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生活百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背后有一段中国悲惨史
送交者: jmzjmz[♂★★★★平凡之人★★★★♂] 于 2021-10-15 21:12 已读 895 次  

jmzjmz的个人频道



 

1 长假过后,上班第一天,看新闻时,无意中看到了这么一条消息:10月7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本来也没觉得什么。但是一看,就只看到这几个信息:第一、看到说他是坦桑尼亚人。第二、他的名字里带着“阿卜杜勒”,这是个木司令的名字。但这不奇怪,东非印度洋沿岸,从红海一直快到南非,七八千公里这么长海岸线,都分布着木司令,坦桑尼亚也在其中。
红圈处为坦桑尼亚
后来再一看,国内搞文学的人基本都说,不了解他。本来,这条新闻看过也就算了。后来,他的照片出来,就觉得他长相有点怪:从头发来看,有点像黑人;从肤色来看,又没黑人那么黑;看长相,就更不像东非一带的黑人了。第二天,又看到介绍。说他的创作灵感,有一部分来自自己年轻时在桑给巴尔岛上发现的几片中国瓷器碎片。他在BBC历史系列节目《100件物品中的世界史》中,还大谈特谈一些事,像什么中国舰队远赴非洲探险的伟大故事。中国舰队远赴非洲探险,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他这不就是在郑和七下西洋吗?还真不是。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事接下来我还会再聊,但这里先打住,让我们回到1941年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北部。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酣,到处都血流成河。马达加斯加当时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早就投降,搞了个维希政府,马达加斯加还是听这个政府的。这个岛国僻处南印度洋,还没受战争波及到,当时极其地非常宁静。马达加斯加的东海岸尤其漂亮:阳光明媚,洁白的沙滩,一丛丛椰子树。有个叫高戴布的人类学家,还有个叫维尔尼的牧师。这两人都不出名,我找了大半天,也没找出他们的人生经历。不要被人类学家这几个字所迷惑,当时的殖民地官员,如果没啥本事,就会以这个头衔自称,所以一点都不值钱。这两人很可能就是普通人,到殖民地去谋个差事,或者增加点人生履历,或者混口饭吃的那种。当时的殖民地官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很幸福,普遍没啥事。有部电影叫《字典情人》,就是讲一个英国殖民官员在沙捞越怎么生活的,法国殖民地官员的生活,也差不多,要是感兴趣,有空去看看。闲极无聊,总要找点事干干。他们发现:马达加斯加的市场,时不时有人拿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来卖:像瓷器、铜镜啦什么的。这些东西很精致,看上去挺古老的,和马达加斯加的历史一点都不符合。两人一问,才知道马达加斯加东北部有个沿海城市,名字叫武海马尔,这些东西都是从那里流出的。
武海马尔的位置
两人都跑去了,到那里一看,那里的老百姓要么住在茅草搭成的棚子里,要么住在一些泥房子里,和非洲的原始社会没啥两样。再一问,当地居民说在城市郊外,有片长满了密林荒草的地方,大雨下过之后,时不时就会冲出些东西来。这两人就去了那个地方,找了些当地人,猛挖起来。 3 这一挖,吓了他们一跳:那地方,根本就是个超级大的墓地。这帮人一共挖了261个墓,挖出了一大堆东西:瓷器、铁制兵器、金银首饰、玻璃、铜镜、贝壳汤勺以及软石器等。有些东西一看,就知道明显是从中国来的,像瓷器,还有一些呢,则是在马达加斯加当地制作,像铜镜、石鼎啊什么的,但一看就是中国的样式。这次发现,文物实在太多了。时间特别长:将近400年,从南宋一直到明朝嘉靖年间。物品特别多,凡是吃的、喝的、日常用的,统统都有。比如说戒指,就非常多,有金的、银的、铜的,还有玉石的。
武海马尔墓地出土的铜镜
消息传出,法国在当地的殖民政府,也是大大地吓了一跳。毕竟“自古以来”这东西,赶上哪家,都是怕的。这次挖掘的结果,就变得非常诡异了:首先是当地到底挖出了些什么,虽然已经过了70年,至今为止,法国方面仍没有公开发表;另外挖出的那些骸骨,后来也全没了。是怎么没的呢?法国人是这么解释的:他们把它们放到了当地的一个寓所里,找了一个人去管理,但这个管理员的妻子不想看守,就把它们全扔了。不过不要紧,还有一些骸骨被寄给马达加斯加学院,然后再转交给巴黎的法国人类博物馆,整个遭遇也挺莫名其妙的,法国方面说,因为运输途中遇到各种乱七八糟的事,基本都搞坏了,很难研究了。
武海马尔出土的瓷壶
文物都没少,骸骨反而都没了。这是不是件奇怪的事?所以这些墓葬里,到底埋了些什么人,就只能任凭那些见过骸骨的法国人来说了。法国人是这么说的:这些骸骨啊,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黑人特征,还带着些中国人的特征。法国人还特意强调说:它们一点都没有本地人的特征,也没有阿拉伯人的特征。这还不够,他们又刻意补了一句:这些人脑容量都很低,比马达加斯加岛上那些还未开化的土著人还低。骸骨弄没了,只能随法国人怎么说了。 4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有点奇怪,法国人为啥要点出这四种人:黑人、中国人、马达加斯加土著,还有阿拉伯人呢?黑人,在当时欧洲人眼里,就一个特征:文化落后;至于提到中国人,这没办法,这批文物是妥妥的彻底中国风啊,根本避不开。文物毕竟值点钱,法国人舍不得毁掉。为啥要坚决断言没有马达加斯加土著的特征呢?主要是文物的档次太高,出土瓷器的制造年代太早,欧洲人造出的瓷器能达到它们的水准,已经到18世纪了,光和出土瓷器比,就至少要晚快600年。法国殖民马达加斯加,靠的可是对土著人洗脑,说他们文化落后,要是这些人带了哪怕一丁点的土著人血统,法国人可怎么搞统治呢?那为啥又要说到阿拉伯人呢?这就又要从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说起了。如果看对他的详细介绍,就会看到这么两件事:一他是个难民,1960年代逃难到了英国,并且在英国定居;二他所以成为难民,是因为他有阿拉伯血统。现在我们再来认真看一下他的照片。

是不是觉得他有点不大像真正的黑人?他的阿拉伯血统是怎么来的?另外,他小时候为啥会发现中国瓷器,会听说过中国舰队远航到东非海岸的故事?这些和马达加斯加岛上出土的这些中国瓷器,又有啥关系呢? 5 好了,现在可以说一个真实历史上存在过的中国了。还记得我前段时间日本首相这些年上窜下跳,一直在叫嚣的“印太战略”怎么来的吗?它的原创者是德国人卡尔·豪斯霍费尔。豪斯霍费尔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军衔是陆军少将,德国战败后,他痛心疾首。然后就不断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军官士兵都很英勇,德国一战为啥会败得那么惨?他上穷碧落下黄泉,拼命找答案。卡尔·豪斯霍费尔最终找到的答案是:单论英法两国,是搞不过德国的,它们能获胜,是因为它们控制了东方,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资源供应,德国就是被它们给耗死的。要是打不掉英法在东方的资源,德国永远都别想翻身。那德国该怎么办呢?卡尔·豪斯霍费尔有妙招:联合中国。
卡尔·豪斯霍费尔中国日子过得惨兮兮,为啥卡尔·豪斯霍费尔还觉反而非中国不行呢?他这倒不是看谁个子大,就扯谁。卡尔·豪斯霍费尔说话是有依据的,他经过研究发现:英法老吹印度古代多么牛,其实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印度屁都不算,它周围的海域到处都是中国人的商船。中国人才是西至中东、非洲沿岸,南到大洋洲波利尼西亚各岛屿,东到东北太平洋这片广阔海域的“支配者”。那后来,这么一大块海域为啥落到英法手里了呢?卡尔·豪斯霍费尔没怎么讲,但后来人的研究,补上了这一段。一一说起来篇幅太长,我就干脆把观点说了算了,大家是这么认为的:当时蒙古人对中国北方的军事压力太大,一般来说,军事防守的重镇最好和经济中心在同一个区域,才能相互配合,发挥最大的防卫效果。像德国的鲁尔区,就离一战时的德国西线很近,所以德军才打得不错。当时的中国,南方是经济中心,北方的长城一带,却是重点防卫区域,距离太远。钱粮等资源,都是天然地喜欢往利润高的地方去,为了保障那点可怜的国防资源不继续被南方吸去,中国必须拼命地限制海外贸易。正因为这种南北不协调,中国被迫花了巨大的精力,来调配自己的内部资源,这才在明朝时退出了这块传统区域。卡尔·豪斯霍费尔还点到了这么一件事,在古代的时候,中国已经在印度洋到南海、东海一带,建立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世界秩序”。中国突然退出后,导致了秩序的崩溃,就在一团乱糟糟的时候,西方殖民者运气特别好,正好赶上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学会了怎么绕过好望角,正好乘虚而入。卡尔·豪斯霍费尔的研究,主要目的当然是思考德国要怎么复仇。但他的研究,其实是相当有意义的。那么,中国古代在印度洋,到底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秩序呢?
6
这又要扯到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了。在逃难到英国去之前,他生活在桑给巴尔。旅行社常会说“桑给巴尔岛”,其实这种说法不科学。因为它实际是个群岛,有好几十个岛屿组成。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桑给巴尔曾经是非洲东部沿海的一个重镇。这又不得说到称雄东非快600年的基尔瓦王朝。大致是这么一回事:在中国北宋时,在现在伊朗城市设拉子,有个小王子,因为妈妈是奴隶,在他爸死后,没能分到领地。没地盘,日子就难混,他就只能带着部下远航,想自己给自己找块地盘。沿着东非海岸线航行几千公里后,中途经历了不少苦难,他到了现在坦桑尼亚海岸边的基尔瓦,阿里小王子可能之前和中国人做过生意,随身带了些香料、丝绸和瓷器,就在那里落脚,建了个小据点。
基尔瓦王朝想象图
阿里小王子利用自己会航海的优势,不断和当时土著部落做生意,他把中国的丝绸、印度的布匹倒手过来,再去换当地土著部落的象牙和黄金。他赚了很多钱,把整个岛都买了下来,还聚了一大批人。阿里小王子能聚集到的人,他本国的伊朗人倒不多,反倒是阿拉伯人,也有一部分黑人,吸引来很多,这也难怪,阿拉伯半岛是沙漠地区,当地人日子更难过,更有动力到外面去闯一闯。 7 阿里小王子创业创得不错,他后人也不错,不但沿着非洲海岸线扩张,如果遇到已经有的小据点,他们就去吞并掉,有些地方不错,他们就去建个据点。上张地图,看看阿里小王子和他的后代,搞出了多大的一片地盘,上面一点一点地,都是东非海岸的港口城市。 
基尔瓦王朝的地盘,几乎横亘了整个东非海岸线
基尔瓦王朝在桑给巴尔,也设了个据点。这个王朝所以能存在,主要靠和中国的贸易。这是为啥呢?因为当时东非到阿拉伯一带,和中国相比,他们的造船技术实在不怎么样,只能沿着海岸线航行,没法在大海走。他们的船是怎么造的呢?先砍下椰子树,再把它锯成一块块板,在板上钻洞,再用棕榈丝把板捆起来,接缝的地方涂上一层动物油来放水,这种捆起来的船不怎么牢,也经不起太大的风浪。中国的船,那就很大了,非常能扛风浪。所以就形成这么一种关系:中国的大船乘风破浪,把商品运到某个地方,基尔瓦王朝的船再开去,把瓷器、丝绸什么的,分驳到东非各个据点,和内陆的黑人做生意,换象牙、黄金什么的。
当时的从中国到非洲、印度洋一带的海上航运路线,走沿海线路的主要是当地船,在大海里远航的主要是中国船。
所以形成了这么一种关系:中国是生产商,基尔瓦王朝是分销商。当然中国这种的分销商非常多。沿着印度洋海岸线,一圈都是的。大家可能不知道,非洲沿着印度洋这一圈的海岸线,曾经有个名字,叫“瓷器海岸”,那里到处都是中国瓷器的碎片。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身上的阿拉伯血统,是怎么来的?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吧?没有中国和基尔瓦王朝的贸易,阿拉伯人就不会去桑给巴尔嘛! 8 那么在马达加斯加的武海马尔那个没了的古代城市,是怎么一回事呢?因为法国人事情干得绝,把挖出来的人骨头全搞坏了,所以就没法说了。但是,在同个时期,还是有很多这种据点的。本来可以说殖民地,但这个词被欧美人玩坏了。比如说在现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当地就有大批华人住着,它的首领是梁道明,后来由它的副手施进卿接手。施进卿死后,他女儿接手。
明朝地图,最下面有块黄的,就是苏门答腊岛的华人聚居地,因为明朝封他们巨港宣慰司,所以它不是藩属国。
在马来半岛的龙牙门,也就是现在的新加坡一带,也有很多华人定居,而且是一副宋朝人的着装。在柬埔寨、苏门答腊、爪哇等港口,也有很多华人建立据点。这些据点,不光是做生意,它们还有自己的军队。比如说,前面说到过的在苏门答腊岛的那个华人据点,就实力非常强大,施进卿的女儿因为没孩子,收养了一个男孩,这人后来把这个据点发展成为淡目王国,在印度尼西亚历史上赫赫有名。在马达加斯加武海马尔这个据点,考古挖掘发现,它其实也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因为陪葬品中挖出了不少武器。除了远之外,和东南亚一带的华人据点,应该没什么两样。这种据点,一方面自己做点生意,一方面那时候船远航,主要靠季风,停在一个港口,要等回程的风来,往往要好几个月,也要暂住一段时间,也可以搞些钱。因为骸骨让法国人搞没了,人种已经没法说了,但至少从出土文物来看,还是绝对的中国文化,从这个角度来判断,可以把武海马尔这个墓地,看成中国从北宋以来,就在非洲设的一个商业据点,或者说是殖民地。当然,现在还东非沿海,比如说肯尼亚,也发现了一两个类似据点。 9 那些,这些据点后来怎么没了的呢?我们先来看基尔瓦王朝是怎么走向衰落的。明朝早年,还有郑和七下西洋的事,但之后因为要解决北方国防资源不再往南流的问题,开始不断进行禁海,也就是不允许南方沿海进行海上贸易。也就在这段时间,基尔瓦王朝开始走向衰落。断了贸易后,大家没钱赚,日子就难过,矛盾就突出了。再加上基尔瓦王朝内部本身就分成两派:最初的王族来自波斯,但大批臣民却是阿拉伯人。国王代表王族,宰相代表阿拉伯人,两派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明朝弘治年间,和蒙古人作战比较激烈,为了防止资源南流,强力禁止海上贸易。1495年,基尔瓦王朝内讧变得激烈起来,当时有个宰相叫易卜拉欣,他先帮助前任国王击败谋反的宰相后,又把这个国王杀了,再扶持来自旁系的苏莱曼,当傀儡国王。正好,在明朝禁止海上贸易这段时间,葡萄牙人出现了。葡萄牙人侵入了基尔瓦。基尔瓦内部两派,也各自都勾结葡萄牙,打得更凶了。内讧的结果,就是城市基本上变成了一片废墟,到1512年时,葡萄牙看看没什么油水可榨了,就放弃了这个城市。在马达加斯加武海马尔的那个据点,出土的瓷器上,最后标准的年份是“嘉靖”,嘉靖皇帝在1522年到1566年在位。
武海马尔出土的瓷碗,上面很多有“大明”字样,其中一个有“大明嘉靖年”的字样
也就是说,至少在嘉靖,还有船到过武海马尔。但后来就没有了。而这个带有明显中国文化,甚至可能就是中国人建立的据点,虽说自己其实还是有一定武力的,但还是挡不住大势,在存在了400多年后,因为明朝自己主动退出印度洋区域,后来也跟基尔瓦王朝莫名其妙地崩溃了。它具体怎么崩溃的,我们不知道,只能假想。留在武海马尔的那些人,在最后的日子里,可能每天都在海边,苦苦等待远处的海平面上,那些几百年来熟悉的中国式风帆能再次出现。
马达加斯加的海岸线
但最终它们没再来。后来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整个社会崩溃了,也许像基尔瓦人一样,开始了内讧,也许大家绝望了,不愿再守候,各人找了各自的出路。最后连他们先人的坟墓也被荒草和密林所掩盖。在非洲立足快四百年的据点,几乎在一瞬间就毁灭了。没人再记得他们。
直到现在,当看到一个当年随着基尔瓦王朝来到东非海岸的阿拉伯人后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才想到他们。多么希望历史能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啊。
喜欢jmzjmz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jmzjmz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生活百态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