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金文京:日本藏夷白堂刊本《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纪略
送交者: 我在枫林中哭泣[♀☆★★★女中豪杰★★★☆♀] 于 2021-02-05 19:53 已读 1547 次 1 赞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一、版本概况

《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取自卷四首题)二十四卷,阙卷一、三、十二、十三,存二十卷,另有若干阙叶,共十册,明万历间武林夷白堂刊本,仅见藏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编号17-27-10)。

《日本藏夷白堂刊本三国志传》

此书为现存明刊《三国志演义》版本中唯一的袖珍本(小型本),内容、体裁均有特色,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版本。

书高十二・六厘米,宽八・一厘米。茶色后补书皮,四针眼日式装订。板框内高一〇・三厘米,宽六・九厘米。四周单边,有界(很多地方已磨灭),每半叶九行,行十七字,书信等引用文低一格,批注小字双行。板心白口,下向单黑鱼尾,鱼尾上题“三国志”或“三国志”(也有无题的),鱼尾下刻“卷几”、叶码。

值得注意的是,九行十七字的行款,与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演义》版本嘉靖本(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序刊)相同。

此书各卷首题及收录回数与诸本有不同的情况如下:

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 6park.com

卷一 阙。当收一—十回,共十回。

卷二 首题“新镌通俗演义三国志传卷之二”/“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编次”/“武林夷白堂刊(/表示改行,下同。)。收十一—二十回,共十回,七十一叶。尾题“二卷终”。

卷三 阙。当收二十一—三十回,共十回。

卷四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四”/“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编次”/“武林夷白堂刊。收三十一—四十回,共十回,七十五叶(因第一叶“乙”,第二叶“又乙”,实有七十六叶,下阙(按内容,当阙一叶)。

卷五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五”。收四十一—五十一回,共十一回,七十叶。

卷六 首阙十二叶。收五十二(阙)-六十回,共九回(五十二回应在阙叶中),七十五叶,下阙一叶。

卷七 首题“新镌通俗演义三国志便览卷之七”/“武林夷白堂梓行”。收六十一—七十一回,共十一回,七十八叶。

卷八 首题“新镌通俗演义三国志便览卷之八”/“武林夷白堂梓行”。收七十二-八十回,共九回,七十一叶。尾题“三国志巻之八终”。

卷九 首阙八字(疑为“新镌通俗三国演义”)“卷之九”。收八十一-八十九回,共九回。因八十五、八十六回合并,实际上只有八回。共六十九叶。

卷十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十 夷白堂板(小字)”。收九十-一百回,共十一回。因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回,九十四、九十五回,九十六、九十七回各为合并,实际上只有七回。共六十五叶。

卷十一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十一”。收一〇一—一一二回,共十二回,八十二叶。尾题“十一卷终”。

卷十二、十三 阙。当收一一三—一三〇回,共十八回。

卷十四 首阙第一叶右半。收一三一—一四〇回,共十回,八十叶。

卷十五 首阙十四叶。收一四一(阙)——一五一回(一四一回当在阙叶中),共十一回。因一四三、一四四回,一四六、一四七回,一四八、一四九回,一五〇、一五一回各为合并,实际上只有七回。共七十五叶。尾题“十五卷终”。

卷十六 首题“新镌通俗演义三国便览卷之十六 夷白堂板(小字)”。收一五二—一六〇回,共九回。因一五六、一五七回合并,实际上只有八回。共六十二叶。尾题“三国志巻之十六终”

卷十七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十七”。收一六一—一六九回,共九回,六十四叶,下阙一叶。

卷十八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十八”/“武林夷白堂校梓”。收一七〇—一七八回,共九回,七十叶。尾题“□珍三国志巻之十八终”(头一字已漫漶不清,疑当为袖珍之义。)

卷十九 首题“新镌三国志传通俗演义卷之十九”。收一七九―一八八回,共十回。共八十六叶,下阙一叶。

卷二十 首题“新镌通俗演义三国便览卷之二十”/“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武林夷白堂刊”。收一八九—二〇〇回,共十二回。八十六叶,下阙二〇〇回。

卷二十一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廿一 徽郡原板(小字)”。收二〇一—二〇九回,共九回。因二〇一、二〇二回,二〇三、二〇四、二〇五、二〇六、二〇七、二〇八回,各为合并,实际上只有三回。共七十二叶,下阙(大概二、三叶)。

卷二十二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二十二”。收二一〇—二二〇回,共十一回。因二一〇、二一一、二一二回,二一五、二一六回各为合并,实际上只有八回。共八十四叶,下阙(大概三叶)。

卷二十三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廿三”。收二二一—二三一回,共十一回。因二二一、二二二、二二三回合并,实际上只有九回。共六十八叶,下阙一叶。

卷二十四 首题“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之廿四”/“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 罗本编次”/“武林 夷白堂刊”。收二三二—二四〇回,共九回,七十七叶。

周曰校刊本《三国志传演义》

此书二十四卷,与嘉靖本相同。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等则合为十二卷。各卷首题,称“通俗三国演义便覧”者最多,以此暂定为全体书名。

也有称“通俗演义三国志便覧”者(卷七、八),称“通俗演义三国便覧”者(卷十六、二十)、称“通俗演义三国志传”(卷二)、“三国志传通俗演义”者(卷十九)。其中“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与周曰校本、夏振宇本同。而称“通俗三国演义”者极为罕见。

目前中国一般把《三国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三国志演义》诸多版本中于此殆为首见。“便覧”当指袖珍本,且内容有所省略(详后)而言,题称“便覧”者小说版本中也仅此一见。

卷二十一题下有“徽郡原板”四字。按万历三十九年(一六一一)黄正甫所刊《新镌徽郡原板校正绘像注释便览与贤日记故事》(现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亦称“徽郡原板”、“便覧”,与此书相同。

《三国志演义》全书分二四〇回,二十四卷本(嘉靖本)每卷收十回,十二卷本(周曰校本等)每卷收二十回,福建刊二十卷系统则每卷收十二回。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而此书每卷所收回目,有九回者(卷六、八、九、十六、十七、十八、二十一、二十四)、十一回者(卷五、七、十、十五、二十二、二十三)、十二回者(卷十一、二十),各卷参差不齐,现存诸版本中,亦仅此一见。

而卷五(十一回)、六(九回)共为二十回,卷七、八,卷九、十,卷十五、十六,卷二十一、二十二,卷二十三、二十四都如此,似是把十二卷本析为二十四卷的痕迹。至于何以如此分配不均,则不得而知。

每卷叶数少则六十二叶(卷十六),多至八十七叶(卷十九),卷二十今存八十六叶,下阙一九九回末尾及整个二〇〇回,全体叶数恐怕超过一百叶,各卷长短悬殊。

因此,每卷收录回数的参差,并不是为了平均各卷叶数。或许此书每卷分期出版,随编随出,而每卷编辑过程有迟缓之差,以致参差也未可知,仅备一说。

此书还有一个特点,即回目的合并,有二回合为一回者,三回合为一回者,至有六回合并为一者(卷二十一),以致少了二十一回,阙卷合并情况不明,全二四〇回中,最多也仅有二一九回(具体情况详后)。

此书板心下的叶码也有不规律的地方。如卷四第二叶是“又乙”,卷十一第八十叶有两张(应为八十,八十一),卷十五第十九叶有三张(应为十七、十八、十九),三十一叶有两张(应为三十、三十一),卷二十二第三十五叶刻“卅五至卅九”,接下来是第四十叶,以上均与内容无关。

《美国藏朱鼎臣辑本三国志史传》

另外,卷六的第四十三、四十四叶为颠倒误缀,卷十四第八十叶误缀到卷九的卷前,今影印时均已订正。卷十一第六十三叶、卷十四第七十八叶、卷二十三第六十三叶,均为阙叶。

除卷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等若干处以外,几乎全书都施有红笔或蓝笔的句读圈点及人名傍线,部分地名也加“×”号,如卷二“弘农”(57b5,表示五十七叶左半第五行,下同)。有些地方红圈和蓝圈重复,且红笔有新旧浓淡两种。

也有施加表示声调的圈发,如卷二“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家门之私”(1 b2-3),两“为”字右上有圈发(去声);卷二十二“夫”字(6a7)左下有圈发(阳平声)。

还有误字用笔改正处,如卷二“敢我问我”(12 b7)前面的“我”字改为“来”。可见旧藏者阅读精细,在小说版本中较为少见。

至于施圈者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难以判定。据有些地方贴“不审纸”(有疑问处所贴撕纸小片),如卷二第十三叶右半第七行上栏(这大概是不解此行“小觑”之义而贴),是日人读书习惯,施圈者为日本人的可能性较大。

卷二第三十五叶左半(十五回)的上栏用墨笔写七言绝句一首:“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丁/香舌吐真冈/剑。要斫奸邪/乱国臣”,傍加红笔句读圈及蓝笔旁圈。

《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

此诗见于嘉靖本、周曰校本,李卓吾本、毛评本等,“真冈”当作“衠刚”。卷二第四十五叶(十七回)有纸条两件,分别写七言绝句一首。一为:“董卓専权肆不仁。侍中何事竟亡身。/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偷生事乱臣。”施加红笔句读圈。

此为周静轩诗,见于周曰校本十八回、李卓吾本、毛评本等,不见于嘉靖本。

另一为: “珪譲诛夷卓又狞 诸侯还以卓为名 九州岛鼎沸言诛卓 /卓死何曾肯罢兵”,此诗见于周曰校本十九回。嘉靖本、李卓吾本等“名”作“君”,不见于毛评本。

由此而推,以上三诗似抄自周曰校本。三诗笔迹相同,应为一人手笔,不类日本人字迹,当是中国人所抄。

每册首钤有: “庆应义塾/图书馆/藏书之印”阳刻朱方印。第一册前书皮内贴有藏书票:“寄赠者/小野清君/大正五年七月四日/庆应义塾图书馆”。 小野清(一八四六—一九三二)是日本史专家,有《大坂城志》、《徳川制度史料》等著作,并传于世。大正五年为一九一六年。至于寄赠具体缘由,没有记录。

《大坂城志》

二、文本特点

(1)文字异同

明代《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可分为二十四卷(十二卷)江南本系统与二十卷福建(建阳)本系统两大类,此书属于江南本系统。

江南本系统又可分为二十四卷嘉靖本和十二卷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等两类,而此书虽为二十四卷,因具有周曰校本所加的十一处插段以及嘉靖本所没有的关索故事,即可断定为十二卷系统。

十二卷系统周曰校本又有甲、乙、丙(万历十九年〈一五九一〉刊)三种版本,文字差异只存在于甲本与乙、丙本两种之间。而此书的文字基本上与丙本相同,如卷二“生力军”(13 a2),嘉靖本、周甲本、夏振宇本都作“力生军”,而周丙本跟此书一样作“生力军”,叶逢春本、余象斗本等福建系统诸本也作“生力军”。

《西班牙藏叶逢春刊本三国志史传》

卷四“七路军马”(20 a9),嘉靖本、周甲本、夏振宇本都作“七路之兵”,周丙本、福建诸本则作“七路军马”。

此例甚多,不胜枚举。又如卷四“主公将令,安敢有违。目今便行。”(22 a2),嘉靖本、周甲本、夏振宇本以及福建诸本都没有“主公将令,安敢有违”八字,唯周丙本同于此书。

但也有少数与嘉靖本吻合,却与周曰校本不同之处。如卷十四〈黄忠严颜双建功〉(第一四○回,74 a4-8):


周本前后两个“黄忠”之间脱了一段,下面也有省略,以致文意不通。夏本则似据周本有所改动,勉强可通,可知没有参考过嘉靖本或夷白堂本。

嘉靖本除“必建”作“可建”之外同于夷白堂本,文意通顺。可是夷白堂本不一定参考过嘉靖本。如卷十七〈吴臣赵咨说曹丕〉(14 b2-4):


此处嘉靖本文意完整,周甲、丙本及夷白堂本因中间自“故推作使”至“孤与子瑜”脱了十九字,文意不通。夏本则鉴于周本有阙,自作补入黑体字部分十八字。夷白堂本此处显然没有参考过嘉靖本。

由以上两例而推,或者夷白堂本对嘉靖本的参照并不全面,不然则夷白堂所据底本有一部分保留与嘉靖本相同之处,两者必居其一。总的来说,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除此以外,夷白堂本也有少数似乎自为改订文字不当之处。如卷二第十七回〈王允定计诛董卓〉(49 b3-7):

(吕)布领兵五万人,飞奔郿坞来。当初董卓有四员心腹猛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三千飞熊军守郿坞,按月内大请大受。当时听知董卓巳死,吕布领大军奔郿坞来,四个慌领军杀上凉州去了。

其中“吕布领大军奔郿坞来,四个慌领军杀上凉州去了。”一节,嘉靖本、周甲、丙本、夏本都作“吕布领大军来,四个慌奔郿坞,领军杀上凉州去了。”李傕等四将既然“守郿坞”,万无“慌奔郿坞”之理,是个矛盾。

原来叶逢春本等福建系诸本“奔”字都作“弃”字,没有矛盾,是嘉靖本、周本、夏本的误字。夷白堂本发现此一矛盾,把“奔郿坞”三字挪到“吕布领大军”之后,用以解决矛盾。

由此可知,夷白堂本(或其底本)的编者并没有看到福建本,如能看到,把“奔”字改为“弃”字,岂不更简单?

连环画《平南蛮七擒孟获》

又如卷十九第一七九回〈诸葛亮六擒孟获〉(4 b 7-5 a5):

祝融夫人披发跣足,身着綘衣,背揷五口飞刀,手执丈八长标,坐下卷毛赤兎马。张嶷见之暗暗称竒。二人骤马交锋,战不数合,夫人拨马便走。张嶷赶去,空中一把飞刀落下,嶷急用手隔,正中左臂,翻身落马。蛮兵一声喊处,将张嶷用索执缚去了。马忠听得张嶷等被擒,急出救时,早被蛮兵困住。

文中“用索”二字,周甲、丙本、夏本都作“关索”。本来与祝融夫人对敌的只有张嶷一人,此处忽然冒出关索,甚是奇怪。

夷白堂本把“关索”改为“用索”,仅一字之差,就巧妙地趓过去了。可是紧接着说“张嶷等被擒”的“等”字,却留下了痕迹。嘉靖本此处作“将张嶷执缚去了。马忠听得张嶷被擒”,既无“关索”、“用索”,又无“等”字,毫无矛盾。

由此而推,是夷白堂本把“关索”改为“用索”,而不是相反。

(2)批注、诗、书信等的删节

周甲、周丙、夏本文中都有题为“考证”、“释义”、“音释”、“断论”、“补遗”等类的大量小字双行批注,夷白堂本则大部分删掉,只保留一少部分。

如卷二〈董卓火烧长乐公〉(第十一回)“往者黄莽篡逆更始赤眉之时”(3 a5-6),“黄莽”诸本都作“王莽”之外(王、黄同音反映南方方言特色),周甲,丙本、夏本下面就有“考证”(夏本称“补证”): “王莽篡子婴位,国人立淮阳王刘玄于宛,改元更始,赤眉贼也。党类皆赤其眉。”三十字的批注,夷白堂本把它删掉。

《董卓进京》

可是同卷“宜促装耳”(3 a5-1)下面,周甲,丙本、夏本都有“释义”: “促装今之行李收拾也。”(夏本作“促装今之收拾行李也。”)夷白堂本却保留下来,文字与周本相同,只是没有标“释义”。举此一端,可概其余。

周甲、周丙、夏本文中有插入很多诗词,如静轩诗、史官诗等,夷白堂本也跟批注同样处理。如卷二《司徒王允说貂蝉》(第十五回)“舞于帘外”(35 b6)之后,诸本都有一词一诗,夷白堂本都删掉。

接下来“貂蝉手执檀板,低讴一曲”(35 b8)之后,诸本都有“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丁香舌吐衠刚剑。要斫奸邪乱国臣”的七言绝句,夷白堂本也删掉,却由此书旧藏者补抄上栏(见前)。

其实,此诗由貂蝉在董卓面前歌唱是非常不合适的。下面说:“卓称赏不巳”,简直不可思议,有不如无。而卷二〈王允授计诛董卓〉的“史官诗”(49 a4-7),夷白堂本却保留下来。全书情况大致如此。

周甲、周丙、夏本情节中出现很多书信、诏书之类,夷白堂本大部分没有保留。如卷四〈吕奉先辕门射戟〉(第三十一回)有袁术、刘备分别寄给吕布的书信,夷白堂本都删掉,只云:“刘备急令人致书于吕布,吕布看毕笑曰”(2 a2-3)。

连环画《辕门射戟》

另外,周甲本等文字略嫌烦琐的地方,夷白堂本也就加以删节。如〈吕布败走下邳城〉(第三十七回)周本等都云: “当先一将,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乃幽燕涿郡人,姓张名飞,字益徳。”夷白堂本只作“当先一将乃张飞也。”(卷四50 a2)张飞并不是在此首见,“豹头环眼”云云乃有重复之嫌。

总而言之,因删节大部分批注、诗词、书信等,以致夷白堂本的篇幅比周本、夏本变短,夷白堂本可以说是十二卷(二十四卷)江南系统中的简本。

至于制造简本的目的,学界以往一般认为是为了节省纸张,减少成本,以便易于销售。可是夷白堂本之所以成为简本,恐怕不是为了节省纸张。这样认为,理由有三。

第一,夷白堂本的行款每半叶九行,行十七字,与嘉靖本相同,虽然是袖珍本,字大醒目。如要节省纸张,可以用更小的字。

第二,卷十最后一叶(六十五)只有一行十二字,卷十一最后一叶(八十二)两行二十八字,卷十五最后一叶(七十五)是两行二十五字。如要节省纸张,卷中要删二十来个字,应该是轻而易举,而没有这样做。

第三,夷白堂所刊书籍,以质量高档著称(详后),当不至于为了节省纸张而斤斤计较。可见此书有所删节,目的不见得是节省纸张,似当另有目的。

周曰校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插图

周本、夏本、嘉靖本之所以插入大量批注,为的是给读者提供故事背景的相关智识。有很多诗词,是继承韵散替用的传统叙述体制,投当时读者之所好。

可是,到了明代晚期,读者对小说的需求可能发生一些变化,读者越来越关心故事情节本身的展开。而批注和诗词必不可免地带来情节发展的停顿。对只追求情节发展的读者来说,批注和诗词不妨说是一种障碍。

文中书信也可以如是观,书信虽然是情节的一部分,即使没有书信,由前后文脉很容易猜到书信的意旨,因此,对读者来说,书信本身可有可无,也是多余的。

此书删节批注、诗词、书信的原因应该在此。夷白堂所刻书,很多都有精致的插图(详后),而此书没有插图,也可以如是观。此书标榜“便览”的含义,也当如此。

《京本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传》

(3)回目的合并

前文已经提到此书有回目合并现象,在此做具体说明。合并共有十五处如下,〔 〕内是合并衔接处叶码、行数:

巻九 八十一回—八十九回共九回(因两回合并为一回,实为八回)

八十五回〈诸葛亮舌戦群儒〉、八十六回〈诸葛亮智激孙権〉合并为〈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42a3〕

卷十 九十回—一〇〇回共十一回(实为七回)

九十一回〈诸葛亮计伏周瑜〉(包括九十二回〈黄盖献计破曹操〉〔14 a8〕、九十三回〈阚泽宻献诈降书〉〔20a4〕)

九十四回〈龎统进献连环计〉(包括九十五回〈曹孟德横槊赋诗〉〔30a1〕)

九十六回〈曹操三江调水军〉(包括九十七回〈七星坛诸葛祭风〉〔39a7〕)

卷十五 一四一回(欠)—一五一回共十一回(实为七回)

一四三回〈刘玄徳智取汉中〉(包括一四四回〈曹猛徳忌杀杨修〉〔23b5〕)

一四六回〈关云长威震华夷〉(包括一四七回〈庞德抬榇戦关公〉〔42b6〕)

一四八回〈关云长水渰七军〉(包括一四九回〈关云长刮骨疗毒〉〔56b5〕)

一五○回〈吕子明智取荆州〉(包括一五一回〈关云长大战徐晃〉〔69a2〕)

卷十六 一五二回—一六〇回共九回(实为八回)

一五六回〈魏太子曹丕秉政〉(包括一五七回〈曹子建七歩成章〉〔34a7〕)

卷二十一 二〇一回—二〇九回共九回(实为三回)

二〇一回〈诸葛亮五出祁山〉(包括二〇二回〈木门道弩射张合〉〔10b9〕)

二〇三回〈诸葛亮六出祁山〉(包括二〇四回〈孔明造木牛流马〉〔27a2〕、二〇五回〈孔明火烧木栅寨〉〔34b8〕、二〇六回〈孔明秋夜祭北斗〉〔46a2〕、二〇七回〈孔明秋风五丈原〉〔52b5〕、二〇八回〈死诸葛走生仲达〉〔58a3〕)

卷二十二 二一〇回—二二〇回共十一回(实为八回)

二一〇回〈魏拆长安承露盘〉(包括二一一回〈司马懿破公孙渊〉〔11a2〕、二一二回〈司马懿谋杀曹爽〉〔19a9〕)

二一五回〈战徐塘吴魏交兵〉(包括二一六回〈孙峻谋杀诸葛恪〉〔53b6〕)

卷二十三 二二一回—二三一回共十一回(实为八回)

二二一回〈邓艾叚谷破姜维、四犯中原〉(包括二二二回〈司马昭破诸葛诞〉〔7b3〕、二二三回〈忠义士于诠死节〉〔13a1〕)

以上两回合为一回十处,三回合为一回三处,六回合为一回一处,共十四处。本来该有三十五回,合并为十四回,减少了二十一回。

邮票《舌战群儒》

因此,全书二四〇回最多也只有二一九回。其中除八十五回、八十六回的合并,回题也合并作“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之外,其它都是以前面一回的回题做代表,被包括的回题都给取消,以至二〇七回“孔明秋风五丈原”、二〇八回“死诸葛走生仲达”等书中最脍炙人口的回题也都不见了。

下面再看看合并的具体情况:

周丙本八十五回末尾:忽一人自外而入,厉声言曰:“孔明乃当世之才(中略)吴侯久等,请先生便入,以论安危。” 毕竟是谁?且听下回分解。(嘉靖本、周甲本、夏本相同。下同。)

周丙本八十六回开端:来请诸葛亮者 何人。乃零陵泉陵人也,姓黄名盖,字公覆。

夷白堂本合并为:忽一人自外而入,厉声言曰:“孔明乃当世之才(中略)吴侯久等,请先生便入,以论安危。”来请诸葛亮者乃是黄盖,字公覆。

周丙本九十四回末尾:岸侧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中略)只好瞒曹操也,湏瞒我不得。”諕得龎统魂飞魄散,毕竟此人是谁?

周丙本九十五回开端:龎统急问曰:“汝何人也?” 答曰:“吾乃徐庶也。”

夷白堂本合并为:岸侧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中略)只好瞒曹操也,湏瞒我不得。”諕得龎统魂飞魄散。统急问曰:“汝何人也?” 答曰:“吾乃徐庶也。”

郑世魁刊本《三国志演义》

以上两例,夷白堂本合并时,并没有改变原来的文本,只删除了“毕竟是谁?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套句,加以衔接,算是天衣无缝。反过来说,前后两回情节是一连串的,没有转换,本来似不必改回目。嘉靖本、周本等改回,如不同角度来看,等于无事自扰。其它两回合为一回的情况大致如此。

至于卷二十一的合并情况,看来大概是为了使“五出祁山”连接“六出祁山”,因而把中间的二○二回合并,且把诸葛亮去世前后的情节都包括在“六出祁山”之中,以致将六回合为一回。

总之,夷白堂本的编者,对全本二四十回的格局似不太在乎,换言之,不太重视传统章回小说的叙述模式。这也许反映了当时读者对小说看法的转变。章回小说是摸拟说话人口气的,到了明代末期,读者也许不太欣赏此一叙述方法。

(4)回目改换处的转移

夷白堂本有些回目的改换处,与嘉靖本、周甲、丙本、夏本不同。如卷四〈吕奉先辕门射戟〉(三十一回)从“孙策分拨将士,守把各处隘口”(1 a6)开始,嘉靖本等则稍后的“杨大将曰”(1 b7)是开端,中间约一百七十字属于三十回。

韩武绘《蒋干盗书》

又如卷十〈群英会瑜智蒋干〉(九十回)由“却说曹操计点兵卒”开始,嘉靖本等的八十九回到“左边蒋钦,右邉韩当,直撞入北军队中,来擒曹操”(夷本卷九68 b31)之后,加了“未知性命如何”结束,九十回从“却说甘宁一箭射死蔡埙,三路战船縦横于三江水面”开始,中间相差约一百五十字。夷白堂本为什么做这样的改动,一时难以揣测。

以上总结,夷白堂本大致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虽为二十四卷本,属于十二卷江南本系统,可能据十二卷析出二十四卷。

第二,文字基本上与周丙本一致,可是有些地方与嘉靖本相同,与周丙本不同,且有些回目改换处,与嘉靖本、周曰校本不尽相同。是十二卷系统中一个独立的版本。

第三,每卷所收回目,九回至十二回,参差不一。

第四,回目有合并现象,以致全书二四○回,最多也只有二一九回。

第五,批注、诗词、书信等多半删节,是为简本。

现有《三国志演义》版本中有如此特点的当是独一无二,不仅对《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的研究,也对整个小说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魏安《三国演义版本考》

三、关于夷白堂杨尔曾

夷白堂是杭州(武林)文人作家兼书商杨尔曾的堂号。杨尔曾(1575?-?),原名尔真,后改为尔曾。字圣鲁,号雉衡山人、卧游道人,堂号草玄居、夷白堂等。

“夷白”典出《南史》〈蔡荟传〉(卷七十六):“古人称安贫清白曰夷,湼而不缁曰白。至如蔡休明者,可不谓之夷白乎。”可想见其人志趣。

杨尔曾所编撰书,目前能知者有《仙媛纪事》、《图绘宗彝》、《海内奇观》以及小说《韩湘子全传》、《东西晋演义》。

《仙媛纪事》

刊刻书有《吴越春秋注》(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仙媛纪事》(万历三十年〈一六〇二〉)、《狐媚藂谈》(万历三十年)、《许真君净明宗教录》附《归依内经》(万历三十一年、以上由草玄居刊行)、《图绘宗彝》(万历三十五年)、《海内奇观》(万历三十八年)、《文子合注》(天启五年〈一六二五〉)、《高氏三宴诗集》附《香山九老诗》(万历间)、《食物本草》(万历间)以及此《通俗三国演义便覧》(以上由夷白堂刊行)。

其中《食物本草》(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是巾箱本(小型本),与《通俗三国演义便覧》相同。

另外,据龚敏论文(见注9),刊刻《韩湘子全传》的武林人文聚和刊刻《东西晋演义》的武林泰和堂,也可能是杨尔曾的另外堂号。果然如此,泰和堂所刻的书还有《太医院增补青囊药性赋直解》、《邓子》、《黄石子素书》等多种。

据杨尔曾刻书的年代来看,《通俗三国演义便覧》的刊行,大概是万历三十年代的后半。

杨尔曾所刻的书素以版面精美而见称。如《海内奇观》为版画史上的名品,郑振铎曾予以高度评价,称“甚精雅”。杨尔曾能够出版精美的版画,有赖于徽州的文人、刻工的协助。

《海内奇观》

如《仙媛纪事》与黄德宠合作出版,黄德宠是徽州新安虬村的名刻工;《海内奇观》为新安方庆来校,有方氏题语,新安汪忠信镌,也有黄玉林(黄德宠)所刻插图;《图绘宗彝》也是新安冲寰蔡如佐绘,玉林黄海宠镌(似是黄德宠的别名)。

当时徽州与杭州两地的文人有密切来往。徽州文人兼出版上黄凤池编,蔡冲寰(蔡如佐)画的《唐诗画谱》,被称为徽派板画代表作之一。每一首诗请当时名家挥毫,包括很多杭州文人。

其中贺知章的五言绝句〈偶游主人园〉(廿八)是杨尔曾所书,有“虎林杨尔曾”、“夷白堂”阴刻方印。杨尔曾能够得到《三国志演义》的“徽郡原板”,盖亦由此。

杨尔曾既然编过两部小说,前面所说《通俗三国演义便覧》的种种改变,似亦为杨尔曾本人的手笔。

夷白堂刊本《图绘宗彝》

最后要说明关于“徽郡原板”的问题。题称“徽郡原板”的书,除前面提到的黄正甫《新镌徽郡原板校正绘像注释便览与贤日记故事》之外,据目前所知有以下几种:

1《新刻徽郡原板诸书直音世事通考》 〔万暦间〕建阳余云坡刊(日本关西大学藏)

2《新锲徽郡原板校正绘像注释魁字便蒙日记故事》 万历四二年建阳刘玉田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3《新刊徽板合像滚调楽府官腔摘锦奇音》 万历三九年敦睦堂张三怀刊(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

4《新锲徽郡原板梦学全书》 杨玉琳半留堂刊(日本京都大学藏)

5《新锲徽郡原板梦学全书》 〔万暦间〕建阳熊建山刊(《续修四库全书1064)

6 《三刻徽郡原板释义经书杂字士民便用世事通考》 建阳六经堂刊(法国国会图书馆藏)、

7《鼎雕徽郡原板合并大观本草炮制》 万历三一年建阳郑世魁宝善堂刊(日本国会图书馆藏)

8《重镌徽郡官板翁太史补选文公家礼》 建阳詹张景刊(上海图书馆蔵)

9《新镌郭青螺注释鳞鸿翰札云露佳章》 卷一称“徽邑原板”〔万暦间〕建阳刘龙田乔山堂刊(日本国会图书馆藏)

10《纂刻醒睡编》 封面题“精刻徽郡原板” 万历十五年书林四知馆刊(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11《新刊徽郡原板校正绘像注释魁字登云三注故事》 书林黄正选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2《新刊徽郡原板校正绘像注释魁字登云日记故事》 书林黄正达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新锲徽郡原板梦学全书》

这些书绝大多数是万历间建阳书商所刊,江南刊本题称“徽郡原板”的,据目前所知,只有此夷白堂本《通俗三国演义便览》一种。建阳书商是否也和徽州书商、文人有直接的联系,还是只不过翻刻江南题称“徽郡原板”的版本,尚阙数据探明,须待后考。

笔者第一次在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阅览该馆所藏《通俗三国演义便览》时,发现装订线(已不是原装)太逼近板框,以致掩盖了版面首尾两行,看不到文字,当时拍照的影片也如此,就向该馆建议拆开后重新装订。

经协商后,至二〇一九年该馆把此书装订全部拆开,拍照,加以重新装订。在此过程中,承蒙该馆事务长市古绿女士、特殊数据课长保板睦女士以及主任仓持隆先生的鼎力支持。此次影印本使用拆开后的照片,版面清晰悦目。

夷白堂刊本《海内奇观》

另外,撰写此文时,承周文业先生提供夷白堂本、周甲本、周丙本、夏振宇本的文本对比表,得以顺利进行比较。在此谨向以上诸位表示由衷的感谢。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5 银元!

喜欢我在枫林中哭泣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