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文物知识帖:古代的“事件”与“消息”
送交者: jeffg[☆★★太尉★★☆] 于 2019-08-23 6:51 已读 1381 次  

jeffg的个人频道

事件,古代也称“事”或“事儿”,是一些随身工具或物件的总合。因其数量的不同,又有“三事儿、四事儿、七事儿、十事儿”种种之名。明代《天水冰山录·坠领坠胸事件》中有“金凤牡丹七事一挂、金素七事一挂、金厢宝玉七事一挂、金厢宝玉四事一挂、金厢石榴事件一吊”的记述。



       常州博物馆于 1976 年 5 月从武进横林征集到一件宋代银质器物,当时学者经研究就将其定名为“事件”;同年11月,武进村前又出土了一件宋代铜质物件与前者相似,两件文物均为空心圆柱状,前端尖圆,尾端略做开敞,器身遍饰花叶纹样,看样子应该属于同一类器物,只是前者有一支银耳挖和一支银质条状物一同出土,而后者则无其他物品同出,根据后者内部空间大小推测,原器内也应该收纳不止一件的物什。



       2003 年镇江丹徒上党镇莱村砖瓦厂一座北宋合葬墓里出土了另一件器物,它与横林发现的银事件外形基本相同,难得的是,器物尾端连接有长约 15 厘米的银链,银链末端有一圆环,银链上穿缀有器物的盖帽。由于出土时内腔内有竹片及毛发碎屑,当时有人认为该器为收纳毛笔之用。



       这三件外形如此相似的器物在宋代具体有什么功用?筒内还装着些什么?其中颇有耐人寻味之处。



扑朔迷离的“事件”

       “事件”一词作为饰品而言,大约来自于魏晋时期的“蹀躞七事”,此后经过世俗化的流传,“事件”的内容和功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唐代开始,耳挖、牙签、镊子、剔指刀等物就以组合的形式成为人们日常佩用的卫生洁具,通称“事件”。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曾出土一例唐代铜事件,由十件洁具组成,又称“铜十事”。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的一件,由一柄金耳挖和一支金挑牙组成,合穿在一个小金环里。江苏南京殷巷明代沐叡墓也出土过一套“事件”,外为錾刻着山水人物的小金筒,一端有盖,另一端有一根金链贯穿筒中,金链上系着金质的耳挖、剔牙、镊子和剔指刀,用时随金链抽出,用毕送入,然后扣上同金链相连的盖帽。沐叡墓出土的“金三事”与镇江丹徒出土的银事件相比,基本保持了宋代事件筒的形象和特征,只是相较前者更为精致华美,内容更加的丰富。



  宋明时期的事件筒尾端有链有环,可以推断此物应为悬配在腰间,由蹀躞演变而来,而非头饰或把玩器。只是宋代的事件筒里除了耳挖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东西呢?



意料之外的“消息”

       明代文人屠隆《考槃餘事·文房器具笺》“途利”条云:“小文具匣一,以紫檀为之,内藏小裁刀,锥子,穵耳,挑牙,消息,修指甲刀,剉指,剔指刀,发刡,镊子等件。旅途利用,似不可少。”高濂《遵生八笺》中也有相似的记载:“……途利文具匣一,内藏裁刀、锥子、穵耳、挑牙、消息,又修指甲刀、剉、发刡等件。……”由此可见,明代称这种收纳事件的器物为“途利”,此外,两文中均提到一个词“消息”,消息竟为何物?为何与其他生活用品相提并论?



       成书于元代末年的朝鲜典籍《朴通事谚解·上》中说到的剃头事云中给出了“消息”的解释:“将那铰刀斡耳捎息来掏一掏耳朵。”注云:“以禽鸟毛翎安于竹针头,用以取耳垢者,俗呼为消息。旧本作‘蒲楼翎儿’。”原来“消息”是与耳挖配合使用的一类清洁工具,以竹木制成,一头嵌有翎毛一类,大抵与我们现在使用的卫生棉签的功能相仿。宋明时期的“消息”虽无实物可见,但日人中川忠英《清俗纪闻》卷二有图作“消息筒”,内有“爬耳朵”和“消息子”,正可以看作是对“消息”图像化的解释。从外形上看清代的消息筒与宋明时期的事件筒极其相似。我们不妨做如下的推断:常州和镇江出土的事件筒里,除了耳挖外,也有可能有这样一支“消息”。因为耳挖和“消息”原本就是功能近似的配套洁具,只是因为竹木制成的消息不易保存而未能流传于世。镇江出土的事件筒内的竹木碎片正是明证。



       前面提到的武进横林出土的事件筒里还有一件银质条状物,早先的研究者认为此物作清洁舌苔之用,似乎就需要多做斟酌了。既为刮舌之物,又与耳挖存于一处,显得并不卫生,况且明人“途利文具”中并没有“刮舌”之物,可推断此物别有他用,可能就是“裁刀”、“发刡”一类。



       说到这里,常州、镇江两地出土的三件器物功用的疑云终于解开,三件或可统一看作是“事件筒”或“途利”,内装不同的卫生清洁小物件儿,这样的物件虽流于细微,却仍可从中管窥到古代文人社会生活的一份雅趣和精致。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30 银元!

喜欢jeff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jeffg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