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际谈兵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外媒关注我军新型远程反坦克导弹,“发射后不管”,拥有两大特长世界领先
送交者: 牛员外[♂☆★★★★湖边健走★★★★☆♂] 于 2020-08-10 9:10 已读 376 次  

牛员外的个人频道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频频使用武装直升机发射“海尔法”反坦克导弹对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实施点穴打击,特别是美军使用它的改进型号击杀伊朗驻伊拉克将领苏莱曼尼之后,它更是成为了一款世界知名的“明星武器”。事实上,在武装直升机已经成为陆军装甲车辆的致命杀手之后,世界各国也在不停地研发陆基近程反武装直升机防空武器,这使得武装直升机对地打击变得越来越危险。为了更好地对抗地面防空武器,延伸机载反坦克导弹射程,做到防区外打击势在必行。据国际知名防务媒体《简氏防务周刊》报道,2020年8月6日,中央电视台军事栏目中出现了一款全新的中国国产新型重型防区外反坦克导弹,已经列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部队并在部队训练演习中使用。这种全新的反坦克导弹,将使中国陆航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如虎添翼”、“战力倍增”! 6park.com

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中露面的国产新型重型远程反坦克导弹 6park.com

外媒对新型反坦克导弹的分析

据《简氏防务周刊》报道,在CCVT军事频道栏目中出现的新型反坦克导弹,挂载在陆军第83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的直-10武装直升机的短翼挂架上,这种导弹并非直接挂在短翼挂点上,而是与其他直升机机载导弹类似,使用了新型的两联装复合挂架发射器,这样一来每个挂点就可以挂载2枚导弹,直-10一共有4个挂点。

在直播画面中,出现了直-10发射这种新型反坦克导弹攻击目标的画面,可以看到在导弹发射飞行一定距离后,导弹直接成功精确打击了坦克和其他装甲车目标,这足以表明新型反坦克导弹是一种发射后不管的主动制导导弹。尽管其具体功能和数据尚不清楚。

在报道画面中,还可以看到直-10与至少一架另外一种解放军陆航部队配备的武装直升机——1架在旋翼上方安装了“蘑菇头”状毫米波雷达天线的直-19A型轻型武装直升机,它在与直-10协同工作。该雷达的外观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AN/APG-78“长弓”火控雷达相似,后者安装在波音公司的“长弓阿帕奇”AH-64D/E武装直升机上。

《简氏防务》猜测,这种新型反坦克导弹在某种程度上与2018年珠海航展中北方工业公司NORICO展示的“蓝箭”-21(BA-21)导弹非常相似,《简氏防务》认为,BA-21是在直-10和直-19直升机上广泛携载的第三代AKD-10精确制导反坦克导弹的改进型出口版本。据猜测其射程约为18~20千米,并配备了双模的毫米波雷达+激光半主动寻的导引头。
新导弹的两大利器——射程远和复合制导

其实,关于新型重型远程机载反坦克导弹,目前最突出的两点特长,就是射程远和复合制导导引头。

第一,射程远。前面提到的目前世界上最出名的直升机载反坦克导弹“海尔法”AGM-114,射程8千米。对于一些仅拥有小口径防空火炮+简单雷达火控跟踪系统或便携式红外制导防空导弹(如美制“毒刺”或者俄制“松树”等),8千米射程似乎已经足够,武装直升机通过低空地形跟随飞掠、电子对抗干扰等基本战术方法,完全可以让这些防空手段失灵,6~8千米的射程,使用视距观瞄或简陋陆基雷达探测的地面武装人员,根本无法有限捕捉武装直升机并进行攻击。在阿富汗、伊拉克的实战已经证明了这点。 6park.com

在天津直博会上首次公开亮相的直-19A改进型武装直升机,注意其旋翼顶部的蘑菇状雷达天线,就是毫米波雷达 6park.com

但低烈度反“暴乱”战争的经验是不能移植到高烈度高质量地空对抗中的,如果敌军拥有性能优良的第三代中低空中近程野战防空导弹系统或弹炮结合防空系统,那么武装直升机在8千米外发射导弹的风险就急剧升高、在针对叙利亚目标的打击中,以色列空军选择在高空域远程发射空地导弹应对叙军俄制“铠甲”-1S弹炮结合防空系统,就是源自于此。

那么,能不能在更远的距离,实现防区外远程发射,在打击目标的同时有效保护武装直升机本身呢?这就是研制20千米级别远程重型反坦克导弹的目的。它作为第四代战术反坦克导弹,具有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发射后不管”、“发射后锁定目标”,导弹在打击防区外远距离目标时,发射前不预先装定目标(在打击近距离目标时,先进反坦克导弹往往采用发射前锁定模式,即发射前机载火控系统已经将目标参数装定导弹导引头,导弹发射后直奔目标,这是对抗电子干扰的好办法)。发射中段,导弹依照机载捷联惯导系统飞行,到了飞行末段,通过导引头自主寻的或者激光照射器照射的方式完成目标寻的制导和命中打击。

发射后不管,是实现防区外视距外打击的前提,人无须也不能在发射中介入回路进行控制干预。这是第四代反坦克导弹的标志性技术特征,是世界上最先进机载反坦克导弹的“入门证”,现在看来,我们已经成功拿到了!

与此同时,20千米的射程,目前就世界直升机机载反坦克导弹而言,新型远程反坦克导弹也处于世界第一梯队水平。

第二,远程防区外导弹,如何在低空极其复杂的环境下实现远程稳定、精确的制导是一大难题。此前反坦克导弹使用的最靠谱的制导方式无非就是激光制导、红外制导和光纤制导。科研人员们曾经想过用光纤制导,它的优点在于抗干扰能力强,制导连续、稳定而精确,然而如何解决直升机上20千米之长的制导光纤稳定正常投放,即导弹飞行中间光纤不能断不能出问题,这实在是太难了。而无论是激光还是红外,单独一种方式,很容易受到激光告警对抗和红外干扰手段的干扰,会大大降低远程导弹的命中率。毕竟反坦克导弹飞行速度并不快,20千米距离花费时间长,这给了打击目标以较为宽裕的实施电子对抗手段的时间和条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2010年前后,出现了多模导引头概念,特别是将MMW毫米波制导引入多模导引头,这成为了解决防区外远程导弹制导难题的“钥匙”。美国在这一时期就开始开发JAGM“联合空地导弹”,这是新一代多模制导机载导弹的一个代表。 6park.com

蓝箭-21重型外贸型机载反坦克导弹 6park.com

其中毫米波制导工作的波段比较特殊,波长介于微波和厘米波之间,因此毫米波雷达兼有微波雷达和光电雷达的一些优点。同厘米波导引头相比,毫米波导引头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和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与红外、激光、电视等光学导引头相比,毫米波导引头穿透雾、烟、灰尘的能力强,具有全天候(大雨天除外)全天时的特点。另外,毫米波导引头的抗干扰、反隐身能力也优于其他微波导引头
。毫米波雷达能分辨识别很小的目标,而且能同时识别多个目标;具有成像能力,体积小、机动性和隐蔽性好,在战场上生存能力强。

然而,要将毫米波与其他制导方式比如红外/紫外、激光制导等结合在一起,开发多模导引头,难度可不小,因为早期光毫米波导引头样机,自重就达到几十千克,后来虽然不断减重,但重量依旧不低,加上其他导引头组成复合多模导引头,导引头质量如果控制不住,导弹性能就难以达标。在微电子技术上天下独步的美国人在研制JAGM联合空地导弹的时候,也一样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而现在,我们的新型重型远程反坦克导弹的多模导引头研制成功,说明我们在微电子技术和器件小型化领域攻克了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了多模导引头的重量控制,这一技术成就令人欣喜。

特别是新型直-10和直-19改进型直升机安装了“毫米波火控雷达”之后,与新型反坦克导弹实现了匹配,可以做到远程发现、跟踪和锁定目标,这才使得新型远程反坦克导弹的20千米射程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导弹能打到,目标捕获不到,那样导弹的射程再远也只是摆设)。毫米波制导全天候工作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而激光半主动制导精确可靠,两者结合,真是“绝配”! 6park.com

装备于AH-64D的“长弓海尔法”AGM-114L导弹 6park.com


结语

顺便说一句,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JAGM联合空地导弹是最早提出多模导引头防区外制导导弹概念的先行者,从该导弹公开的试验消息来看,它与我们国产新型反坦克导弹一样,采用了毫米波+激光半主动复合导引头,美国人经过评估认为,这种复合导引模式比加入红外/紫外制导技术可行性更高,而且成本更廉价、工程可用性更强。可以说我们与美国人虽然两条路线并行,但最终“殊途同归”。2018年,JAGM传出消息进入了低速初始生产阶段(LRIP),也就是小规模领先试用阶段,至今尚未传出量产定型和公布最终型号序列命名(美军定型空地导弹以AGM-XX序列号命名)的消息。而我们自己的国产新型导弹已经有了进入部队服役的报道,至少已经不落后于这一技术领域的先行者美国。这表明中国的机载反坦克导弹已经开始从第三代向第四代过渡,该领域技术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强者之列!

喜欢牛员外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牛员外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网际谈兵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