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际谈兵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新冠肺炎疫情的解决方案与思考
送交者: Genbank[品衔R2☆] 于 2020-03-22 23:22 已读 283 次  

Genbank的个人频道

自英国首相约翰逊提出群体免疫的方案后,关于群体免疫的争论沸沸扬扬。饶毅校长撰文批评英国首相的论调,网红博主李永乐老师科普了群体免疫,而最近网红方舟子也分别撰文对饶校长和李永乐做了纠正,认为遏制新冠病毒只能靠“群体免疫”。 6park.com

作者认为方舟子对饶校长关于群体免疫的纠正是对的,但也更说明一个事实,没有疫苗介入的群体免疫那就是拿人命上。然而方舟子关于只能靠“群体免疫”的论调值得商榷。 6park.com

  6park.com

方舟子说:“当一种传染病爆发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能否把它完全控制住不让它传播开去?甚至让它完全消失?当年的萨斯不就被消灭了嘛。但是萨斯和新冠病毒感染病有很大的不同。萨斯病情往往比新冠病毒严重,病死率高得多,而且有很明显的症状,那就是发烧,通过排查发烧的人,就能把萨斯患者都找出来隔离,从而切断病毒的传播。新冠病毒感染则不然,没有明显的症状,并不是被感染者都会发烧,甚至一半以上的感染者什么症状都没有。对这种比较温和的病毒,要将它完全消灭是不现实的。即使采取让整个社会停摆的极端措施,把病毒传播暂时压制下去了,一旦社会恢复运转,病毒又会开始传播了。” 6park.com

  6park.com

作者认为对这种温和的病毒,要将它完全消灭是可能的,如果做到了,就不用靠群体免疫。当然也有可能不能完全消灭但原因不是方舟子论述的那样。具体论述详见下面解决疫情方案一中。 6park.com

综合疫情发展两个月来专家们的意见,作者对解决疫情的方案有如下思考,并总结出三种方案,同时提出了中国在抗役中的角色和任务。 6park.com

第一是遏制和消灭方案,这一方案不需要达成群体免疫。像对待SARS病毒一样,也如同过去两个月中国的努力一样,在致病人数未造成医疗系统崩溃前全世界一起努力,隔离,以牺牲经济和生活的方式严格遏制人传人,短时间里在人类宿主中彻底消灭,然后尽快找到中间宿主,杜绝中间宿主向人的传播。目前中国对几十个国家的帮助目的就在于此。当然有一个前提就是病毒在痊愈的病人体内被免疫系统全部消灭,不会想某些病毒那样可以与人长期共存。国内外许多专家比如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研究所杨占秋教授猜测那样,新冠病毒可能将成为季节性呼吸道病毒家族的一部分,让人发病,只是致病性越来越弱,有可能转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病。另外也的确有报道痊愈病人复阳的现象。新冠病毒能否,又如何在人体内长期潜伏,有没有传染性,这些都需要将来进一步的研究,目前来看还没有报道。尤其从中国取得的阶段性抗役胜利来看,虽然牺牲了经济发展和生活的便利,但是如果客观上允许实施,从人民的生命利益出发,第一种方案是最优的。 6park.com

第二是遏制拖延等疫苗,在疫苗的帮助下达成群体免疫的方案。由于很多国家的轻视和不作为,造成目前疫情在全世界的急剧扩散,如果进一步恶化的话,可能会出现由于医疗资源跟不上来,在短时间里消灭病毒已经不可能的现实,那的确只能采取遏制和拖延战术去等待疫苗的参战。也正如一些传染病专家比如张文宏教授预料的,新肺炎疫情可能会持续12-18个月。当然了,还得希望疫情不要发展的太严重造成更多病毒的变异,苦苦等来的疫苗可以真正起作用。努力遏制疫情的发展,在疫苗出现前让感染病毒的曲线尽可能拉平。让最终达到群体免疫的60%基数尽可能多的来自于疫苗注射获得的免疫,而不是感染病毒后自身获得的免疫。前期遏制的越有效,疫苗出现前感染的人数越少。可想而知这一方案最终仍会有许许多多人感染,即使医疗系统不崩溃,死亡率低,死亡人数也会是巨大的。 6park.com

第三个方案当然就是英国自然选择群体免疫方案。不采取任何措施,任由人传人,疫苗研发成功之前在几个月之内就达到60%感染率,群体免疫的效果。这一方案更得期待病毒的低变异性。否则群体免疫意义不大。当然,这样的方案也是最糟的,短时间里造成医疗系统的崩溃,死亡率上升,全球死亡人数将会是数亿人甚至由于病毒的变异造成流感样的长期存在长期威胁,而且比流感要严重。 6park.com

目前来看,全球各国都在努力遏制疫情,向第一方案靠拢,遏制不成就自然成就第二方案,而目前的确也似乎正在错过全球实施第一方案的良机。中国第一方案实施的很成功,但是面对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可能像朝鲜那样完全锁国。唇亡齿寒,一方面需要帮助其他的国家遏制疫情的发展,一方面还需要做好境外输入的防范。最终的结果是疫苗出来后帮助全世界达成有疫苗介入下的群体免疫。遏制疫情做得好的国家疫苗带来的免疫人口佔有率就会高,相比全国人口病毒造成的死亡率就低,做得不好的国家疫苗带来的免疫人口佔有率低,相比全国人口病毒的死亡率就会高。 6park.com

  6park.com

目前来说,中国的感染率大约是万分之0.6,长远来说大概率不会超过万分之1.0,反观其他国家,截止北京时间三月23日上午,除中国外确诊人数最多的10个国家目前确诊感染率最低的是英国和美国,分别是万分之0.86和万分之1.01,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两国疫情还在爆发期,随着检测数的增加,这一数字还会快速升高,而确诊感染率最高的三国西班牙,瑞士和意大利,目前分别是万分之6.16,8.45和9.78。而这些国家,除韩国外都还未达到现有确诊的峰值,就是说最终确诊感染率还会持续升高。由此可见,在这一点上,中国虽然前期牺牲大,但最终一定是抗疫最成功的,也将会是对全球抗役贡献最大的。 6park.com

<!--[if gte mso 9]>



<![endif]--><!--[if gte mso 9]>

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endif]--><!--[if gte mso 9]>





















































































































































































































































































































































































<![endif]--><!--[if gte mso 10]>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top:0in;
mso-para-margin-right:0in;
mso-para-margin-bottom:8.0pt;
mso-para-margin-left:0in;
line-height:107%;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endif]-->
喜欢Genbank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Genbank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网际谈兵首页]
Genbank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