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旅游风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清明节,寺庙救了中国年轻人的命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24-04-07 7:13 已读 2349 次 1 赞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前段时间,甘露寺发布的义工招募火上热搜,年轻人眼睛顿时亮了。


“寺庙义工”?甄嬛修行的“甘露寺”?充满诱惑的字眼紧紧俘获年轻人的心。

即使寺庙居士出来辟谣,此甘露寺位于福建泰宁,并非《甄嬛传》里那所,也拦不住年轻人的积极,话题下大批人想要报名,询问应聘需要什么条件。


这也映照着近几年寺庙热度的持续攀升,每逢节假日寺庙挤满年轻人,烧香祈福、买手串被列入出游必备流程,北京雍和宫手串风靡网络,法器流通处的队伍时常排到大门口。

得空去寺庙溜达一圈,晋升为当代年轻人新的生活方式。周末去杭州永福寺喝杯“慈杯咖啡”,在南京鸡鸣寺的图书馆看会儿书,或是报名广州万佛寺禅修班,体验南京大报恩寺赛博朋克式礼佛,年轻人的生活似乎越来越离不开寺庙。

渐渐地,他们不再满足于这样的浅层连接,迫切地想要与寺庙建立更深度的连接,转而去寺庙做义工、职工。

年轻人对寺庙如此热衷,但他们中大多数人却并不信教,这意味着人们对寺庙的感知早已超出宗教信仰的范畴,在内卷高压的背景下,寺庙更多地充当人们短暂逃离现实的世外桃源。

就像是一处心灵充电站,人们在寺庙里疗愈伤口,拨散迷雾,寻找自我,进而再回到原来的轨道上融入现实的洪流继续向前。

那么,我们对寺庙赋予的美好想象是否能满足我们的期待?寺庙生活对一个普通人的影响能有多大限度?为此,我们采访到四位曾在寺庙生活过以及正在寺庙生活的人,来为那些对寺庙心生向往的人们展示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没有遮天蔽日的高楼大厦,没有刺耳的鸣笛声,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也没有内卷,没有内耗,没有焦虑,在寺庙里,有的只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肆意洒落的阳光,大把的时间。

身处寺庙,当下的每一分一秒都有了实感,你能感受到时间的静静流动。清晨五点,寺院内的钟鼓声准时响起,行禅、上早课、诵经、吃斋、工作,漆黑的天空在人们走走停停的脚步中一点点明亮起来,午睡、看书、喝茶、晒太阳,明亮的天空又在人们的发呆放空中渐渐黯淡下来,周而复始。

十年如一日的晨钟暮鼓迎来送往,有人短暂停留,有人长居于此,相同的是,脱离世俗的琐粹繁杂,走进清幽静谧的寺庙,人们肉眼可见地更快乐了。

两年前,弘鑫辞去北京某家知名报社的工作,来到千里之外的一座禅宗寺院上班。

刚到寺院时,他是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现在,他负责寺院的公众号及摄影工作,午休2个小时,偶尔加会儿班,虽然工资没有之前高,但生活规律,身体变好,整个人还瘦了20斤,他“拥有了久违的对生活的掌控感。”


图源:@弘鑫

不同于外界对寺院远离世俗的封闭想象,弘鑫所在的寺院并没有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在这里不出门同样可以知晓天下事。

寺院图书馆藏书近2万册,每月定期上新近百本图书,藏书不止佛教典籍,还囊括天文地理、政史经济、国内外名著以及各类杂志。寺院重视公共教育,他还在寺院听过复旦、交大教授的讲座,上市公司高管的分享会,他打趣说自己在寺院“上下五千年,纵横儒释道”。


图源:@弘鑫

寺院也会举办丰富的活动,一周放映一场电影,不定期举办茶会、读书会、插花活动。弘鑫参加过露天茶会,不仅可以品茶,还能欣赏到古琴演奏、尺八独奏、香道表演,种种传统文化让他大开眼界。

总有人认为,来寺院是种逃避。但在弘鑫看来,“寺院看似远离红尘,可红尘就在寺院里,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善恶美丑,世间百态皆可在这一方天地窥得。”


图源:@弘鑫

弘鑫辞职来到寺院重启人生,另一边,同样辞职来到寺院的KK则选择给自己的人生按下了暂停键。

去年,KK辞职后,来到五台山静音寺做了一个月的义工。

寺院义工的工作是随机分配的,KK被分到禅堂做卫生保洁。除了打扫地面卫生,她还需要擦拭禅堂内供奉的菩萨和长明灯,山上土很多,几乎每天都要擦拭。刚开始,面对如此神圣的地方,她心里又紧张又慌,生怕一个不小心擦坏了,每一处都擦得很慢。

她的工作时间是上午和晚上,上午两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因此,她有大把的时间用来休息。

谈及寺院饭菜,KK激动地说:“吃得无敌好”,尤其是午饭,五菜一汤,有时还能吃到咖喱土豆、麻辣烫、意大利面。她和室友喜欢在院子里吃,中午的太阳暖洋洋的,照得人无比舒服。


图源:小红书@colala

五台山基本没有阴天,多是大晴天。午饭后,KK喜欢跑到寺院后山,坐在一处石头上晒太阳,一晒就是一下午。

抬头望着天空,天蓝蓝的,云飘来飘去,阳光洒满了她的整个世界,散养的牛在旁边慢悠悠地吃草,耳边时不时传来风声、鸟鸣声、哞哞的牛叫声,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不用想,只是静静地发呆,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我好像恢复了对世界的感知。”


图源:小红书@colala

夜晚的山上,繁星漫天,星星格外得亮。KK常常和室友一起出去看星星,三人仰着头,随处指着星星,分辨着它们的名字。尽管冻得脸通红,但她们就是莫名地很开心。有次运气好还遇到流星一闪而过,意外地,KK没有许愿,“就突然觉得没什么想许的愿望,已经很美好了。”


图源:小红书@colala

在寺院为人们构建的桃花源中,触动深心的不只是治愈的风景,还有不同于世俗的、更为纯粹的人际交往环境。

在来到五台山静音寺前,KK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消沉,她陷在勾心斗角的职场中,受够猜忌和算计的苦涩。

她原来在一家教育公司做教培老师,工作第三年,她所在的校区回归总部,她换了领导,公司环境也发生大转变。

她和新领导关系很差。常常是工作她做,功劳归领导,工作出问题,反而是她背锅,更糟糕的是,这个领导素质也很低下,情绪不稳定,经常发火骂人,还天天观察员工穿衣打扮,打听员工私生活。

最让她忍无可忍的是,公司也在压榨员工,社保本来是员工交300 ,公司交800,但公司私下却偷偷反过来,让员工交属于公司的800,公司交员工的300,因为公司扣款没有记录,也不发工资条,就算去告也没有用。

短短几个月的工作,将她折磨得身心俱疲。

糟糕的人际关系,以及工作带来的焦虑和压力,让她的生活陷入失控,作息紊乱,暴饮暴食,每天过得浑浑噩噩,再加上阳过之后,免疫力变低,种种疾病找上门,先是反复性过敏引起的风团,之后过敏性鼻炎、结膜炎、胃食管反流纷纷向她袭来。

她终于意识到,这不是一个良性的工作环境,没有必要再待下去,果断辞职。


图源:小红书@colala

在尔虞我诈的职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附带了更多的利益诉求,即使无关工作,同事相处也都心照不宣地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边界感。疏离淡漠才是职场中理想的人际交往状态。

而在寺庙,没有竞争,没有猜忌和算计,信任的门槛随之变低,人们在这里更容易感受到善意和温情。

@你甭管啦 是一名大二学生,出于好奇心来到白马寺做了五天的义工,却在这里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温暖。

和她同住的居士阿姨,每天会按时叫她起床,提醒她去吃早饭,“去晚了就没饭吃喽”。打饭的师父每次见她都笑眯眯的,给她舀很多饭菜,生怕她吃不饱,路上遇见她总会关心地问她穿得冷不冷。


图源:小红书@你甭管啦

@Eva深有同感,她做过很多次寺庙义工,次数多到她记不清了,但她却能牢牢记住每一次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给予她的善意。

在东林大佛时,有一天,她身体不舒服,在回宿舍的路上,有人错把她认成自己朋友向她打招呼,见她面色很差,随口问她怎么了,她说生病了。

另一个路人听到后随即赶过来,关心地向她了解情况,她说了自己的症状后,这位路人开始帮她按摩头部、刮痧,短暂治疗结束,又给了她一些滋补的东西,用来泡水喝,再让她回去睡个好觉。她回去后按照他说的做,果然好了很多。

三个陌生人,只是因为偶然的错认便产生了善意的连接。这在外面世界是想都不敢想的,即使真的有人想要来帮助按摩、刮痧,也很难全然去信任,但就因为是在寺庙这样纯粹的环境里,善意自然而然被放大了。


图源:小红书@制片人Eva(体验100种生活)

走出寺庙,Eva变得愿意主动去释放善意,并且不求正向的反馈。她会在赶高铁途中停下,越过二十几个人的队伍,帮后排的一个女孩捡起散落在地上的橘子,并耐心地从包中翻出自己的袋子送给对方。她也会在骑车途中,随口提醒一个人的书包拉链开了,不等对方的回应就骑走。短暂的寺庙生活让她的内心变得愈发充盈。


图源:小红书@制片人Eva(体验100种生活)

即使相对于外界,寺庙环境已经足够理想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完美适配所有人。

寺庙生活不是随心所欲的,每天的日常是在一个相对严格的框架中进行的,包括早起、吃斋、睡觉都有固定的时间点。


图源:小红书@制片人Eva(体验100种生活)

寺庙里也有一些注意事项。饭前,寺院师父会进行一段唱诵,唱诵结束后才能开始排队打饭,打饭、吃饭过程中不能说话,不能浪费食物。KK第一次去打饭,想吃土豆丝,开心地舀了一大碗,结果吃到嘴里才发现是咸菜,她无奈硬着头皮吃完。

此外,寺庙义工的工作是随机分配的,有的工作量大,有的量少,KK只是很幸运地被分到了较为轻松的工作,她曾亲眼见过,有的义工因为觉得自己被分的活多而产生怨气的。在寺院做义工,“不掺和别人,专心做自己的事,这样日子才能过得很不错。”


图源:小红书@colala

尽管寺庙不是完美的乌托邦,但在快节奏和高压的现实之外,我们确实可以在此得到片刻的喘息,获得重新出发的勇气。

在静音寺生活的那段时间,KK想开了很多,她不再像从前那样钻牛角尖了,“这个世界上活着就会有问题,有问题不想解决,就等等在解决,不要困在原地,往前走就会有路,烂路或者是好路往前走就是新的路。”

结束一个月的寺院义工生活后,她放弃过往三年的教师经验,转行到销售,从零开始。

起初,她性格内向,得过且过,为了稳定选择当老师,但她现在不这样想了,稳定固然很好,“但我觉得我的人生不止于此”,而且“我挺爱赚钱的,销售感觉更符合我的需求”,新的工作让她的性格发生改变,她不再胆怯畏缩,变得更能豁得出去了,“现在是自信大胆快乐的人。”


图源:小红书@colala

对KK而言,一个月的义工生活不仅帮她调整好紊乱的作息和饮食,还帮助她看清人生方向,这无疑是一段极为珍贵的经历。

回到现实中,我们几乎很难拥有这样一个可以允许人们放慢节奏、放空自己的理想环境,反观周围,几乎所有人都在奋力奔跑。

中国青年报曾对1993名18~35周岁年轻人进行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6.5%的受访者称自己过着“倍速生活”,83.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但收获不及预期。这种生活在日本更是被形象地描述为“跑步人生”。


现代社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我们不可避免地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向前,在这种氛围下,好像只有必须拼命奔跑才能不被落下,对当下的无力和疲累,以及对未知的焦虑和不安紧紧包裹住躁动的心,我们很难无所顾忌地停留在原地。

虽然寺庙并不能为我们彻底解决困顿,就像弘鑫说的那样,“解铃还须系铃人,拜佛祈福更像是给自己下订单,告诉自己要把这件事做成”,他引用了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一句话“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但寺庙至少能为我们提供一处稀有的空间----允许人们暂时脱离社会齿轮,安放疲惫的灵魂,洗净满身泥泞,找回自我。


图源:小红书@你甭管啦

我想起采访中一件巧合之事,尽管身处不同的寺庙,但每位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斋饭很好吃,为此,弘鑫还特地请教过炒菜的师兄,得到的回答是“心平了,吃饭自然香”。

这和钱钟书在《写在人生边上》中所写异曲同工:“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寺庙就是这样的存在,帮助人们卸下沉重的负担,让人们可以像花草树木一样,只管全身心地钟情和执着于静静流淌的光阴和季节,没有挂碍地享受当下的生活。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旅游风向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