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生活百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江湖成绝唱,人间无侠行
送交者: 河山依旧[♀☆★★妙明真心★★☆♀] 于 2020-11-02 14:27 已读 1221 次  

河山依旧的个人频道

“虎啸龙吟,换巢鸾凤,剑气碧烟横。”“一代大侠”金庸安息香江,留下了以15部小说构建起的武侠世界。


今天是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两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阅读资深媒体人、知名宋史研究学者吴钩对金庸的回忆。



沧海一声笑许冠杰 - 香港情怀'90





对我以及许多我的同龄人来说,“金庸”二字,并不是表示一个遥远的香港作家、报人,而是我们人生的一个符号,承载着我们满满的青春记忆。



我们都是读着金庸的武侠小说、看着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怀着侠客的浪漫想象一头撞入社会的。


在我的少年时代,读得最多的书便是武侠小说。我从小生活的那个小镇,没什么书店、书报亭,更没有图书馆,只有一家租书铺,出租的书基本都是武侠小说。那时候我只要身上有点零花钱,都要到那个租书店租武侠小说。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基本上都读过一遍以上。



《笑傲江湖》的令狐冲,一直是我最心仪的侠客,我的QQ呢称,曾经叫“笑傲江湖”。



我还模仿过金庸的笔调写武侠小说,可惜只写了一章,便心灰意懒地放弃了,文稿锁入我老家的抽屉里,但钥匙已经丢了,多年未曾打开。读武侠小说的习惯则保留到今天,在有空或者无聊的时候,我现在还会翻翻金庸的小说,打发时光,兼怀念童年与青春。



少年时读金庸武侠,只是出于阅读的饥渴,只看个热闹,图的是武侠小说写得真好看。青年时代的我,成了一名不知深浅的自由主义文青,大概是受了王小波杂文的影响吧。这时候读金庸武侠小说,便带上了自己的浅薄思考,并写了几篇小文章,发表在家乡小报的副刊。



刀剑如梦周华健 - 周华健 侠客行·专场




以前没有电脑,写文章都是手写,因此那些过去写出来的小文,已找不到底稿了。好在我以前有个习惯:将在报刊发表的文章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昨天翻出那本泛黄的笔记本,看到一篇大约写于20年前的读金庸武侠的短文。我抄一段下来,因为这段话代表了我20年前的思想状态: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侠毫无疑问还是古代中国最富有独立人格、骑士精神和个体生活活力的一个群体,很少有一个阶层的人物可以像侠一样无拘无束、率性任侠又生命力旺盛。
在一个取消个人价值以求取整体和谐的国度,人的个性和独立人格很容易便会消解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其实20多年前我并没有读过多少史书,对历史和传统的了解,只不过是来自鲁迅、王小波之流的杂文。但我还是鹦鹉学舌般效法那些杂文作者,借着金庸的小说对传统文化发起了批判。
又过了好些年,我从媒体上看到报道:金庸在内地一次演讲中感叹说:“现在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比如看到一个流氓在欺负一个姑娘,能够出手相助的有几人?”
老爷子此言一出,立马受到杂文界、时评界的质疑和反驳:文明社会,讲的是法治,法治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对法律秩序的遵守,“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侠义精神说到底是对法律秩序的消解,不利于法治建设。






也不知为何,当时我对杂文、时评作者的看法很不以为然,便写了一篇《侠义精神与法治资源》商榷,时间大概是在2002年左右。在这篇短文中,我认为:
毫无疑问,侠义精神是中国人最古老的道德传统之一。路见不平一声吼,遇有危难每伸手,自古侠士,无不以扶弱济危、锄暴安良为天职。
“侠义”只是中国式命名,但侠义精神所体现出的对弱势群体的救济、对自然正义的伸张、对人的朴素权利的保护,却是普遍价值。
成熟的法治秩序与道德习惯血脉相连,法治社会不是在割断传统的白纸上描绘出来的。
人们对传统久远的道德习惯的服从,乃是民间社会在现代法治框架下获得自治的秩序来源之一。
负责任的法治政府并不鼓励高危险性质的“见义勇为”,但这决不意味着“扶弱济危”的侠义精神在法治时代应该受到摒弃,即使是崇尚法治的美国人,也有他们自己的“大侠”:超人、蜘蛛侠、蝙蝠侠……




现在回头一想,大概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思考,比之前多了一点“同情与理解”。





再后来,我成了一名传统文化的同情者、中国历史的研究者。再读金庸小说,又别有发现。



大家都知道,金庸武侠的一大特色就是将虚构的传奇巧妙地揉合进真实的历史场景中,让虚构的江湖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发生密切联系,从而达到一种虚实交融的艺术效果。梁羽生的武侠也有这样的特点,但从文学技巧来说,金庸似乎技高一筹。
我对历史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宋代史,有意思的是,在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中,以宋代为时代背景的最多,有四部,分别是《天龙八部》(北宋)、《射雕英雄传》(南宋)、《神雕侠侣》(南宋)、《倚天屠龙记》(小说从南宋末年写起)。金庸最心仪的朝代是否也是宋朝呢?





作为一名资深的金庸小说读者和一名不太资深的历史研究者,我不打算辜负我的平生所学,决定从社会史的角度翻入金庸的武侠世界。所以近几年来,我陆陆续续写了三四十篇借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一部分生动细节考证社会生活史的文章并且结集出版了,书名叫《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
自金庸武侠小说横空出世以来,衍生了无数副产品,给了几数写作者赚取稿费、版税的机会,我也搭了金老爷子的便车。心中惟有感激。谨以这篇小文,向金庸先生致敬。
愿先生安息。
喜欢河山依旧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河山依旧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生活百态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