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美国文学汉译史·前提二·翻译人材的造就·上
送交者: 楚夫子[★★声望品衔10★★] 于 2023-03-11 13:13 已读 1536 次 4 赞  

楚夫子的个人频道

美国文学汉译史·前提二·翻译人材的造就·上 6park.com

楚夫子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中国士大夫阶层认识到外国文学翻译的必要性,只满足了美国文学翻译出现于中国的第一个前提条件。第二个前提条件,是培养和造就既谙熟英语及美国文学史又善于用中文写作的翻译人材。 6park.com

在十八世纪,中国从事翻译业的大多是西洋人,而从事翻译业的西洋人,又大多是传教士。在中国皇帝和官员的宠信下,他们翻译了一些天文地理之类的著作,当然也夹带译出了《圣经》的某些章节。但是,由于《圣经》的中文译本行文拙劣,传教士完全不能劝信重视文章辞彩的中国官僚学者。只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太平天国(1850-64)被镇压之后,清廷为了培养外交传译和翻译外国兵器、船舰、工交、国际法等类书籍,才建立了一些同文馆。正是这些同文馆和教会兴办的学校,训练了最初的一批合格的翻译。 6park.com

1815年,英国伦敦会教士米怜(Willian Milne,1785-1822)在马六甲(Malacca)创办了一所教会学校。英文被纳入该校课程表。这所学校,是马礼逊协办的,而由美国、印度、英国三国资助。三年后,这所学校被扩充成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教授中文、英文,和基督教义。在书院里,欧洲来的学生,学习中文;而对本地入学的学生,则用英文传授地理、历史、算术和科学知识。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率先取得在华办学权。1843年,英华书院遂搬迁至香港。到1856年,该院已培养了不少口译和笔译人材。比如,仅观察1834年从该校毕业的37名毕业生,其中的Tseang Tshoog (张子虎?)后任新加坡政府译员, Shaou Tik (袁德辉)原任北京内阁译员(1823-27),后任林则徐幕府翻译。55一些来自英美的青年,也在该学院就读经年,修习汉语技能。如马礼逊之子马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 1814-1843),就曾在彼读书三年,卒业后,即任英属东印度公司译员。又四年,转任英国商务总监秘书。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为英方译员。1843年后,任香港总督中文秘书及香港立法院议员。56 6park.com

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前,很多传教士,如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 )、恩士(John
Ince)、裨治文及梁发,都曾尝试过在中国开设学校或塾馆,但均告失败。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特别是美国传教士,竞相在通商口岸开办学校和学院,为数颇为不少。其中最早成立且收立竿见影之效的,当数马礼逊纪念学校。该校由马礼逊教育协会1835年发起筹办,以英国商人为经济主力,而由美国人裨治文主事。该校1839年正式在澳门成立。在正式成立前,附设于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1803-51)夫人女校。1839年,林则徐广东禁烟,英国人被驱逐出澳门,女校停办。同年,美国公理会教士勃朗(Samuel Robbins Brown,1810-80)在澳门接办马礼逊学校,收学生十七名,授以地理、数学、四书、诗经、中文圣经等科目。1842年,中英战事结束,勃朗携学生十一人迁校香港。至1844年,学生人数已达三十二人,开四班课程,中英兼备。其中最高级的第四班,英文科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数学、作文等;中文包括四书、易经、诗经、书经等。英文科,最初由勃朗讲授,后由邦尼(Bonny)和麦克(William
Macy)助教。中文则由华人教导。57学生中,后来最出名的,当数容闳(Yung Wing,
1828-1912)。容闳是耶鲁大学第一位中国毕业生(1854)。回国后,先后在香港、上海、太平、九江等地任翻译和经商。1863年,容闳受知于曾国藩,为筹设江南制造局赴美采办机器,以五品军功赏带花翎,后又建议并促成120名中国幼童赴美留学(1872-75)。更曾奉旨为钦差大臣出使美国、日本和秘鲁,获赏二品顶戴江苏候补道。
6park.com

在马礼逊学校迁港后不久,教会学校像雷雨后的蘑菇,大量在华露头。如香港的香港大学、博学书院、新学大书院,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震旦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北京的汇文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南京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武昌的文华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杭州的之江大学,抚州的协和大学,成都的华西大学,山东的齐鲁大学,等等。截至1889年,只在上海一地,教会学校即已注册过一万六千多名中国学生。58到十九世纪末,仅在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四省,天主教会便已开办了五百多所中小学校。到1898年,中国境内已有美国教会学校一千余所。据1921年11月的一份统计,基督教会在中国开办的各类教会学校就有7,382所之多,在校学生214,174人;天主教会办的各类学校也有6,255所,学生144,344人。59这些大中小学,所有课程均用外文讲授。例如在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所有教科书、参考书(包括中国历史地理),都用英文编印。甚至有些试卷也是从哥伦比亚大学直接搬来的。在课堂教学中,不仅美国教师用英语授课,就是华人教师(国文教师例外)也要用英语讲授。学校中一切布告、来往函电、会议上的发言、会议记录等一切文书档案,也都全用英文。该校还要求所有学生(不论文、理、工、医、农、神各学院)到处用英语会话,用英语演戏。60据一位学生回忆,“进校两年之后,虽然我用英语说话还很不流畅,但看书不成问题了。”61这些教会学校的办学目的,当然不是培养文学翻译,但很多后来的文学翻译人材,都曾受益于这种英语学周边环境。而中国留美学生,则在美国本土的文化氛围和自身的体验中,获益更多。一旦他们走上文学翻译的道路,这些东西就会发挥作用了。 6park.com

尽管中国政府早自元代(1206-1368)以降每一朝代都在开设翻译学校,应付外事活动,但官方对外语翻译培养的关注,却远逊于外国传教士。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大概要数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的回回国子学。学生名额定为五十人。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由翰林院益福的哈鲁丁教授亦思替非(波斯)文字。62文宗即位(1330年)之后,中央势力大衰,对西北三藩,控制力渐弱。波斯语的用途稍减,回回国子学奶步向衰落。及至明朝(1368-1644),政府为有效地控制夷狄,于永乐五年(1407年)成立了四夷馆译书。据《明史》:“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掌译书之事。永乐五年,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正德中,增设八百馆。万历中,又增设暹罗馆。初,设四夷馆隶翰林院,选国子监生习译。宣德元年,兼选官民子弟,委官教肄,学士稽考课程。弘治七年,始增设太常寺卿、少卿各一员为提督,遂改隶太常。嘉靖中,裁卿,止少卿一人。”后有小字注:“译字生,明初甚重。与考者,与乡、会试额科甲一体出身。后止为杂流。其在馆者,升转皆在鸿胪寺。”63实际上,四夷馆直到1426年才正式选收生员。 6park.com

明朝永乐年间,因郑和、侯显相继多次出洋,口笔译员的需要日增。不但四夷馆中学习成绩优秀者可获官职,民间通外语的平民,也可以被举荐为官,所以很多人为了入仕,除竞相进入四夷馆,还多方延聘教士私下教习外文。明英宗天顺初年(1457年),礼部侍郎邹乾等人奏议说:“近年以来,官员、军民、匠作、厨役子弟,投托教师,私自习学,滥求进用。况番字之书,多关边务。教习既滥,不免透露夷情。”为此,他们提出仍应按永乐定制,“选取年幼俊秀监生送馆习学”,禁止教师“擅留各家子弟私习,徇私举报”。英宗准奏,下旨“今后敢有私自教习走漏夷情者,皆重罪宥”。但私习外文之风却未止息。明宪宗成化初年(1465年),揭发出四夷馆教师马铭,除教授官生154名外,又违例私收子弟136名。宪宗只是说,“后有私自教习者,必罪不赦”,而对这136名私学者,却令礼部会同有司加以考核,精通外文者仍留用,其余遣归。64但是,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外文已经不吃香了,“惟鞑靼、女直等馆,虽有教师一、二员,并无一名子弟习学。至于百夷、西天等馆,教师久已病故;缅甸馆师生俱各故绝。其见在教师,又皆正德初年选入者,年深齿迈,精力衰颓。”至万历中,四夷馆更见其衰,“……前购夷书甚多,学者惮其繁,时时盗出毁其籍,今惟鞑靼学不废,字多横写而直读。余各夷书,母籍多失,或间止一二页存,略识数十字耳。遇夷人来,则贿通事;人问其意,别造语译之要,不失事情而已,其实非本字也。报书亦伪作夷字,以欺我人,不恤外夷笑。”65到万历八年,更惨不忍睹:“迨后肄习既废,籍记无征。此馆几为马肆。”66 6park.com

清代(1644-1911)康熙皇帝,为在对俄交涉中防止外籍翻译勾结俄国,损害中国利益,67建立了第一所俄语学校俄罗斯文馆,培养自己的通译。该馆初创于1708年,列入名册的有八旗、蒙古、汉军监生及闲散子弟六十八名。三年后,经考试淘汰了四十一人,实得二十七人。此后,俄罗斯文馆的学员基本上保持这一数量(二十五至二十七名),直到1862年被并入新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又,清初沿明旧制,设四夷馆,隶翰林院,分设回回、缅甸、百夷、西番、高昌、西天、八百、暹罗八馆,以译远方朝贡文字。乾隆十三年,省四夷馆入礼部,更名会同四夷馆。改八馆为二。光绪二十九年省。68但四夷馆是官署,不是学校。所译各国文字分为天文、地理、时令、采色、身体、人物、器用、宫殿、饮食、衣服、方隅、经部、珍宝、文史、鸟兽、数目、通用、香药、花木、人事等门类。69 6park.com

自五口通商,英法联军入京,朝廷鉴于外交挫败,认识到过去交涉重任,错在假手于无识牟利之通事,往往以小嫌酿大衅,因此意欲兴学图强,培养翻译人材。咸丰十年,恭亲王奕昕建议广东和上海的督抚,派选通外文的人入京做教习,未果。同治元年(1862年),经由威妥玛(Thomas Wade,1818-1895)推荐,英国教士包尔腾(John Shaw Burdon,1826-1907)就任北京同文馆第一任英文教习,另请徐树琳教授汉文。七月,同文馆正式成立。最初仅设英文馆,学生仅十名。同治二年三月,增设法文馆和俄文馆。同治十年(1872),添设德文馆。光绪二十二年(1896),加设东文馆。同文馆初创时,上谕,凡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检讨,与五品以下进士出身之京、外各官,年在三十岁以内者,均可送考。三年考列高等者,按升阶优保班次,以示鼓励。1863年,翻译《万国公法》(Wheaton: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为汉文的美国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被任命为京师同文馆总教习,并连任此职长达二十七年。该馆学制八年。除外文外,还须学习算学、科学。课程如下:
6park.com

第一年:认字,写字,浅讲辞句,讲解浅书。 6park.com

第二年:讲解浅书,练习句法,翻译条子。 6park.com

第三年: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6park.com

第四年:数理启蒙,讲求代数学,翻译公文。 6park.com

第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6park.com

第六年:讲求机器、微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6park.com

第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6park.com

第八年:讲求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6park.com

这份课程表表明,京师同文馆的终极目标,是训练外国实用书籍的翻译人材,而不是外国文学书籍的翻译。 6park.com

在其后两年间,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广方言馆相继成立。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武昌建立自强学堂,教授英、法、俄、德语。1895年,湖南湘乡绅士创办东山精舍,专设方言斋,习英、法、德、俄文。 6park.com

 

评分完成:已经给 楚夫子 加上 50 银元!

喜欢楚夫子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楚夫子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楚夫子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