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袁崧:“抄袭?洗稿?《水经注》《小石潭记》肿么和我的《宜都记》这么象啊”
送交者: 渊客[♀★★青莲书案镇纸★★♀] 于 2021-09-30 15:41 已读 1046 次 1 赞  

渊客的个人频道

谢玩玩  6park.com

清  萧云从  山水册页

郦道元《水经注》里写三峡那篇文字,被奉为写山水的名作,还曾收录进课本里。



开篇就是泼开天地的大笔点染,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七百里水路,沿途全是延绵不绝的山,将你夹在天地之中,想捡个出去的漏缝,俯仰半日,丝毫不见。好在这方天地景色上佳,有潭水至清,能倒出人影子,还有泉水飞瀑,旁边长着奇模怪样的柏树,又有茂盛草木,湿露沾衣,鼓起胸膛深吸口气,空气清冽且甜。

不过,就要久留此地吗?那当然是不敢的。因清到十分,寒气便逼人起来,再听耳畔几声猿啸,哀凄婉转,不免叫人“泪沾裳”了。

这文章里还有“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八字,李白和杜甫都化用过,一人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个说“朝发白帝暮江陵”——要不怎么说它是名作!有山水写意的泼墨,也有工笔河川的细致,既写景,又写情,文字也好。






只可惜,这么精彩的文章,却不是郦道元自创,而是来自袁崧的《宜都记》。郦道元见袁崧写得漂亮,便摘了三峡那段,扩写而来。譬如袁崧也说两岸是一山更比一山高的峦峰重叠,“山行周围,隐映如绝,复通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也”,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根本瞧不见日月;也说山峡里有老猿鸣叫,“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清凄促急,余音在谷中盘旋回荡,不绝于耳,像在人心尖覆了一层冬日霜雪,紧紧的。



这些文字很漂亮,又带一股清雅之气,所以后世许多人都引用过。前有郦道元的《水经注》,后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里写永州景色,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两句,说小石潭的水清透,数百头鱼在其中漫游,仿佛悬在半空。极好,但袁崧的原文更好:

“大江清浊分流,其水十丈见底,视鱼游如乘空,浅处多五色石”——只用“乘空”二字,便将鱼拨到了空中往来。它们一甩尾巴,朝日月奔去;“扑通”撞了,小小鱼脑袋上冒出金星,见天地五彩斑斓,顿时有了颜色。你看这鱼荡跃,溅起朵朵水花,不多久又勾尾沉下,曲折往来,忍不住随它们玩耍的路径过去,不知不觉到了浅处,脚趾头一硌,低头一看,下边五色石头颗粒细小,均匀可爱——我以为,袁崧文字的好处,就在这样如“乘空”般的大段留白,只给几字点拨,读者脑海里却已有了一幅长画卷,景物生动,若身临其境。






袁崧《宜都记》写得好,因他将山水当作知己。

袁崧之前的人游九州,看山不能光是山,看水不可只是水,都要有些道德寄托。譬如《论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0],水是看罢浮沉依旧笑的洒脱淡然,山是不为苍生独自愁的包容豁达,都要有份“托物言志”。但到了袁崧这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为什么写?只是见河川有灵,心生喜欢;又恼当地人不明白这份漂亮,居然觉得惊惧,所以要为之起舞,为之记传。



怀抱这样见山水无一不好的赞叹,袁崧才能写出《宜都记》这样漂亮的文字。宜都是现在湖北宜昌那片地方,三国蜀时候刘备改的名字,从前叫南郡。袁崧在那儿当了许多年太守,一山一水,都是情事。



譬如他写西陵江——西陵地势十分重要,长江由此出三峡,进入中下游平原,东吴称之为“国之关限”,曾派万余兵力驻扎,扼守长江峡口,以防魏、蜀来袭。吴末帝凤皇元年(272),东吴、西晋还在这里激战过。但这些战事,对生活在百多年后的袁崧而言,都是旧事,因此笔下文章没有当年的兵戈锋利,只叫你坐在船上看风景。



往南岸看,“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有座孤峰挺拔秀丽,山壁险峻,直直朝天。人可以从南边攀上去。到顶之后,登高远眺,见四周也是绵绵山脉——这就是《宜都记》开篇,山水百里,没个缝隙的峦峰重叠了。

之前在舟船中,见身边江水滔滔,浪头滚滚过来,船身左右晃荡,颇觉长江气势惊人。现在于高处俯瞰,却见“大江如萦带焉,视舟船如凫雁矣”,这江曲曲折折,细得跟带子似的,什么汹涌波涛,再也看不分明。早先乘的舟船,如今只剩大雁白鸭似的剪影模样。这般形容,总让人想起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都是一样的微茫。



这是南边的风景。往宜都西北处走,能见到一座丹山。为什么叫丹山?因“山间时有赤气,笼盖林岭如丹色”,山间常升起赤色烟气——并不是着了火,只是天然佳气!这天然佳气将翠色峦峰笼上一层耀耀丹霞,老百姓见了,便将这山唤作丹山。有时“万里晴空,飘着朵朵白云”,正抬头眯着眼睛赏风景,眼角突然瞥见一阵薄雾,从丹山起来,旋旋儿地往上腾。这时候,你就该明白,最迟明天早上,宜都就要下雨,得备好蓑衣和油伞!



丹山以外,佷山县[1]的方山,也有意思。山上有座灵祠,灵祠里有棵竹子,长得极高极细,却又坚韧。如果灵祠久未打扫,生了污尘,便有风来,竹子随风唰唰拂荡,是“如扫”的大开大合,带有十分豪气。它是植物生灵气,长了一颗豪杰心,不只要扫污尘,还要扫尽天下意不平。



佷山县再往东,过去六十里也有座山,但不叫某某山,叫下鱼城。这么怪的名字,当然是有典故的。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304—316),到处都在打仗,老百姓们惶惶恐恐,想找个避祸的世外桃源。见这座无名山四面都是悬崖,只有两条险道可以上去,可算天然的易守难攻之地,便拖家带口,辛辛苦苦爬上去。到顶峰一看,嚯!豁然开朗!竟有数十公里地,还有林木池水,的的确确是个世外桃源!从此种粮种菜,生计是不必愁了。



只可惜,九州倾覆,江山离乱,哪有什么真正让人安心避祸的世外桃源?老百姓们躲了一年多,战火依旧烧来,再险绝的山峰,也抵不过人家想攻城的决心。眼看粮食就要不够,怎么办呢?老百姓们灵机一动,将池子里的鱼一条条扔了下去——你以为围住这山,我就要因粮绝投降吗?瞧瞧这肥美新鲜的鱼,食物多着呢!敌人见了,果然心怯,最后居然因此退兵了。



这出“下鱼计”,与空城计恰唱了个反调,“你到此就不该把城进,我是又有埋伏又有兵”,真是有本领!



[0]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语出《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已废。《宜都记》原文/作者袁崧1)自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山行周围,隐映如绝,复通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也。2)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3)西陵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人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略尽其势,俯临大江,如萦带焉,视舟船如凫雁矣。4)郡西北陆行四十里,有丹山,山间时有赤气,笼盖林岭如丹色,因以名山。5)自西陵东北陆行百二十里,有方山,其岭四方,素崖如壁,天清朗时,有黄影似人像。山上有神祠场,特生一竹,茂好,其摽垂场中,场中有尘埃,则风起动此竹,拂去如洒扫者。6)佷山县东六十里有山,名下鱼城,四面绝崖,唯两道可上,皆险峻。山上周回可二十里,有林木池水,人田种于山上。昔永嘉乱,土人登此避贼,守之经年。食尽,取池鱼掷下与贼,以示不穷,贼遂退散,因此名为下鱼城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5 银元!

喜欢渊客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渊客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