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际谈兵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前面三十年打下牢固的基础,水利,杂交水稻,塑料大棚,“四三方案”
送交者: 大地阳光[★品衔R6★] 于 2022-09-16 22:22 已读 38 次  

大地阳光的个人频道

回答: 你能解释为什么改开后大量农民进城打工? 他们进城前在干什么? 由 凑个热闹哈 于 2022-09-14 19:19

的化肥,重工业带来的机械等等。
在1970年代中至末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生产力提高,农村也就有剩余劳动力。
“四三方案”同时引进化纤,大大提高了中国纺织业。
恰逢1970年代石油危机,西方国家遇到产能过剩,开始去工业化。
轻工业向亚洲转移。
中国的轻工业,比如纺织业恰好遇上最好时机。
有需求,有能力。 6park.com

另外,改开前的城镇化工业化按部就班,城乡差距远没有“改开”那么大,资源也不是那样大幅度向城市倾斜。
三线建设,东北援助全国,攀枝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等都是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例子。 6park.com

《过去40年,中国“被消失”了91.6万所农村小学》
http://www.shiwuzq.com/portal.php?mod=view&aid=1629
“从1976年到2016年的四十年间,共有91.6万所小学在中国消失,而其中消失的基本都是农村小学。90年代中期出现的“撤点并校”加速了小学消失的速度。撤并学校的初衷是为了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规模效益。然而,伴随撤并学校的是学生上学的花费增加、寄宿制学校的条件堪忧、封闭式的教学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农村孩子上学的不便以及校车事故的发生;同时撤点并校浪费原有公共教育投资;更严重的后果是,由于小学生过早离开家庭引起心理的诸多不适,以及上学路途远等原因,导致小学辍学率大幅度回升。
从1976年到2016年的四十年间,共有91.6万所小学在中国消失。从“改革开放”前的百万小学,到如今小学数量已不足二十万所,而其中消失的基本都是农村小学。” 6park.com

另外,附上“四三方案”的一些资料:
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E5%9B%9B%E4%B8%89%E6%96%B9%E6%A1%88
中国在50年代初中期从苏联的156项工程引进是第一波技术引进浪潮。1962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说:“(日本)还准备卖给我们生产维尼纶的世界第一流的设备。……要利用他们(日本)的技术。列宁也利用,斯大林也利用,利用德国的技术、美国的技术。我们现在要走这条路”。第三个五年计划(1963-1967)期间,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和专利技术是第二波技术引进浪潮。1964年中法建交前,毛泽东接见法国议员代表团时说:“我们反对资本主义,你们也许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还是可以合作。”“使两国间在商业上、文化上互相往来,希望你们把什么禁运战略物资也反掉。”“我说,总有一天会突破这个缺口。”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成立成套设备进口五人小组,由方毅(国务院外办兼国家计委)、李强(外贸部)、张有萱(国家科委)、叶林(国家经委)、柴树藩(国家计委)组成,方毅为组长,柴树藩为副组,任务是在从西方国家进口成套设备的谈判和进口过程中,就各部门提出但外贸部和其他部门所不能解决的有关政策和工作问题提出意见,向总理和外贸三人小组作报告,并处理总理交办的其他工作。1963年下半年到1964年,中国政府先后与日本、荷兰、英国、意大利、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厂商签订了15项成套设备进口合同,总金额达1.3127亿美元。
中国的石油工业随着1963年大庆油田产油300万吨,实现国内石油基本自给。到六十年代后期的“三五”计划时期,胜利油田、辽河油田等大油田会战成功,不仅满足了国内高速增长的石油需求,还有很多富余,具有对日出口原油创汇的能力。1972年中国原油产量4567万吨。这是中国农业由依靠农家肥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转向大量依赖化肥、农药、农机灌溉排涝的石油农业的能源与原料基础。
随着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迎来了建交高峰,迅速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及泰国、马来西亚等亲西方国家建交,获得了广泛的外交承认,解除了1949年以来以西方世界为首的对中国的不承认、不接触、不来往的外交与经贸封锁。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开始了持续17年的外交蜜月期。随后尼克送签署行政命令,解除对中国实施20余年的贸易禁令。
在制订第四个五年计划时,周恩来宣布:全国重点抓轻工,轻工重点抓纺织,纺织重点抓化纤。当时棉花年产量一直徘徊在4000多万担的水平,纺织原料紧缺,化学纤维占纺织用原料的比重只有5.5%。“反正不能只靠棉花过日子。”
遵照周恩来指示考虑引进解决穿衣问题的化纤设备和解决吃饭问题的化肥设备,1972年1月22日,征询轻工业部[注 1]、燃料化学工业部意见后,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设备的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国家在经济危机中急于寻找出口市场、商品与技术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1972年上半年引进国内急需的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4套、化肥设备2套(设在四川与大庆)、以及部分关键设备和材料,约需4亿美元,投产后每年可生产化纤24万吨、化肥400万吨,所需的石油气、油田气、石油原料在国内也有保障。经周恩来批示呈报,1972年2月5日,毛泽东批准了该报告。24万吨化纤约等于500万吨棉花,可织布40亿市尺,耐用方面比棉织品高几倍。其中,“的确良”将达到19亿市尺。3套化纤项目放在纺织工业比较发达、棉花原料短缺而人口又比较多的地区: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和四川天然气维尼纶厂。后来,倚借大港油田的优势,追加天津石油化纤厂。1972年2月中旬开始,轻工业部、燃化部和对外贸易部共同组成两个化纤技术考察组,分别由轻工业部合成局局长李正光和机械局局长王瑞庭负责,分赴日本和西欧考察,选择引进对象。考察组回国后,于5月份向国务院递交了考察情况和进口化纤设备安排方面的请示报告,获得批准。5月24日,李先念批准派柴树藩主持同外商谈判,四大化纤项目进入谈判阶段,1972年6月谈判开始。经过1个多月的谈判,柴树藩向国务院写出《进口化纤设备谈判进展情况的报告》。1973年9月2日,经周恩来、李先念、余秋里批准后,第一批进口化纤、化肥设备的报告正式确定。其中辽阳化纤项目因1000多万美元的价格分歧,中法之间迟迟未能签订合同。1973年9月,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亲向周恩来表示,如果中法两国达成合作,将会轰动欧洲和世界。最终,中国政府作出让步,签订了总值达12亿法郎的合同。
之后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又追加了一批项目,到1977年与西方国家谈成了222个项目,进口总额51.4亿美元。这是中国继1950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中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1973年初确定的26个大型工业项目至1982年全部建成投产,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成为19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2][3][4]“四大化纤”1982年全部投产后,中国从1984年起,宣布取消长达30年的布票。 6park.com

“四三方案”之外,同期还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有:从美国康宁公司引进彩色显像管成套生产技术项目;从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西方等购买新旧船舶,扩建远洋船队;购买英国三叉戟飞机;从苏联进口伊尔-62远程宽体客机、米-6、米-8直升机,进口苏联超临界火电机组建成当时亚洲最大的火电厂辽宁清河电厂;等等。
1977年底,13套大化肥项目,已有7套投产,到1978年6月,累计生产尿素361万吨。到1979年,上述26个项目的合同履行完毕,共用396亿美元,比原计划少了3亿多美元,实现的程度差不多达到92%。截至1979年底,已有20个建成投产,平均每个项目的建设工期为3年8个月,其中最长的5年。在一米七轧机投产以前的三年中,全国仅进口镀锌板、镀锡板和硅钢片就花费外汇5.5亿美元,相当于引进一米七轧机用汇额的91.7%。而从1979年到1984年,一米七轧机共生产代替进口的商品材268万吨,节约外汇26.9亿美元,相当于引进设备费用的3.3倍。
喜欢大地阳光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大地阳光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网际谈兵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