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沁园春欣赏(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送交者: 宜城渔翁[★★声望品衔9★★] 于 2020-06-22 9:02 已读 1122 次  

宜城渔翁的个人频道

沁园春(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25年晚秋,毛泽东32岁。 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沁园春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从1911年到1925年,毛泽东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在那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词作呈现的“正能量”,至今鼓舞着青少年。

 

    周世钊(1897 -1976 ),字敦元、惇元,号东园,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石子冲人,中国著名教育家。与毛泽东有63年神交,被誉为毛泽东的“第一师友”。

 

    从1913年到1918年,周世钊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五年同班同学,曾加入新民学会。解放后与毛泽东信件来往颇多,并有诗词唱和。在毛泽东众多诗友中,周是他的第一诗友。从1915年甚至更早,开始酬唱奉和,诗交最早。历经60年甚至更长,诗交时间最长。

   

    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83年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中,首次向世人披露了一个事实。这首词是答周世钊的,是出自毛泽东给周世钊的信中。

   

    1950年9月29日清晨,周世钊受毛泽东之邀,北上相会。途经许昌,作

《五·过许昌》,并寄毛泽东

 

    野史闻曹操,秋风过许昌。荒城临旷野,断碣卧残阳。

    满市烟香溢,连畦豆叶长。人民新世纪,谁识邺中王。

 

    1956年12月5日,毛泽东致函周世钊,在信中以一首《水调歌头》答其“秋风过许昌”之句。

 

    韶山在湖南湘潭县西北与湘乡、宁乡交界处,距湘潭45公里,是一条山峦绵亘的山冲,四周峰峦耸峙,林木葱笼,风景秀丽,相传舜南巡至此而奏“韶乐”以得名。其西南有韶山主峰韶峰,海拔500米,为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也为韶山八景之一。

 

    《长沙府志》载,有韶氏三女,居山学道,有凤凰衔天书至,女皆仙去。山上有凤音亭,其南有东台、桃花洞仙迹可觅。昔人曾有“歌罢远游人不见,玉箫吹月过东台”之诗句赞颂韶山。毛泽东的故居就座落在韶山落脉处的韶山嘴对面,叫上屋场。毛泽东诞生于此,并在韶山度过了童年和少年。

 

    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是他早年开展革命斗争的地方,是当时中国农民运动开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瞿秋白曾称毛泽东和彭湃一样是“农民运动的王”。

 

    毛泽东自1911年第一次走出故乡韶山,到长沙求学、投身革命;至1976年9月9日逝世的58年间,据《毛泽东年谱》记载,共回故乡8次。

 

    1915年2月,首次回乡过春节;1916年6月26日至7月9日,第二次回乡,探望患病的母亲;1919年10月,第三次回乡,母亲病逝,奔丧;1921年春节,第四次回乡,拜谒父母合葬墓;1925年2月6日至8月28日,第五次回乡,“养疴” 200天,创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韶山党支部,创办农民夜校。

 

    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第六次回乡,共32天,毛泽东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59年6月25日至27日,第七次回乡;1966年6月17日至28日,第八次回乡,神秘地住在中外驰名的“西方一个山洞”——滴水洞别墅一号楼。

 

    1959年6月25日至27日,毛泽东巡视全国各地后,在罗瑞卿和周小舟陪同下,从长沙回到阔别32年之久的故乡。6月25日下午5时许到达后,下榻于卢家湾一号楼(现改为韶山宾馆松山一号楼),即与当地干部谈粮食、水利等情况,批阅文件至深夜。翌日黎明即去楠竹坨参拜父母墓地,访问邻里、故居,视察韶山学校,并与师生合影留念。

 

    6月25日下午,访毛氏宗祠,到滴水洞附近的韶山水库游泳,岸上围了许多群众,毛泽东游泳上岸后,还与农民群众合了影,又沿途视察生产情况。晚上自费设便宴请亲戚、烈属、老地下党员、老农协会员与老赤卫队员50余人叙旧言欢。

 

    客人散去,毛泽东回到韶山宾馆松山住房后,诗思如潮,浮想联翩,夜深不眠,一会儿来回踱步,一会儿躺下沉思,一会儿凭窗凝望。据身边工作人员说,毛泽东激动的几乎通宵未眠,后来靠在床栏和被子上,用报纸垫底,上面放一张白纸,用铅笔在上面写了涂,涂了又写,嘴里念念有词,哼来哼去,两个多小时后,停住笔,抑扬顿挫地吟诵着,吟罢,又拿笔写了一行字,于是这首《七律·到韶山》问世了。

 

    《七律·到韶山》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读了《七律·到韶山》后,1960年10月1日,周世钊到韶山,曾写下《江城子·国庆日到韶山》:

 

    良辰佳庆到韶山,赤旗边,彩灯悬,万朵红霞荡漾碧波前。似水人流流不尽,腾语笑,久留连。

    夜来场上响丝弦,鼓填填,舞翩翩。革命斗争唱出好诗篇。唱到牺牲多壮志,人感奋,月婵娟。

     

    周世钊这首词,明显受到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的影响,标题“国庆日到韶山”显然也受到毛诗标题“到韶山”之影响。而周的“唱到牺牲多壮志”句,当转化自毛泽东的“为有牺牲多壮志”句。

 

    1963年12月,时值毛泽东七秩大寿,《七律·答友人》首次发表。诗人这首诗的主题是写友谊与爱情,以及对故乡的无尽眷念。这首诗在毛泽东诗作中最为绚丽飘逸。前四句妙用古典神话传说,想象神奇,情景交融。后四句写现实世界,从神仙世界穿越而来,可谓举重若轻、自然婉转。

   

    1978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载有芦荻《在毛主席身边读书》一文。文中记述毛泽东谈到《七律·答友人》这首诗。毛泽东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伴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而‘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现在有的解释却不是这样,不符合我的思想”。

 

    《七律·答友人》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这首《七律·答友人》诗中的“友人”是谁呢?人们一度众说纷纭。

 

    1963年,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毛主席诗词》时,此诗在清样稿上标题原为《答周世钊》。随后,毛泽东在这个标题的周世钊名字后加上了“同学”二字,最后他又将“周世钊同学”五字去掉,把标题定为《答友人》。

 

    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应《毛主席诗词》英译者的请求就自己诗词中的一些词句做口头解释。其中关于《七律·答友人》的“友人”是谁的问题,毛泽东回答说:“‘友人’指周世钊。” 新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明确指出“友人是周世钊”。

 

    1955年,周世钊当时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湖南省第一师范校长。6月20日毛泽东到湖南视察工作,周世钊陪同游览长沙岳麓山,写了一首《七律·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随信件寄给毛泽东。

 

《七律·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周世钊


 

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

 

兕虎(sì hǔ),兕与虎。泛指猛兽,

 

    毛泽东收到信件后,于1955年10月4日回信,信中附有《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此信最早发表在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毛泽东书信选集》中。

 

   《七律·和周世同志》毛泽东 一九五五年十月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湘江在春日里浩荡流去,令我徘徊流连。又踏上岳麓高峰,再举目望远。 橘子洲的风儿,吹送着层层波浪。 雨从青青的田野上,扑面而来。 把酒谈笑间,尽是昔日的朋友。 那境外小人的行事,真令人悲哀。我们不要慨叹,青春年华容易逝去。三十年后,我们又登临了赫曦台。


   “域外鸡虫事可哀”,国际间的某些事件像鸡虫得失一样渺小,勾心斗角是可悲的。“赫曦(xī)台”: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岳麓书院。朱熹曾称岳麓山顶为赫曦,后因此称山上的台为赫曦台。

 

   这是一首优美动人的政治抒情诗。通过对春游长沙情景的回顾与追叙,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而且表现了诗人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的宽阔胸怀。 全诗前半部分重在写景,景色壮丽,境界阔大;后半部分重在抒情,情真意切,胸襟放达。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反映了毛泽东豁达的胸襟,对前途充满着信心。毛泽东缅怀“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岁月,对故人故园故国有浓浓的情。

 

 

 

评分完成:已经给 宜城渔翁 加上 100 银元!

喜欢宜城渔翁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宜城渔翁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宜城渔翁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