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恶”霸为何总是围绕着“我”?
送交者: Michaelliu888[♂☆★★铁面钟馗★★☆♂] 于 2020-10-30 2:37 已读 2163 次 2 赞  

Michaelliu888的个人频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小时候学这首诗的时候,大白鹅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呢? 

莫名憨实的雪白大鹅支着修长的脖子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小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时不时引颈歌唱“鹅,鹅,鹅……”从外表看,水中之鹅优雅文静,虽然没有天鹅那么高贵的气质,但也给人一种岁月静好之感。 只是谁能想到,优雅的鹅其实还能变身“大鹅(恶)霸”——它伸直脖子横冲直撞完败了院里的几个小孩,这就算了,它还啄死了半夜“串门”的老鼠,周围小孩无不对它避而远之,生怕被它误认为是在挑衅然后被追被啄,它那“拧”一下可不是一般的疼。 

大鹅的战斗力不知给多少人留下了童年阴影,至今看到大白鹅都会绕道而行。最近就有人在讨论鹅的异体字—— 

被大鸟围绕的“我”,感受到人类的悲喜在此时是相通的。
古代人大概也被鹅追过?鹅䳘䳗鵞,四个写法上下左右变换位置含义却不变,说不定在他们印象里,鹅就是会从各个方向追着“我”跑的鸟?当然这只是说个玩笑话,就像网友仿佛亲身经历般的解释:无论“我”往哪个方向跑,一只“鸟”都在追着,一边追一边扑腾翅膀一边嘎嘎叫。 

鹅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眼中的形象确实神秘,它是不是自古就给人留下了“猛禽”的印象?

文 | 李媛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原文首发于2020年10月27日,标题为《鹅䳘䳗鵞……战斗大鹅为何总是围绕着“我”?》,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先从鹅这个字说起。《说文解字》载:“䳘,鴚䳘也。从鸟。我声。五何切。”许慎(《说文解字》作者)说“鹅”这个字说的是鴚䳘,那鴚䳘又是什么? 此时需要借助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帮助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说文解字》对“鴈”字的解释——“鴈,鹅也。”段玉裁关于鹅的注释也在“鴈”字之下。
段玉裁解释说:“鴈”与“雁”各字,意即它们并不是同一个字,鹅与鴚䳘也不是同一种动物。《说文解字》里归入隹部的“雁”是指鸿雁,归入鸟部的“鴈”是指鹅。鴚䳘是野鹅,单字鹅指的是人们所养的家畜鹅。“鴈”“雁”两字字形不分已久,《礼》中单言“鴈”时都说的是鸿雁,而说“舒鴈”的则是指鹅。李巡曾说:“野曰鴈。家曰鹅。鹅谓之舒鴈者,家养驯不畏人。飞行舒迟也,是则当作舒雁。谓雁之舒者也。雁在野,鹅为家雁也。” 所以,《说文》里用“鴚䳘”来解释“鹅”其实还有些不对,毕竟鹅是人类驯养的家畜,鴚䳘则是野鹅,而野鹅是“大雁”别称,说大雁还好,一说是野鹅就让人觉的也许它们比家鹅更具战斗力…… 

野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今天的大白鹅就是古代的家鹅。前文引用的李巡的话中也透露古人已经发现了鹅的一些特点,比如“不畏人”。能得出鹅“不畏人”的结论,想必古人也是有一番经历的。

2






鹅作为被驯养的家畜,自然会让人想起家畜的可食用性,是的,鹅肉自古就是餐桌上的美食。在明朝,鹅还被视作美味家禽,无论在朝廷还是民间,都视鹅馔为尊,以鹅菜为重。在民间,人们设宴招待贵客时会把鹅馔作为开宴第一道大菜,小说《金瓶梅》也多次描述当时以鹅菜为重的礼俗。至于民间馈赠,更把赠鹅视为时尚。明代官方甚至规定,巡按在任上,是不能吃“鹅”的,以示清廉。 清代乾隆时期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收录了元末大画家倪瓒所著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即《倪云林集》中的制鹅法:

整鹅一只,洗净后,用盐三钱擦其腹内,塞葱一帚填实其中,外将蜜拌酒通身满涂之,锅中一大碗酒、一大碗水蒸之,用竹箸架之,不使鹅身近水。灶内用山茅二束,缓缓烧尽为度。俟锅盖冷后,揭开锅盖,将鹅翻身,仍将锅盖封好蒸之,再用茅柴一束,烧尽为度;柴俟其自尽,不可挑拨。锅盖用棉纸糊封,逼燥裂缝,以水润之。起锅时,不但鹅烂如泥,汤亦鲜美。以此法制鸭,味美亦同。每茅柴一束,重一斤八两。擦盐时,串入葱、椒末子,以酒和匀。《云林集》中,载食品甚多;只此一法,试之颇效,余俱附会。
 这道菜被袁枚称为云林鹅,后来享誉太湖流域,如今也是江苏省无锡市的一道传统名菜。 

云林鹅 图片来源:千米饮食网 对美食遍地的中国而言,历史悠久的鹅肉美食必然不止于此,碍于篇幅,就不再介绍更多。只是古人对鹅肉的印象又增加了一个关键词——美食。 

3






鹅作为家禽,对古人而言,可不仅有食用价值。古代举行婚礼时,鹅是要作为新郎娶亲之“贽”的。贽,即古代初次拜见长辈所送的礼物。
 但鹅获得这样的地位并不是因为它自己,而是因为前面提到的近亲——。 最开始,婚礼中必备的礼物是雁,《礼记·昏经》中说:“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皆用雁。”可见,古代婚姻六礼中,五礼都用雁,被如此重视的雁有何寓意? 《白虎通·嫁娶篇》中有解释:

“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

雁是候鸟,有随季节迁徙的习性,并且每年都会迁徙,“从不失信”,因此雁成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
在《春秋繁露》中也有此类记载:

“凡贽,大夫用雁,雁有颊,长者在民上,必有先后,雁有行列,故以为贽”。

这里所取之寓意是:雁在飞行时,都呈“人”字形排列,老而壮者在前面导引,幼而弱者在后面,从不跨越。这与儒家礼法之“长幼有序”相合,而且儒家礼法里娶亲也会讲究长幼顺序,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让年龄小的先结婚,而候鸟中只有雁有这种“行止有序”的行为,所以它倍受重视,被用为贽;除此之外,雁礼还有“妻从夫”之义,“又雁随阳,妻从夫之意”(《白虎通·嫁娶篇》),这一点与封建儒家礼法的妇女“三从四德”相合。 雁礼有这么丰富的寓意为什么后来变成了鹅礼呢?原因很现实,雁是候鸟,不是家禽,在获取上会有些困难,有些地区甚至很少有雁出现。再者,婚礼五礼中都要用雁,数量上满足条件有些困难。于是,鹅,作为雁,即前文所言之“野鹅”的近亲,以其家禽方便获取的特点乘虚而入,代雁为贽,被称为“雁鹅”。 人们在正式婚礼时,会将鹅放在特制彩亭上,由两人抬着,随行于仪仗行列中,将其作为礼物,以表达男女双方婚前互守婚约,婚后亦永不分离的美好愿望。《古今图书集成·婚礼部·辽》记载:“凡贽用生雁,左首以生色缯交络之,无则刻木为之首……雁近于死。无则以鹅代之,鹅亦雁之属也”。 到了明朝,定亲礼物已普遍用鹅——另猪二口,鹅二十对,酒八十瓶等。至今有些地方仍然有结婚抱鹅的习俗。雁礼的替代品不止鹅礼,历史上还可见鸡礼,在此不再赘述。

4






鹅对古人来说,不只有食用、祭祀礼节的价值,还有观赏价值。 它曾出现在很多文人笔下,不论是诗歌还是绘画。 

明 沈周《花下睡鹅轴》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咏鹅》这首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在此不再多说,来看几首以大白鹅为描写对象的诗: 眠沙卧水自成群,曲岸残阳极浦云。那解将心怜孔翠,羁雌长共故雄分。——唐 李商隐《题鹅》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唐 杜甫《舟前小鹅儿》 房相西亭鹅一群,眠沙泛浦白于云。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唐 杜甫《得房公池鹅》 腊后闲行村舍边,黄鹅清水真可怜。何穷散乱随新草,永日淹留在野田。无事群鸣遮水际,争来引颈逼人前。风吹楚泽蒹葭暮,看下寒溪逐去船。——唐 李郢《鹅儿》 我非好鹅癖,尔乏鸣雁姿。安得免沸鼎,澹然游清池。见生不忍食,深情固在斯。能自远飞去,无念稻粱为。——唐 吕温《道州北池放鹅》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唐 白居易《鹅赠鹤》 感觉文人眼中的鹅,就是游荡在绿水清波之上的白色小可爱,他们见到的鹅都像是画一样美好,白色(鹅)、绿色(水)的搭配自然恬静,怡然自得。当然也有例外,“争来引颈逼人前”就让人感受到了鹅伸长脖子“逼人”的威胁感,鹅的“凶”在古代并非没有人发觉。 这些文人遇见鹅便将其写入了诗文,大致也是对鹅的外表有些喜爱的,而有一位文人喜欢鹅喜欢到了拿自己价值不菲的作品去换的地步。 这个人就是书圣王羲之。他与鹅的故事载于《晋书·卷八十》: 
王羲之像 王羲之很喜欢鹅,当时会稽有一位独居的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王羲之便想去买下来,但没能成功,于是就带着亲友过去观赏他看上的那只鹅。谁知老太太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来拜访,就把鹅杀来煮了,准备用来招待贵客,王羲之听说鹅被杀上桌,难过叹惜了一整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很不错的鹅,他就过去看那群鹅,看鹅的时候非常高兴,很喜欢它们,便多次恳求道士说要买下这群鹅。那个道士倒没有闹出把鹅杀了的乌龙,他对王羲之说:“你为我写一遍《道德经》,我就把鹅都送给你,”要知道,王羲之的书法在当世是一绝,可能很多人重金都求不到一份墨宝。但王羲之并不觉得用书法作品换鹅不值得,听了道士的要求后,他欣然提笔,写完之后就带着一笼大白鹅回家了,一路上开心不已。 总的来说,鹅在古代文人眼里的形象并非“猛禽”,虽然有人注意到它“引颈逼人”,但大多还是觉得它像是白衣绅士,与绿水清波一起便是岁月静好,偶尔嬉水、活泼灵动。 但实际上,鹅作为“不畏人”的家禽在农村乡野的故事应该会比文人墨客的“真实”很多,这可能与文人的生活环境有些关系,毕竟也没几个文人真的喂过鸡赶过鹅。 鹅在农村有着很不错的“就业前景”——很多农户会养大鹅看护鸡鸭防黄鼠狼,当然还有笔者亲身经历过的鹅会啄老鼠……这在古代必然也是会被注意到,只是可能应用在了实际的农村生活而没有留在史籍文献之中。 

5





为什么鹅会这么“凶”?

据了解,鹅是一种有很强的领地意识的家禽,警戒意识也很强,他们会像狗一样,在有陌生人到来时发出警报“嘎嘎”叫,有的猛鹅还会直接伸长脖子扇着翅膀就冲上去驱赶(追赶)别人,引起主人注意。 鹅在西方自古就是一种警卫动物。据说,公元前390年,高卢人侵入并攻破了罗马城,罗马军民逃到了卡庇托林山顶防守。当时高卢人久攻不下采取围困的方式,但有一天高卢人突然夜晚突袭,而当天值班的罗马卫队睡着了。当时是罗马士兵散养的一群鹅受惊大叫,罗马士兵才被惊醒,发现敌人偷袭,赶忙起身作战,击退了高卢人。罗马人一直觉得鹅救了罗马城,为了表达感激,他们把卡庇托林山上的白鹅称之为“圣鹅”,在罗马城里,现在还有着一座鹅纪念碑。现在欧洲有些地方还会将鹅作为警戒动物,甚至表示警戒效果比狗好…… 也不只有西方人注意到鹅的可用性,新疆沙湾的警察局也养了一群“警鹅”来防贼。农村养鹅抓老鼠也是对其警戒性的一种利用(虽然没能防住鹅对各种小朋友和大朋友的追赶袭击)。 

甚至曾有以鹅定战斗力的说法,1宅男等于0.5鹅的假设也是让人哭笑不得。 鹅为什么这么“刚”?主要是因为它们的眼睛构造独特,类似于凸透镜的构造,让任何人或动物在它眼里都是缩小版,所以鹅会认为它看到的东西都比它小,这样一来,鹅自然是无所畏惧,谁都敢惹。
还有知乎网友调侃:“突然觉得曲项向天歌,不是杜鹃的优雅文艺,而是有与天叫板气势”。他们不管不顾,横冲直撞,直到被逮住了才知道害怕,整一个愣头青,这也是“呆头鹅”一词的形象之处了。  

再来看看它的“嘴”—— 

这些锯齿状的东西,被称为齿状喙,功用是让鸟类,包括鹅在进食的时候可以扯断断树枝和草。真是看着就疼…… 不过,打败鹅也很简单,只要不怂,抓住脖子,你就赢了。 但是笔者怂,先跑为敬,期待大家的战绩。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5 银元!

喜欢Michaelliu888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Michaelliu888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