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旅游风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台湾太远?那不如去福建的"小垦丁"!
送交者: thegnailer[♂★★声望品衔9★★♂] 于 2020-11-22 20:49 已读 1306 次 2 赞  

thegnailer的个人频道

今天,九龙江早已不再成为交通的障碍。在江口的一片汪洋中,厦漳大桥银白的身影横跨而过,连通着厦门的海沧和漳州的龙海,如果严格按照桥上高速公路限速行驶,汽车要在桥上“流连”近10 分钟才能重新回到陆地。大桥南段,有一个名为“海门岛”的出口,门可罗雀,几乎没有车辆在此减速并开启转向灯。 6park.com

摄影:郑亚裕 6park.com

梭形的海门岛不大,也不起眼,直到有一次从厦门走水路途经海门岛上溯至海澄,我才发现它的奥妙。

船从厦门岛出发西南行,蛇形绕过鼓浪屿和已经被集装箱与货运码头包裹的海沧东南岬角,进入九龙江口的宽阔水面,风浪开始变大,轻盈的快艇飘摇得越来越厉害,陆地上能拧出水来的雾气到了这里就化作细密的雨滴。无法验证脚下的水是咸是淡,但这确实是进入了海洋的感觉。

向南几乎横跨了整个宽广的九龙江江口,到了几乎紧贴南岸的位置,船才拐弯向西,开始沿着龙海一侧的江岸溯江而上。右侧,汪洋一片;左侧,岸上的山坡、林地、人家清晰可辨。到了此处,风浪带来的摇摆比刚才便小了很多,好像从海洋又回到了江河之中。海门岛很快进入视线。没有什么奇特的景致,只是一个安静地立在水中的小山坡,顺势托举着飞跨南北的厦漳大桥。 6park.com

摄影:陈海山 6park.com

继续西行,我忽然理解了古人为何管这座不起眼的小岛叫作“海门”。海门岛西端,一条长长的沙垄像尾巴一样延伸出去,与上游的大涂洲、小涂洲相去不远。这是一道沙洲带,上游与九龙江三角洲的主体紧密衔接,由于海门岛的阻挡,此处水流比较缓慢,又不易遭遇海潮的冲击,因此沙洲便长长地延伸出来,直抵海门岛。江南岸与沙洲带之间的航道窄而浅,与在内河行船无异,完全不再有先前的海中飘摇状——海门岛切分了河与海的观感,在地图还不普及的时代,这座小岛或许就是驾船远航的人们心目中的海洋之门。

巧合的是,与海门岛相对的南岸陆地也正是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海门以西,九龙江南溪两岸分布着平野与田园,坐落在这里的浮宫、东园和海澄镇东部构成了龙海境内的袖珍粮仓;海门以东,绵延的山挡住了海,把小平原包围在内。船行至海门岛上游(西侧)的大涂洲附近时,当地人指着岸边密布着红树林的滩涂给我看:一条已经衰朽的船体斜躺在淤泥中,把水流导引向水道中心。20 世纪20 年代末,出自岸上浮宫镇霞郭村的华侨领袖郭美丞带头出资购置了一艘废弃的3000 吨级巨轮“镇东号”,拖到这里以一个合适的角度凿沉,深扎在河滩中的高大船体起到分水的作用,避免江水与海潮直接冲击早已脆弱不堪的浮宫段堤岸。近一个世纪过去,船身虽已朽坏,但船的骨架依旧在兢兢业业地尽着阻水之责。 6park.com

摄影:简银蕉 6park.com

不过,古人对海门岛的观感认知毕竟有所局限。海门岛卧居于九龙江入海口宽阔的“腹腔”部位,而且偏居南侧,与北岸相距甚远。从军事地理的角度看,海门岛并非绝佳位置——古代的军事家比文人更懂得尊重地理环境的客观性,所以,他们并未沉浸于“海洋之门”的奇思妙想中,而是在海门岛以东的一个与厦门岛相望的岬角处,建设了一个控扼江口的要塞。

此地原名屿仔尾,位于九龙江口南侧,背靠南太武山尾端的崎岖海岸。站在海边,厦门岛上的楼宇和山丘仿佛触手可及,在高楼广厦的衬托下,对岸的胡里山炮台显得十分矮小而不起眼。

屿仔尾炮台(又称南炮台)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 年)春,与厦门的胡里山炮台互为照应,人称“姐妹炮”。时值鸦片战争爆发之际,清政府为加强海防大筑工事,九龙江口的战略价值开始备受重视。此后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炮台上的装备日益升级,光绪十七年(1891 年)南炮台改装先进的德国造克虏伯大炮,计有主炮一门,副炮三门。 6park.com

摄影:冯木波 6park.com

南炮台并非只有一个堆高的基座,它其实是一个像城堡一样的综合性防御据点。红色岩石砌筑的城墙异常厚实坚固,强劲的海风带着常年氤氲的水汽把外墙吹蚀出刀割般的横纹,却一点未损其强度。墙内,堆高的炮座与城墙之间还有着复杂得像战壕一样的工事,所以虽然城内狭小,但上上下下的阶梯也很容易让外来者短暂迷失。

炮台旁高大的灯塔表明,这里在地理上确是一个重要的海岬。各色船只落锚在炮台外的避风水域上等待码头泊位的流转,远看密密麻麻,需要进出港的巨轮则循着此岸与彼岸之间的一条并不宽阔的水道往来。无论是晚清时代外来列强的铁甲军舰,还是今天满载货物的远洋巨轮,要进出厦门湾和九龙江入海口,都必须从这条被巨炮射程所覆盖的航路通行。闽南真正的海洋之门,在这里。

许多研究者喜欢强调厦门岛的海陆枢纽地位。的确,厦门岛遥望大陆、控扼港湾、锁闭九龙江口的战略位置实在太令人印象深刻,不过,正因为有了南炮台这样的地理要冲与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海陆形胜,才让处在这个体系中心位置的厦门岛更多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6park.com

摄影:郑亚裕 6park.com

在明清两代数百年时间里,闽南地区的人地关系始终围绕着出海与防海这对矛盾展开。

明初,防海更多侧重对外来力量的抗拒,防海要塞多位于陆地与海洋真正的边缘。此时,国家权力尚强,通过严厉的律令和执法基本能够保证国对民的强力控制,所以“御贼”功能是不需要列入防海任务的。

因而,虽然坐拥九龙江口的完美地形,但龙海境内最早出现的防海之所其实不在这里,而是在南太武山东南面的隆教海岸。隆教是龙海的极东之地,这里背靠山麓、面朝台湾海峡——这才是真正的海洋,与宜居的内陆水滨完全不同——冬春时节,一山之隔的漳州和厦门温暖湿润,这里的烈风却能吹得人脚下不稳,浑身冷透。 6park.com

摄影:郑亚裕 6park.com

隆教的镇海卫是明初四大海防卫所之一,卫城建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用卵石与条石垒砌而成,周长873 丈。现在尚能看见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的遗存,城垣范围之内,依地势所建的高高下下的街道据说还保留了旧时的格局,但民居与衙署等建筑早已没有了明代原物。

镇海卫城并非直接选址在毫无特色的海边,而是正好控扼在一个三岔部位,南侧有一条细长的海岬突出陆地、插入大海。这个名为“镇海角”的海岬地形崎岖,颈部低而狭长,末端则高而宽大,形似山脉,故又有“旗尾山”之名。这座“山”是一个天然的地标。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东海和南海从宏观上说是以台湾海峡为区分的,但如果刨根问底,一定要具体到分界的点位坐标呢?地理学家给出了标准答案:镇海角的终端与台湾岛上浊水溪入海口的连接线,就是东海和南海的分界线。 6park.com

摄影:王友学 6park.com

对于追求风景和情调的游客来说,号称“小垦丁”的镇海角能够很好地满足你对奇幻之境的想象。经过一段看似山重水复的跋涉,爬上最后一个高坡,镇海角用一片宽敞的草场迎接着来客,有一些悠闲的牛在上面吃草。草场尽头,蓝天映衬下,一座红白相间的灯塔笔直树立,背后则三面为蔚蓝的海洋所包围,如果阳光足够明媚,则眼前的一切景物都会散发出鲜亮的色彩,组合成一饱和度爆棚的画面。

高饱和的暖色调场景更易使人心情愉悦、幸福感提升。所谓“浪漫”的感觉,或许就是这种满足感的体现吧。

喜欢thegnailer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thegnailer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旅游风向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