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生活百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燕南飞
送交者: 笠北七[♂★★声望品衔10★★♂] 于 2023-02-06 7:01 已读 1439 次  

笠北七的个人频道

年轻的高级妓女。Alexandre Francois Xavier Sigalon(1787-1837)画作。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的作品不多,但是除了他早期的两部歌剧《薇丽》(Le Villi)和《爱德格》(Edgar)外,几乎每出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杰作,只有一个例外,即为《燕子》(La Rondine)。1928年在纽约大都会首演后,著名的乐评家William Henderson甚至说此剧是「一位天才在午休时写的」。《燕子》1936年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出后便销声匿迹,直到二十一世纪才重登大都会舞台。为什么它会成了普契尼歌剧中的黑羊呢?这得从创作歌剧的来龙去脉谈起。


1913年普契尼已经名满天下,他的《波希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等在世界各大歌剧院都卖座鼎盛。十月间他到轻歌剧(operetta)之都维也纳观剧,被剧院老板看见,立即殷勤邀请他为剧院编写一部轻歌剧,报酬和条件都极为优厚。一个多月后他接到剧本,大失所望,不但立刻拒绝了剧本,并且跟友人说:「我永远不会谱写轻歌剧,如果是创作像《玫瑰骑士》那样的喜歌剧还可以。」轻歌剧虽然和喜歌剧一样,没有悲剧结局,但前者有大量对白,故事比较简单甚至可能肤浅,节奏轻快,演出时间较短,交响乐团编制小,音乐方面也不如歌剧深沉大气。


1914年春,普契尼收到了第二个剧本,他觉得只有第一幕还差强人意。几个月后整个剧本到手后,他仍然不太满意,不过已经着手写曲,歌剧终于在1915年10月完工。


天时地利好像都和这出歌剧作对。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开始。意大利和德奥是敌国,首演自然不能在维也纳。几经交涉后,维也纳终于不再坚持世界首演权。普契尼挑了中立的摩纳哥的蒙地卡罗首演(1917)。维也纳的观众要等到战争结束后的1920年才有机会看到这部歌剧。歌剧在1928年到达纽约大都会,但次年就开始经济大衰退,观众没有心情欣赏这个既不是感人的悲剧也不是爆笑的喜闹剧,歌剧很快被下架,以后大都会只在1936年演出了短短三场。


除了天时地利,剧本本身也有缺陷。故事不新奇,有点像炒《茶花女》的冷饭,却不如《茶花女》有深度而感人。情节有许多处和《茶花女》类似,如背景是在十九世纪的巴黎,女主角玛格达也是被富翁赡养却渴望真爱的风尘女郎,男主角罗杰若也是位纯情青年,刚从小城来到巴黎。与《茶花女》不同的是,玛格达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分和罗杰若相爱,双双离开巴黎的浮华世界,到法国南部滨海地带过着神仙伴侣的生活。这是剧名《燕子》的来由。玛格达的诗人朋友说:「燕子飞到海边,一个充满阳光的梦幻之地,寻找真正的爱情。」


但美梦般的日子不能长久,两人的积蓄很快告罄(这又有点像茶花女和情人隐居鄕间,遭遇经济困境)。但玛格达比茶花女现实,她没有为了支付他们的生活费用而变卖所有,也没有为爱人牺牲自己,而是看清了她和罗杰若的前途无望。当罗杰若兴冲冲地告诉她,他母亲回信说很高兴他找到了一位如此善良纯洁的女子为妻时,玛格达不得不承认自己不名誉的过去,不可能嫁入清白门第。同时她收到了富翁情夫的消息,愿意重收覆水,玛格达因而离开了伤心欲绝的罗杰若,像燕子一样又飞回北边的巴黎,回到富翁的身边。


像《波希米亚人》一样,《燕子》中也有另一对「次要」情侣,即是玛格达的朋友青年诗人和玛格达的女仆丽瑟,可是他们并没有《波希米亚人》里的画家和其情人穆泽塔那样有趣,没有《波》剧里的艺术家的火爆脾气和强烈的嫉妒心,「俏女仆」型的丽瑟也没有穆泽塔的艳光四射,热心爽朗,诚实自信,他们虽然相爱,却似乎缺乏《波》剧中两人的热情。诗人甚至不愿公开他们的恋情(可能认为和女佣谈恋爱有损身分?)。总体而言,《波希米亚人》和《茶花女》像重彩油画,而《燕子》像是淡彩的粉笔画。


普契尼自己也知道剧本的张力不够,因而花了许多时间修改,故此剧有三个版本。第一个最常采用,即为上述情节。第二个变动不大,只是玛格达最终不告而别,这个版本现在已摈弃不用。第三个的结尾是富翁找到玛格达,被罗杰若撞见,因而发现了玛格达的真实身分,愤而离去,抛弃了倒在丽瑟肩上的玛格达。不过此版本有个难处,部分原稿在一场大火中被毁,所以乐队部分是后人从钢琴的草稿重新编写的。第三版本1994年在Turin首次上演。1995和1999年波士顿与华盛顿的演出甚至让玛格达被爱人遗弃后跳海自尽,以悲剧收场,让这只燕子没能飞回北方的旧巢。笔者先看了大都会的演出,先入为主,再看YouTube上的华盛顿的第三个版本,总觉得自杀的悲剧结尾有点突兀。何况普契尼自己曾说它是「轻松感性,有点喜剧味道的歌剧,舒适,清澈……是对倒胃的时下流行音乐的反响」。


普契尼虽然是写实派歌剧大师,毕竟仍受十九世纪浪漫派文学影响,他的歌剧剧情和音乐大多充满浪漫的热情,他的拿手活之一就是能以音乐表达女主角的痛苦和热情。但是玛格达没有托斯卡的烈性,或蝴蝶夫人从坚信爱人到绝望的复杂心境,这让他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燕子》与众不同的冷静,不知是否是因为剧作者一本轻歌剧传统而轻描淡写,这也许是此剧不受二十世纪初期观众青睐的主因。到了二十世纪末,人们对浪漫文学失去兴趣,不再相信一位风尘女郎至死不渝的爱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因而和现实生活相近的《燕子》再次从遗忘中被挖掘出来,并以大师最「现代」的作品面貌在欧美各大剧院与观众见面。的确,故事的形式不像传统意大利歌剧中的主角多为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死,倒有点像二十世纪寇威尔(Noel Coward, 1899-1973)有些玩世味道的舞台剧,其剧中人虽然在情感上饱受挫折,却最后都能接受现实,忍住伤痛,摆出笑脸,照常生活。


《燕子》最大的挑战是找到合适的女主角。她不止必须歌喉曼妙,而且需要相当精湛的演技和迷人的外型,否则故事会欠缺说服力。笔者无缘现场观赏此剧,拜现代科技之赐,能在电影院看到大都会歌剧院2009年的演出,以后又在YouTube上看到几个相当高水准的全剧。大都会的演出是由歌剧界出名的金童玉女,色艺双全的女高音乔治乌(Angela Gheorghiu)和外型俊美的男高音阿蓝尼亚(Roberto Alagna)担纲。时代背景则后移到1920年左右,接近现代的背景更能给观众真实感。但有一缺憾,这改编减低了观众对女主角的同情。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的巴黎贫富差距极大,女权低落,贫家出身的少女既无法受良好教育,也不能经济独立,除了凭劳力,如做女工女仆,勉强糊口,此外,就只能出卖色相。玛格达能成为富人的情妇还算是靠美色谋生中较为幸运的。但是第一次大战后,女子从事中产阶级职业(如护理师、教师等)的机会增加,玛格达不必为生活所逼而回到自己不爱的男人身边,因此她的抉择就有些拜金主义的嫌疑了。


罗杰若大概是普契尼所有歌剧的男主角中最没个性的一位。他只是个涉世不深的纯真大男孩,最后被玛格达送回妈妈身边。比较不算平面的人物除了玛格达之外,只有青年诗人。有趣的是他也是男高音,所以《燕子》与大师其他歌剧一个不同处是,全剧没有角色吃重的男中音。玛格达的富翁金主虽是男中音,但戏分很少,只在第一幕露过面。


《燕子》虽有许多缺点,但笔者认为此剧仍然值得一再观赏,当然主要是因为普契尼的音乐优美连贯而流畅,随着剧情和人物的心境起伏,从欢跃轻盈,如慕如怨,如梦似幻,到悲伤痛苦,无不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幕女高音唱出对真爱的渴望〈朵丽塔的美梦〉(Chi il bel sogno di Doretta)尤其动听,是演唱会中常能听到的一首咏叹调。普契尼的歌剧多如醇酒,不但性烈醉人,也回味无穷,但有时也不妨观赏《燕子》,尝尝虽然清淡但美味的香槟。


(寄自伊利诺州)

普契尼。(取自维基共享资源)
1917年歌剧《燕子》的海报。(取自维基共享资源)
喜欢笠北七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笠北七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生活百态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