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婚姻家庭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真正厉害的父母,都在培养孩子的“反脆弱”体质
送交者: 雪狼99[☆★★★声望勋衔15★★★☆] 于 2023-08-29 15:14 已读 14937 次  

雪狼99的个人频道

面对挫折,有的孩子放弃,有的孩子却敢于迎难而上。

一个走得远、走得稳的孩子,一定拥有“反脆弱”的体质。

——虎妈

无意中看到了一段视频,让我回味了好几天。

一个仅有4、5岁大的小女孩对着镜子练习演讲:

“人们不需要喜欢你,不需要爱你,他们甚至不需要尊重你。

但是当你照镜子时,你要爱你看到的一切。

感谢那些批评我的人,谢谢你们。”

看着小女孩浑身散发的自信、骄傲以及雄视一切的气势,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


正如网友所评论的那样:

“不索取别人的喜欢,不索取别人的尊重,甚至还要感谢那些批评自己的人,拥有这样的心态,就没有人能阻挡这个孩子的茁壮成长。”

深表赞同。

一个内心有力量,有弹性,有光的孩子,将来无论经历什么,都不会被轻易打败。

记得《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也曾说过:

“万事万物对外呈现三种状态:脆弱态、强韧态,反脆弱态。”

比如:

一个水晶球掉在地上很容易摔碎,那么它是脆弱的; 6park.com

一个铁球掉在地上完好无损,它是强韧的;

但是一个雪球扔在地上,它反而会越滚越大,它就是反脆弱的。

所以,一个真正优秀、强大的孩子,不是他的起点有多高,而是看他是否拥有“反脆弱”体质。

“脆弱”体质与“反脆弱”体质的孩子


差别有多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说过:

“人类可以凭借改变内在的心态来改变他们外在的生活。”

也就是说:

压垮孩子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孩子对它的看法。

孩子面对糟糕状况时的心态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

一名成都男孩因为名字里带“坤”,经常被同学调侃“鸡哥”而抑郁自残,甚至厌学。

与之相反。

一名16岁女孩因为众筹50万登珠峰,不断地被网友网暴“你怎么不死”。

女孩并没有因此而大受伤害,反而平和且清醒对记者说道:

“我已经16岁了,也是应该承担责任的年纪。

众筹是我自己的选择,我理应承担后来的事情。

如果听着世界的声音去活,那每个人可能都活不下去。”

同样面对网暴,成都男孩抑郁成伤,16岁女孩却用云淡风轻的理智和坦荡给那些网暴她的人一个漂亮的反击。


记得表弟初二那年,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两根手指。

自此之后,表弟就变得敏感暴躁,他不敢去上学,不敢跟人接触,动不动朝着家人大发脾气。

可是跟他一样身有残疾的西藏女孩熊婉晴却大不相同。

熊婉晴天生左手缺失,却从不避讳也不自卑。

她像每一个普通的孩子一样生活,甚至还会做家务、包饺子、缝袜子、照顾妹妹……

有天真的小妹妹问她:


“姐姐,你的手怎么了?”

她大方坦然地回答说:

“这是天生的。”

遇到别人的异样眼光和恶意嘲讽,她会在心里开解自己:

“我们管不住别人的嘴,我们可以强大自己的心。

大家会做的我也会,大家不会的我还会。”

王朔曾对自己的女儿说过:“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事实确实如此。

一个内心强大,拥有“反脆弱”体质的孩子会坦然接受生活里的一切不如意,他们不会自暴自弃,不会限制自我,不会让自己的生活被阴影笼罩,更不会走入极端。

他们身上的乐观和从容,自信和勇敢会帮助他们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能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如何培养孩子的“反脆弱”体质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长期实验发现:

“每个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心理弹性潜能,并且可以通过后天去习得和提升。”

也就是说:

孩子能否拥有“反脆弱”体质,跟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1. 把成长型思维刻进孩子的骨子里

很多国外的幼儿园和小学都挂着这样两幅图。

一幅图上画着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他们总是这样看待问题:


我总是能比现在做得更好。

遇到困难,我能坚持。

我能从错误中学习。

我能去学任何我想学的东西。

别人的成功能给我带来启发。

我喜欢挑战。

一幅图上画着一个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他们面对问题是这样的:


我不想让人觉得我是个失败者。

我要么擅长一件事,要么就不会。

遇到苦难,我会选择放弃。

我不喜欢听批评。

我不喜欢挑战现有的能力界限。

失败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别人的成功会让我感到威胁。

两厢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乐观、努力、能坚持。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消极,固步自封,不相信努力和坚持的意义。

有句话说:“心态决定命运。”

每个孩子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采取的行动不同,获得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思维导图之父尼伯赞上大二的时候,学习阻力很大。

他想要找到如何高效利用大脑的方法,翻遍了图书馆也没有找到。

他很沮丧,但他转念一想:

既然没有书介绍如何使用大脑,那这个领域就有研究潜力。

于是他开始学习各种跟大脑有关的知识,终于找到了突破性解决方法——模拟大脑的发散结构,绘制思维导图。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成长型思维刻进孩子的骨子里。


因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才能像尼伯赞一样永远不会被困难吓倒,永远敢于迎接新的挑战,化危机为转机。

2. 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的鞋带开了,父母赶紧蹲下帮孩子系上。

孩子跟别的小朋友发生了冲突,父母不问缘由,直接干涉调解。

孩子想要刷碗,父母担心孩子洗不干净,或者把碗摔了,赶紧拦下。

父母总是喜欢替孩子解决问题,扫清障碍。

殊不知,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

“孩子是否能成功解决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

父母的包办和保护,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能力。

一位卖菠萝的妈妈没有上过学,不知道该怎么教好自己的女儿。

她唯一为女儿做的就是让女儿从生活中学习。

女儿不会切菠萝,她就演示给女儿看,让女儿试着自己切。

女儿想吃冰淇淋,她没有钱买,就帮女儿制作了一个菠萝冰淇淋。


女儿没有把菠萝冰淇淋卖出去,她就让女儿去菜市场学习如何卖菠萝。


女儿通过观察和学习,学会了制作海报,学会了叫卖,并成功地把菠萝冰淇淋卖了出去。


女儿开心且满足地笑着。


妈妈也欣慰地看着女儿从经验中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

儿童心理学家舒尔博士在他的研究中发现:

“那些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孩子,当事情不如愿时,更不容易发脾气,更快地主动思考找到解决办法,并且也更关心他人,更愿意分享,更遵守规则,也更能够交到朋友。”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如果我们总是替孩子解决问题,孩子永远会有层出不穷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孩子才能打消自己的依赖心理,学会独立,强大自己的内心世界。

3. 常带孩子去爬山,去徒步、参加竞技比赛

比尔盖茨曾对自己的女儿说过一句话:

“不论遇到先天的缺陷还是后天的挫折,都不要怜惜自己,而要咬紧牙关挺住,像狮子一样勇猛向前。”

遗憾的是:舒适的环境和愉悦的生活,很难让我们的孩子长出坚强的意志。

如果我们想要磨练孩子的意志,不如多带孩子去爬山,徒步,多参加一些竞技比赛,让孩子在吃苦和挑战中感受苦痛,学会如何克服恐惧,如何坚持,如何拼搏,如何体面地输和赢。

80后爸爸张伟曾带着12岁的儿子图图耗时50天徒步1700公里的川藏线。

儿子在自己的日记中自豪地写道:

“从海拔4200米到600米,雪山、草地、雨林、瀑布、溪流、蓝天、白云、只有勇者能享受这一切。”

NBA球员詹金斯曾在采访中说过:

“我们必须学会从比赛中变得更好,逆境会激发出我们最好的一面。”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杨霞老师在《不抢跑也能超越》里说道:

“孩子不想做作业,让他去爬山。

孩子遇到挫折了,让他去爬山。

爬山不仅能够让脑力得到休息,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还能调节孩子的情绪。

最重要的,爬山可以给孩子一个可视化的目标,待爬到山顶后,那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让孩子收获的成就感、目标感,对自我肯定的价值观是无可替代的。”

一次磨练胜过10000次说教。

只有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踏踏实实地突破,孩子才能不断强大内心,拥有战胜一切的信心和勇气。

4. 父母要正确定义成功和失败

贺岭峰老师曾做了一件让我特别佩服的事。

有一次,他的女儿数学考了59分,需要家长签字。

女儿不敢把成绩拿给妈妈看,就用手捂着成绩,让贺岭峰老师签字。

贺岭峰老师一眼就看穿了女儿的心思,但他没有强迫女儿把手拿开,而是温柔地跟女儿商量:

“这样吧,不管你的分数有多难看,爸爸保证不说你。”

女儿把手拿开后,贺岭峰老师一看59分,深吸一口气后,平静地问女儿:


“成绩最好的同学考了多少分?”

“100分。”

“有多少个100分?”

“好多个”。

听完女儿的话,贺岭峰老师没有责问女儿,“为什么你只考这么点分”,也没有骂女儿“不争气”,而是温和地给女儿做客观的分析:

“考试分为选拔测验和诊断测验。

中高考是选拔性测验,平时的考试都是诊断性测验。

那些考100分的同学根本没有必要参加诊断性测验,因为他们没有诊断出任何问题。

你就不一样了,你诊断出了41分的问题,你把这41分的问题找到,你就是这次考试最大的受益者。”

贺岭峰老师的话让我受益匪浅。


其实,父母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就是孩子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

父母一味地逼孩子成功,把成绩看的比努力重要,把成功看得比成长重要,孩子就会害怕失败,害怕挑战。

但如果父母先接受孩子的失败,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失败,引导孩子把失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孩子才能在失败后拥有站起来的勇气和成功的动力。

稻盛和夫曾经说过:


“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只有毫厘之差。

关键在于,当遭遇前所未见、如同绝壁一般的巨大障碍时,在那一瞬间,能不能对自己说‘一定能跨越’,并走出第一步。”

孩子的成长难免会有一些曲折和崎岖险阻。

如何面对这些曲折,决定了孩子未来人生的成败。

趁早培养孩子的“反脆弱”体质,让孩子学会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的面对未来,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地立于不败之地。 



喜欢雪狼99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雪狼99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婚姻家庭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