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生活百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奥巴马的弟弟在中国:娶河南媳妇,学书法、唐诗,心怀美国,舍不得离开中国
送交者: 牛员外[♂★★★★湖边健走★★★★♂] 于 2019-08-19 6:13 已读 1854 次  

牛员外的个人频道

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但两国的纪念活动在贸易摩擦背景下显得十分惨淡和低调。虽然不是政治人物,今年7月,马克还是作为一名美国人的“亲属”,从深圳飞到北京,参加了几场座谈与合作签约活动。

马克·奥巴马,全名马克·奥科思·奥巴马·狄善九,是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同父异母的弟弟。他出生于非洲肯尼亚,18岁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布朗大学、斯坦福大学,后来从事通讯工程工作。2002年,马克来到中国深圳,不仅娶了一位中国妻子,还成为一个“中国通”。他熟读唐诗、精研书法,并发挥自己的音乐专长做慈善。 6park.com

马克是一个狂热的中国毛笔书法家,这是他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作品。受访者供图。 6park.com

从非洲走来,穿越美国,扎根中国,马克身上有着世界性的丰富密码。他并没有被哥哥的光环完全笼罩,而是努力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近些年,他始终在大力推动中、美、非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互访、音乐教育及一些公益慈善项目。而作为一介平民,马克对奥巴马政府的评价,对中美关系和特朗普本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7月在京期间,马克·奥巴马先生接受了《凤凰周刊》专访。“我出生于肯尼亚,在美国迷失了自我,却又在中国获得重生。”马克说。
与河南媳妇深圳偶遇

“这个老外挺怪,雪华给他上了一杯茉莉花茶,他连花都吃了。外国人什么都吃,就像生番。”2002年深圳,一家古色古香的茶室里,一位服务员对同伴窃窃私语。

当时,马克急需一份薪水来支付他在美国奥兰多房子的月供。到深圳之后,凭借其在美国老牌电信公司AT&T工作多年的履历,他顺利拿到了中国第二大通讯设备供应商中兴公司的offer。但这份工作,全职月薪只有8000元人民币,距离当时月供所需的4000美元(合人民币2.4万)相差太远。他又陆续投简历给2000多家中美公司,都无音信。在一所学校教了6个月英语后,他和校长不欢而散,于是便辞职开了一家商业咨询公司,但也只能勉强度日。大洋彼岸,他在奥兰多的房子被银行查封。 6park.com


他决定静下心来,学好汉语。茶室服务员雪华给他指出笔记本上的错字,并介绍自己名字的发音,“就像英文的雪花(snow)”。闲暇时,雪华教马克说汉语,没过多久,他们便在一起了。

雪华出生于河南农村一个贫穷家庭。他们的关系,一度让雪华的母亲感到不安,后者担心女儿会远走高飞。有一次,母亲在电话里说,“我这个女儿算白养了”,雪华满含泪水。为了所爱的人,马克没再离开中国。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里,他努力学习、工作。

2008年是个极其特殊的年份。北京奥运会,奥巴马当选总统,马克与雪华结婚。第二年,奥巴马访华时见到了马克夫妇,回美后他在邮件里提及雪华时说,“她很可爱!”

“我发现,天呐,我们已经在一起17年了。”马克说,这是一个高离婚率的时代,中国人尤其喜欢离婚,但他把婚姻看得很重。“结婚需要时间,需要努力和互相支持,这不是一件肤浅的事情。”雪华帮助马克完全融入了中国文化,让他懂得了中国人的“含蓄”,也让他懂得了家庭的重要性。“她的家庭代表中国最好的部分,他们互相尊重,比较朴素,不骄傲,还有,他们非常认真。”

17年前没到深圳时,马克担心自己不被允许看电影,担心要穿规定的衣服,担心被警察盯梢,担心不能找女朋友,担心出错后被送入班房……但途经香港到深圳之后,他被一派喧嚣的场景淹沒了,到处是建筑工地,到处是勤奋工作的人。他看到了一个开放的中国。“在深圳的街道上,保时捷、宝马跟柳条编的畜力车挤在一起,佛教徒在高档商贸中心悠然出入。”

“甚至在从简陋棚户构成的城镇流向河流的污秽和垃圾中,在贫瘠的小卖部、充满痛苦和绝望的供热宿舍,都蕴藏着无可怀疑的希望与梦想的洪流。”一句话,中国人相信勤劳致富。

和雪华在一起后,马克把认识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他坚持每天听磁带、学书法。第二年,他开始阅读汉语的《红楼梦》《毛主席语录》和数十种现当代长篇小说、学术作品,至今不辍。近几年,他还将唐朝诗人李商隐的500首诗歌、李贺的200首诗歌翻译成英文,放在自己的博客上。“李商隐诗歌的含蓄,是很有代表性的。他在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婚姻和命运,也很有悲剧色彩。”

虽然上海是一个更时髦的国际都市,但马克觉得,深圳更能代表近40年中国的梦想成分。“一个年轻的、文化多元的城市,人们来自全国各地,草根也可以收获财富。这就是深圳的迷人之处。”

来到中国时,马克怀着做慈善的初心。从2002年秋天开始,他定期去深圳的孤儿院做义工,教钢琴和英语。每次上课,都会有一个孩子端一杯水放在钢琴旁,说,“老师,请喝水。”那种中国式的仪式让他感动。但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翻了水,说“对不起”,孩子们开心地大笑,这一礼节就消失了。 6park.com

马克是一个钢琴家,他已经发行了多张包含自己作曲的钢琴专辑。受访者供图。 6park.com

多年后,马克用生动的文笔,刻画了几个孤儿院孩子的神情和命运。被养母从厕所里捡回来的小鲍有一天告诉马克,养母端午节前睡觉时死了,近百人参加了葬礼。小鲍珍藏着一张剪报卡片,上面有多年前母亲收养他时的报道和照片。母亲曾告诉他,当初捡到他时,他的头还没有一只茶杯大,“他们根本不相信我还活着。我是个豁嘴,还发着高烧。”母亲力排众议,用土方治好了他的高烧。因为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3岁时,小鲍被送到福利中心。临死前,养母把一只全白的翡翠碟留给了他。

在孤儿院,马克听到了许多悲惨和感人的故事。音乐给了他们自信,以及对世界的梦想。2008年汶川大地震,举国捐款赈灾,马克再次对中国人表现出的善良、仁爱感到震撼。他说,深圳给了他新的人生起点,“慈善事业使我获得了救赎”。 6park.com


如今,这些孤儿院的孩子已经长大。一个男孩开了金融公司,有的女孩已经结婚生子。“我很为他们感到自豪。”直到今天,马克仍然每周坚持去孤儿院。一个孩子有智力问题,但他学钢琴非常认真,“他每次学习都很难,需要更多耐心,我们两个都坚持下来了。”

但不知为何,从2008年起,一个“马克参股某烤肉连锁店”的新闻开始在网络流传,实际却并非如此。“我跟那个姓隋的老板曾经认识,最早开商业咨询公司时合作过。但2009年之后就没有什么来往了。他们一再搞这种新闻,我觉得就像是’身份偷盗’(identity
theft)。”他认真地再三澄清。
从非洲到美国

1964年8月,此前从没坐过飞机的露丝·比阿特丽丝·贝克跨越万里,抵达肯尼亚。她是马克的母亲,因为相信爱情,她追随男友来到非洲,自此也开启了马克的命运。

露丝本是马萨诸塞州诺福克县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独生女,她的父辈则是20世纪初叶从俄国和立陶宛种族大屠杀中逃出来的犹太幸存者。在暑期培训学校和一次聚会中,刚从哈佛毕业的“老巴拉克·奥巴马”(马克和奥巴马共同的父亲)凭借聪明睿智征服了露丝。露丝很快陷入爱情幻想,以至于后来老奥巴马向他坦白“结过两次婚”,露丝都不在乎。

老巴拉克·奥巴马第一次结婚是1956年,她和妻子凯齐娅育有两个子女。到美国后,他又娶了美国女人邓纳姆,生下了小巴拉克·奥巴马,即后来的奥巴马总统。遇见马克的母亲时,老奥巴马刚和邓纳姆离婚。露丝不仅接受了老奥巴马的过去,还愿意到非洲去当前面两个孩子的继母。

虽然遭到父母极力反对,露丝还是毅然决然地开启了这段跨越种族和肤色的婚姻。为此,她几乎与父母断绝了关系。1970年,看到女儿在肯尼亚过着贫穷、糟糕的生活,父亲大骂,“你这叫自作自受!”在肯尼亚,露丝为老巴拉克·奥巴马生了两个孩子,马克和戴维。

1965年11月,马克出生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取名奥科思(Okoth)。他在内罗毕长到18岁,然后去了美国读大学。

“生长于斯,既是我的福分,又是我的梦魇。”肯尼亚的种族歧视,其严酷程度不亚于美国,这让几十年后的马克仍然无法释怀。非洲孩子不把他当兄弟。小时候,他曾被赠以各种侮辱性的称呼:混血儿、乔塔拉、白人。在一定语境里,这些称呼就像“狗崽子、杂种”一样,让马克感到恶心和痛苦。

“我是个白皮肤的黑人,或黑皮肤的姆尊古(斯瓦西里语中对白人的称呼)。我比所有的白人都黑,但比所有的黑人都白——在这两者中我都无以存身。”这导致他在心理上本能地远离黑人,更倾向于母亲的白人文化,他交了一些白人朋友。那种被孤立的残酷环境,也让他学会了生存法则:开足马力,不顾一切往前冲——我行我素,自力更生。

即便几十年后回到肯尼亚,马克也能感受到肯尼亚仍然被种族歧视、官僚主义等陋习所困扰:不同种族之间存在偏见,有权力者对同胞滥施淫威。在美国读大学期间,每次回肯尼亚,他都会遭遇海关人员的层层盘查。然而2006年,他第一次带着未婚妻雪华,一个中国人一起回去,海关人员的态度就友好多了。 6park.com


奥巴马家族里有着坚韧的基因。马克的爷爷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曾在非洲草原上徒步旅行两周,后来信奉了伊斯兰教。一张摄于夏威夷的照片里,老奥巴马坐在桌前认真读书,神情专注。“勤奋与专注的精神,才使得他在学业上如此出类拔萃。”这种勤奋、专注、坚韧以及超强的记忆力,也传给了小奥巴马和马克。

1959年,肯尼亚还未完全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老奥巴马已经通过一番努力,成为了肯尼亚第一批留美学生。他先在夏威夷,然后转到哈佛,攻读经济学。在夏威夷,他遇到了小奥巴马的母亲邓纳姆。从哈佛毕业后,他遇到了马克的母亲露丝。

马克从小就是尖子生,在与白人学生的竞争中总是轻易获胜。他心高气傲,甚至后来认识哥哥奥巴马后,也保持着争强好胜的自尊心。他从外婆那里学会了钢琴和读书,又从中学老师那里学会了学习语言的方法。1983年,马克中学毕业,被美国布朗大学录取,但他很失望,因为他本希望读哈佛、普林斯顿。但他还是去了。在布朗,马克因为音乐结识了一些朋友,并获得了物理学、数学双学位。不过,因为结业时没获得“优等生”称号,令他再次感到失望。

后来,他考入斯坦福读研究生。斯坦福号称“西部的哈佛”,在那自由空气里,马克陷入了与白人姑娘的恋情,也因此荒废了学业。马克生性傲慢,先在选导师的问题上与教授们发生争执,又在一次物理考试中试图到办公室偷看答案,事情败露。这次作弊事件对马克打击很大,尽管他顺利毕业,拿到了硕士学位,但研究前途就此中断。

毕业后的几年里,马克先后在两家通讯公司打拼,并获得埃默里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其间,他和一个日本女人同居。两次失恋,精神漂移,那是一段迷茫而痛苦的时期。
童年家暴阴影

尽管有着优秀的学历,老巴拉克·奥巴马却没能给妻儿一个温暖的家。结婚七年后,露丝和他离婚,而童年那段家暴的阴影,足足影响了马克半生。

回到肯尼亚,老奥巴马并没有运用美国所学成就事业,反而陷入了酗酒、堕落。马克感受不到父亲的爱,“我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愤怒、痛苦与悔恨;他人虽在,其实心不在焉。”马克多次说到奥巴马家族的身体特征,都有一双大手。这双大手既可以用来创造,比如弹钢琴,也可以施加暴力。

有一天夜里,老奥巴马醉醺醺地回到家,把母亲一拳打倒在地。马克冲过去抱住母亲的腿,一边哭喊着保护她。有时他睡着了,也能从门缝里听见棍棒击打声和吼叫声,随后是母亲痛苦的尖叫。每次母亲跑出家门,几个小时后又不得不回来,因为她无法离开孩子。这些恐怖的情节,令马克此后多年仍感到痛苦,不忍回忆。他在自传《走出肯尼亚》中说,母亲几乎每天遭受家暴,“父亲打在母亲身上的每一拳我都感同身受;父亲的每一次施暴都将我试图为自己建立起来的世界击得粉碎。”

“一把长刀掉落在地上。”另一个深夜,马克从睡梦中惊醒,听到父亲的怒吼,母亲的叫喊,以及一阵刺耳的物品撞击声,他鼓起勇气走出卧室,看到父亲正拿刀抵着母亲的喉咙。大哥出门叫来邻居,阻止了父亲。这一幕,深深刺伤了马克的心灵。

压制与反抗,成为混杂在奥巴马家族里的基因序列。马克曾在祖母年轻的照片上看见过倔强和骄傲,“她要走自己的路,她要逃走,做自身命运的主人。”老奥巴马六七岁时,也和妹妹从家中逃走,去寻找母亲,途中被父亲追了回来。后来,童年出走又在马克身上演绎。

正如马克所说,父母身上都有着一条道走到黑、死不认输的犟劲儿。“他常常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情绪大变,从热烈的爱转化为极度的残忍。”但是,这种带有“神经质特征”的“缺陷”,一旦施之于一个有意义的目标,也会转化为一种“成就伟业的巨大力量之源”。

弟弟戴维从小成绩较差。他同情父亲,不喜欢继父,经常偷偷跑回老奥巴马那里。有一次,戴维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打动了马克,并带着他穿越一些道路、建筑区,去见生父。但在临近见面地点时,马克感到一股荒凉的绝望气息,他转身回去,决绝地抛弃了父亲老奥巴马。马克在布朗大学读书期间的一个雨夜,戴维骑摩托车遭遇车祸死去。

因为家暴,以及童年在非洲遭受的种族冷遇,马克从小就有着强烈的叛逆和出走心理。

例如,他不说当地的卢奥语,因此与小伙伴格格不入;班图语系中的斯瓦西里语,是肯尼亚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多国的通用语,但马克从小就决定不学斯瓦西里语。他叛离非洲母语,而亲近英语。“我好像生活在一个永远被夜晚的黑暗和焦虑笼罩的孤岛上,母亲如象牙一般白皙的皮肤,则是这孤岛上唯一的希望与爱的灯塔。” 6park.com


1972年,母亲终于迈出大胆的一步,与老奥巴马离了婚。不久后,她和一个品行良好、温和而又开朗的男子西米翁·狄善九结了婚。西米翁在电台工作,他给了马克母子三人一个完整的家,也让兄弟俩得以继续学业。

狄善九还为马克买了钢琴,母亲教会了他弹钢琴。此后几十年,马克成为一名音乐创作者和钢琴演奏家,出版了4张光碟。音乐和教育,也充实了马克的人生。在中国,马克的完整姓名Mark
Okoth Obama Ndesandjo(马克·奥科思·奥巴马·狄善九)里,保留了两个父亲的姓氏。

继父与生父完全不同。他给了母子三人物质保障,数十年里没打过母亲一次。小时候教马克游泳,因为生气打了马克一拳,事后却惊慌地道歉。虽然始终有隔膜,但继父赢得了马克的敬重。

在自传体小说《从内罗毕到深圳》一书中,因为写了父亲家暴的情节,马克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下笔描写那些残酷往事时,马克忍不住哭了出来,妻子雪华看在眼里,鼓励他写出真相。写完后,哥哥姐姐都发出责难,他们都崇拜父亲。而马克最担心的,是可能影响哥哥巴拉克·奥巴马。

马克生长于非洲,却一生致力于逃离非洲,融入英语和汉语世界;而哥哥奥巴马成长于美国,甚至成为世界性的政治领袖,却始终对自己血液里的非洲根脉保持追寻和崇拜。

离开后的岁月里,马克不可避免时常回忆起肯尼亚。相比起喧嚣繁华的美国和发展迅速的中国,非洲留给他的记忆,是“一派平和、自由与宁静”,破破烂烂、摇摇欲坠的建筑,甚至“昏昏欲睡的土地”。而这,也是它的迷人之处。

多年以后,母亲露丝谈起当初的选择。她告诉马克,尽管仍然热爱美国及亲朋故旧,但“不后悔——比起留在美国,在此度过并仍继续度过的岁月更充实”。
奥巴马兄弟

“啊,关于哥哥巴拉克·奥巴马退休后的生活,我不能说。那是个秘密。”马克狡黠一笑。

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首次访华。期间,中方为兄弟二人安排了一次秘密会面,地点在北京瑞吉酒店。当时,马克带着妻子雪华,提前从深圳飞到了北京。

马克对那次会面有着深刻的记忆。奥巴马进屋后,向他伸出手,而不是拥抱,这让他情感受伤。他主动拥抱了哥哥。他看到哥哥制作考究的西装,脸上增多的皱纹,闻到他身上的雪茄味。随后他们坐下谈话。

马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相册,看到父亲老奥巴马和马克母亲的照片时,奥巴马两次微笑。但马克明显感觉到,兄弟之间近在咫尺,心却遥远。《从内罗毕到深圳》英文版里关于父亲家暴的情节,显然让哥哥不高兴,但面对弟弟,他什么也没说。

当天的记者会上,有记者问起兄弟俩的会面。奥巴马回答,“我对他不太了解。只是在两年前,我才头一回跟他见面。”马克内心的震惊可想而知,他感到痛苦:从1988年在肯尼亚第一次见面、认亲,到美国读书、工作的几年,他们曾多次见面。 6park.com

2009年冬天,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访华期间,在北京瑞吉酒店与马克夫妇见面。受访者供图 6park.com

1988年夏天,大学毕业的那个暑假,马克在内罗毕的家中看书。一阵汽车行驶声音和谈话声后,屋里走进一个人,就是小巴拉克·奥巴马,他即将去读哈佛。那是马克第一次听说还有这么一个哥哥,他本能地拒斥这个不速之客。那次之后,他们又曾两次见面交谈。

小巴拉克·奥巴马回到肯尼亚,目的是“寻根”。他渴望搞清自己的来源,搞清非洲裔宗族的情况,渴望还原缺失多年的父亲。然而老奥巴马留给马克的全是痛苦,这正是他要努力遗忘的。

“你对父亲怎么看?他在你的记忆中是个怎样的人?”谈话中,奥巴马一再问这个问题。在马克看来,小奥巴马带着律师腔调的冷冰冰探寻,像是一次大学生的人类学考察,不顾及他的情感创伤,甚至有意忽视“酗酒家暴”的事实。他觉得,这位哥哥不可能理解他们这个非洲家庭,自己只是他查阅资料的索引卡、数据盘。两次谈话,气氛都很沉闷,两人在许多方面都格格不入。“我们俩都是盲者:我看不到父亲身上的任何优点。巴拉克则对父亲看得很高,甚至把他理想化了。”

那次见面,开启了两人的兄弟之情。马克感觉到,与自己不同,小巴拉克·奥巴马对西方文化怀着拒斥和怀疑态度,他也不喜欢白人,而是努力活得像个黑人。那时,小奥巴马已经有了社会改革思想,他把从事社区慈善、社会服务看得比读哈佛还重要。

此后多年,兄弟俩没再联系。1993年在旧金山,兄弟俩又有一次突然的会面,但两人的谈话依然言不由衷,互兜圈子。当时,小奥巴马在一家律所工作。后来马克知道,那时,哥哥正在写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他希望从弟弟那里获得资料。

此后10年,马克几乎断绝了与奥巴马家族的任何联系。2004年,小巴拉克·奥巴马即将出任伊利诺伊州参议员,马克在广州跟朋友一起,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哥哥的施政演说。从那以后,小奥巴马声望日增,逐渐成为美国总统的热门候选人。马克既感到骄傲,又心怀忧惧,担心自己在斯坦福和房贷上的失信污点给哥哥抹黑。

当时,马克在中国已经颇有名气。他的慈善事业和钢琴演奏很成功,2006年CCTV拍摄了一个他的纪录片。为了不影响哥哥竞选,他极力躲避媒体。

“9·11”前后,美国社会里始终弥漫着沉重、压抑的气氛,世界舆论充斥着“美国正在衰落”的声音。马克前往中国,部分也因为“美国失去了从前那种充满希望与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

而2008年,奥巴马及其团队为美国社会扫除阴霾,带来了生机。这种生机也影响到了马克:“身为黑人而要成为美国总统,简直天方夜谭!”在大选结束前,甚至马克自己也不敢相信哥哥会成功。但最终,奥巴马创造了奇迹。

2009年1月,奥巴马家族的二十几位成员,在巴拉克·奥巴马的带领下参观白宫,共享荣耀。就职典礼那天早上,马克穿越层层坦克与士兵、警察的屏障,才进入典礼现场。许多亲人初次见面,马克还见到了父亲的第一任妻子凯齐娅。这个大家族汇聚了白人、黑人、黄种人,来自印尼、肯尼亚、中国、英格兰、美国、墨西哥、立陶宛,信仰犹太教、基督教、穆斯林和不可知论。仿佛家族内部就已说明了奥巴马当选的巨大意义:种族主义破灭,新的美国到来了。奥巴马将大家庭称为“缩小版的联合国”。

2009年初冬北京的会面后,马克回到深圳给哥哥写了封信。“我在许多年里都未采用奥巴马这个父姓,它是我早年悲惨生活的记忆的一部分,你改变了我的这一做法。你使我为这一父姓感到骄傲,并激励了我追溯往昔岁月……” 6park.com


某种程度上,哥哥当选总统,给马克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启迪。他在事后的一封信里写道,“哥哥,你让我重新打开了面对世界的心灵。”他把这份荣誉,转化为扩展慈善事业的动力。

在中国的17年里,马克和他的基因会为不同地区的孤儿、患儿和贫困儿童募捐了上百万美元,他们在中、非、美之间建立多个儿童笔友、音乐、书法、体育、绘画的慈善项目,帮助了全球30多所学校,超过6000名学生。他本人经常跟著名的音乐家一起表演或者合作,推进慈善文化交流,如世界著名小提琴家Itzhak
Perlman(伊扎克·帕尔曼)、钢琴家赵胤胤、钢琴家陈莎莎,以及广州爱乐乐团等。

和哥哥一样,马克信奉圣雄甘地的理想:“发现自己的最佳方式,莫过于为他人服务而忘却自我。”马克觉得,慈善让他从当初离开美国时那个“迷途的人”,变成了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特朗普不代表美国

“It’s very important to build trust.”(建立信任至关重要)马克对北京的合作伙伴说出了类似外交辞令的话。但其实他真心这样认为。

2018年至今,中美关系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马克认为,这是因为两个国家之间缺乏互相理解。“如果中美领导人,一个说,‘好,我错了’,另一个也说,‘对不起,我也犯了错误’,事情就容易得多了。但显然这很难。”马克说,贤明如孔子,尚且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中美两国更应该互相理解和学习。“可我们现在的两个重要领导,不愿意这样。It‘s
the problem.(问题就在这儿)”

但马克一直尽己所能。“文化交流、音乐教育,是促进共同感情,减少矛盾冲突最好的途径。”马克说,这就像大人之间争吵得很凶,但孩子仍然独自玩耍,沉浸在快乐之中。“文化,音乐,就是那个孩子。就像以前美俄关系不好,青少年仍然保持文化交流,俄罗斯孩子也被送到美国学习钢琴。”

“我是个美国人,美国是个伟大的国家,我为美国感到自豪。中国也是个伟大的国家。”马克说,虽然身体离开了美国,但美国始终在他心中。“我只是想尝试做不同的事情。如果有机会到大学做教师,我会尽力传递友谊。有美国的学校邀请我,但我不想离开中国。”

如今的中美关系中,特朗普是个耀眼的角色。但在马克看来,特朗普不代表美国。“不仅特朗普,甚至共和党也无法代表美国。大部分的美国人不喜欢特朗普。对我个人来说,特朗普是一个法西斯,一个种族主义者。恐怕这是事实。”马克说,“共和党以前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党,现在却是一个个人崇拜主义者的党。这影响了很多非常好的人。”

马克热爱自己的国家。他说,美国人关心他人,尊重别的国家,乐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历史中,美国人也是负责任的,尊重别人的。但如果有些领导人做了错的事情,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获取权力。当然,许多国家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美国是充满奇迹,充满变数的。”马克如此描述他对2020年总统大选的看法。正如2008年没人预测到奥巴马会当选一样,他觉得,特朗普是否会连任,目前也不可预测。但他不满意特朗普的经济成绩。

相反,马克很为哥哥的成就感到自豪。“以前美国经济的增长率可能是1%,现在达到2%到3%,但你觉得这是特朗普的成绩吗?”马克说,今天美国经济的良好势头来源于奥巴马的工作,“我哥哥执政了8年,他才2年,你觉得经济好是因为哪个?”

马克认为,奥巴马的优秀,不仅在于他上任后恢复了美国的士气和自信,也因为他办了许多实事。“古巴问题、伊朗核问题协议、巴黎气候协定、全民医保,这些让更多的人受惠,都是他的成就。只是特朗普不喜欢,就取消了。”马克为哥哥感到自豪的是,他不是一个自私的人,而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即便不认同别人,但尊重不一样的文化,尊重不同的国家,是我哥哥一个非常好的品质。”

尽管年轻时在对父亲的认识、对非洲的理解上有分歧,但时间和人生经历弥合了这一切。因为遭受过家暴之痛,长大后,他坚决反对家暴。在中国的17年里,马克学会了坦然接受自己童年的不幸、青春的迷茫,变得理性睿智,并且通过慈善工作、中国文化,塑造了丰富的精神。他如此总结:“肯尼亚给了我理解家庭的观念,美国给了我独立自主,中国给了我文化。”

喜欢牛员外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牛员外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生活百态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