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际谈兵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美国的诬蔑挑衅接二连三,我国始终淡定
送交者: 浩瀚宇宙[☆★★★✦★★★☆] 于 2021-09-22 14:13 已读 779 次  

浩瀚宇宙的个人频道


6park.com

鼓吹挑衅中国,是美国政客赖以为生博取选票的基础立场。即使是那些保持着理性的决策者,也必须以遏制中国为前提,想尽办法把自己的观点罗列其中。今时今日的美国,其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无法自己停息,所谓的“自由”已经被民粹主义所完全吞噬。

这情形就像几十年来藏身于他们背后的军工复合体,以及操纵着美国在全球不断挑起纷争的金融战争机器。美国就是在这三股势力的夹击下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以美元霸权为首的金融集团,强迫美国把矛头对准了注定无法战胜的中国。以军工为首超级复合体,唆使美军在中国周边陈兵布阵蓄势待发。而白宫为了转嫁国内矛盾而掀起的反华民粹主义,反过来绑架了白宫的立场,让美国把长时间挑衅中国变成试探中国底线,由此变得彻底无法回头。 6park.com

6park.com

从挑衅中国变成战略围堵,美国用过哪些主要的招式?

环顾21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对中国挑衅的过程,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美国在本来占据优势的实质性的交锋中接连失手,已经没有余地承受去最后一次失败。因此美国虽然在挑衅中国的问题上接二连三花招频出,但实质性的出招却变得越发谨慎。

美国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是由于和中国的金融对抗与军事对抗带来的不自信。中美金融的对抗期具体来说就是13年以后,美国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彻底恢复过来,在处理完欧洲问题后开启的战略亚太。

注意,奥巴马时期这里的重点是重返亚太,而非现在拜登口中的重返印太。当时美国的重点放在了联合日韩共同打造针对中国海上贸易封锁的目标上,这一时期诞生了所谓的跨太平洋协定(TPP)。 6park.com

6park.com

本来这一决议把中国在太平洋区域的贸易网络给封住了,给我们造成的很大的麻烦,但奥巴马的协定与后来川建国同志的治国方针并不兼容,他一门心思只想闭关锁国搞实业,搞基础建设。

于是大手一挥,让美国主动退出了跨太平洋协定,此后美国就很难借机暗中阻拦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联系。短短五年过去,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量就在地缘优势的加持下超越中国与欧盟的贸易总量,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甚至上周中国还主动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主动捡起这个曾被美国抛弃的区域组织,在强化地区话语权的同时,更展现了中国拥抱世界的决心。 6park.com

6park.com

再说回中美金融之争,当初川建国的退出是为了整合零散资源,为制造业回流美国做准备。于是中美贸易战这一实质性的金融对抗就如期到来,只有加征关税让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失去价格优势,才能保护美国企业重新占领市场。

但是说到底,这种做法与美国成为科技巨头之后延续了十几年的“去实向虚”,大力发展搞融创的第三产业相违背,更破坏了中美之间长时间的供求关系。

说得明白点就是,美国在全球风光的时候中国给美国打工挣辛苦钱,现在第三产业有些不景气,美国不仅不想办法去重振产业,却反过来想开除中国,并对中国赶尽杀绝,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做事方式? 6park.com

6park.com

我们当然抵死不从,美国要玩制裁那就互相制裁到底。本来这种做法中国是挺吃亏的,但后来因为中国最快从疫情恢复生产,让中国制造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变得不可或缺。美国自己吃了哑巴亏,国内物价全面疯涨,政府只能发钱度日,CPI指数甚至超过了08年金融危机时期。

最关键的是,美国政府之前用来洗脑民众的所谓中国威胁论,以及总统选举期间的“反华比狠承诺”,让民众意识形态的“星星之火”变成了主流的“燎原之势”,美国政府开始无法主导局势,美国政坛变成了谁敢中止贸易战谁就得下台。

至于中美在军事方面的对抗,美国在16年台海对峙期间曾尝试过一次,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从那次事件开始,世界就知道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 6park.com

6park.com

美国兰德智库于17年发表了中美军事实力推演报告,声称美国已经在接近中国海岸线1200公里内的范围内失去了绝对优势,在南海范围内的军事冲突美军很大概率会输掉,而台海范围内的冲突美军则完全没有机会。

这还是美国在17年的评估,把时间放到2021年这种差距只会更大,中国一年下水的舰艇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强国的全部海军,美国在南海的最后一丝机会也在逐渐清零。 6park.com

6park.com

黔驴技穷,美国还有哪些选择?

美国对中国的金融制裁失效,且军事威胁不起作用。那美国还有哪些可以选择的地方呢?这里我们可以分成两点拆开来做分析。

首先就是美国把对抗中国的想法进行到底,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这种做法的趋势可以从美国分化中国同东盟的关系,并且拉拢英国插手亚洲事务,却不带法国玩的行为上看出端倪。

分化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很容易理解,当初川建国点的菜,现在拜登来买单嘛。美国知道,现在的日韩两国,无论是军事上对中国的掣肘,还是金融上对中国的牵制都已经失去实际意义。 6park.com

6park.com

中国的重心不再是和日韩搞好邻国关系,而在中东欧,以及东南亚区域的全球化经贸建设。这也是美国这次不带法国玩的原因之一,因为马克龙和默克尔都想和中国做生意,这相当主动于拆美国的墙角。

诸位想想,现在法国盟友有别的想法,美国政府不主动安抚,反而分化矛盾意味着什么呢?证明美国手里已经没有多余的糖可以喂给盟友了,必须使用雷霆手段让他们和中国划清界限。

而所谓的雷霆手段就是逼迫其余国家做选择,包括但不限于动用武力方面的直接胁迫。典型的佐证就是近期一直炒作南海问题,借机往中国附近调集军队制造区域紧张局势。 6park.com

6park.com

说完进招,我们再换个角度来说说美国该如何留好退路。最近美国参联长米利发话了,他坚定地声称美国永远不会和中国与俄罗斯开战,那样的后果对世界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作为美国军队实际上的一把手,米利的发言很有分量。并且在涉及到米利与特朗普争执的事件上,拜登也毫不犹豫地表示了对米利的支持,称赞米利是一个“理性且正直的人”。美国日前的这些变化恰恰说明了一件事,即美国政府所做的第二手准备,就是推动与中国和解。

因为在和中国的对抗中,美国日益衰退的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被消耗得更加严重。甚至连日本都借机暗中开始谋求脱离美国的枷锁,而欧盟也一直在转变自身的合作立场。 6park.com

6park.com

如果任由事件朝这样的方向发展下去,美国很可能在与中国的对抗中凭空多出一些占山为王的新对手,这是被渔翁得利的愚蠢做法。明白这一点,拜登采取对华缓和政策就成了势在必行的做法。

至少中美不能演变为军事上的直接冲突,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美国还需要按照坎贝尔的先前说法“印太地区很大,容得下两个大国”来制定新的对华政策。 6park.com

6park.com

中国为何至始至终如此淡定?

按老祖宗的话来说,以不变应万变是需要硬实力作为底气的。那中国能始终保持淡定的底气是什么呢?说得简单一点,底气就来源于自我保护能力的完善。

目前国产003号航母已经完成了发动机舱的封装,这意味着这艘世界上最大的常规动力航母很可能在国庆期间就能下水。再加上同俄罗斯签订了卡52直升机的采购合同,076两栖攻击舰的作战能力势必得到极大强化,这对我国进一步控制南海及台海局势具有重大意义。

一个国家的军队是否强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意味着外交层面话语权的增加。举个现实点的例子,军事实力就是绝对权力,而经济实力是商业繁荣。几乎所有商人最终都会追求权力,就因为有钱无权很容易被强权压榨。 6park.com

6park.com

再一个就是,军事实力可以为本国经济撑起保护伞,做生意光靠头脑是不够的,只有拳头才是硬道理,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军事能力维护经济建设,经济繁荣撑起军事建设,二者相辅相成。中国正是通过多年的忍辱负重,才最终用经济繁荣撑起了军事建设。

祖国真正强大了,从今往后我们往后的日子只会越过越好。加上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与美国曾经的对手们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中国体制下内外大循环地提出,让美国的金融资本无法再钻中国空子。当初索罗斯在香港的金融把戏没有得逞,如今更不可能做到。最后,中国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我们拥有无限的回旋空间,美国目前能做得就只是站在台海和南海问题上狺狺狂吠罢了。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可以不需要美国,但美国一定不能失去中国。 6park.com

6park.com

当美国坐享其成从中国身上剥两层皮的那天开始,他们就把吃穿住行的基本民生拱手交了出来,正是这一点把美国逼到了如今的绝路。如果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真正把人类建设成命运共同体了。到了那一天美国就更加没有可剥削的对象,整个西方世界都必须遵循正确的发展观,自己努力建设繁荣。 6park.com



喜欢浩瀚宇宙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浩瀚宇宙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网际谈兵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