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际谈兵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印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仅仅说打或不打没有意义
送交者: 识字不多[☆★声望品衔7★☆] 于 2017-07-15 19:04 已读 2790 次  

识字不多的个人频道

关于印度,一定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仅仅说打或不打没有意义

 

1.    必要的,可控的,局部的,优势明显的冲突

 

这有三个目的,夺回受争议地区,建立防御节点,显示我方地区主导控制权。冲突,那就要有理有据,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不要停留在破坏,杀伤,占领。主要是突出我能,我行。只要适当显示我军实力即可,能看得的国家和势力自然看得懂,不想看懂的和看不懂的,他永远也看不懂。但注意不要落下强权口实,道德高地我们还是要争得,毕竟泱泱中华还是要讲究出师有名的嘛。毕竟亚洲众小弟的面子还是顾得,亚洲和平发展也是要提的。但是也要让大家看到:和平,不是退让;谦虚,不是胆怯;讲道理,不是怕冲突。同时,冲突也不是不要和平,冲突也不意味着高平民死亡,冲突也不意味着长期占领。最终目的就是告诉你(和其他人),和中国交往,最好在谈判桌上。

 

其实中国有和印度低烈度冲突的活生生的例子,再来一遍即可。因为我们做的非常好!事前,我反复警告,一再忍让;事中,我们有节有据,应付自如;事后,我们退让有度,让人无话可说!通过再次中印冲突,我们就是想告诉印度,只要我想,我能来第一次,就能来第二次,第三次。我不占领你的固有国土,但是这种可能性就会让他重回阴霾几十年。

 

其二,要通过此次冲突,建立一条甚至几条亚洲国家地区间的行事准则。让大家看到搞军事挑衅,军事对抗,或者被其他势力利用后的结果。让大家知道什么是最好的选择。这就需要展示我国军力,快速部署能力,部队高科技水平,国际舆论导向的处理。最重要的,要明显的提出你画下的蓝线,黄线,橙线,红线。明确的告诉其他居心叵测的小伙伴,中国的心理底线在哪,以后大家不要来回试探,就放在这里。如果你愿意过,手过断手,脚过断脚,不过线?不过那大家就是好朋友嘛~哈哈哈。

 

最后,可以把冲突当作广告,展示给世界。展示什么?大国的忍让,军队的克制,武器的现代化,高科技在部队无孔不入,冲突时对平民的保护,和临时占领区平民的互动(医疗,文化,食品救助),对古建筑的保护(通过战前部署,战时精确制导等人文,高技术体现),新闻开放性,甚至一部分军事开放性(非机密部分)。既然出师有名,那当然也不怕你们有限的窥视,看到我想让你看到的。以上的目的,是中国软实力的一部分,对一个发达国家文明先进的军事武器和作战单位产生好感,崇拜。那就会对本国的军事武器和作战单位产生抵触和不信任,这是必然的。

 

2.    在产生冲突后,我们通过两方面去调整策略

首先,要知道中国周边两个体量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作为一个地区大国,我们可以通过目前已有的途径沟通,但是对于印度我们身边的另一个地区大国,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流是必要的,也是需要加强的。

 

文化,对于这个我们身边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有必要加深对其文化的了解,按语言(方言),建立直接的,有针对性的接触,增加互相了解。让这些人了解中国,也了解他们自己的文化,历史。

要请进来,走出去。针对文盲率高,可建立一些文化交流点,增加识字人群。优秀人群甚至来华留学交流,以后回国可以更好的为中印文化事业做出贡献,只有交流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只有来过中国才能感受差距,不要把他们的无知当做笑话看,有时候无知无畏是要双方都付出代价的。就好像慈禧敢对万国宣战,就像朝鲜半岛某些国家叫嚣对美宣战等等。我们早已知道了无知的代价。我们也要让别人明白,这是我们的责任。

 

舆论方面,应该有相关利益体。真实,客观的反应中印两国的状态,友好和信赖。不要偏听偏信。

 

倾听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异见人士的声音,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兼听则明。提供渠道帮助弱势群体,让他们的声音通过中国让印度和世界人民听到,促使印度这个民主国家更为民主。让他们体会到中国人的仁义礼智信,我觉得这是中国不需要做的。

 

文化层面更多的是国家引导,充分发挥国家优势。各省政府也可和相关语言区域进行交流。高校文化互访应该开展。

 

经济,我觉得这个世界的分类有时候不是太生动,很多人不太敏感。那我怎么分类呢?我觉得可以分爸爸辈国家,叔叔辈国家,观众国家,儿子辈国家。爸爸国家在世界有少数几个,通过战争,掠夺,科技发展站在了世界顶端,他们有明显的殖民地历史。叔叔国家,没有爸爸国家那么强势,一般听从爸爸国家但也会有自己的选择,也会得到爸爸国家尊重(长兄如父嘛),儿子国家,大多数都是殖民地国家,大多数都是二战后独立,不能完整的行使自己的主权,一般听命于爸爸国家。观众国家,和上述国家有明显距离,不掺乎家族事物,一般就是吃瓜看热闹,家族冲突时偶尔也会被波及。

 

中国身边有爸爸国家,大部分是儿子国家,有个别的观众国家。我们自己就是观众国家,存在感比较低,上面没有爸爸管着,下面没有儿子孝敬。印度基本也属于群众国家,他出于儿子国家但脱离了关系,顶多算个远房侄子,没有日本那么有孝道。

 

有人说你不是说经济吗?怎么讲开这个了?我是想说,一般的观众国家,我们是可以试试交往的,相对来说互相平等,不受制于人,有利于制定相关政策;爸爸国家也可以试着交往,但是要有戒心,这些国家家长当惯了,见谁都觉得像儿子。交往的前提,那要明确的要他知道咱们各论各的,我连你大侄子都不是,更不是你儿子。要想交往那就平辈论。

 

印度,地理位置很重要,无数的文章都做了详细说明,我想说的就是在文化,政治交流的基础上,加强经济交流。经济交流就像是脐带,平时是输送营养的,真给你剪了那就要命。经济交流一方面对两国是有益的补充,另一方面也是双方的保障,制约。谁强大,谁就把脐带缠到了对方的脖子上。

 

和印度发展经济往来,对我们有很大优势。首先地域优势,两国相邻,如果一带一路以后会扩展,那么前景广阔。局部技术优势,保守的说,我们在一些领域对印度形成技术优势进而形成产品优势,价格优势。印度对我们也有人口优势,巨大的消费市场,欧美因为价格劣势不可能完整覆盖印度,那对我们来说就大有可为。

 

一定记住,不要单独的经济往来,中国企业往往很短视,在经济领域发展的同时,一定也要对文化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比如和印度的高校进行合作,资助印度专家在其领域多研究中印相关课题,充分发掘中印友好的好处,共同抵御外部压力的好处等等,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应该尽早实行。

 

此方面,主要是大型,超大型企业的责任。国家应该相应引导

 

政治方面,这个大家都有很成熟的方案,我就不班门弄斧了,主要是同军事一样,配合文化和经济文化经济是主(正面宣传),政治军事是辅(润物细无声)。坚持一点,政治和军事,一线之隔,我们是想要政治不要军事,希望印度的选择和我们一样。

 

中国的底线,一定要让别人明白,至少在某些敏感领域,不要互相试探。中华民族是一个善良,勤劳的民族。但是他在蛮夷环绕的恶劣条件下繁衍生息文明传承几千年,那也绝对不是只靠善良和勤劳就可以的。

 

底线之上,我们当然何以通过政治解决大部分问题,不能立刻解决的,可以搁置,冻结,不要试探。

 

军事方面,我觉得需要注意的是,要通过合作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充分了解印度军事真实实力,要具体,不要想当然。冲突战争没有意料之内,都是各种意料之外。了解得越多,越详细那是对我们的战士越负责。有时候高校,文化,经济领域的交流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另外,通过军事交流也要让印度了解我们。不要让对方只能通过战争了解我们的实力,那是有代价的。通过军事交流让印度的底层士兵充分了解我方优势。有时候不一定非要体现在有多少飞机,有多少导弹,这个他们不会直观感受到。那通过什么呢?通过细节!比如单兵装备的先进性,单兵防护,单兵保障,饮食,边界双方的设施先进程度,舒适程度,士兵的穿着等等等等,这些细微的,无处不在的细节,会逐渐拉大双方士兵心理落差,进而会产生优越感,产生自豪感,产生对胜利的信心和向往,也会产生挫败,产生沮丧感,自卑感,对战争的厌倦和对胜利的不可信。

 

这是一项专业的系统工程,应该引起重视。这种思路应该有专门的部门作出比较详细的计划,一一推行。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外行做内行的事。

 

通过近期的2017对峙事件,我发现中印双方没有互信互利,这是双方的责任。作为亚洲区域大国,我们应该更详尽的了解我们的邻国,从各个方面建立渠道,反制手段少,就间接证明了相互联系不紧密,这是我们需要赶紧补的课。

 

怎样让对方听到你的声音?要让你的声音从对方内部发出。现在我们新闻发言人的义正言辞,有几个印度人可以听到?只有我们在印度有了利益共同体,才会让他们听到真实的声音。

怎样让对方对你产生信任?要让印度自己人对印度其他人说中国人是友好的可信的。只通过有文化认同体,区域文化研究机构,方言交流机构,弱势群体认同圈,和中国友好合作的高知,甚至教育机构告诉印度人民,才会让印度绝大部分人听到真实的声音并相信这些声音。我们自己喊的声音再大,再有诚意,也传不到印度人的耳朵里。

 

怎样让印度人了解中国?只有印度充分的理解中国的文化才可以。不用接受,只需了解,理解。加强印度高校生的交流,来中国感受;校际文化交流,老师交流;中国旅游参观;价值观介绍,流行文化,娱乐节目,时尚元素的介绍。再说一遍,因为信仰他们可能不会接受,但是可以了解,理解。至少目前他们对自己的邻居几乎是一无所知的。

 

怎样让印度人认同中国?不要向美国一样强迫的价值观输出。我觉得可以通过产品输出,品牌输出和生活方式输出达到。手机就是很好的例子,一个国家用着对方品牌的手机,开着对方品牌的车,坐着对方品牌的高铁,用着对方品牌的电脑,穿着对方品牌的衣服,甚至吃着对方品牌的食品……长此以往,那个国家就会有一部分人会对这个国家产生好奇,产生认同,产生爱慕,产生依赖。

 

怎样让双方遵守规则?首先你得有规则,其次得让双方明白违反规则,会带来负面效果,最后双方要明白如果遵守规则要比破坏规则带来更多好处。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余以为国如人。不同性格会导致不同的处事方式,就好像小朋友之间玩闹,推推搡搡,别人如果知道你的性格,就知道不会太过分,过分就会翻脸的,甚至知道你是严肃的性格,可能都不会跟你打闹玩耍,会敬而远之。可能有人问是不是老是严肃着就没人跟你嬉皮笑脸互相占便宜了?当然不是,班里的大块头还是打得过你的,但是他欺负你之前,也会稍微思考一下,欺负一个惯于严肃的同伴,总是不如欺负一个唯唯诺诺没有原则底线的同伴,毕竟心理负担小一点。中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并长期坚持。就好像危机应对预案,大家走到哪一步,我就相应行事。最少让你明白底线在哪。当然我明白国际间的纷繁复杂不可能一概而论,但,作为区域大国,应该有一个自己明确的性格。

 

为什么还是有人会破坏规则?因为规则就是拿来破坏的。周边的一些国家不断反反复复,破坏规则。一方面我们定的缓冲区可能比较大,一方面他们可能确实也想试探一下不太明确的底线,最重要的一方面,破坏规则,会带来比维护规则更大的利益——第三方利益,两利相权取其重,如果有更大的利益作二选一,那不用想,决策者一定会选择更大的;或者转嫁比破坏规则更严重的损失——内部矛盾。两权相害取其轻,如果有更大的损失,那决策者会选一个相对小的。怎么破?其实很简单,加重双方遵守规则会带来的利益收获,同时加深破坏规则带来的损失程度。前一点,就是上文说的加粗脐带,如果双方再多领域,多层次有着互动,市场有更多的利益共同体,国家有某些方面完全依赖对方出口等等。可想而知,让他打破规则将会是多么痛苦的抉择。同样,清晰,明确的底线,通过交流产生的军事了解,让打破规则产生了近乎无限的破坏力,这同样让人望而却步。这个方式我感觉中国也在走,但是可能因为周边国家国情不同,推进的也有深有浅。我希望可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破坏规则的后果越惨烈,双方就会越谨慎,越会互信互利。

 

作为中国,我们应该了解印度什么?我们对印度的了解感觉泛泛而不深入,网上也充斥了大量的想当然地嘲讽贬斥。你真的了解印度吗?你知道他有多大吗?首都在哪吗?多少省份?多少语言?优势在哪?什么劣势,真实军力怎样,武器装备如何,作战经验有什么可以借鉴,和我国的历史矛盾详细情况,双方争议地区的地形地势,印度实际控制了哪些国家?他和那些国家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哪些周边国家是盟友……我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知道,只是想当然的嘲讽。这和印度有何区别?你们认为当年日本就是这样的态度就会对中国动手?我想问两个盲人摸象,又有什么资格互相嘲讽?

 

中国这么多的爱国之人,我们能不能把热情用到正确的地方?哪怕你有精力上网看看印度的卫星地图,哪怕你有兴趣了解一下印度的各种语言,哪怕你建言所在高校或企业寻求印度需求或合作,我觉得都比一味地键盘爱国要强上许多。看热闹我也看,你也看,我只是希望你别一味地看热闹,真打起来不要求你参军,至少能提一句有意义的建议,哪怕你嚷嚷一句有用的也能增加胜算啊。

 

所以我们要了解印度什么?什么都需要更详细的了解。地形地貌,族群内文化差异,语言差异,民俗差异,宗教信仰的矛盾,异见人士的交流,弱势群体的关护,族群的思维差异,民族的哲学理论,政党构成和之间的矛盾,政党的理论方向,施政纲领,制度的优劣分析,经济的发展历程,经济发展的缺点分析,科技实力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导向,舆论的构成与导向,族群之间矛盾的解决办法等等。我们应该有一部分人放下望远镜,拿起放大镜;把目光从美国移向印度。对于身边的国家怎么仔细的观察都不为过!

 

总之,更加仔细的观察,分析印度。把这种态度放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国家。树立明确的政治军事分界线,并让伙伴明白中国会严格执行。增加维护规则的利益和破坏规则的风险。让我们和身边的国家互惠互利,友好下去。

一张图,让看到的人看到想看到的

喜欢识字不多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识字不多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网际谈兵首页]
识字不多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