必反的道理: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深秋的荒野显得格外的凄冷,道路两侧的荒草已经完全隐没在如漆的夜色之中。范蠡记得不远处经过的一棵苦楝,回头望去,似乎依稀透露出一些枝丫的疏影,弄不清楚是真实看到的存在,亦或是记忆中勾画的错觉。

已经进入宋国的地界了,明天应该能到达陶丘,那是个古贤尧舜经营过的地方。范蠡扯了一下盖在身上衿被,合衣睡下。

这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仿佛置身于一座奢华的宫殿,那感觉陌生而又熟悉,陌生的是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一幢宫殿,熟悉的是好像自己刚刚离开而又归省。在梦里他看到宫殿的中央放置着一个巨大的陶器,那陶器红得有点耀眼……

到他这个年龄,夜里已经经常睡不着觉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夜他睡得很香甜,好久没有这么酣畅淋漓地睡过了。

万万没有想到,开创齐鲁儒商先河的竟然是楚地宛人。

真正让范蠡积累巨额财富,名噪天下,一跃成为商业巨擘的是他定居定陶之后。顺便说一句,那时候定陶还叫陶丘,范蠡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名定陶。《说文解字》有云:定者,安也。

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没有人能想象一座不起眼的小城能有成就一个商业帝国的体量,也没有人能想象这座帝国大厦的建设者是一个几乎白手起家的耋耄老人。

但是有些事情我们还是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定陶几乎可以称为中原地区最繁华的商业城市。这一点从史书均称呼其为陶地,而不提曹国、宋国便可初窥端倪。事实上,春秋末期到到战国期间,围绕“陶”这座富庶的城市各大诸侯展开过激烈的争夺。先是苏秦劝说齐愍王废除东帝称号,合纵摈秦灭了宋国,紧接着就发生了五国联合攻齐,秦国首先夺取定陶改建陶郡,后来秦国围邯郸不克,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联合救赵,魏安釐王也就乘机攻取了定陶,并且灭亡了卫国。刘邦举行登基大典,即皇帝位,也是在定陶汜水之阳,这当然是后话了……农耕文明的时代,华北平原上的千亩良田所能带来的收益无法估量。

这一天,陶地的百姓看到一辆从东而来的马车,停在虞舜制陶处,一个老人凭吊良久,终于露出一抹笑意缓缓离开,据说有人在陶邱亭又看到了他,然后就驱车离去了。

这只是件微不足道的事,陶地人见得多了。此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货物所交易者,天下之中也。同每天往来诸国的各色行人一样,范蠡很快便被大家忘记了。

没过多久,陶地突然来了一位老人,自称陶朱公,开始买田置地,似乎要长住下来,人们或许依稀记得他正是那天从陶邱亭离去的那个老人。

房子买下来了,田地也置办了,族人也迁过来了,范蠡又一次把家安顿下来。算一算,从十七岁邀文种离楚入越,已是五十余载。楚国是回不去了,遥望西南的宛城,范蠡终于又把目光转到脚下的陶丘,他想起那天夜里那座奢华的宫殿,红得耀眼的陶器。



陶朱公

生活又要重新开始了,耕种、养畜、废居、候时、转物,操计然之术、逐什一之利,似乎平淡波澜不惊,不出数年,遂积累资产巨万。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迅速成就这么一个商业帝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的商业思想已经完全成熟。如果说在定陶的成就是他的倾心之作,那么在齐国海畔的耕作只能称为牛刀小试。相传范蠡来到定陶后,鲁国有个叫椅顿的穷士,问商与其,范蠡答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稼。”椅顿依其计,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

有意思的是春秋末期的范蠡就提出了“农末俱利”的商业思想,如果你知道那还是一个小农经济尚未成型的农耕时代,你就能明白“谷贱伤农,谷贵伤末”的理念具有怎样的超前意识。于是,发展起来的范蠡试图凭借庞大的财富调控粮食的价格,反过来再通过对粮食价格的调整来促进粮食的生产。

一般来说在商品经济时代具有这种思想的商人终将走向垄断,可惜的是范蠡没有,甚至他都没有想过,因为在他的心里只有“农末俱利”下的百姓富足。因为他所试图建立的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叫“平粜”。所谓“平粜”就是丰年把粮食收购上来,灾年再把粮食以平价卖出去。当一个商人走出了囤积居奇,抛开了哄抬物价追求利润的时候,那么他就开始脱离平凡走向伟大了。

在中国,有人把这种商人称为“儒商”。

在一个农业经济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的时代,出现一个建立起一个商业帝国的商人,在一个孔仲尼尚在四处流浪的时候出现一个平粜齐物“儒商”,历史就是这么奇怪。

定陶县城很小,闲逛一圈下来用不了多长时间,范蠡的雕像就立在城东,经年累月,布满了灰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或许我们该为这位睿智的老人拂拭一下身上的灰尘,毕竟农耕文明的繁华已经一去不返了,而失落了陶朱公的定陶也逐渐磨灭了千年古县的气运,可叹矣!

听人说,在定陶西南曾有范蠡湖,为昔日范蠡养鱼之所,现在已经干涸不复所在了,颇为遗憾。


评分完成:已经给 jeffg 加上 200 银元!

喜欢jeff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jeffg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