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生活百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解读】为啥中印两边的网友都觉得对方是白眼狼?
送交者: 敞开裤裆任风吹[★品衔R5★] 于 2021-05-14 9:46 已读 1251 次 1 赞  

敞开裤裆任风吹的个人频道

话说4月30号我们国家主席向莫迪发去了慰问电,表示愿意向印方提供支援和帮助,随后我们的外长王毅跟印度外长苏杰生(S. Jaishankar)通了电话。这是印度疫情恶化后中印高层首次通话,之前中国多次表达要提供支持和帮助,印度一直没回应;4月27号中国邀请南亚各国外长召开合作应对疫情的视频会议,也只有印度缺席。

 

通完电话后,苏杰生连发了三条推特,谈了通话的内容,推特里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而是向中国提出要求,要中国保证供应链和航班畅通。紧接着印度驻华大使馆发了一个官方通告,里面“感谢”了一下,但那个通告的第一句话把我膈应到了——“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应中方的请求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通电话……”

 


苏杰生推特原文




印度驻华大使馆译文






两边的外交部长属于平级,在外交上使用这样的措辞真的合适吗?印度驻华大使馆微博下面中方网友一片骂声,看评论这个官方声明已经是第二版了,之前那版写得更过分。

 

然后呢,我又跑去苏杰生发的那三条推特下面看评论,印度网友主要有以下几种谬论:

 
 
我想说的是,我在墙的两边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中国网民和印度网民,都在说对方是白眼狼。中国网民觉得印度这帮孙子不知好歹不懂感恩,咱们中国对他们太好,斗米养仇,胡萝卜没用就得用大棒;印度网民觉得中国人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管中国干啥都对印度没安好心。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农夫”,对方是“蛇”,我就琢磨这事儿: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现象,表面看起来是两国之间舆论宣传导致的偏见,而假如追根究底的话,可以一直挖到虚构的印度民族主义历史观。 

历史观

         
  

接下去来说印度,印度有着特别强烈的虚构历史的需求和动机,因为印度既有民族主义,又有宗教,如果不对历史进行虚构的话,就连“印度”这个国家都无法成立。印度对历史的虚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印度古代的国家历史,二是英国殖民历史。先来说 “印度国家历史”,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个特别大的坑,因为在古代既没有“印度”,也没有“国家”,更没有“历史”。印度在过去是个地理概念,指的是兴都库什山脉(Hindu kush Mountains)到印度河流域的这块地区,现代印度的概念是欧洲人发明的,在此之前南亚次大陆这片土地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名字。把现在的印度称之“印度”,就好像用“尼罗河”来命名除了埃及之外的整个北非——古代印度河谷如今恰恰在巴基斯坦境内。莫迪就很不喜欢“印度”这个西方殖民者起的名字,嚷嚷着要把印度的国名改成“婆罗多”(Bhārat,也译作“巴拉特”),而“婆罗多”这个名字来自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Mahābhārata),是史诗中古代国王及其王国的名字。在英属印度之前,印度次大陆也从未被完整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古代四大文明中的古印度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其影响范围仅限于印度河流域,跟后来雅利安人的印度不具有文化上的连贯性,人种也完全不同。并且无论是阿育王的孔雀王朝(Maurya Dynasty)还是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Mughal Empire),都没能统治次大陆的最南端;大部分时候,印度处于邦国林立的状态,这些邦国属于不同民族,拥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彼此缺乏认同感。




1700年莫卧儿帝国势力范围,并未涵盖如今印度的最南部和东北部

由于南亚这块地方缺乏分明的四季,农时无序,因此印度人自古就不修历法;没有历法的时间概念为基础,自然也就没法儿修史。你们看佛经里面讲到时间的概念,常常以“劫”为单位,非常玄乎,还有各种夸张的换算。在12世纪穆斯林入侵印度之前,印度的历史是一团浆糊。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古代印度历史,其实都是通过其他国家史料文献中对南亚的记录整理还原的。比方说印度的很多古迹,就是通过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找到的。鉴于此,“印度国家历史”的定义就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了,目前印度主流的历史观是当年甘地、尼赫鲁在寻求印度独立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大家想啊,假如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印度”这个国家,那所谓“印度独立”的诉求岂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算把英国人赶走,也应该恢复到之前邦国林立的状态才对。所以从那时候起印度人就开始为了塑造民族认同而编故事了,以契合“印度独立”的现实需求,所以印度的历史观从一开始就是“印度民族主义历史观”。这种情况下没有史书反倒成了一种优势,印度人天马行空想怎么编都可以,他们编故事的一大重要依据主要是神话。印度民族主义的历史观跟圣经历史观差不多是一回事儿,是从宗教经典里推演出来的——爱尔兰总主教曾在17世纪的时候根据圣经计算出上帝创世的准确时间是公元前4004年;而根据吠陀体系推算,《罗摩衍那》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878142年,印度传统历书都是按照这种推算编制的。在现代历史框架下,很多印度历史学家承认年代推算可能不准确,但他们依然相信事件的真实性——考古学目前能够证伪年代,但没法证伪事件。就好像假如我们非要坚称嫦娥奔月是真事儿,从科学上来讲是无法证伪的——宗教只要宣传神迹是超出科学理解范畴的,你就没法儿用科学去反驳它。
   


    
 
      


1876-1878年间的印度大饥荒资料照片




这是1873年一幅对资本主义“供需法则”进行嘲讽的漫画,资本主义政府以不应干涉市场供需为借口而不对灾民进行赈济
印度既然有着独立的诉求,那就必须对这些事件进行重新诠释:一方面将资本主义的贪婪描述成对人民的残暴恶意;另一方面将印度教传统社会进行“神化”,把非常原始的阶级社会宗教意识形态包装成“秩序”、“灵性”、“非暴力”,甚至幻想成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随着发生了甘地遇刺这一具有传奇性的事件,这种“神化”被推向了巅峰,印度的独立也被包装成了一个“非暴力”获得最终胜利的浪漫主义故事,使得印度人的自信空前膨胀。我举个例子来跟大家讲一下印度对自己文化的自大到了什么样的程度。1959年赫鲁晓夫进行了访美,有段时间美苏关系解冻,结果这事儿搞得印度国内上下特别嗨。这跟印度有啥关系呢?印度人觉得美苏友好是自己的功劳,这多亏了印度多年来坚持不懈地主张文明、讲理的态度来处理国际争端,如今证明了连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都受到了印度“非暴力”思想的感化,一下子觉得印度古老智慧光耀全宇宙。说来说去,印度民族主义历史观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大印度民族是比盎格鲁-撒克逊人更优秀的民族。尼赫鲁当年说:“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背后隐藏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印度要是变成二流国家,那不就意味着我们印度人不如英国人吗?我们这么优秀的民族怎么可能不是超级大国?所以成为超级大国是印度的唯一选择,不成功便成仁,从一开始就没有给自己设置退路。因此,也只有坚持认为“英国人可以,我也可以”,才能证明印度独立是一种社会进步,才能确立当今印度政府乃至整个制度的合法性。这种矮化西方强国的做法,跟咱们当年宣传“三年赶英五年超美”的心态差不多。然而中国推翻的是旧社会落后的制度,印度赶走的却是比自己更先进更有经验的统治者,所以难免会陷入神棍治国的悖论。印度要是承认说,印度的民族主义跟当前印度的世俗化民主制度不相适应,他们就会面临一个抉择——要么否定印度教传统文化,要么否定制度的合理性。印度人两者都不想否定,于是就开启了“打肿脸充胖子”模式。我之前好几篇文章里都讲到印度人傲慢自大的问题,很多人对此无法理解,看到这里应该明白了吧?除了过去阶级社会高种姓的做派之外,最主要原因就是虚构历史带来的盲目自大——前些年诸如“孟买再不努力就要被上海超过了”之类的段子,便是基于印度民族主义的虚构历史观。 

两个恶果



吹牛一时爽,兑现火葬场。这种与自身实力不相匹配的自大,很快就让印度尝到了恶果——第一个恶果是印巴分治导致的印度分裂。前面我就讲过,在印度的历史观中,出于对帝国主义殖民政府的丑化需求,一直以来都把印巴分治的原因归结为英国这根搅屎棍不希望印度统一,故意把印度给搞分裂了。我们中国很多人对印巴分治的观点也照搬了这样的看法。这一历史观有一个很大的漏洞——故意忽视整个南亚次大陆本身就是英国整合起来的这一事实,你可以理解为“英国是现代印度的缔造者”,英国跟英属印度的关系并不仅仅是殖民和被殖民这么简单,彼此相爱相杀有着很深的感情,不然印度也不会被称为“维多利亚女王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经过对历史的调查,我最终发现虽然英、印、巴三方都要承担当年印度分裂的责任,但最主要的责任并不在英国,而是印度国大党——确切地说是尼赫鲁本人。对不同宗教进行分别管理是英国当时普遍的做法;真正使宗教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是国大党对历史的虚构导致了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狂热,故意贬低和压制伊斯兰教。国大党执政后,英国自然而然就成了最佳背黑锅人选。在英国人来印度之前的几百年,穆斯林一直在印度次大陆上以少数统治多数,穆斯林是一等公民,非穆斯林属于二等公民,然而印度教徒的绝对数量远远大于穆斯林。英国人把现代民主观念引入之后,使得多数派的印度教徒地位上升。由于印度教不像伊斯兰教那样被高度写保护,更容易快速适应现代的世俗化社会,印度教徒就抓住了这个机会,不但要独立自治,还要翻身做主人,在各方面都压制伊斯兰教。有人说英国人来之前,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不是相处得好好的嘛?英国人来了之后才变成这样,所以英国人要背锅。这个说法存在错误归因,英国人来之前的莫卧儿王朝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伊斯兰教是统治阶级,他们的诉求本来就能够得到充分满足,而印度教徒作为被统治阶级在没有反抗能力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顺从;18世纪印度教马拉塔帝国(Maratha Empire)的短暂崛起,反抗莫卧儿王朝的统治,也说明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从来都不是“相处得好好的”。


黄色1760年马拉塔帝国的势力范围,最后亡于东印度公司。马拉塔帝国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印度教帝国

真正导致教派分裂不可调和,是后来国大党对现代民主制度的滥用,使得民主制度成为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民主原本是为了公平,结果反而导致了对少数派的不公平,在印度教徒占人口多数的情况下,穆斯林永远没机会当选国家总理。无论是当年的国大党还是现在的印度人民党,都属于印度教徒的政党,对伊斯兰教的打压毫不掩饰,因为在印度教徒占多数的情况下,对穆斯林强硬的态度可以使政客获得更高的声望。
 


孟加拉省过去非常大,为了方便管理被英国政府拆分
其实上级政府在地方上进行制衡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这就跟我们中国历代政府把汉中划给陕西而非四川是一样的——万一四川这个地方有了割据势力,可以通过汉中快速平叛。但这种制衡术有个前提条件——必须有个极为强力的中央政府。打个比方来讲吧,一个大集团在CEO创始人手下运行得很好,各种行政制度都设计得很完善,不同的分公司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老CEO退休后,接班人是下面分公司里选上来的,能力和威望都不如创始人,手下人不服。不服本来也没啥,大家做好本职工作一样能把集团经营下去。但这个新的CEO非要拉帮结派打压异己,带着自己的亲信在集团内部搞权利斗争,结果某个分公司的经理一气之下带着一拨人集体辞职自立门户,集团不但损失了大量骨干,还多了个竞争对手。英国人作为老CEO在结束统治之前突然发现,假如自己一走,没人能接替得了自己的位置,南亚的势力平衡将被打破。甘地和尼赫鲁毕竟不是英国人,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英国人的屁股既不坐在印度教这边,也不坐在伊斯兰教这边;但甘地和尼赫鲁的屁股都是坐在印度教这边的,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没有办法不偏不倚地使用这个现成架构。独立后的印度政府虽然嘴巴上说自己是个世俗国家,但事实上为了选票他们不得不高举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旗帜。与此同时,一旦他们决定使用民族认同或宗教认同来加强塑造印度的整体认同,就必然会破坏这个以世俗观念为基础的架构——这就是为啥英国人设计好的英属印度整个架构在印度独立后被玩坏的根本原因。英国人非常渴望在次大陆上有一个统一的印度,一来这是他们殖民的成就和遗产,是大英帝国的骄傲和光荣,就好像集团创始人退休的时候,绝不希望看到自己的集团分崩离析;二来统一的印度可以有效地预防苏联势力介入南亚地区,这跟整个西方世界的战略利益是一致的。因此,1946年当英国人一看形势不妙,就派遣了一个内阁特派团到印度,全部是由英国高层官员组成的,他们目的正是保证英国人走后印度的统一。在内阁特派团的协调和游说下,穆斯林联盟于1946年6月6号同意了英国人保持印度统一的提议,但尼赫鲁自大地认为穆斯林根本就没有能力独立,同时也不愿意让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分享权利。出于这种傲慢的心态,7月10号他在没有与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在记者招待会上否决了英国人的方案,单方面撕毁协议。当时国大党跟穆斯林联盟两边都被尼赫鲁的傲慢震惊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关系也终于恶化到不可收拾。1946年7月尼赫鲁的愚蠢行为,被视为导致印巴分治的关键事件。直到印巴分治成为现实,他依然傲慢地认为这一情况只是暂时的,因为巴基斯坦没有能力独立生存下去。像南亚这种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就像一个随时可能会被引爆的火药桶,南斯拉夫、黎巴嫩都是样板。想治理好这样的地方得要好几个条件的配合:一是需要世俗化政治架构,二是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三是需要足够分配的物质财富,缺少任何一个都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甘地和尼赫鲁为激发民族主义而虚构出来的以印度教为中心的历史观便是一种世俗化的倒退,如今莫迪政府大有变本加厉之势,南亚的前景着实有些黯淡。   
          

 

写到这里给大家理一理:由于国大党虚构的历史观造成了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导致了印度两大宗教的对立;由于印度对西藏历史问题的片面认知,导致了在边界问题上的顽固不化;由于需要证明自己赶走英国殖民者的正确性,印度必须打肿脸充胖子,甚至矮化其他国家。正巧看到南亚研究通讯这两天编译了一篇报道《为什么印度政府不愿对中国救急物资说声谢谢?》,了解到从2005年开始,当时的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为了维护印度“崛起大国”的形象,决定再不接受外国的援助,一切救灾物资都通过采购获得——这次疫情也不例外。所以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印度驻华使馆的声明,从印度的角度来讲,其实是这样解读的:你们中国看到印度疫情爆发,觉得是个倾销医疗产品赚钱的机会,所以才主动来找我们。我们已经这边开始采购了,现在我们只希望你们保证货运航班和海关通道的物流通畅。换成更通俗的话来说——我们没白拿你的,你们也挣了钱,不存在谁帮谁的,这只是生意而已。然而,这种解读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印度政府感谢了一大堆提供支持的国家和地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爱尔兰、比利时、罗马尼亚、卢森堡、葡萄牙、瑞典、澳大利亚、不丹、新加坡、沙特阿拉伯、香港、泰国、芬兰、瑞士、挪威、意大利、阿联酋——尤其是感谢名单提到了香港却唯独不提中国,简直其心可诛。1962年中印战争结束后,中国归还战利品的时候把那些枪支都擦得铮亮,整理得非常整齐。然而这样的做法,却被印度国内视为一种莫大的羞辱——胜利方对失败方的羞辱。这次也是一样的道理,中国是防控最成功的国家,对深陷绝境的印度提出帮助,在印度看来不正是胜利者对失败者耀武扬威的羞辱吗
归根结底,自卑和自大往往是一体两面,民族主义虚构历史观造成的“大国心态”只是其中一方面,对中国的敌视才是主要原因。
     

如果是两个人的历史观不同导致相互敌视,我们可以认为对方被洗脑或者知识不够;但两个国家的历史观不同、国家的观念出了问题,通常可以排除“蠢”这个原因,剩下的就只可能是明知故犯的“坏”了。我不相信印度智囊决策层的人会真的不知道中印边境历史的真相,然而假如一个谎话说了几十年,恐怕就很难再去推翻了;不利于自己的证据都会被尘封了起来,身边能找到的所有资料也都会指向同样的谎话;为了迎合民意和舆论,更是不得不一遍遍重复谎话,变得越来越顽固闭塞和无知……这种情况就好像生活在《黑客帝国》的母体(Matrix)中。想必有人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会不会搞了半天,我们才是生活在“母体”中无知的那一方呢?会不会我们从小知道的一切都是假的呢?毕竟看起来这个可能性也很大。或者会不会作者本身就是个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呢?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我可以告诉大家,在某些历史事件上,我们从小知道的确实是被扭曲过的,但这些事情我这里肯定不能说。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澄清某些虚构历史的文章,立马就遭到了国内民族主义者的道德绑架,要求我跟中央宣传保持一致,所以这篇东西大家再也看不到了。
  
 
最后再解答一个许多网友共同的疑问:既然印度这么不知好歹不仁不义,咱们政府为啥还要热脸贴冷屁股上去呢?
政府跟民间考虑问题是处于完全不同层面上的,民间崇尚快意恩仇,政府却必须深谋远虑。我跟一些官媒的朋友、研究国际关系的朋友探讨过,中国目前在战略上之所以还得捏着鼻子拉拢印度,主要是不希望印度彻底倒向美国。印度主张“不结盟”,但假如中国对印度施加太大压力,会让美印的合作更加紧密,最糟的情况甚至不排除印度以协防中国为由允许美国在南亚进行军事部署(这在1962年发生过,美国已经答应了,没想到中国抢先宣布了停火后撤),这种情况如果发生的话对中国极为不利,所以我们在外交层面还不能跟印度撕破脸皮。
美印目前的合作也并非铁板一块,有经济学家预测,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元可能会对印度卢比进行收割,造成印度的经济动荡;而印俄的亲密关系也是印美关系中的一大不确定因素;随着今后中美实力差距的进一步缩小甚至反超,很有可能会使印度在选站队的问题上出现摇摆。“前倨后恭”这个故事很早告诉我们,想要改变对方对你的态度,只有先改变自己的实力。无论嘴炮还是巴结,都得要以自身实力为前提。让印度面对现实确实很难,但中国的实力无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印度的三观,然而其实我更想看到的是,假如有一天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尼泊尔、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南亚其它国家的发展程度都超过了印度,印度到时候还能找什么样的借口来维持自己虚构的民族主义历史观呢?

喜欢敞开裤裆任风吹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敞开裤裆任风吹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生活百态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