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被改革派痛批的“三大洋马”,最后都硕果累累

送交者: 憨厚熊 [♂☆★★声望品衔12★★☆♂] 于 2024-12-21 18:24 已读 1867 次 3赞 大字阅读 繁體閱讀
1983年,在航空部的一次会议上,上级对航空部引进的3个项目做了严厉批评。这3个项目,一个是引进马可尼航电,一个是引进海豚直升机,一个是引进斯贝发动机,被批评为“三大洋马”,花冤枉钱。

但是,真的是花冤枉钱吗?那就不妨看看这三个项目引进后,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引进马可尼航电,就是当时的歼-7IIA项目,利用英国马可尼公司的航电,改造歼-7II。

该项目最后转为出口,改名歼-7M,成为上世纪我国对外出口成绩最好的机型。从出口数量来说,至今都还没有被枭龙和歼十打破。相关技术,后来还反哺了国内自用的歼-7。

歼-7家族史上,有两个转折性的型号,一个是歼-7II,一个是歼-7M。

歼-7II标志着成飞(132厂)终于把米格-21摸熟了,并且解决了后者的一些问题(比如航程短、弹射系统不可靠等),达到了好用的标准。所以该机产量有375架,是家族里生产数量最多的子型号。

歼-7M则是家族里第一个借助欧美技术改装的型号,不仅性能大幅度提高,而且还大量的出口。另外,后续的歼-7MP、歼-7P等出口型号,基本都是基于歼-7M衍化的。歼-7家族六百多架的出口数量,都是靠歼-7M带动的。

并且,相关技术后来还反哺国内自用型号。比如歼-7IIM,就是歼-7IIH整合歼-7M,搞出来的5挂点型号(之前的都是3个挂点)。

再说海豚直升机,发展出了后来庞大的直-9家族。

在引进海豚之前,国内唯一生产的直升机,还是五十年代的直-5(引进米-4的生产线)。后来自行研发的直-6、直-7,全部因为技术储备薄弱,研发失败。

进入八十年代之后,海陆空三军都没有好用的直升机。少量引进的“超黄蜂”直升机,还是为了参与东风-5导弹发射试验任务的。而且,“超黄蜂”是中大型直升机,只适合在大型运输船、两栖攻击舰上携带。驱逐舰、护卫舰的体量太小,容纳不下。

站在当时的视角,国内没有任何实力去研发驱护舰用的通用直升机。如果不靠引进,海军的驱护舰要等多少年才能有直升机可用?

这里提供一组数据,让大家了解一下国内当时在直升机领域的技术有多薄弱。80年代初,中国从法国引进了50架SA365“海豚”直升机,以及相关生产技术。

但因为技术薄弱,给了生产线也不是立马就能消化的。经过商量,法国决定分3个阶段帮助中国在哈飞建立“海豚”的生产线第一阶段,法国提供2架整机,运到中国后交付;第二阶段,法国提供8架飞机的零部件,运到中国后组装,让哈飞大打通生产线;第三阶段,哈飞开始逐渐提高国产零部件的比例,直到实现完全的国产化。

1990年,这50架飞机全部组装完毕。之后,国内开始自行生产,也就是直-9。1992年1月16日,国产的直-9首飞成功,此时机上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达90%。

看到没,法国几乎是手把手的教我们掌握了直升机的生产技术。哪怕是这么到位的指导,我们也还是花了10年的时间才掌握这些技术。如果当时不引进,靠自己,要靠到什么时候?
至于批评斯贝发动机,那就更是无厘头了。

斯贝是1975年周总理力主引进的,当时的情况是国内只有涡喷发动机的生产技术。更先进的涡扇发动机,虽然当时也有研发,但是没有一款成功的。

站在70年代中期的视角,斯贝是国内当时能接触到的最先进的涡扇发动机。那么,引进这款先进的发动机,为国内的研发提供参考,以及为相关机型提供更合适的动力,这个思路有什么问题吗?

要知道,当时的歼-13、强-5、强-6、飞豹都有计划使用斯贝。只不过,后来这些飞机大部分都下马了,只有飞豹坚持到了最后。但是,下马又不是斯贝发动机导致的。

另外,如果当时不引进斯贝,80年代搞飞豹的时候,用什么发动机?也得亏有斯贝,才让飞豹在1982年被重新列入国家重点项目后,能顺利的推进。否则,海军在90年代的反舰手段就只能靠轰-6了。

被痛批的3个项目,最后都硕果累累。

当时倾斜那么多资源的歼-7III,却只生产了17架。还有那个不成器的、比歼-7退得还早的歼-8。

真是讽刺!


贴主:憨厚熊于2024_12_21 18:36:56编辑

喜欢憨厚熊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举报反馈] [ 憨厚熊的个人频道 ] [-->>参与评论回复] [用户前期主贴]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返回网际谈兵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主贴被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