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生活百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华夏一统的“九鼎”到底去了哪里
送交者: 雨地[♀☆★★*妙明真心*★★☆♀] 于 2020-09-07 12:21 已读 1286 次 3 赞  

雨地的个人频道


大禹治水以后,使用大量青铜打造了九尊象征着“王道”的巨鼎。九鼎不但自身分量重,它在古代帝王心目中的分量也重。只有得到了九鼎传承的皇帝,才是“王权天授”的合格皇帝。

 

然而,在秦汉以后,我们再也无法从后来的朝代里找到九鼎了,它们都去了哪里呢?

 

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鼎所代表的含义。

 

大禹时代的九鼎,不但象征着金属冶炼技术,还代表部落联盟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天子九鼎”,其实,就是家天下的象征。“问鼎中原”这个成语,便是建立统一政权的意思。

 

九鼎长着什么样子呢?

 

《左传》记载,夏初统治者禹命令九州的州牧进贡了大量青铜,并使用这些青铜打造了九鼎。在九鼎之上,雕刻着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在制作完毕后,这九尊巨鼎被摆放在王宫的正门口。传说,大禹将每个地区最危险的生物雕刻在鼎上,所以,人们在看完了九鼎之后,就知道哪里有危险的物种,避凶就吉。

 

这种做法赢得了上天的嘉奖,所以,夏朝得到了老天的庇佑,国祚得以传承。“禹铸九鼎,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象阴数。使工师以雌金为阴鼎,以雄金为阳鼎。鼎中常满,以占气象之休否。当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将末,九鼎咸震。皆应灭亡之兆。后世圣人,因禹之迹,代代铸鼎焉。”

 

相比之下,《拾遗记》中的记载更具玄幻色彩。“鼎水忽沸”、“九鼎咸震”的说法,让这九尊象征着王权的装饰品,成了实实在在的神器。当然,对于这种神话我们只能一笑置之,倘若,九鼎真的拥有预言未来的神威,这些王朝又怎会覆灭呢?

 

在笔者看来,之所以打造九鼎多半还是为了让它创造政治价值。从九鼎取自九州青铜的这一信息中我们就能看到,夏禹有可能将九鼎作为九州的信物,意为自己是九州共主。


而九鼎的传承,一直延续到周朝。

 

东周时期,周天子的影响力与日俱减,所以,许多诸侯都萌生了夺取九鼎的打算。名义上是对这些青铜旮沓感兴趣,实际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想取而代之,自己当天子。

 

最早对九鼎露出觊觎之心的,便是楚国国君。

 

《史记》记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领大军进攻西戎,在发兵的过程中路过洛邑,楚庄王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竟拉开阵势,向天子王廷展现了楚军的战斗力。看到楚国在自家门口阅兵,周定王自是十分惶恐。毕竟,当今天子式微,这些诸侯都把天子当成了软柿子。

 

为了安抚阅兵的楚庄王,周定王派遣王孙满带着礼物来到楚军阵前。楚庄王摆出一副大咧咧的样子,向王孙满问了一个问题:“你说,天子宫外的九鼎到底是轻是重?”王孙满怎会不知楚庄王心里的小九九,于是,他冷冷地说道:“鼎的轻重在与德行,而不在于其本身。”

 

说罢,王孙满给楚庄王上了一课,给他好好的讲了一番九鼎自夏朝到东周的历史,并提出:“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大周虽然不复往昔,但仍是天命所归的正统王朝,所以,鼎的轻重不是你这个做诸侯的应该问的。

 

楚庄王碰了壁,自讨没趣,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由此可见,“问鼎中原”最早的意思,就是对江山社稷包藏野心,打算篡夺正统。

 

周德衰微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战国之末,当时的周王室已不具备半点影响力。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周显王时期秦国挥师来讨,打算将九鼎据为己有。周天子走投无路,只能向齐国发起了求援,迫使秦兵撤退。可惜,当时没有一个诸侯国把大周当回事,不能指望每次都有国家救援大周。

 

到了秦昭王上台时,东周还是覆灭了。


因为现代人都没见过九鼎,所以,对于九鼎的猜测也从未停止过。大禹究竟有没有打造九鼎?如果有,九鼎最后去了哪里呢?

 

根据《左传》的记载,九鼎的确是在夏朝时铸造的,却没说是哪一位统治者铸造的,只是模糊地给出了“夏之方有德”的信息。《史记》则确定了时间点,称:九鼎是在大禹集合“九牧之金”所打造的。《墨子》的观点则不同,认为铸造九鼎的人是启,而不是大禹。

 

当然,持有这些观点的学者,都认为九鼎是真实存在的。

 

持有反对意见的学者则认为,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并没有将象征着九州的九鼎搬进阿房宫,反倒有不少关于九鼎并不存在的佐证。

 

例如,汉朝灭掉立国仅有几十年的秦国时,并没有从关中找到九鼎。当时,秦王子婴投降时,交到刘邦手里面的只有玉玺。《战国策》虽然信誓旦旦地说九鼎真实存在,但这一信息是否真实着实引人怀疑。该书称:周朝在得到九鼎时,每个鼎都要由九万名民夫才能抬动,总共动用了九九八十一万人。周朝有调集八十一万人的能力,这世界上却不存在由九万人才能抬动的鼎。

 

也有不少学者希望以事实说话。通过现代考古发掘,考古学家发现了夏朝时期的历史遗迹中出现了青铜器。由此可见,夏朝人是具备青铜冶炼工艺的。至少,在技术层面而言铸造九鼎是完全有可能的。单凭史料里的文字漏洞来全盘否认九鼎的存在,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既然鼎是确实存在的,那么,它到底去了何处呢?

 

有学者仔细分析了《史记》关于九鼎的记载,发现里面的说法无法前后验证。周朝、秦朝的本纪都提到,在秦昭王五十二年时,秦军颠覆了东周,将九鼎送回到秦地。对于这一点,《秦始皇本纪》里的细节更多一些,称在将九鼎运输到咸阳的过程中,因为风大,以至于一个鼎被刮进了泗水不知所踪。

 

如果这两种说法成真,那么,最起码有八鼎被送到了咸阳,即便它们失踪,也只能是在秦朝建立之后。在唐人修撰的《史记正义》里,我们同样能看到“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的说法。

 

然而,《史记·封禅书》的部分又与前文自相矛盾:“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由此可见,九鼎早已随着东周覆灭而失踪了,根本没有被搬到咸阳的王宫里。

 

当然,这里说的有可能是先前被风吹到泗水里的一鼎,未必是全部九鼎。

 

《汉书》的记载,沿用了两种说法,不过却专门提到:“周显王之四十二年,鼎沦没于泗水彭城下”从这里可以看到起码有一鼎沉没于泗水不知所踪。


后世学者对这种模糊不清的说法充满怀疑,例如,清朝时期的学者全祖望、沈钦韩就曾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王先谦在修撰《汉书补注》的过程中,沿用了全祖望、沈钦韩的说法,并进一步扩大分析范围。根据王先谦的分析,九鼎的去向有可能是这样的:

 

首先,周国在各个大国的夹缝中发展艰难,经济上曾蒙受巨大的困境,所以,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周天子不得不将青铜鼎熔化造钱。然而,熔鼎造钱无疑是影响大周国威的下下之策,这件事是不可能对外声张的,所以,就只能给出遗失的解释了;

 

其次,史料中所记载的秦国灭掉东周夺取了九鼎,只是时人的猜测而已,没有任何证据,不属实情;

 

最后,九鼎沉入泗水的说法,亦属于秦人的谣传,连秦始皇本人都成了被愚弄的对象。

 

这些说法显然解释了史料中令人匪夷所思的矛盾之处,但也未必是最权威的。

 

在周人眼中看来,九鼎是国家天命的象征,有九鼎才有国家,所以,怎会将九鼎全部熔了造钱呢?况且,以夏朝时期的青铜冶炼技术而言,九鼎的“体格”未必太大。否则,楚庄王也不会用戏谑的口吻说:“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所以说,在我们想象中沉重的九鼎,有可能只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小鼎。它所代表的含义,自然无比沉重,但这并不代表九鼎本身很重。所以,周天子更不可能因为少量青铜做出熔鼎这种蠢事了。至于九鼎被风吹到泗水这件事本身就不符合常理,所以,我们没必要分析了。


重新来看史料中关于九鼎的记载,我们便会发现,虽然,各家对九鼎失踪时间和地点的说法都对不上号,而且,没有任何史家能拿出九鼎被销毁的佐证。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九鼎仍存在于世,或许就被埋藏在哪座帝王陵墓中。

 

当然,如果九鼎在东周覆灭之前就已经失踪,那么,它们被埋藏在关东某处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倘若九鼎是在秦末遗失的,那么,有可能将来考古人员会在关中找到线索。

评分完成:已经给 雨地 加上 100 银元!

喜欢雨地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雨地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生活百态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