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生活百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齐白石的人间清欢
送交者: 蓝莓我不蓝[♀★★★★蓝🐱★★★★♀] 于 2021-03-05 19:18 已读 986 次 2 赞  

蓝莓我不蓝的个人频道

     6park.com

6park.com

  林语堂说“社会哲学的最高目标,也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过着幸福的生活”,这一点上,齐白石似乎变成了一位哲学家,他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自己对于幸福的独特理解。齐白石的一件作品《清平福来》中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手托一只青黛素色瓶子,他抬眼而望,一只蝙蝠从天而降。齐白石当然是借用了中国民间对于蝙蝠为“福”、瓶为“平”的寓意,然而这种仰望的神态,却并不只是画中人,而是世间所有人的期待。“幸福”这永远是艺术、哲学和人生最重要的命题之一。

  


  查看大图

  清平福来

  一、人间有味

  “饮食是人生中难得的乐事之一”。如果说什么事情能让人一下子感到快乐,真的没有比吃一顿美味佳肴、品一杯陈年佳酿来得更加直接、更加感性了。

  或许因为是湖南人的缘故,齐白石喜欢吃螃蟹,他画过许多盘中蟹题材的作品。而有蟹似乎就不能缺了酒,一手执酒杯,一手执蟹螯,便是文人认为的风雅事。齐白石也不例外,他以简率的笔墨画了螃蟹和酒壶以后,题写道:“老夫今日喜开颜,赊得霜螯大满盘。强做长安吟咏客,闭门持盏把诗删。”并有小字:“余居燕年久,商家渐渐相识,能赊货物。齐璜白石山翁并题记。”湖南是水乡,水产丰富,吃螃蟹也是当地的习俗,因此在持螯吟诗的快乐中是否也夹杂着对于家乡风味的回忆,这就留待观画者体味了。有酒盈樽、一盘螃蟹已经能让齐白石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其中对于生活的小满足与寻常人并无二致。

  “英国人用他们健康的皮肤去思想,正如中国人用他们伟大的肚肠去思想一样”。因此才会有“满腹经纶”“愁肠百结”“肝肠寸断”这样的词语。齐白石的思乡之情也融于他对故乡食物的怀念之中,例如,他对于家山的冬笋念念不忘,认为:“惟松山菌其风味甲天下,虽北地蘑菇不若也。”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对于家乡的风味只能遥想,但是齐白石却对此津津乐道,有许多作品都是在味觉中细细回味家乡风味。

  一种口味、一种食物、一道菜肴,总是起于味觉,却不止于口腹。一种食物往往与一个态度、一段回忆、一种情感相联系,这让饮食在中华文明中总是与文化相关。

  


  查看大图

  清白传家

  有趣得很,食物不仅分天南地北,而且也分三六九等。白菜这样的平民食材是齐白石蔬果题材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类,因为白菜的叶子是青色的而菜帮子是白色的,所以白菜“清清白白”,可以说是蔬果中的君子了。齐白石有一张作品《清白传家》就是用了白菜的这份寓意。白菜是便宜、易得的食物,它常常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齐白石对于具有贵族血统的满汉全席并不以为然,反而对于白菜这样的餐食十分留恋。《白菜冬笋》是齐白石蔬果作品中的一件佳作,其中白菜叶子笔墨舒展,而冬笋紧实敦厚,二者在长轴中形成一种对比,寥寥数笔就能得如此节奏,确实是妙思。在这件作品的题跋中,齐白石认为曾文正公所说的鸡汤、鸭汤煮萝卜白菜要远胜于满汉全席还是太有富贵气,曾文正公毕竟是显贵和大人物,齐白石觉得冬笋炒白菜才是真的胜于满汉全席。至今,如果在早春的时候去南方,还能尝到白菜冬笋,若是白菜好,味道确实清淡回甘,确有初春之感。

  


  查看大图

  壶酒盘蟹

  饮食文化的积淀是丰富而深厚的,它既是世俗的,也是超脱的,它有时近人情,有时又远繁华,既有豪华宴饮,也有月下独酌。或许正是饮食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位置,正是齐白石戏剧性的生活经历,才让他笔下的那些美食、那些蔬果、那些茶酒使观者回味无穷吧?

  二、富贵吉禄

  


  查看大图

  富贵人生虽然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是真的将这种俗愿表达于纸上的艺术家屈指可数。齐白石却对这一主题表现出惊人的坦率,不管是出于卖画的职业需求还是出于艺术家自身的体会,齐白石将这一普遍的人性的期望表达得热烈而沉稳,正如他写篆书“丰福吉禄、山寿天年”那样,笔画间是苍劲与肯定。然而所不同的是,从齐白石的作品中观者或多或少可以体会到“人生苦短,为欢几何”的悲天悯人。

  这一题材中比较典型的是《发财图》。从《发财图》中可以看到齐白石对“财富”坦诚而深刻的理解,财富不仅是齐白石眼前这位求画者的期望,也是后来所有观画人的期望。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齐白石眼中的算盘就是“欲人钱财而不施人危险”的“仁具”,这正好比生意人在提供商品或服务后收取费用一样。齐白石也觉得求画人的这个立意是“善哉”,但是在层次错落、墨黑如石的算盘珠中,也可以看到算盘背后是人们机关算尽、斤斤计较的苦心经营。

  再如《升官图》,画中男子并不年轻,因为齐白石用几笔特意将他眼角的皱纹勾勒出来,男子将乌纱帽就要放置在自己的头上。齐白石在款题中写道:“万事青天都看见,早应看着戴乌纱。”这是一种旁观者的眼光,他的笔下既是对画中人得偿所愿的体谅,同时也是对于为了争得一顶乌纱而岁月空付、心为形役的冷眼旁观。

  齐白石有一方印章是“老年肯如人意”,在这份理解和通融背后是一位老人对世事的通达,芸芸众生“草间偷活”会是怎样的辛苦、心酸,身为其中一分子的齐白石不会不知。当有这般阅历、有这般胸怀的齐白石写下“福寿康宁”四个字的时候是将俗愿化为情理,将企盼化为祝福。

  三、太平安康

  生于乱世的齐白石对于安宁和安康极为看重。他曾经有一张紫藤作品,其中款题颇有意味:“多难多忧尚惜生,草间一粥苦经营。诸君得画求低价,且待萍翁享太平。”齐白石是一位职业画家,鬻画于市是他赖以生存的途径,一家上下全都仰仗他的一支画笔,因此齐白石的“不教一日闲过也”不仅仅是对于艺术的自觉追求,也有几分生活所迫的因素。鬻画生涯在和平时期尚且不易,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更是难上加难。

  


  查看大图

  篆书四言联

  齐白石曾经在《白石诗草八卷·自序》中对于自己在家乡躲避匪乱的经历有过细致的描述:“民国丁巳,湘中军乱。草木疑兵,复游京华,以避其乱。是冬兵退,乃复归来。明年戊午,民乱较兵尤胜,四围烟氛,无路逃窜。幸有戚人居邑之紫荆山下,其地稍偏,招予分居。然风声鹤唳,魂梦时惊。遂吞声草莽之中,夜宿于露草之上,朝餐于苍松之间。时值严夏,浃背汗流,绿蚁苍蝇共食,野狐穴鼠为邻。殆及一年,骨如柴瘦,所稍胜于枯柴者,尚多两目而能四顾。目睛莹莹然而能动也。越已未,乱风稍息,及窜京华。临行时,家人外,为予垂泪者,尚有春雨梨花。”一时间,风雅客成了落难人,齐白石只能离开家乡,避乱于北京。

  即使是在北京的时候,齐白石也遭遇过不少的动乱,这些或多或少地记载在他的诗文之中,如《十一月望后避乱于东交民巷·二首》:“湘乱求安作北游,稳携笔砚过芦沟。也尝草莽吞声味,不独家山有此愁。”“不教一物累阿吾,嗜好终难尽扫除。一担移家人见笑,藤箱角破露残书。”

  然而终究在北京的世道要比湖南太平许多,虽然有着近十年的避世时期,但是大抵没有太大的危机。年事已高的齐白石所期盼的是能安享晚年,在老年时依然身强体壮,大约正是出于这样的愿望,齐白石围绕“老当力壮”题材一画再画。北京画院所藏的这一题材的作品就有两张,画稿更多,这张作品虽然不是齐白石的自画像,但是却像齐白石的风貌。

  


  查看大图

  相伴看山图

  在北京,小的骚扰时常发生,例如齐白石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说:“民国三十二年,我八十三岁。自从卢沟桥事变至今,已过了六个年头,天天提心吊胆,在忧闷中过着苦难日子。虽然没有大祸临身,但小小的骚扰,三天两头总是不免。最难应付的,就是假借买画的名义,常来捣乱,我这个八十开外的老翁,哪有许多精力,同他们去做无谓周旋。万不得已,从癸未年起,我在大门上,贴了四个大字‘停止卖画’。”想来一个在北京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却因为时局不稳不得不停止卖画生涯,为保太平不得不勉强度日,实在是为难。这也难怪齐白石晚年画和平鸽时反反复复地造稿、试笔,在给关蔚山的篆书五言联中写道“处世要和平”,这些估计真的是出于齐白石对乱世的于心耿耿,和对治世的心怀企盼吧!

  


  查看大图

  龙山七子图

  四、知己朋友

  金圣叹在一座庙里面计算出他自己有33个快乐的时刻,而其中排名第二的就是:“十年别友,抵暮忽至。开门一揖毕,不及问其船来陆来,并不及命其坐床坐榻,便自疾趋入内,卑辞叩内子:‘君岂有斗酒如东坡妇乎?’内子欣然拔金簪相付。计之可作三日供也。不亦快哉!”齐白石也认为人生有知己是一大幸福。他曾经作小画:两雏鸡在拉扯一只虫子,名曰“他日相呼”,儿时的玩伴长大后成为朋友,也是一件非常让人欣慰的事情。

  齐白石对于故交念念不忘,在湖南时候的老朋友经常出现在他晚年的画作中。在日本京都国立艺术博物馆中藏有齐白石的《相伴看山图》,不同于一般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这件作品中的二人面对面,还有一人举手指远,似有所谈。既有山水,又有朋友,实在是一件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从笔墨看来,这件《相伴看山图》是齐白石比较晚期的作品,这件作品与齐白石早期的《龙山七子图》形成了呼应,无论是《相伴看山》还是《龙山七子图》,讲述的都是山高水长的朋友情义。

  说到齐白石的朋友情义,不得不提他与徐悲鸿、陈师曾的交游。这两段艺坛佳话已经被说得烂熟,甚至有些演绎了。此处不再赘述,仅仅从几件作品、诗文中再看一下齐白石与陈师曾的友谊。陈师曾在齐白石的《墨梅》中的题跋总是被引为二人情谊的见证:“诗塘陈师曾跋:齐翁嗜画与诗同,信笔谁知造化工,别有酸寒殊可味,不因蟠屈始为工。心逃尘境如方外,袍裹清香在客中,酒后尝为尽情语,何须趋步尹和翁。衡恪率题。”

  


  查看大图

  花卉册页八选四

  这段题跋可以说是直言相劝,虽然陈师曾是当时北京画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但是这位年轻有为的艺术家可以对齐白石直抒己见,而齐白石也引以为知己,并不觉其冒犯。

  见证齐、陈二人友谊的除了梅花,还有许多诗文,齐白石给陈师曾的诗文中就见二人真情,如《对菊忆陈师曾》:“往日追思同饮者,十年名誉扬天下。与君颜色未曾凋,黄菊西风又开也。”

  这首诗的序言更见齐白石对故人的怀念:“京华风俗,招画人一饮,求合作画一幅。先动笔者为主,登报纸名必居首。师曾每夺笔一挥。此时画侣凋残,因追叹也。”多年之后齐白石依然记得陈师曾的率性气度,而且称这位小他许多岁的年轻画家为“画侣”,推心置腹可见一斑。

  齐白石有一方印章“门人知己即恩人”,齐白石还有一张画《寒夜客来茶当酒》,漫漫寒夜,如果真有知己友人相访,相谈甚欢之下,是茶是酒确实也都无妨了。

  


  查看大图

  墨梅

  


  查看大图

  寒夜客来茶当酒

  五、艺术境界、物我两忘

  周有光在《静思录》中《窗外的大树风光》里写道:“我真幸福,天天神游于窗外的大树宇宙、鸟群世界。其乐无穷!”这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可能是艺术家们感受到的至福境界了。平淡天真是齐白石艺术的特点之一,他的一些作品往往通过寥寥数笔将自己的心境和对外物的观照写于纸上,齐白石的作品就经常在入世的景象中表达一种出世的心怀。例如北京画院所藏的《白石老人花卉册页》就是这样一件作品。虽然说是“花卉册页”,其实这8开册页中并没有花卉,反而多的是一些文玩杂件和蔬果,例如油灯、砚台、白菜、南瓜,等等,这些寻常之物在齐白石笔下变得饶有生趣。虽然下笔不多,但是他用几处酣然墨色便将生活之中的平安喜乐安放于纸上。再如齐白石的一张《牡丹》,这件作品是齐白石试笔之作,然而妙手偶得之下竟然可以达到画人合一的境界。世间的事情大抵如此,有心栽花不如无心插柳。此作不仅用笔精妙,而且其中的天真、洒脱跃然纸上。齐白石有一方印章“鬼神使之”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艺术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写下:“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将花鸟的精神与艺术家自身相互融合,这才是20世纪花鸟画的大贡献,《牡丹》一图正是“与花鸟共忧乐”之后的物我两忘。对于艺术家和外界的关系,王国维的评论最佳:“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句话用于理解齐白石的《风月夜行图》实在是十分合适,这件作品似乎就是作者旷远的内心世界的写照,在月下独行的人遗世独立,仿佛已经忘记了尘世的烦扰。

  


  查看大图

  牡丹

  凡间的人,大概只能享凡间的福。然而,凡间的福是什么呢?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回答,对于齐白石来说这件事情单纯而朴实。1929年,齐白石落笔画了《白菜胡萝卜》,在题跋中他似乎并不经意地写道:“欲了前生未了因,拈毫题句太伤神。园蔬也有尘凡福,曾见窗前看画人。”凡间的福气大概是有前因、有结果,是在经历了时间的流逝之后,看画人依旧。“知足者常乐”,人间清欢福祉,大约就是这样吧?(来源:《艺术品》)

喜欢蓝莓我不蓝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蓝莓我不蓝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生活百态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