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际谈兵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千足巨虫,苏、美公路机动式洲际导弹发展略记
送交者: 亦近亦远[☆品衔R4☆] 于 2020-02-19 7:25 已读 1305 次  

亦近亦远的个人频道

6park.com

最近几年,每当西方在战略上挤压俄罗斯的时候,后者就会试射“白杨–M”或者“亚尔斯”洲际导弹显示力量。虽然这种导弹有至少50%以上部署在地下发射井内,但其强悍的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TEL)穿巡于林海雪原的形象,仍给人强大的视觉冲击,以致成为一种表示大国威慑的心理符号。然而,体现强硬外交姿态和提示大国地位只是核武器的外延价值,其内涵是对这种毁灭性手段的技术集成和运用谋略,以及关于隐藏、发现、摧毁和反击的连环博弈。
机动的必要性

导弹机动发射概念既是进攻手段,也是防御的要求。上个世纪50~60年代美、苏都在极力的扩充自己的核武库,但有限的弹头数量和有限的运载工具投放精度(圆概率误差在几公里上下),导致彼此只能以对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这类“软目标”为打击重点,主流观点如美国提出的“相互确保摧毁”战略,目的就是“抹平”苏联100座大中型城市和重要工业基地。至1970年代后期,随着制导系统水平的提高(圆概率误差缩小到几百米上下),以及分导式多弹头导弹的部署,上万枚弹头已经足够毁灭双方主要城市十几个来回。这时核打击思路就转变为全力争取剥夺对手的核反击能力,也就是说:只要摧毁其发射装置,即便保留敌人的经济实力和常规军事力量,同样也能屈服其政府。 6park.com

6park.com

“民兵Ⅲ”洲际导弹发射井,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洲际导弹的发射井抗压强度也在不断的提升,美国1950年的“大力神2”发射井为22㎏/CM?;60年代的“民兵Ⅱ”达到了88㎏/CM?;80年代初“民兵Ⅲ”达到了146㎏/CM?;苏联的SS–18则达到了365㎏/CM?。

上述思路的转变得到了技术进步的有效支持。1980年代后,照相侦察卫星的地面分辨率已经达到了0.5米左右,允许准确定位对方的单个导弹发射井;而“民兵Ⅲ”导弹在使用MK12A分导式弹头的圆概率误差(CEP)仅为166米,“和平卫士”更是接近了90米,苏联的SS–18V型也达到260米。面对精度越来越高的分导弹头,美、苏双方发射井内的导弹都感到了异常窘迫的生存压力,如果继续指望提高发射井抗压强度来抵消威胁,也受到成本效应的严重制约,比如说:“和平卫士”洲际导弹每一枚的成本是6637万美元(1983年比值),假如为它建造类似苏联SS–18加固程度的发射井,需要再支付导弹成本的三分之一...由于双方都感到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于是机动式部署被美、苏正式的提上桌面。
渐进的历程

苏联部分 6park.com

6park.com

由于苏联在弹道导弹制造精度始终处于下风,因此更早开始重视机动部署问题。1960年代初期已经有了公路机动型SS–X–15型“吝啬鬼”洲际导弹,该导弹由履带式三用车运载,导弹装在封闭式发射筒内,起竖到车尾发射,由于早期苏联固体火箭药柱抗震性能不佳,公路机动时容易出现裂纹,进而危及发射作业;还有就是履带式机动底盘的行驶速度和行程均不理想;惯性导航在发射点随机变化的情况下定位能力较差,导致导弹的CEP误差达到了4000米,不符合实战要求,因而迅速下马。 6park.com

6park.com

1969年首次部署的RS–12型洲际导弹(北约代号SS–13“野人”)是苏联第一种正是服役的固体燃料洲际导弹,同时它也是SS–20、SS–24、“白杨”...多种洲际导弹的发展原型。初期的SS–13曾考虑过机动方案,但由于耗资巨大而放弃了,上图实际上是这辆车只具备运输和起竖装填发射井功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TEL。 6park.com

6park.com

俄罗斯导弹装填车,由它将洲际导弹运载到地下发射井边上,挂车整体起竖后将“亚尔斯”洲际导弹徐徐的装进发射井内。 6park.com

6park.com

这种装填车的母型车就是SS–13洲际导弹的运输车。

进入到1970年代后,固体燃料的SS–13洲际导弹后继型号得到逐步完善,并演变为洲际射程的SS–16和中程的SS–20。两者主要部署方式均为公路机动,虽然受制于SALT谈判约束(《关于限制战略性武器条约》),很快呈现昙花一现,却也奠定了机动部署的技术基础。直到1985年,苏联部署“白杨”洲际导弹才算正式进入到机动时代。 6park.com

6park.com

“白杨”正式代号为RS–12M(SS–25“镰刀”),实际为SS–13的发展型,具有公路和发射井两种部署方式。注意它的MAZ(马哈兹)三用车为7轴布局。

截止1991年签署《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时,已经有290枚“白杨”服役。其基地一般相距90千米,分别拥有1~4个发射阵地(不能进行无依托发射),各配备6~9辆三用车(单独停放在相距100米的混凝土工事当中)。战时紧急情况下可以打开工事的天花板快速发射,或在基地外预先勘测的发射地点发射。到2006年1月份,还有270枚“白杨”保留在9处基地内。其中俄罗斯境内包括:普列谢茨克、下塔吉尔、新西伯利亚、伊尔库斯克,白俄罗斯两个基地于1996年撤回。 6park.com

6park.com

在SS–25装备十多年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又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出“白杨M”型洲际导弹,它的正式编号为RS–12M2(SS–27“镰刀”),2009年9月“白杨M”首次试射,2006年末隶属于第54导弹师的一个团首批服役了3辆发射车,由于“白杨M”安装了一个当量为55万吨的单个大型突防弹头,所以比“白杨”更长更重,使用新型MAKT–79221三用车为8轴布局,“白杨M”洲际导弹要比它的前型先进很多,完全具备无依托发射能力,只要不是泥沼、流沙...等过于松软地面环境它都可以做到随机发射,其生存能力和反应时间均大大优于“白杨”。

根据俄国防部统计,到2010年496枚洲际导弹将削减到313枚,其中“白杨”机动型保留144枚(到今年全部退役),同时补充35枚“白杨M”机动型,最终拥有179枚公路机动型洲际导弹。 6park.com

6park.com

由于美国加快了各种层次“导弹防御计划”的建设,俄罗斯又将“白杨M”导弹再一次升级,它的正式编号是RS–24(SS–29)“亚尔斯”,于2010年正式服役,该导弹可以认为是“白杨M”的多弹头版本,通常携带4个15~25万吨可调当量核弹头,必要时可安装10个,据称弹头CEP误差为200米,弹头还可能具备多次机动变轨能力,俄罗斯研制它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替代SS–25“白杨”,“亚尔斯”洲际导弹机动型同样使用MZKT–79221三用发射车,另外一部分则采用地下井发射,它将和单弹头的“白杨M”共同战备值班,以应付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 6park.com

6park.com

真正的“冰原猛犸”!MAZ–7907型24×24多轴车,但该车只是制造出来了,并没有驮任何型号的洲际导弹。

苏/俄的多轴洲际发射车多为白俄罗斯的“明斯克拖拉机重工联合体”制造的,早在1970年代就为SS–20中程导弹研制出6轴12×12驱动的MAZ–547V型发射车,为“白杨”研制了14×12的MAZ–7912,后来两者分别升级为12×12的MAZ–7916和14×14的MAZ–7917,载重各为80和65吨。MAZ–7917安装了一台12缸40升V–58型柴油机,30公里的时速行驶时百公里耗油200升,据说苏联解体后国内有民营企业购买过二手的该车,售价折合700~800万人民币,MAZ–7917车长17.3米,宽3米,高3.1米,集成了控制、导航、目标选择、供电功能,后舱还设有厨房。

1970~1980年代初,发射重量达104吨的SS–24(铁路机动型)也曾考虑过公路机动方案,为此催生出车长超过30米、功率1500马力的16×16驱动的MAZ–7906。以及载重200吨、采用T–80U坦克的GTD–1250燃气轮机和电传的24×24怪物MAZ–7907。但,两型车的研制均失败了,同时也造成了SS–24放弃了公路机动发射方案。 6park.com

6park.com

1980年代中后期,该厂又在MAZ–7917的基础上为“白杨M”开发了16×16MAZ–79221,2007年转至伏尔加格勒的巴瑞卡迪公司生产。该车长22.8米,宽3.05米,高3.8米,自重44吨,载重80吨,采用800马力YAMZ–847型柴油机,最高时速40公里,涉水2米,最大公路行程500公里,可适应–40~+50的恶劣环境,总得来说苏/俄多轴TEL发射车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所以目前公路机动发射的洲际导弹占到了洲际导弹总数量的50%以上的水平,大大的提高生存能力和核反击的速度。
美国部分

6park.com

美国目前没有机动式洲际导弹,现役的“民兵Ⅲ”洲际导弹也是目前世界最老的型号服役时间已经40多年了,一直在不断的进行技术升级,弹虽老,但它凭借高精度的打击能力仍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洲际导弹之一。

早年间美国也曾想过多种部署方案,1979年全面研制“和平卫士”洲际导弹时,当时就有较多的方案。其中较成熟的首先是“多防护掩体”,计划在内华达州和犹他州的沙漠深处中为每一枚导弹建设23个独立加固掩体,之间各有道路相连,如此全部200枚总计要建设4600个掩体,总建设资金约800亿美元。但该方案需占地1.28万平方公里,而且有赖于苏联遵守条约义务,因为对方可以将目前携带10个分弹头的SS–18扩容到30~40枚,以类似喀秋莎火箭炮的鲁莽方式覆盖这些地区。

其次是“深埋部署”,就是将发射阵地置于610~914深的地下互通隧道中,由轨道车运送导弹Ⅲ设备和人员至固定地点发射,总费用高达1000亿美元,1979年美国人均GDP勉强在9000美元,2019年是5.7万美元,这1000亿美元的建设费用实在承担不起。

第三种方案为“超密集部署”。即将100枚“和平卫士”安置在直径6公里区域内的加固井中,彼此间间距仅549米。其构思是利用对方第一枚弹头爆炸产生的杀伤效能摧毁后续来袭的弹头,导致连续不断的相互间残杀,据理论推算可保有本方50~70%的导弹得以存活。由于占地面积不足30平方公里该方案总费用仅200亿美元。 6park.com

6park.com

加固型“侏儒”小型洲际导弹发射车,采用全封闭设计其中轮式底盘由波音和固特异公司联合研制,1988年12月交付使用。牵引车和拖车全重108.5吨,分别安装一台750马力(牵引车)和550马力(拖车)的罗.罗“帕金斯”柴油机,平均公里速度48公里/小时,最大速度96公里/小时。 6park.com

6park.com

“侏儒”导弹发射前拖车先降至地面,下缘穿地桩插入地下,密封围裙下翻,并通过底盘上的排气室形成吸力。 6park.com

6park.com

“侏儒”导弹发射车底盘有两个型号,图片上的是另外一型,由马丁.马利挨塔和卡塔菲拉公司联合研制的履带式底盘采用钢丝加强的橡胶无铰接履带,适合在松软的沙漠地域行驶,最高公路速度80公里/小时。

面对众说纷纭的选择和高昂的建设费用,里根政府于1986年12月下令终止一切研究,只保留相对“朴实”且容易实现的“和平卫士”铁路机动和“侏儒”公路机动方案,已经服役的50枚“和平卫士”暂时部署在“民兵Ⅲ”导弹的发射井内,待国会正式批准研制经费后再转入铁路机动。 6park.com

6park.com

但是,老布什总统上台后,立即宣布“和平卫士”于2005年全部退役,铁路计划也胎死腹中。而“侏儒”导弹则在1991年通过验收后,次年初终止––美国通过放弃两种未实现的导弹机动部署计划,换取苏联大幅度的削减SS–18等重型洲际导弹,战略武器的博弈终于收取了最大的安全利益。

同时,美国的战略核潜艇出海执行任务初期几乎不被苏联攻击型核潜艇跟踪,隐蔽性比苏联战略核潜艇要高(海洋国土环境太恶劣,所以苏联战略核潜艇愿意去北极),而战略核潜艇更是机动发射的导弹库,理论上弥补了没有陆基公路机动战略导弹的缺失。 6park.com

6park.com

本着“你有我也要有”的思维,苏联也发展了一型与“侏儒”洲际导弹类似的小型洲际导弹,就是图片上的“信使”洲际导弹(也叫矛–R),它是由乌克兰南方设计局完成的一型二级液体导弹,该导弹弹长仅为12.9米(弹径1.15米)比“侏儒”还要短3米多,而射程接近7000公里,该弹也采用公路机动发射,底盘为MAZ–543三用车最高公路行驶速度65公里/小时,行程500公里。 6park.com

6park.com

“信使”导弹的三用车,MAZ–543发射车几乎是苏联战术弹道导弹通用车,4×4轴设计,“飞毛腿B”、“圆点”、“奥卡”...等导弹都使用它为底盘,“信使”导弹原打算同时装备火箭军和陆军,前者编制为导弹团,每个团38辆TEL和8辆指挥车,采用弹头+诱饵配合的轻型战斗部;后者编制为导弹营,每个营拥有46辆TEL和16辆指挥车,采用常规重型战斗部,射程减为3000公里。乌克兰独立后,该项目终止。 6park.com

6park.com

从比较上来说,苏联大型TEL以强悍著称,但“侏儒”导弹发射车为了提高抗冲击能力更是不惜工本,且导弹连同发射筒重量不过20吨,车、弹总重量为100吨左右。相比之下“白杨M”系统总重量越100吨,导弹连同发射筒却达到了50吨,所以重心偏高,据称每年发生10多次的翻车事故,为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难实现最高车速。
机动的得失

机动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带来的导弹生存力提高需要一项不可忽略的必要前提:即在战略层次的核突击中,双方都没有机会、也没有成本和时间大规模搜寻对方机动发射平台,因此无法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和跟踪,失去上述前提条件,机动部署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机动导弹的抗毁能力也比较低,1枚55万吨当量的弹头空爆,足以摧毁10公里处铁轨上列车。而且从随机阵地发射的导弹,由于自身定位仪器相对简单,时间也比较仓促,惯性系统的初始精度明显低于地下井发射的导弹(“和平卫士”发射井精度达到90米,铁路机动185米;“白杨M”发射井精度260米、公路机动450米)。解决之道是在机动路线上选择几个预设阵地(有依托发射),但如果平时经常在预设阵地训练,容易被敌方侦察卫星准确掌握预设阵地的地点,战时会受到定点清除。所以,最佳方法是平时采用大范围长期机动,应急情况下随时发射,也是现在的“无依托发射”。

就攻势方而言,对手机动带来的不确定性既然无法用准确性消除,就只能依靠打击规模,即在拥有足够核弹头的美俄之间,针对机动导弹可能的活动范围实施弹幕覆盖是一种有效手段。面对弹幕,机动导弹采取大范围随时机动,还是仅在遇袭时紧急冲刺疏散,生存结果大相径庭。 6park.com

6park.com

冲出地下发射井的RS–28(SS–X–30)“萨尔马特”重型液体洲际导弹,被认为是SS–18洲际导弹的发展型号,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洲际导弹,携带10个100万吨当量弹头时射程为12000公里,携带15个30万吨弹头射程15000公里,它是21世纪10年代俄罗斯重点发展的武器,主要目的就是对抗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

当年美国打算部署50枚铁路机动的“和平卫士”导弹时通过计算,要将这些在铁路上来回机动“和平卫士”完成消灭,可以耗尽条约允许苏联拥有的308枚SS–18所有的核弹头。100枚“侏儒”导弹只需在美国西南部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随时机动,全部击毁也要消耗1100枚55万吨当量弹头。

而在半固定部署,接到15分钟战略预警后冲刺疏散时,摧毁100枚“侏儒”需要3艘“台风级”战略核潜艇上的共600个核弹头(单个35万吨当量)。同样,一艘“俄亥俄级”是的核潜艇上的24枚“三叉戟2”导弹上的336个核弹头几乎能覆盖150辆“白杨M”TEL发射车的疏散范围...在弹幕攻击过程中,所以,越是疏散的早被击毁的概率就越低。当然,为了避免相邻核弹头相互摧毁,要留有10%面积的“生存峡谷”,所以总会有10~15%的发射车在首轮攻击中存活下来。 6park.com

6park.com

从前面比较也可以看出,机动平台的性能也是影响影响导弹生存的重要因素。“侏儒”三用车虽然价格昂贵,却物有所值,它以最高公里速度96公里/小时冲刺机动时,2分钟就能逃脱55万吨当量弹头的打击半径(白杨M的主要弹头),而时速42公里的“白杨M”则需要10分钟。

所以,机动导弹的生存就是双方成本/效益的博弈,核心价值在于:使对手剥夺己方核武器的成本与把握超出其自身核武库存量。这不仅与装备技术水平有关,而且牵扯到国力、核战略思想和裁军等广泛的政治、经济因素,并直接受制于战略预警水平。 6park.com

6park.com

另外还有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地面交通设施存在一定的脆弱性,破坏桥梁等重要交通节点并不难,当对方采取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实现这个目标时,己方幸存核力量已无机动必要,应该立即就地发射。

但,对方借助优势明显的高科技常规武器打击能力实现上述目标,等于极大程度上削弱了战略导弹的机动条件,选择投入核报复还是忍耐?将是非常复杂的抉择。
结语

现代核战争思想已经不在是以前那样攻击敌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这类的大城市了,而是要全力剥夺对方的核反击能力,机动发射的洲际导弹只是核战略体系当中的一个环节,不能完全提供核安全,幅员辽阔的核大国需要:陆基固定发射井,机动式三用发射车和战略核潜艇构成首轮核打击的“三剑客”,缺一不可!所以,建设战略核基石要齐头并进才行,而不是特为的专门在其中一项上下功夫发展。

喜欢亦近亦远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亦近亦远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网际谈兵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