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档案名称:《天山积雪图》
作者:华喦
创作时间:清
尺寸:纵159.1 厘米,横52.8厘米
材料:纸本,设色
收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画欣赏
在清代能以花鸟画著称的除了“清四僧”外还有“二东园”,一为恽东园,即恽寿平;一为华东园,也就是华喦。恽寿平以端稳取胜,而华喦则以俊逸取胜。清初时期的画坛十分盛行摹古的宫廷艺术,但华喦则不然,他能吸收各画派、各画家之长为自己所用,如明代陈淳、周之冕,清代恽寿平等人,注重写生,形成了兼工带写的小写意手法,大胆超越前人,独辟蹊径,独树一帜。时人对他有“机趣天然”“领异标新,穷神尽变”“并驾南田(恽寿平),超越流辈”的评论。边塞行旅是华喦笔下经常表现的题材之一,而此《天山积雪图》则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品。
图中生动描绘了美丽的天山雪峰,陡峭高耸,巍峨挺立。此时在天山脚下,有一个身披大红长袍,腰间藏掖宝剑的单身旅客。只见他浓须黑发,胸前戴有玉佩,宝剑只露出金色剑柄,手牵一匹双峰老驼,道路早已被积雪覆盖,只能艰难地缓行于冰雪之中,不知他是一位行走江湖的侠客,还是一个普通的过路商人。眼看天色已渐渐灰暗,四野空旷静寂,道路漫漫,白雪皑皑,似乎
静得令观者都能听见呼呼的风啸声和旅客行走时脚踩在积雪上发出的“咯吱咯吱”声。就在万籁俱寂的时候,一只孤雁忽然从冥冥的天宇上空掠过,划然一啸,叫声在冰山雪谷中飘然回荡。不仅引得披着红氅的旅客停止步履,仰天而视,也引得正在行进的骆驼抬头看天。
华岩的人物画造型极具特色,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和内在的神韵取胜,单看这幅《天山积雪图》,即可想象到他是一位富于情思的画家。此图情景交融,意境含蓄,画面构图狭长,雪峰几何化的处理方式为画面带来几分装饰性色彩,以大面积布置高耸雪峰的纯净洁白和天空中灰暗深沉的乌云,借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骆驼与鸿雁的垂直上下距离在视觉上拉得更开,给人造成天高地迥的视觉效果,以衬托人物孤寂的内心世界。图中行者的红衣和赫石染成的骆驼为暖色调,淡墨花青渲染天空烘托出雪山,形成柔和的冷色调,两者对比强烈,即使人物醒目,又表现出寒冷的气氛。色彩之间的搭配鲜明而雅致,冷暖色调的对比都十分考究。
在形象塑造上,在写实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人物和老驼,给人以美感。行者在行进过程中突然止步,抬头望天,具有前倾的动势,老驼也好像通了人性,抬起的左前腿还没有迈出,学行者抬头睁目寻觅音迹,与主人的视线保持一致,富于人情味的表情。这都使得主题更为突出,作品展现了画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出众的绘画才能。
华喦曾长期客居扬州进行书画活动,是扬州画派的代表画家。他很早就从家乡出走,大半生在外漂泊,无定踪,多以卖画为生,在其老年自喻“飘蓬者”,可见华喦的生活是多么不尽人意。此图正是他晚年时期的作品,图中画有一只孤雁在独自飞翔,不知它来自何处又想要飞向哪里,在这样的隆冬季节,鸿雁本不应该出现在这里,早该随同伴迁向南方过冬了,那它肯定是因为某些原因而落单的孤雁了,这不正是画家自喻吗?华喦用很简单的画面内容将行旅的孤寂与辛苦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观者感同身受。
画中自识:“天山积雪。乙亥春,新罗山人写于讲声书舍,时年七十有四。”下钤“华喦”,右下角钤“空尘诗画”印。名画档案名称:《松藤图》
作者:李觶
创作时间:清
尺寸:纵124 厘米,横62.6 厘米
材料:纸本,设色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画欣赏
李鲤供奉内廷时曾初师蒋廷锡,画法工致;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趋向粗笔写意,并取法林良、徐渭、朱耷,落笔劲健,纵横驰骋,不拘绳墨而有气势,有时使用重色或彩墨结合,颇得天趣。
在此幅《松藤图》中,只见一古松躯干的中间部分斜贯整幅画面,上不见枝头,下不着树根,在苍老的松干上缠绕着赭色藤萝,另外涂加几干小枝,绘少许松叶,几串藤萝花点缀其间。构图颇为讲究,设色淡雅而明快,技法上于泼墨淋漓之间,勾、皴、刷、染相结合,随意点染,但却不零乱,很有整体感,线条粗细、刚柔相间。松身以浓淡相间的墨色,粗笔皴写描绘,用笔于苍劲雄强中见放纵,使松身富有立体效果而不死板;松树的枝干以飞动之笔绘出,松针则纵横交错,似顽强地抵抗着狂风的摇曳,充分地表现出物体的生动情态。在擅于用水的表现上更为突出,画面至今仍像刚画完时一样湿润清新。
李觶大大拓展了写意花鸟画的表现领域,无论是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还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用具,乃至向来不登大雅之堂的农家之物,如桑、蚕、破芭蕉扇之类,也一一摄入画中,其题材之广泛多样远远超过了前人。加上他自己富有创造性的发挥,从而成为清代画坛不可多得的人物。在写意花鸟画的表现技巧上,他亦有新的突破,努力学习石涛破笔泼墨的画法,酣畅淋漓,笔墨奔放,富有动感,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激情。同时,他又吸取了没骨花卉的表现方法,工细严谨,色墨淡雅,变化丰富,形体富于立体感。在作画时,他经常能做到二者并用,自然浑融,灵活多变,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名画档案名称:《寄人篱下图》
作者:金农
创作时间:清
尺寸:纵89.3厘米,横 57.1厘米
材料:纸本,水墨
收藏:南京博物院
名画欣赏
中国绘画是按人物、山水、花鸟顺序发展的,但论成就却是按花鸟、山水、人物来排次第的,特别是文人画画家更易选择写意花鸟作为抒发胸臆的手段。
在“扬州八怪”之前,写意花鸟画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画风之奇已不能给后世画家留下多少发挥的余地,但“八怪”中的金农却能另辟蹊径,进一步发展了写意花鸟画。
金农本出身“望族”,但到他出生时已家道中落。金农喜欢独居静思,研读诗文,并精于鉴古,因性格耿直,被称为“浙西三高士”之一。金农在诗、书、画、印以至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
“扬州八怪”不仅书法“怪”,画也“怪”,可能是因为他们的书法影响了画风吧!金农的“隶体漆书”方扁横斜、参差错落,富有金石趣味,所以他的画风超逸奇古,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古隶”之气,凝重遒劲。金农的绘画题材广泛,尤其是在他50岁之后,创作出了一大批精湛的绘画作品。
金农是“八怪”中绘画品位和笔墨格调最高的一个。虽然他绘画的功力和法度都不及八怪中的其他几人,但他利用了他先天具备的条件,弥补了他在绘画法度上的不足。书法的功力和隶体的特点,被金农转变为笔墨方法运用到各种绘画题材中去。金农曾自豪地称这些作品全是“六朝神品”,而对那种陈陈相因、千篇一律的画风嗤之以鼻。金农主张从大自然中撷取新鲜活泼形象的“师法造化”来作画,以达到“形”“神”皆备、“以意为画”的效果。为了画竹,他“以竹为师”,专门在住所周围种植了大片修篁翠竹,并“日夕对之,写其面目”;他画梅,“以梅为师”,他曾冒着风雪反复揣摩梅枝的正反转侧、疏密穿插的生动情态,以求“戏拈冻笔头,未画意先有”的境界;同样,他画马以“厩中良马”为师,并吸收唐人昭陵六骏的造型特点,使所画之马雄健而通灵。
不过,金农的画作更多的是“借题发挥”,他把古今名作用自己的笔致稍加变换,就成了自己的创作。而且,金农的画大多是诗、书、画合一。
《寄人篱下图》的构图新奇,画幅很小,却于主位画了两块方形的篱笆,中间还留出一扇长方形的门,使画面布局处于刻板僵死的境地,但一株株梅花使得画面有了变化和生机。梅梢和落花使这幅本应拘谨的画面产生了天地舒展、空灵透达的效果。画中的梅花取“不简不繁”之妙,用笔简朴,气韵清逸。
这幅画显然是作者有感而发,作者自喻为图中的梅花,虽有凋零,但还是花果累累;然花再好,门敞开着,却无赏花之人,给人一种凄凉、萧瑟之感。画中“寄人篱下”的题字大而浓重,更加深了这种孤寂。这幅图把作者曾流落扬州、寄人篱下的怨愤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名画档案名称:《醉眠图》
作者:黄慎
创作时间:清
尺寸:纵135.6 厘米,横170.1 厘米
材料:纸本,设色
收藏:辽宁博物馆
名画欣赏
文人画笔墨法式建立后,便将笔墨向所有画科拓展,很快完成了山水、花鸟的写意化,这是文人画完善的标志。但由于文人画笔墨多具有抽象性和独立性,人物画因受到造型和轮廓的限制很难被引入其中,文人画“用墨”也很难用于人物画,这就使得人物画的发展落后于山水、花鸟文人画。“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则完成了人物画笔墨的写意化。
在“扬州八怪”中,黄慎是引书法为画法最突出的一位,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他的书风决定了他的画风。在他的画中,能真切体会出书风即画风的风格。在他的小写意画中,以行书笔法为之,在大写意画中,以草书笔法为之。应该说是他的书法确立了他文人画艺术的品性。
以往的水墨写意人物,基本上都是勾完整体的人物的衣褶、轮廓后,再在轮廓内涂上水墨。梁楷曾以水墨写人物,但他多用没骨泼墨,而很少用线,或是线多,不能将线和墨加以结合,所以这些人物画都不能称为写意画,只能称为水墨画,但黄慎的写意人物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写意。黄慎将“拖泥带水”的墨法和灵动的草书笔法,直接用于人物身上,他的画是用粗笔湿墨挥洒,从墨中引出线,再由线变成墨。而且,黄慎是以草书的笔意对人物的形象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笔不到而意到。
黄慎的人物画大多是以市民、渔夫为题材的,真实地再现了贫苦人民的生活现状,与那些描写帝王高官、名人高士的题材有天壤之别。
这幅《醉眠图》描绘的是八仙之首的铁拐李醉眠的情状。画幅上部有作者题写的草书“谁道铁拐,形肢长年,芒鞋何处,醉倒华颠”16个字,这幅画诗画交融,极富哲理,令人深思。
画中铁拐李背倚酒坛,伏在一个大葫芦上做醉态状。葫芦口冒着白烟,与天地交织在一起,给人以茫茫仙境之感,把铁拐李这个无拘无束、四海为家的“神仙”的醉态刻画得独具特色,突出了主题。正如郑板桥说的那样:“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此图构图奇妙,作者将人、葫芦、包裹和铁拐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并且作者极力夸张画中的大葫芦,虽然只用线条勾出,但却能化实为虚。背景中的空白处用从葫芦里喷出的酒气添充,显示出作者的独具匠心。画中作者的题款也使画面的布局富有变化。
作者以秃笔挥洒,大胆泼辣,仅几笔就勾出了葫芦,但质感十足。对于人物头部的刻画,作者所用笔墨比较活泼,粗中有细,细中有粗,用赭色对秃头略做渲染,使前额凸出明显,自然逼真;作者用秃笔点刷出人物蓬乱的头发和眉毛,把醉酒的铁拐李形象描绘得如准确而形象。
在这幅《醉眠图》中,黄慎高超的表现技巧和独到的造型能力一览无余。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5 银元!
Advertisements
喜欢明豪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