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际谈兵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八佰,进一步摧毁了人们对于国民党的印象
送交者: 都是可怜人间[☆★★★Mia★★★☆] 于 2020-08-27 13:08 已读 808 次 4 赞  

都是可怜人间的个人频道

八佰正式上映,豆瓣评分从8.2降到7.8,这部电影很有意思舆论评价两极,在负面评价中:

一说是洗白孙元良的

二说是美化国民党的

三说是导演管虎屁股歪,找上跑路将军的儿子合影,还为台独“戴立忍”出头

最后得出《八佰》这部电影,是一部从头到尾都居心不良的片子

那么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八佰》,这部电影到底有没有问题




首先我们清楚的给“八佰”这个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定个性:“八佰”是一场国民党用士兵生命演给西方看的政治乞讨秀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当时淞沪地区的日本军力较为薄弱,仅有2700多的海军陆战队和1000多日侨武装,撑死了4000人

一开始蒋介石在最高国防会议上放下狠话,“悉心围攻上海!”,完全一副要主动出击,一鼓作气吃掉这4000日本人的态度。

于是老蒋黄埔系骨干张治中率国军87师、88师(八佰所属师)两万多人对驻扎在上海的日军发动进攻。

这都是国军精锐之师,配备德系装备。

但当士兵到了前线,枕戈待旦,士气最高,当三军用命之时,蒋介石产生动摇,“光头”优柔寡断的性格又暴露出来了。

8月12日晚上,蒋介石急电张治中,“不得进攻!不得进攻!”

张治中当头被浇一盆冷水,只能回电,“我军业已展开,攻击准备也已完毕”。

但光头依旧回电,“不得进攻!”

这一盆冷水,浇灭了士兵在前线一鼓作气的气势

原来老蒋依旧幻想着英美出来调停,如果调停失败,国军再打。

然而这一等,不仅错失战机,更浇灭士气。




在等待中,上海的国军和日军小冲突不断,日军又凭借坚固工事拖住国军脚步,随后老蒋想让英美出面的希望破灭,双方开始不断增兵。

淞沪会战正式爆发

日军先后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的20万人,国军投入150个师团的80万人

淞沪会战,是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最终国军伤亡超过30万,全面溃退,见已无胜算,光头下令部队撤出上海




而在《八佰》电影里的那个坚守四行仓库,也就等于是国军在上海的“谢幕之战”。

更重要的是,蒋要留一支部队在上海争取国际舆论和国际支持。




于是蒋介石要求孙元良的88师留下来,再继续抵抗一段时间,孙元良就物色好了“四行仓库”作为最后的抵抗地点,四行仓库易守难攻,并且背靠租界

一来,英美能更清楚的看到这场日本的侵略战争

二来,日军用重炮和轰炸机会有所顾忌

可问题是孙元良在布置好这些后,就自己先跑了,留下88师的谢晋元部坚守四行仓库,这么一个弹丸之地

最后,谢晋元得到的是420余人(具体数字多少不知道,但应该在435-420人之间),而非电影名字《八佰》

之所以夸大一倍称是800,是当时谢晋元虚张声势讲给鬼子听的。





此时整个上海除租界和四行仓库那一小块地方外,已经全部失守,四行仓库420余人犹如孤岛般的面对几十万日军

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

但和前次一样,蒋光头为了博取国际支持和英美同情,就是要牺牲这“八佰”,上海的这最后一战,是打给洋人看的。

一场让士兵用生命演给西方看的政治乞讨秀

这是《八佰》的核心。





那么在电影《八佰》里,有没有美化孙元良呢?

电影并没有美化孙元良,在电影里几乎就没出现过孙元良这个人。

一直到最后的最后,国民党特派员来了四行仓库,劝谢晋元撤退到英租界,在这里,才提了一句孙元良:

“说是孙元良下令你们守的四行仓库,可他自己却先走了”

电影里只在这里提到过孙元良,说电影美化孙元良,不属实





孙元良绰号“飞将军”,黄埔一期,蒋介石贴身警卫团长,光头绝对亲信,但是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淮海战役中多次丢下部队自己逃跑,故得“飞将军”的绰号。

此外孙元良克扣军饷,中饱私囊,将财政部发给上海构筑防御工事的钱占为己有,而且当上海慰问团的学生来慰问88师时,其中一个女学生被孙元良看中,企图强奸。

88师副市长冯圣法知道后前往劝解,但孙元良却说:

“英雄总是和美人联系在一起的,自古英雄都喜欢美人,尤其是我们在上海作战有功,做这一点小事没有什么。”

这段回忆,来自原88师军械处主任兼南京通讯处主任葛天

孙元良这么一号人,在《八佰》电影里并没有给他洗白,甚至连提也就提了一句

但《八佰》给孙元良洗白的地方,是在电影之外

导演管虎一月走访多位与“八佰烈士”有关的后人,但他最重要的放出来的也就是和秦汉的一张合影。





秦汉,原名孙祥钟,“飞将军”孙元良的儿子





秦汉与孙元良

导演管虎专门放出和孙元良儿子的合影是要干什么?难道他不知道孙元良劣迹斑斑,善于先跑路吗?

当时老蒋要88师留下来当炮灰打给洋人看,孙元良就下令524团1营留下来,自己先走一步,孙元良对得起那些人吗?

但导演还是拉出孙元良后人来站台,他当然很清楚这段历史,拉孙元良儿子秦汉出来背书,真正的目的不是致敬历史,而是为了台湾金马奖。

八佰电影里没有美化孙元良,电影外却有讨好孙元良及其后人的意思





那么《八佰》电影,有没有美化国民党呢?

我觉得也没有,而且《八佰》非但没有美化国民党,相反的他是一部进一步摧毁国人对于国民党认识的电影





比如枪毙鬼子俘虏,让逃兵练胆子,这显然违反《日内瓦公约》的行为,难道不是在黑国民党吗?

你有听到过共军杀俘虏吗?一提到共军都是优待俘虏,几乎没有共军杀俘虏吧

但是国军杀俘虏真是“司空见惯”了,杀鬼子俘虏,杀共军俘虏,杀亲共人士。

另外《八佰》里还多次表现出让逃兵当炮灰的剧情,而且多次提到有些士兵,其实就是个种田的(暗示国民党抓壮丁)

这些没经过训练的人被国民党抓到战场上其实就是充当炮灰,去扛尸体,去修筑最危险的防御工事

这些显然是在黑国民党吧。

而且,《八佰》还脑补了一些情节

四行仓库并没有打几天,而且规模很小,战斗也并没有电影里拍的“极其惨烈”。

当时鬼子已经完全占领上海,只剩一个不具备什么军事和战略意义的四行仓库,鬼子不存在在短时间内急攻,猛攻,就是要打下四行的必要性

这一点我们从历史上真实的史料数据就能知道

“八佰壮士”实际上是420余人(具体数字不清楚,但在435-420这个范围内)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如下:





“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时,曾牺牲一两人,在撤退进入租界时,又牺牲数人,最后撤入租界时,租界方面清楚登记人数,撤出的共计420人

另外根据当时谢晋元的回忆录是牺牲十余人,而手下营长“杨瑞符”的说法是牺牲九人。

所以真实的“四行仓库”战斗确实是一场中国军人的英勇和顽强抵抗,但远没有电影《八佰》描述的那么激烈,国军守仓库时伤亡数人,撤退时牺牲数人

这才是真实历史。





鬼子很清楚四行仓库留着的目的,就是要让你来打,博取国际同情,最好再擦枪走火,炸弹扔到租界,扔死几个洋人,把英美拉入这场战争

鬼子又不傻,当然知道你的目的,所以鬼子也没有使用重炮,更没有用飞机俯冲射击,更不可能像电影里一样,让飞机扫射过租界

但是看过电影的都知道,国军护旗的那一幕是绝对的煽情重头戏。





电影《八佰》给了解那段真实历史的人,带来一种很强烈的历史虚无感,就是当旁边的人哭的稀里哗啦的时候,你脑子里却在产生,导演为什么要这么“艺术加工历史”的困惑。

《八佰》里有两个重点的虚构情节,这两个情节很显然的是通过模仿西方战争故事,来努力煽情和烘托东方烈士

问题是,我们中国烈士,为什么要用西方故事来烘托?

在电影《八佰》里,那两个痕迹很明显的西方故事,一个是硫磺岛战役,一个是敦刻尔克大撤退





硫磺岛战役中的美军插旗









电影《八佰》中的国军插旗,在电影里为了让洋人看到中国人仍在战斗,于是谢晋元决定升旗

旗帜升起来后,立刻遭到日军飞机袭击,大量战士为了护旗宁可以肉身挡子弹,也要把那面旗帜给竖起来

这一幕,是整个电影的高潮,但模仿硫磺岛战役的迹象非常明显,明显到让人产生种历史虚无感,我们到底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更何况了解四行仓库真实历史的人,更清楚这么一幕用人命挡子弹护旗的场景,完全是脑补的。

真实情况是,四行仓库确实升过旗,根据“八佰壮士”之一的王文川老先生的叙述





王文川老先生说:“国旗送来后,谢晋元组织一半的人(200多人)去楼顶升旗,他们找了根两米多的杆子把国旗升起来,下面用粮包压住,为了让对面的人看的更清楚。”

“但是升旗后,并没有日本飞机来袭击和轰炸,四行仓库战斗双方都没有使用重武器,基本都是机枪和步枪。”

亲历者口述,根本没有所谓的“惨烈护旗”,那为什么导演要拍“惨烈护旗”呢?,而且还要把中国的历史去明显套上一个美国故事的壳(硫磺岛插旗)

看过电影的都知道,在这场高潮重头戏中,国军护的是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招展飘扬。

说实话我看到青天白日旗并没有产生什么特殊感情,毕竟生活和成长的,以及国家认同感的还是五星旗,更何况我还知道这一幕根本是虚构的。

导演如此花心思的,模仿和套用美国插旗桥段,将护青天白日旗作为整部电影的大高潮,实际上并没有办法引起大多数看着五星旗长大的中国人的共鸣

导演这么浓墨重彩的护“青天白日”,可能是想感动对岸的朋友吧,毕竟对岸看着青天白日如此壮烈,那肯定比我们这边要有共鸣的多。

加之上面提到过的“台湾金马奖”,让台湾人获得更多感动,不是更容易获奖吗?

在电影《八佰》的最后,又出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影子,当看到租界那边的群众冲破铁丝网,要去桥上救“八佰壮士”时,脑子里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那一幕

这也是一幕催人泪下的场景,然而真实的历史却会让很多人失望。





这是当时八百壮士撤入租界的照片,满脸疲惫的勇士和趾高气昂的洋人格外扎眼。

为什么说《八佰》这个电影进一步摧毁了对于国民党的印象呢。

很大的原因就在这个“撤退”上

从网络上的评论和讨论可以看出,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看电影前,并不十分了解“八佰壮士”的故事,他们或许听过四行仓库,听说过八佰壮士,听说过壮士们的一些英勇故事。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八佰壮士”最后是撤退了,在这些人的印象中,八佰壮士是和鬼子死干到底,死守仓库不退,战至最后一人,这是一场悲壮的故事。

这些对那段历史一知半解的观众,进电影院前,想着会看到的结局是,壮士和鬼子们同归于尽,英勇殉国

但是当黄晓明扮演的特派员,前来说服团长撤退时,他们对于这场国军殉国故事的印象就变了





黄晓明扮演的特派员,也一语道破了八佰就是场国民党的“政治秀”,现在这场秀没有必要演下去了,你们撤吧。

当观众们认为团长还会继续坚守时,他们开始了撤退

对于那部分观众来说,这确实很颠覆认知,如果不看这部电影,他们会一直认为国军八佰壮士,真的是战至最后一人,光荣殉国了。

但去看了《八佰》后才知道,原来绝大多数八佰壮士,都撤退到了租界。

这里并不是说“八百壮士”不英勇,不配当英雄,他们当然配,他们当然是民族脊梁,在四天的战斗中,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击退日军十余次进攻,毙伤日军200余人

但是《八佰》电影也确实让一些人现在才知道,八佰壮士最后是奉命撤退了

不过这也不是“八百壮士”的最后结局,八百壮士的故事,比起悲壮,更像凄凉

八佰壮士撤入租界后,租界方面迫于日军压力,收缴了他们武器,并羁押在营房里





由于租界不提供生活经费,为了生存谢晋元就组织战士们在营地里生产肥皂,毛巾,做木匠活,勉强养活这几百人。

到了1941年4月,营地里的官兵列队操练,点名时发现有4人迟到,谢晋元当众予以训斥,但是这4人被汪精卫方面收买,在集体跑步时趁谢晋元不备,持短刀猛刺谢晋元,谢晋元不治身亡。

4名凶手被当场抓获,移送法办,最后都被判处死刑。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上海公共租界,俘虏“八百壮士”,随后八百壮士被分别送去南京,杭州等地当苦力。





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的八百壮士仅存100多人,另外还有36人在“新几内亚”做苦力被澳洲政府派船送回上海。

内战爆发后,幸存的八百壮士大多不愿再战,最后有的去了台湾,有的留在大陆。





电影《八佰》并没有美化国民党,相反把历史的核心讲的很清楚,这就是一场国民党用士兵生命演给洋人看的政治秀。

而且随着《八佰》的热度增加,他也很好的普及了并不了解那段历史的观众的真实认识。

比如那些不知道八百壮士最后都撤退了,还以为是死战到底的观众。





但是《八佰》这部电影也确实有“献媚之嫌”,不说他是献媚台湾的吧,但至少是献媚金马奖的。

“飞将军”孙元良,劣迹斑斑的事情管虎不可能不知道,但孙元良的儿子秦汉在台湾是颇有分量的影视大咖,他是台湾著名演员,也是金马奖得主,影视资历颇深,人脉广泛





借助一部《八佰》讨好孙元良的儿子,助力电影揽获金马,何乐而不为。

加上之前管虎力挺台独分子“戴笠忍”为“谦谦君子”,戴笠忍也是台湾影视界的大咖,十五年内获得金马奖12次提名,其中9次获奖。

另外剧中借“美式插旗套路”,虚构国军人肉护“青天白日旗”的高潮桥段,更是煽动对岸对青天白日的共鸣,同样意在金马奖。





最后如果你问我,《八佰》值不值得去电影院一看,我的回答是,值得的

中国需要电影中那些壮士和民族脊梁,同样电影也诉说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恒久主题

但在看之前我们也应该知道,这是一部确实藏着“私心”的电影。

《八佰》不垃圾,只是藏着私心

喜欢都是可怜人间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都是可怜人间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网际谈兵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