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生活百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出国十三载,我在欧美国家亲历和见证的留学生待遇
送交者: 士大夫你离开[★★声望品衔9★★] 于 2019-07-14 18:12 已读 849 次  

士大夫你离开的个人频道

     我是江西一个普通煤矿工人的儿子,在矿山长大,第一次离开家乡是2002年到西安接受本科教育,第二次远行是在完成四年本科教育的2006年,于8月中旬出的国。还有一个月,我出国就满整整13年了。我在瑞典、美国、丹麦、德国和日本的大学或研究所都有求学经历。在我所到过的以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或科研院所,我没有见过和山东大学等效的学伴制度。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不是要批评山大,我只想分享一下我亲身经历过的在不同国家和大学得到的礼遇,给大家提供一个参照以供参考之用。

       进入正题之前,我先做一些背景介绍:

       我是在大二的时候就定下了出国留学的目标,定下目标后就开始加强自己的英语语言训练,听力训练主要是靠短波收音机,口语是靠参加学校的每周六晚的英语角来训练,阅读能力训练靠的是大量的英语材料。绝大多数和我一起练习口语的都是中国同胞,通常是本校外国语学院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偶尔会遇到外语学院的外教。我的发音非常标准,英式和美式发音都没有问题,可以自由转换,但这是靠模仿短波收音机里BBC和VOA广播节目主播完成的,不是靠可以面对面交流的任何外国人。和中国同胞一起练习口语,我认为完全没有问题,我在大学时代就认识到口语真正训练的是临时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很多人以为和外国人才能练习口语只是一种固有偏见。如果目的是为了训练外语口语能力,大家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强迫自己使用非母语进行交流的场景,交流对象来自什么国家什么民族并不重要。顺带再强调一点,词汇量以及词汇是否用得地道,真正管用的是阅读,读的多了自然就会用上。这算是本文附带分享一点外语学习的个人经验。

       我大三开始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各国留学的信息,综合考虑大学水平,英语授课普及程度和教育及生活成本之后最后确定只申请瑞典一个国家——当时瑞典对非欧盟学生也都是免费的,硕士课程全部英语授课。我在大三暑期结束的时候把托福考了,大四开始着手具体的申请工作。我们当时申请的时候瑞典不存在全国统一申请的网页端口,而是自己针对心怡的大学单独投递申请资料。我很幸运地拿到了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物理系生物物理学(Biological Physics)硕士录取通知书,成为国际硕士班招收的四个学生中唯一一个非物理本科专业背景的,另外三个同学中两个是中国同胞,一个德国人。

个人在不同国家的经历

瑞典硕士阶段

       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我也同时在申请邮箱收到了学校发来的住宿相关信息,学校安排的针对国际硕士生的接机安排和“开学”典礼的信息。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申请学校时就已经填写了宿舍申请意愿,发通知书的时候把分配结果一并告知。另外就是通知我们可以注册由所在城市提供的无校别的学生宿舍SSSB,这个宿舍是排号制度,排得越早的拿到宿舍的概率越高。而当时,瑞典人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排队,所以排号时间远长于外国留学生。而学校直接提供的宿舍只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半年后就得搬走。

       从邮件知道学校有接机服务我当时是很开心的,但是真实体验了以后发现其实和形式主义差不多。学校在Arlanda机场五号航站楼树了个带有学校标志的布景,安排了一共两个瑞典学生志愿者。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安排的宿舍给大家分发宿舍钥匙并告诉我们怎么打出租车去宿舍。出租车当时也要四五百人民币,实在太贵,于是同胞们纷纷临时组队拼车。

       到了一个非英语国家,生活是件麻烦的事情,即便瑞典人英语很好。尤其是当时我们这帮年轻学生一个瑞典语单词都不会,连当时宿舍所在的地名Kista,念给瑞典司机他也听不懂,因为瑞典语中k在i, ö,ä等字母前发sh的音,我们当时哪能知道这样的发音规则啊。好在大家都记得把地址打印出来,所以最终顺利找到自己的住所。当时我们住的宿舍从外部看像木头搭建的集装箱,我当时用的几百块的黑白的诺基亚直板手机,没有留下照片,很是可惜,而现在早被拆没影了。宿舍内部看着条件非常好,超出了我当时的想象。两人间,有和卧室联通的厨房,房间和卫生间是可以独立调温度(只有供暖功能),24小时不限水电。大家的住宿条件所有人都一样,不存在国别差异和区别对待。但是房租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很惊人,如果没记错的话,房租是一个月2800克朗,按照当时一个瑞典克朗1.2个人民币的汇率,实在是太奢侈了。我父母当时两个人加起来的工资还不够一个月房租。而我还要吃饭,需要交通,于是我在瑞典上硕士期间,从来不是按规定的人数居住的,就为了分担房租。

       半年后,我们不再算是新生,必须搬走,学校也不提供任何帮助。但是排号时间太短根本申请不上SSSB提供的校外宿舍。大家基本上都是靠这一年内结交的中国朋友想办法解决的,当然,绝大多数都是违反规定人数的合租,而这完全是因为宿舍供给严重不足,即使有的学生家境好些的也未必有房源。到社会上去租房子,我们当时根本不敢,担心被骗。

交流到美国布朗大学

       我们的不少课程会和非同一个专业的其他学生重叠,因此实际上只有四个人上课的情况只出现过一次。在一个分子模拟和计算化学的课程,我认识了一个瑞典男同学,因为辅导过他一些内容,他告诉我学校有和美国大学几个大学做交流生的机会——这个信息在当时并不对外国留学生分享,因为当时很多学校的信息都是瑞典语的,我们不可能知道。 我因为结识了他,申请到了美国属于常春藤学校的布朗大学交流的机会。

       2007年暑假,还上着硕士,23岁的我以交流学者的身份到了美国。自行到学校完成注册,有参加学校专门给交流学者安排的迎新会,我记得当时结识的国内同胞都是拿到国内教职的,比我年长很多,加过QQ后就几乎没再交流过。因为我拿的不是学生身份,我没有亲身经历以学生身份到美国的迎新体验。但是接待我的化学学院,因为90%的博士生都是中国人,我也了解到一些情况。比如参与接机的都是自发的,主要是尚且单身的高年级男生,因为预先知道新录取报道的师妹,所以他们是有动力去接机的。学校专门安排学伴也是不存在的。此外,住房都是自己解决的,学校不给统一解决

       我在布朗大学待了两个月,本来有计划在布朗做硕士毕业论文,也联系了布朗大学和我后来回到瑞典读博士相一致的单分子荧光光谱和显微镜技术领域的实验室,不过因为刚到布朗就收到邮件说有学生在校园内被抢劫,我就打消了在美国待下去的念头,考虑回到北欧。除了回本校,我还联系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一家做光镊技术和生物应用研究的光学实验室。因为丹麦的教授答应给我硕士课题期间提供奖学金,我选择了去哥本哈根,而没有选择直接返校做毕业论文。

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做硕士论文

       丹麦当时已经对非欧盟学生收费,我在彼时没有遇到过在丹麦留学的中国硕士生,接触到的绝大多数是公派留学的博士生,当然还有就是同样瑞典皇家理工的刚好长我一届的中国学姐,她当时在哥本哈根大学拿教授发的工资念博士。

       学校是不给安排学生宿舍的,大家都是自己找,其他的更不要说都是靠自己,当然,因为挂靠了一个实验室,如果让实验室的教授或者同事帮帮忙共享些住宿信息,是可能的。丹麦做硕士论文是一年期,我在实验室的日子是很愉快的,但是日常生活中遭遇过多次丹麦人非常粗鲁的对待,是我在瑞典从来没有遭遇过的。比如我在露天篮球场打篮球,被喜欢踢足球的丹麦年轻人霸场,非要在篮球场开大脚踢足球等等。

        丹麦同事告诉我,他们的执政党联盟本身就有很明显的反移民倾向。我计划以后也写写丹麦不为公众所了解的情况,揭一揭“童话王国”的真实底色。今天这篇文章我就不展开写了。

在德国科研院所短期工作

       硕士论文末段,丹麦教授推荐我去德国柏林郊区的一家马普研究所做三个月短期工作帮助搭建光镊进行力学测量。研究所给帮忙安排了头一个星期的住宿,其余的住房靠德国的实验室同事帮忙联系解决。所里当时有一项“福利”,是秘书可以帮忙把我们新入职人员将单次入境德国的签证换成工作签,免去自己专门跑一趟移民局。其他和生活相关的手续,都是自己负责,包括在银行办理业务遇到英语不好的银行职员,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并且,所有手续和文书都是德语的。2008年我还用着诺基亚的黑白直板手机,没法靠手机上网翻译,不像现在可以有更多的辅助工具帮忙解决问题。

在日本北海道大学交换

       结束了德国三个月的短期工作,我回到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完成硕士论文答辩,并于该年年底正式注册开始读博士。2009年1月我被教授外派到有合作项目的北海道大学进行交流。在日本的所有登记手续和文书,都是日语的包括实验室的组会也是完全用日语开展的。不过为了照顾一下我的需求,日本教授要求组员所有的幻灯片用英语写。但是组里我真正能交流的日本人,只有教授,一个日本博士后(他后来升任助理教授),因为只有他们的英语足够好,另外就是来自大连的中国博士生学姐。她本人是国内大学本科毕业,硕士和博士都在日本完成,她的博士研究经费完全由教授承担。如她一般,我在北海道大学结识的其他中国人,都是讲日语的。

       我在北海道四个月的时间里,还遇到过一个曾经在北海道大学交流不短时间的德国人,博士毕业后因为某个原因造访日本来探望教授。我清楚的记得,他跟所有人除了我,讲的是日语。我所见的不会讲日语的外国留学生,都是拿着留学生生源国提供的奖学金在日本读博士的。

瑞典社会面向国际人才和教育的几个层面

       接下来我计划从社会整体多个角度审视一下瑞典的国际人才观和教育观,虽然谈的是瑞典的情况,但是它在很多方面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的类似之处,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对非欧盟学生全面收费后瑞典高校开启学伴活动及其与国内高校做法的巨大区别

       瑞典自2011年秋季开始对非欧盟学生开始全面收取学费,根据专业不同收费也不同,但一般来讲在每年7-10万人民币的区间。皇家理工学院录取的中国留学生一下从每年三百人左右突降到三十人,瑞典其他高校也有类似的巨幅下降。时至今日,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再回高位,目前已经重新成为瑞典高校最大的外国留学生来源国,甚至超过了瑞典传统留学生第一来源国德国。当然,现在在瑞典的中国留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已经和当年我来到瑞典时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一个变化是,为了给瑞典带来财源的中国留学生更好的服务,瑞典高校确实也推出了学伴活动,但是和国内高校的安排存在巨大区别。

        以乌普萨拉大学为例,他们的学伴志愿者只负责在火车站接待,帮新生找到宿舍,以及帮助留学生找到被录取专业的教导老师(他们的职责是给学生选修专业课提供建议)以及通知新生入学迎新周的安排。学伴志愿者的安排不是预先匹配的,留学生也无权选择学伴志愿者是谁或者什么性别。学校迎新周之后,学伴志愿者活动就结束了,至于学生们自己是否保持联系,就是学生自愿的选择。学伴志愿者没有义务再给新生提供任何帮助。信息来源:https://www.uppsalastudentkar.se/international-students/studying-sweden/buddy-program/be-buddy

      我母校的做法稍有区别,学伴志愿者虽然也是给入学的新生在新学期之始提供一些服务或者说帮助,但不涉及上述的内容,而更多的是和留学新生谈话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原则上建议一整个学期见个两次面就够了,并且校方明确强调双方的见面要保持中立性。https://www.kth.se/alumni/engagemang/bli-mentor-genom-kth-international-buddy-program-1.850174

       像国内高校那样无微不至如妈妈般的照料或者带有异性交往暗示是不可能发生的。

瑞典语的重要性及瑞典作为欧盟国家对非欧盟人士合法的就业歧视

       作为外来人口,如果在瑞典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瑞典语不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想进入的其他的行业,瑞典语就会变得非常重要。此外,尽管瑞典人满世界宣传自己如何认同人人平等,严谨的学术研究却显示出来另外一番景象,比如可能你需要换个瑞典人的名字来提高自己找到工作的概率——《Lättare att få jobb om du har ett svenskt namn》。就职于林奈大学,专门研究就业市场歧视的Magnus 6park.com

Carlsson博士,就发现具有相当程度竞争力的简历,瑞典名字接到面试电话的概率要比非瑞典语名字的高50%,而这是基于三千份发出的简历统计得到的结果。而在学术界,以个人观察到情况来看非欧盟人士如果改瑞典名字或者姓氏也利于增加基金中标的机会。我接触到一些嫁给瑞典人的女性华裔学者,在添加了瑞典丈夫的姓之后,申请科研基金确实变得容易了。但这难以被实锤证明的,只能说具有相关性。作为对比,通常会选择华裔伴侣的男性华裔学者很多人拿到副教授的终身教职就比较难升上去,和中国国内的实验室联合申请针对中瑞跨国科研合作的比较多,要么就是挂靠个瑞典大教授申请瑞典本国或欧盟的科研经费。当然同样的,这也只是观察到的现象,难以证实歧视性的存在。

      
但是瑞典存在针对非欧盟人士合法的就业歧视,却是实锤,按照瑞典《外国人管理法》(Utlänningslagan 
2005:716)第六章第二条,该法条依照欧盟移民法规定雇主雇佣应该优先考虑来自欧盟内部的雇员,只有当这不现实的情况下才考虑从第三方国家招聘“Migrationsverket
ska pröva om arbetsgivarens rekrytering är förenlig med principen om 
gemenskapsföreträde. Denna princip innebär att arbetskraftsbrist i 
första hand ska täckas av arbetstagare inom den europeiska unionen. 
Först när detta inte är möjligt kan arbetstagare från tredjeland 
anställas.”——Märta Lindberg.  Invandrad och utnyttjad? Om arbetsvillkoren för arbetskraftsinvandraren från tredjeland med tillfälligt arbetstillstånd,2012;欧盟移民法规定只有当欧盟成员国内部空缺职位无法由欧盟成员国国民填补时,才可以公布给非成员国国民——“vacancies
shall be notified to non-Member  States  only  if  the  Member  State 
having  such  vacancies  considers  that  for  the  occupations 
 corresponding  to  such  vacancies  there  are insufficient  workers 
 available  who  are  nationals of the Member States”——Sophie 
Robin-Olivier. The Community Preference Principle in Labour Migration Policy in the European Union. Documents de l’OCDE, OECD Publications Centre, 2016.

       6park.com

也就是说不仅是在瑞典,但凡在欧盟成员国家成功就职的第三国国民,都面临了更严酷的求职竞争,因为在技能相当的求职者中,依照欧盟移民法,欧盟成员国国民享有优先被雇佣权。因此欧盟成员国(瑞士和挪威享有欧盟成员国同等权利)之外的外国公民,只有比欧盟内部的竞争者更优秀,更有能力才能拿到相同的工作岗位。这与中国优待外国人的情况截然相反。

结语

       我求学或者工作过的多个经济发达国家,都不存在给予外国留学生任何超国民待遇的行为,虽然各国可能会愿意给新来乍到的外国人提供某种便利,但都在适度的范围内。我暂时选择在瑞典工作、生活,也并不是因为瑞典有做到像它对外宣传的那样平等待人,事实上它和其他欧盟国家一样都执行欧盟成员国国民优先的原则,更不要说享受任何优待,暂时没有选择回国工作也完全不是因为不愿意,而更多的是因为人生存在可遇不可求的偶然。中国如果希望给外国留学生留下良好印象,希望他们讲好中国故事,并不需要给予他们特殊的优待。

       事实上中国的高速发展、使得更多贫苦大众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取到更好的生活,本身就是极为激励人的故事。外国留学生能够亲身感受这一切,如果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赢得国人的尊重,不论是选择在中国扎根还是毕业后回到自己的祖国服务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也同样是激励人心的故事。无缘无故的赠予看似丰厚,却让人有一种一切不过是一种交易的感觉。无功受禄的对方大概也只会生出大家各取所需罢了的鄙夷,而更糟糕的是,让努力奋斗的普通国民感觉到恨不如生一张异域的脸,却又完全无能为力的无奈。

       这怎么看,都不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评分完成:已经给 士大夫你离开 加上 150 银元!

喜欢士大夫你离开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士大夫你离开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生活百态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