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际谈兵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千字长文可以读完:“响尾蛇”红外格斗导弹,前世今生
送交者: 牛员外[♂☆★★★★湖边健走★★★★☆♂] 于 2019-11-13 5:57 已读 1514 次 1 赞  

牛员外的个人频道

今天要说的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空对空格斗导弹——AIM-9这一个家族的故事。

如果提到空对空导弹大家会直接脱口而出的就只有“响尾蛇”这个名号了,响尾蛇导弹(AIM-9)基本上已经成为了空中发射用以打击空中目标的导弹的代名词。

如果从历史上讲,第一款空对空导弹实际上还是德国在二战末期推出的Henschel Hs 117H Schmetterling导弹了。不过这款导弹并没有投入实战。 6park.com


其主要的原因在于Hs 117H导弹并不具备自主的引导机构,需要在发射后由操作员利用手柄控制导弹飞到目标身上。相对于Hs 117H的32公里的射程依靠人眼靠望远镜观察并推动摇杆来打击目标的事情并不算是靠谱。

为此,二战结束后,苏联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导弹制导方式——乘波制导。简单的说就是让导弹飞行在一一束无线电波中,只要在命中目标前无线电波束能够一直指向目标就可以完成导弹的制导功能了——发射后持续制导。 6park.com


但由于这样的设计必须要无线电波束一直保持照射目标,因此这样的设计并不是和空战——这也是利用此技术的AA-1导弹最终草草收场的主要原因了。

真正意义上的“发射后不管”导弹实际上就是AIM-9响尾蛇导弹了。 6park.com


和很多武器一样,刚刚面世的AIM-9响尾蛇导弹还仅仅是一个粗糙的不堪用的概念型产品。 6park.com

AIM-9A 6park.com

最早的AIM-9A导弹完全不能达到任何作战的可能性,仅仅是红外制导+火箭推进这两个想法的简单结合。从外观上看这款导弹就是一根顶着黑色鼻头的烧火棍加了两组十字翼。在1952年8月21日,最早的这枚响尾蛇导弹由F3D-1“空中骑士”战机进行发射,毫无悬念的是,即便在锁定了无人靶机的红外线目标后,导弹依旧因为自己的尾焰在大气层中的反射飞离了靶机向完全不想干的区域飞去——实验失败。

因此,AIM-9响尾蛇导弹家族是不包含AIM-9A这个失败型号的。 6park.com


响尾蛇的故事是从AIM-9B开始的。 6park.com

AIM-9B 6park.com

AIM-9B导弹保持了AIM-9A的引导头和推进系统,但要注意的

是在引导头的红外透镜的边缘特地的做了一层包边,这是在技术水准还不能提高的前提下最节省成本解决AIM-9A红外线信号受大气反射的解决方案了。同时,AIM-9B也改进了气动面的设计,在取得更高效率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之外也使这枚导弹看起来并不像AIM-9A那样的半成品。

从很多人的认知上看“导弹”应该是一个具有相当“智能化”的武器,而实际上AIM-9B上面并没有什么CPU等“高科技设备”,依旧是一款纯电子电路驱动的导弹。

其最核心的部分是导弹前部的那块大红外透镜了。 6park.com


这枚红外透镜组可以将红外线信号成像并投射到导弹内部的光点传感器阵列上,这些阵列元件在受到红外线照射的时候可以产生高低不同的电压。 6park.com


这些产生最强电压的广电元件会通过电压的方式驱动导弹的舵机旋转方向舵,这样导弹就会向红外线信号最强的方向上飞行。

当然了飞机和导弹之间是一个三维的运动关系,导弹永远是向飞机“曾经”的位置飞行。 6park.com


为了更有效率的飞抵目标区域,这些光电阵列的权重是稍有区别的,往往会引导导弹向目标稍稍靠前一点的角度飞行。

既然导弹上并没有这么智能化的设备,因此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因此很多飞行员采取向着太阳飞行一段时间后大角度滑出的机动行驶躲避来袭的AIM-9导弹。这样导弹的引导头就会将太阳作为最强的红外线目标而向着太阳飞行。

这一特性,在AIM-9B出现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作为了躲避AIM-9B导弹的有效手段。

当然了,因为这样的问题,美军就又改进了AIM-9导弹,生成了一个叫AIM-9C的型号。理由——既然导弹不知道需要攻击哪个目标,那么就让飞行员帮助导弹决定。看似很合理的想法而从实操上AIM-9C则走了一个大弯路。 6park.com


AIM-9C和AIM-9B不同点可以一眼就看出来——这是一枚“尖头”的没有红外引导头大响尾蛇导弹。大部分导弹设备采用了AIM-9B的部件,但是降低了导弹的飞行速度,并且依靠载机提供雷达波照射来“乘波前线”,这就又回到了苏联AA-1导弹的老路上。飞机需要时刻保持载机-导弹-目标三点一线的状态导弹才有可能击中目标。虽然导弹不会再无端的射向太阳或者红外诱饵了,但保持住“三点一线”的难度极高,因此AIM-9C导弹也就并不被认为是响尾蛇导弹家族的正统成员了。最终得到了和AA-1环礁导弹相同的惨淡结果。

在AIM-9C的研发过程中美国也并不是没有得到相关的好处,其最重要的收益就是“尖头”的AIM-9C飞行阻力要比AIM-9B小得多。于是后期的AIM-9导弹都采用了“尖头”的设计。

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改进点在于,由于导弹前面裸露出一大块红外线透镜,一般的情况下导弹是需要这样存放和装载的: 6park.com


在起飞前才会把导弹前面的保护套卸下。这就对出勤响应时间造成了负面影响。 6park.com


AIM-9D导弹将透镜组进行了改进,换用了以氟化镁为主要原料的红外线高透过率材料。这种材料比玻璃透镜要坚固很多,同时可视角度也更大达到40度。换用了氟化镁低阻力弹头的AIM-9D在越南战场上战功彪炳,几乎美国海军所击落的所有战斗机全部是由AIM-9D击落的。 6park.com


在尝到了氟化镁透镜的好处后,美国又继续对氟化镁透镜进行了改进,进一步优化了透镜的形状。新的透镜可以有56度的可视角度。这就使得AIM-9可以击中飞行员目视范围内的所有目标。改进后的这款导弹叫做AIM-9E。同时,在后期生产的AIM-9E中改变了低烟发动机,从这个型号开始响尾蛇导弹的尾焰就小了很多,更加不容易察觉。 6park.com


AIM-9D和AIM-9E在后期各自并行发展。当然还有一款叫做AIM-9F的导弹,是在AIM-9B的基础上改进了引导头,采用了最早期的电视制导方式,但F型号受制于当年的计算机技术并不发达,因此虽然有图像识别的概念但是,并没有搞出来。

正统路线上的AIM-9G是真正发展起来的AIM-9导弹分支。

这也是由于单一的透镜并不能提供大角度的搜索功能所造成的一个工程学改进。

从AIM-9G开始导弹的引导头被放在一个可动的支架上支架会向导弹飞行转弯方向做出小角度的偏转,这样导弹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搜索角度。 6park.com


并且从G型号开始响尾蛇导弹是具备了超视距攻击能力的一个因素的,可以在飞行的前段时间依靠飞机的雷达对G型响尾蛇导弹进行引导(参考C型),在后期接近目标的时候利用红外线传感器捕捉目标。

但G型号的响尾蛇导弹很快就被取代掉了,其主要原因在于——G型号以及之前的响尾蛇导弹都“不够先进”,在这些响尾蛇导弹内部,电子电路元件还使用了大量的玻璃电子管。也就是这玩意: 6park.com


相对脆弱的真空玻璃电子管往往是造成响尾蛇导弹故障的最大元凶,因此在G型的基础上很快就出现了H型,和G型的区别就在于用晶体管替换掉了响尾蛇导弹内部的所有的电子管。

不可思议吧?从1952年响尾蛇导弹首次打靶到1966年响尾蛇导弹推出H型号之中的14年间,响尾蛇导弹内部都是有电子管的,从这点来说美国实际上也没有什么资格嘲笑苏联的米格-25用电子管的问题了。 6park.com

AIM-9H 6park.com

而实际上去看内部结构AIM-9H也不是特别光鲜的样子,当然了,这就是时代的特征。

AIM-9H之后又有了一款叫做AIM-9L的导弹,在AIM-9H的基础上将引导头的硫化锑单元改成了锑化铟单元,这是一种比硫化锑对红外线更敏感的材料,不仅仅可以锁定飞机发动机所散发出的热量,甚至可以探测到飞机和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 6park.com


AIM-9L就一改响尾蛇导弹只能从尾部攻击目标的特征,无论是目标的侧面还是正面都纳入了响尾蛇导弹的打击范围。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的一点是——响尾蛇导弹的前翼变为了双三角翼的造型。大大的提高了导弹的速度和机动性。

不过,AIM-9L实际上还是一个试验品,后来引导头被规范化成为了WGU-4E/B标准件、并换证了更新型号的火箭发动机,于是AIM-9M诞生。 6park.com

AIM-9M 6park.com

从AIM-9M的内部结构上看实际上已经比9G有了更长足的改进

AIM-9M一共生产了26000多枚,是目前美军拥有的最多的一款响尾蛇导弹。单价也有之前的7000美金一枚上升到了13200美金一枚,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倍。

在M之后还有一个重点的响尾蛇导弹就是R型。 6park.com


R型响尾蛇最主要的就是修改了M型的导引头,以一个256X256像素的CCD阵列取代了之前的模拟信号探测器,也就是在R型上AIM-9才安装了弹内的计算机系统。通过CCD影像阵列的图像来识别目标究竟是一架飞机还是一颗热焰弹或者是太阳。也就是在AIM-9R出现后,战斗机如果想躲避来袭导弹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的论调就开始出来了。 6park.com

AIM-9R 6park.com

后来9R发展成现在的AIM-9X 6park.com


不仅仅直接沿用了9R上面的引导头,还换装了火箭发动机,并且使用燃气舵进行辅助转向。 6park.com


射程从AIM-9B的11公里延伸到26公里。

一个型号的武器,很难从70年前开始研发到现在依旧使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加料和改进。但响尾蛇导弹却成了这么一种长命不断变化的长命武器。从AIM-9A开始响尾蛇导弹至今一共生成了超过4万枚(包括改型再利用),而据统计世界各国被响尾蛇导弹击落击伤的战机也有471架。

喜欢牛员外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牛员外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网际谈兵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