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旅游风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两人魂断珠峰 世界最高峰不是这么好攀登的
送交者: yy888[♀★★★★天佑世界★★★★♀] 于 2021-05-14 15:48 已读 1294 次  

yy888的个人频道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86米,简直是高不可攀,即便如此,每年的3月至5月还是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成群结队地攀登世界最高峰,挑战生存极限,今年也没有例外,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爱好者齐聚珠穆朗玛峰。


但珠穆朗玛峰并不是这么好攀登的,尤其是距离峰顶的几百米路程,道路崎岖不平,两边都是悬崖峭壁,空气又异常稀薄,加上极度寒冷,登山者随时都有可能因精疲力尽而倒下,一旦倒下,再也不会站起来了,将生命永远留在峰顶上。

近日,世界最高峰又出事了,来自英国《商业内幕》的报道称,今年5月12日左右,两名珠穆朗玛峰登山者在峰顶因为雪盲症和筋疲力尽而魂断珠峰,约在海拔8700米以上,一名来自美国,另一名来自瑞士,他们成为2021年珠穆朗玛峰首例死亡事件。


据了解,瑞士登山者已经登上了顶峰,返程时却因筋疲力尽而死在峰顶附近,距离峰顶约几百米,美国登山者抵达了海拔8790米的希拉里台阶(Hillary Step),却出现了雪盲症和疲劳症状,被带回7950米四号营地后死亡。

说起筋疲力尽,根据字面,很多人就已经知道它的意思,就是人的体力耗尽了,那么雪盲症又是什么症状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雪盲症就是由于大气中紫外线过强,而对眼睛的眼角膜和结膜上皮损害而引发的炎症。 6park.com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的心中升起一个大大的疑问,为什么珠穆朗玛峰会出现紫外线过强的情况了,这是因为海拔越高,大气层就越稀薄,对太阳光线辐射的削弱就越小,阳光中紫外线削弱自然较小,所以高原地区紫外线一般都很强。

千万不要小看雪盲症,在发病期间,眼部会出现视力模糊,怕光,流泪和睁不开眼等症状,更可怕的是,眼睛非常疼痛,并伴随剧烈异物感。尽管雪盲症并不致命,但在险象环生,危险重重的登峰旅途中,看不见物体同样致命。


在珠穆朗玛峰的登峰过程中,雪盲症并不是首次出现,为了防止出现雪盲症,登山爱好者一般都会戴一个阻挡紫外线的眼镜,用来保护眼睛,但这位得雪盲症的美国朋友有没有戴眼镜,也没有过多的说明,不过个人猜测应该是没有戴。

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虽然长期存在,但直到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的埃德蒙·希拉里成为了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第一人,1960年5月25日,王福州成为首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中国人,截至2021年,全世界有约5500个登上了世界之巅。


登峰成功者是如此之多,但失败者也比比皆是,并且大多数失败者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截至2021年5月,有近200名登山者不幸遇难,过去由于遇难者尸体很难被运出,一直被冰冻在极寒环境中不腐败,一度成为了登山路标。

有照片显示,一个被登山者称为“绿色鞋子”的尸体躺在道路的旁边,脚下的霓虹绿色登山靴格外引人注目,他被确认为28岁印度登山者泽旺·帕尔乔,1996年,帕尔乔在峰顶返回途中死亡。


还有照片显示了一具趴在碎石堆中的尸体,颜色非常白,他被确认为是1924年6月魂断珠峰的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马洛里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是一位优秀的高山探险家,可惜也成为了珠穆朗玛峰登山失败者。

2018年,有807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但仍有7名登山者不幸遇难,在2019年5月,由于登山人数众多拥挤导致延误和天气窗口变短,不幸遇难人数增至11人,成为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


2019年5月照片显示,前往峰顶的几百米道路上挤满了人,他们摆成了一条长线,不少人蹲在前往峰顶的道路上,承受着极端的环境,等待冲上峰顶的时机。不过2019年也是攀登者登峰人数最多的一年,人数破纪录,有891人成功登峰。

喜欢yy888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yy888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旅游风向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