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生活百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深度好文:人生终点,谁有资格死得体面?
送交者: DsiHqsVqs[☆品衔R4☆] 于 2022-03-05 0:43 已读 1000 次 1 赞  

DsiHqsVqs的个人频道

转自知乎专栏  作者:黑龙马 十年级律师,擅长疑难复杂案件 6park.com

跳孔雀舞的舞蹈家杨丽萍因为没有生孩子,居然被“同情”上了热搜。给杨丽萍打同情分的,大多是觉得她无依无靠,老了没有子孙承欢膝下,再说白点,没人给养老。 6park.com

不惜说这些人了,上周她们也被骂上了热搜,被很多网文形容为“只会下蛋的土鸡居然会同情凤凰”,只是对这些人的想法好奇,因为有孩子得来的优越感,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不是真优越,或者说,有孩子就一定会颐养天年,拥有幸福的晚年吗?

除了这个新闻,上个月还有两个不是特别火的新闻,这两个都和有子女的老人有关。

先是母亲节前夕,陕西靖边爆出埋母惨案,儿子因为不能忍受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的臭味,将母亲活埋进一处废弃墓坑内。好在儿媳发现老人不见报了警,警方调取监控录像很快破案,79岁的老人被平安救出。

值得玩味的是,逮捕这个不孝子的时候,他的老母亲还在各种求情,不让带走她的儿子。为什么?因为儿子是她的依靠和活下去的基本保障。

没过几天又爆出了保姆闷死83岁老太太的案件,可怕的是,阳光底下没新鲜事,保姆杀老人上新闻这都已经是第三次,前有何天带(网传至少杀害10个老人),后有陈宇萍,而且重点是,老人的家属在家里安装监控毕竟是少数,监控器材都是近几年才有,也并未全面普及,现有案例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保姆行业的“行规”,对临终老人的看护以月收费,如果不到一个月老人死亡,依然要按全月付费。像极了莫泊桑的小说《魔鬼》,只是职业的送终保姆比文中的老妇人更像魔鬼,不是为了老人尽快死去挖空心思,而是选择直接“送”走老人,因此这样下来就可以每个月赚上两个月甚至更多的工钱。

这两个案件中,老人都是有子女的,要么就被亲生儿子活埋,要么就由亲生孩子请来保姆送了老人的命。

更不用说,还那么多令人唏嘘的虐待老人的案例,养子女不一定防老,那,不生孩子多攒点钱来养老是不是好一些?

本文就探讨一下,老人的生存状况的好坏和什么最有关系。鉴于年轻一些的、能扭秧歌跳广场舞的老人不是真正意义上需要照管的老人,所以仅以高龄的、丧失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的老人为分析对象。

我的二大爷二娘,86和84岁,年龄大身体不好,又无法与儿女同住,只好住进养老院,几次探视后我对养老院这个机构有了点初步了解。

养老院此前只在电视新闻里看到过,60多岁的大叔大婶在养老院欢快地唱歌跳舞演节目,养老院食堂饭菜虽然说不上精美,贵在营养均衡,省去买菜做饭一通洗刷的麻烦,让人对养老院的生活不禁很向往,在这个看起来只能和迟暮、夕阳联系起来的地方也能迸发出阵阵活力来。

可现实的养老院生态,和我想象的一点也不一样,和新闻里播的更不一样。

先是老人的年龄,真正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玩票老人和摆拍老人除外)都是高龄。考察了每个房间门外贴的信息卡(上写某某某老人的家,性别和年龄),发现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年龄绝大多数都在80岁以上,一小部分甚至在90岁以上,80岁以下的老人非常稀少。

所有的老人,几乎都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半不能自理,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的老人,基本都在自己的家里居住,哪怕是独居,也是蜷缩在自己熟悉的老窝里,有着全部的自由和自在。

一个快捷酒店标间那么大的房间,放两张床就没什么地方了,房间里的电器只有电视,设施也基本和快捷酒店一致。

在这么狭小的空间盘桓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间,短期可以,长期对忍耐度的要求还是挺高的。

伙食,更是让人吐槽。老人的餐食以套餐的形式提供,每人一份,吃不饱添加主食。菜量又少又没有什么荤菜,也没有味道,白水煮菜可以想象一下。年轻人恐怕一顿也吃不下去就要点外卖了。在养老院,每餐如此。

圈里或群里有时能看到机关食堂的盛况,工作原因也有幸偶尔蹭过,我只想说,养老院套餐的食品成本恐怕不足五分之一。

这可是北京的养老院,居住环境已经远超我所在城市的养老院,其他地区没有考察过,想来一线城市的养老院条件才能和北京相仿,二三线城市会更差,农村,不太敢想。

吃住环境以外,是精神层面的问题。

我二大爷二娘所居住的北京养老院,硬件已经算不错,有活动中心,活动中心里甚至还有钢琴。只是,没有人弹。先不论那个年代有多少人学过弹钢琴(甚至见过钢琴),到了进养老院的时候,老人们已大多没有了能灵活使用的手指。

再就是老人之间关系不睦的问题。这个很简单,住同一个宿舍的人都有矛盾,凭啥老人就没权利看对方不顺眼。而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鄙视链,养老院也不例外。

子女有出息的离退休老干部鄙视子女没出息的离退休老干部,子女没出息的离退休老干部鄙视没子女的离退休老干部。

子女有出息的普通老人鄙视子女没出息的普通老人,子女没出息的普通老人鄙视没子女的普通老人。

无论是哪条鄙视链,最末端都是没有子女的老人。

对,即使是住养老院,没有子女老人的生存状况也非常凄惨,平日无人探望,节假日无法被接回家过节。当然,有的老人,有子女也像没有子女,没出息的就不用说了,有出息的也没见好多少,有出息的子女大多在国外,怎么可能时时探望。

再有,就是护理问题。完全可以想象,护理人员中,没有一个北京本地人,更没有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护理人员,目测中等教育都很难。这和普遍的保姆市场的人员组成结构一致。正常,工作累、待遇低、更谈不上体面,有其他辙的人谁会干这个!

最后,费用问题。以这个中等条件的北京养老院为例,全护理的老人(无自理能力)床位费+全护理费+餐费每月1万出点头,半护理的老人(可以自主吃喝拉撒,每晚有人洗脚,每周有人洗一次澡)每月床位费+全护理费+餐费每月6000多。

想住条件还算过得去的养老院的各位,先算一下退休金有多少吧。

说完养老院,再说说家庭养老。说家庭养老之前,必须先说下人口结构。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均寿命显著提升,目前一线城市的人均寿命已经超过80岁,甚至90岁以上长寿老人的比例也大幅提升。

这就造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自己已经是60多甚至70岁以上的老人,可能还肩负着沉重的照顾高龄父母的责任。身体能力的退化、不再旺盛的精力,自身的各种急慢性病,自己都恨不得有人照顾,再去照顾个超高龄的老人,其难度可想而知。

子女是40~50岁中年人的老人的状况会好些吗?中年人不仅上有老,下还有小,下一代的各种教育升学压力,不仅耗时间精力,还巨烧钱,不然怎么会出现孩子是“四脚吞金兽”、“行走的碎钞机”的说法。

中年人要工作赚钱,因为养育子女要花很多钱。这就造成,无论时间还是金钱,中年人能给自己父母的支持,会非常有限。这是现实难题,着实难解决。

当然,目前这个矛盾还不太突出,第一批已经中年的独生子女们,更多的是啃老,老人还出力出钱呢,当然和谐。我们讨论的重点是老到或病到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的老人。

最需要人照顾的老人,是几乎不能自理的老人,分为失能老人和失智老人。

先看看什么叫“失能”: 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称为“失能老人”。搜狗百科 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国际通行标准

据新华社北京2016年10月9日电(这个数据有点老,没有找到新的,根据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目前失能老人的占比恐怕更高),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9日在京共同发布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

6park.com

4千多万,多么庞大、可怖的数字,这背后是4千多万个痛苦的家庭。

再看“失智”:

专业不看版: 失智症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后天智力功能的持续性障碍,是在无意识障碍的情况下,按记忆、言语、视空间功能、认知(抽象思维、计算、判断和执行能力等)和人格等五项心理活动中,至少有记忆、认知和另一项明显缺损,且已持续6个月以上者为痴呆。

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评述版: 本人也是从事相关工作的,很多老年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患者会剪电线,乱吃药,各种走失,做特别危险的行为。一个失智老人相当于一群熊孩子,破坏力特别大(频发的暴力行为、危险行为会让老人过于激动,更容易突发脑梗、中风、脑卒,情况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因为认知障碍导致老人分辨不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所以失智老人一定要专门看护。作者:波旬,来源:知乎,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3950807/answer/615916476。

无论是失能还是失智的老人,护理的难度和工作量无疑是巨大的,护理失能老人要给一个一百多斤完全不能配合的人清洗身体、每天翻身几十次、清理大小便,没接触过的人恐怕不能想象;失智老人更累心,一眼看不到就惹祸,时不时地就走失。

这种工作量,就算对多子女家庭都是极大的挑战,我的亲属中有两个家庭都是4个子女,几年间共同照顾1个失能老人,其中一个家庭请保姆,一个家庭没有请保姆。无论是否请保姆协助,他们都在照顾老人的问题上付出了太多,年龄也已经不轻的子女在身体、精神和经济上,遭受了极大的冲击。

这还是多子女家庭,2个年轻人4个老人的模式到了那一天,又一个不敢想。

可再不敢想,这种生活场景将在10~20年间,会真实地来到80后的身边。对这些第一批独生子女来说,到时顾父母、顾孩子、还是顾工作,恐怕会成为极大的道德难题,也必然会引发巨大的社会性矛盾。

甚至再过几十年,躺在床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这种可怕、没有尊严的生活,就会真实地降临到我们自己身上。

钱能解决养老问题吗?

钱当然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比如在更有效的医疗、老人失能和失智以前的生活质量提高上,起很大作用。但有钱不见得完全等同于有一个质量更高的人生最后一程的机会。

还是讲一个案例吧。一个90多岁的离休老太太,4个子女,离休金每月1万3(令很多有工作的人汗颜吧),存款100万,有房产,生病直接入住老干部病房,100%报销。

看起来她应该生活无虞了吧,离休金无论是住全护理养老院还是请保姆都是够的,不用担心大病医疗,多子女可以担负日常的近身照顾和精神慰籍。

可事实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可能是因为老太太的经济条件太好,子女们在谁照顾老人,谁掌握老人的退休金账户上有了很大争议,造成了老人(人和钱)被把控在一个儿子手中,这个儿子不允许其他子女与老人有任何接触。后来这个儿子,不知用了什么方法,把老人的房子还过户到自己名下。

其他子女找律师咨询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法律程序,取得探视权,只有先弄清楚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赠与房子是不是老太太的真实意思表示,才能谈到是否有效的问题。现在,别说证据,啥情况都不清楚。

如果是老人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把钱和房子赠给这个儿子了,合法。如果老人已经没有辨别能力,儿子就是侵权。

让人不禁联想到年前北京朝阳医院的杀医案,95岁的老太太入住医院因床位等问题,老太太的小儿子挥刀给医生割喉的惨剧,就是因为这个老太太也有高额退休金,如果老太太没有抢救过来,小儿子每月上万的“收入”就没了。医院不救老娘事小,砸了自己的“饭碗”就必须拼命。

看到没,还算有钱的老人,老到不能自理的程度,自己的钱就不是自己能支配的,而是自己在谁手里,自己和钱由谁支配。

被支配的过程,无论是被控制的老人,还是被经济依赖的老人,他们真正的需求(心事或想法),还会被看见吗?还会被尊重吗?

现实是,他们的存在更像是工具,获得收益的工具。

说到这里,基本可以看出,有子女的老人在居家养老中并不一定好过,无论有钱没钱。

当然,普通人谁能达到《红楼梦》中贾母的养老高度?再说贾母到临终也没有失能或失智,是在元春之死的巨大打击下,急火攻心,骤然撒手人寰离开人世的,万一贾母也大小便失禁,哪个太太、奶奶,甚或是哪个势利婆子,能鞠躬尽瘁的?怕是悬。

所以目前普通老人的居家养老效果,主要还是拼身体,拼自己一直可以自理。一旦没有自理能力,悲惨是可以预见的,有时不仅自己悲惨,还会连带一代甚至二代的后代也经历若干年的悲惨人生。

雇保姆?即使文章开头的保姆杀老人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仅从陌生人是否会对和自己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的别人家的无知无觉的老人的角度,指望保姆产生多大的爱心和同理心?

没有子女的老人,雇保姆居家养老?谁来雇是个问题,谁来管是个更大的问题。机构养老则更是可能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比如其他老人的歧视,以及护理人员的更不精心、更不用心,不会有人追责嘛。毕竟,在现在养老机构的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还远达不到普遍专业、高素质的情况下,靠从业人员的道德和良心发现去妥善照管没有家人的老人,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啥人性?懒惰、贪婪、利己呗)。

说到这可以做个小结论,按照目前的现状,无论有没有子女,无论有没有够用的钱,在失能和失智面前,几乎没有人可以有尊严、不受嫌弃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本文不能像其他鸡汤文章给出诸如多存点钱、尽量保持身体健康等的建议,因为即使有钱有房,谁也挡不住健康和生命慢慢地流逝,直到对外界的人和事丧失抵御能力。

能有尊严地去死,我们最缺的是什么?

缺的是专业的养老机构和临终关怀机构,缺少的是大批专业高素质的养老产业的从业人员。

比普通养老更紧要的是临终关怀问题。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临终关怀,定义是: 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 care)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临终关怀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同一个百科词条下,后面的阐述就相当没有价值了,论述我国开展临终关怀的机构、事例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从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始建于1988年,经历了“9年的历程”。就连国内现状分析,也用的都是千禧年以前的数据。近些年来,经济飞速增长,观念突飞猛进,但对没有网络发声能力甚至根本没有行为能力的老人如何走好人生最后一程的问题上,实在缺乏关注,实在没有存在感!

索引擎上关于临终关怀机构最新的官方文章是2年多以前发表在《中国妇女报》上的一篇文章《临终关怀:给生命最后的安详》。记者采访了目前临终关怀走在前列的北京松堂关怀医院的院长,记录了因罹患恶性肿瘤类疾病各类患者的情况。

难得的难得的是这个医院还有一间被命名为“雏菊之家”的病房,专为无法治愈恶性肿瘤的儿童提供的一个“社会子宫”——以舒缓病痛为目的病房,旨在解决儿童面临生命终点的时候,这些孩子的病痛和心理问题,以及家长的心理问题,目的是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在家人的陪伴下,罹患绝症的孩子们带着爱少些痛苦地离开。

虽然在大众点评上查了一下这个医院的评价并不高,主要集中在护理人员数量不足、不专业、对老人看护不够、费用太高等问题上,但这样的机构出现已有象征性的意义,后面要做的,是不断去完善,设立更多的临终关怀机构,让更多的老人有机会更有尊严地走。

怎么完善?

笔者只是个一线律师,对这个涉及其他多门类社会科学的大课题没有什么研究,只谈几个粗浅认识,希望抛砖引玉,能引起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第一、《民法典》已经通过并将于明年正式实施,在监护、继承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指定监护,比如遗嘱执行人和遗产管理人,意义重大,为当事人以自己的意志处理自己身前身后事的问题上提供了理论依据。后面就是尽快出台实施细则和完善的遗产管理制度体系。

第二、各高校增加开设养老产业的专业,让养老、临终关怀走上科学化的道路,大量增加高素质专业人员。同时理工科专业加大养老设备的开发,让给老人洗澡的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尽快面世,承担给失能老人洗澡、翻身(现在已有可遥控床垫)、大小便处理这类又脏又累又要消耗大量人力的工作。

第三、国家和地方出台利好政策或补贴鼓励机构和个人设立专业养老机构和临终关怀机构,让养老、临终关怀真正发展成产业并可获利,再将成功的运营管理模式变为可复制模式给投资人(类似品牌酒店),以期尽快取得收益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

第四、推行义工制度,比如义工在相应机构参与劳动或服务可累积相应积分,到自己年老或需要照管可以优先收治,或用积分抵掉部分治疗费用(类似献血的人在使用血液问题上可有优待),吸引大量的人参与到社会养老体系中来。

写在最后

在老龄化逐渐加深且短期不可能改变的当下,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养老事业的发展,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对弱势群体的应有之义,更因为关注老年事业,就是关注我们未来的自己,当我们失能、临终的时候,能否体面、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全都仰仗我们现在做出的努力。

这篇6600+字的长文是我长久以来的困扰,希望引起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思考。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黑龙马。


贴主:DsiHqsVqs于2022_03_05 0:44:28编辑
喜欢DsiHqsVqs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DsiHqsVqs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生活百态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