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婚姻家庭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转] 忠言亦可不逆耳
送交者: rese[布衣] 于 2013-08-15 23:05 已读 806 次  

rese的个人频道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几乎尽人皆知的成语出自《孔子家话》。《史记·留侯世家》里记载了一个相关的典故:公元207年,刘邦率十万大军在蓝田大败秦军,顺利进入秦都咸阳。刘邦进了咸阳宫以后,被宫中的美色珍玩所吸引,竟忘乎所以,不想离开。刘邦的亲信樊哙怎么劝他他也听不进去。这时,张良进宫直谏,很严厉地数落了刘邦一通,最后说:“毒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沛公听樊哙言。”刘邦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秦宫。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很多活动都会与他人发生联系,在这种联系当中免不了地会交流、沟通、协商、讨论。大至君臣之间、上下之间,小至朋友之间、同行之间,以至于家庭内部的长幼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会在这种互动之中探求道理、获得共识,当然也免不了地由此而引起分歧、酿成矛盾。于是人们从中总结出“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论断。从古到今,有关的记述不绝于书,有关的故事不绝于耳。从言者来说,善于游说、巧于进言者有之,直言相告、犯颜进谏者有之;对闻者来说,从善如流、虚心纳谏者有之,死不听劝、反目成仇者有之。

细想起来,进言既非恶意,何不把逆耳之言改为顺耳之言呢?或说谀言顺耳,忠言必诤。那么,即便是直爽的谏诤也不可以讲点方法技巧,使闻者更易于接受吗?回答曰可,有些忠言也可以不逆耳。

三国时历任三朝、深得曹氏祖孙敬重的陈群,前后数十次上疏进谏,每次都秘密送上,而且不留草稿,所以朝中大小官吏包括陈群的子弟都不知道,以致于有人讥讽陈群“居位拱默”、不负责任。到了曹芳为帝的正始年间,编印了一册《名臣奏议》,大家才知道陈群写了那么多谏章,所以“皆叹息焉”。同样的名臣杨阜,“每朝廷会议,阜常侃然以天下为己任。数谏章,不听,乃屡乞逊位,未许。”为什么这样,因为杨阜每“见人主之非,则勃然而触之,与人言未尝不道也”。所以《袁子》评价杨阜“可谓直士,忠则吾不知也。”“今为人臣,见人主失道,直诋其非而播扬其恶,可谓直士,未为忠臣也。故司空陈群则不然,其谈论终日,未尝言人主之非;书数十上而外人不知。君子谓群于是乎长者矣。”(《三国志·陈群传》)由此可见,同样是忠言,表达方式不同就有逆与不逆之别,当然效果也大不一样了。

如何使忠言不逆耳或不太逆耳呢?至少有以下四点值得注意。

一是区分对象。“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不加区分地一味进逆耳忠言,难免碰壁吃亏。除去上下尊卑辈份级别等客观差别之外,单就人的不同性格来说,进言的方式也应不同。比如有的人聪明睿智,进言的时候就可以点到为止,因为“响鼓不用重锤敲。”有的人心胸宽阔,则不必绕弯子,遮遮掩掩倒显得小气。有的人儒雅倜傥,就应该注重喻之以理。有的人刚愎自用,那就免不了言重一些。有的人本就粗俗,给他来个当头棒喝可能更好。如此等等,切不可一个药方医百病。除此之外,还要知人知己,特别是注意言者与闻者的关系。这样,对人说话的时候才能站对位置、选好角度、轻重有别、恰到好处。

二是选择时机和场合。《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中,介绍大儒郑玄,说他家的使女都精通《诗经》,平常就用《诗经》里的成语来互相对答。一婢尝忤玄意,玄命长跪阶前。一婢戏之曰:“胡为乎泥中”?此婢应声曰:“薄言往诉,逢彼之怒。”上句是问:为什么跪在地上?回答说,向他报告事情,正碰上他恼火。《诗经》里的这句话,就说明古人都知道选择的机会不对,很正常的事都能惹出麻烦。这就如同厨师炒菜一样,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否则,再好的食材也做不出好吃的菜肴。有句俗语说得好:“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时机很重要,场合也要选择。就连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都讲究“当面教子,背后教妻。”更何况很多的进言对象不是血缘和亲属关系,怎么可以信口滥说呢?

三是把握分寸。看别人下象棋,都知道“观棋不言真君子,见死不救是小人。”那到底说还是不说呢?这就要把握分寸了。言不及义,不如不说;言过其实,有害无益。儒家讲的中庸之道,就是要执其两端用其中,即恰到好处。而真正能够做到恰到好处,却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才有“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说法。三国时曹操在立太子问题上曾大伤脑筋。曹丕作为长子,立为太子中规中矩,曹操却又看好曹植的才学,众谋士对此也意见不一。在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之后,是号称“策谋深长”的贾诩的意见使曹操最终作出了决定,立曹丕为太子。立谁为太子,既是国事,又是家事,在封建社会从来都是政治问题,即原则立场问题。作为臣下,在这个问题上把握不好,是要丢官丢命的。曹操所以听了贾诩的意见才作出决定,是贾诩的意见表述得恰到好处,令人难以置疑。《三国志·贾诩传》是这样记载的: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废长立幼闹出了乱子)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四是讲究方法。每一个人都要脸面,都有人格有尊严有隐私甚至还有自己的痛处,所以不论在什么时机什么场合说什么话都应该避开这些。俗语“打人不打脸”,“哪壶不开提哪壶”,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另外,具体的表述方法也很重要。同一个道理,不同的表述方法就可能有不同的效果。比如,有的可以直言不讳,有的却要旁敲侧击;有时应该循序渐进,有时却要一步到位。再比如,借古可以喻今,借石可以攻玉;声东可以击西,指桑可以说槐。不论如何,不能因为“好言难得,恶语易施”就轻易地说出尖酸刻薄的话。“伤人一语,利如刀割。”骂人的话是对待敌人的,不能用于谏言诤言。否则,其忠何在?若无其忠,何谓逆耳忠言?

中国的古籍当中,有好多忠言进谏的故事。像《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像荀息劝谏晋灵公所形成的《危若累卵》的典故,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不可不读耳。

评分完成:已经给 rese 加上20银元!

喜欢rese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rese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婚姻家庭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