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际谈兵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大决战!】中俄伊突然重拳出击,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发生了!
送交者: 明豪[♂☆★★★声望勋衔15★★★☆♂] 于 2022-10-02 0:29 已读 15800 次 23 赞  

明豪的个人频道





本篇为撒马尔罕峰会系列第三章伊朗加入上合组织最重要的意义,不是在国际上形成了美国最害怕的中俄伊反霸大三角。而是源起于东亚一路贯穿中亚高地、南亚次大陆、西亚山谷和中东-伊朗高原,最后翻过高加索山脉抵达俄罗斯东部地区的亚欧大陆,历史性的被融合进同一个组织集团。这标志着以中俄伊为代表的亚欧大陆陆权力量已初步整合成型,世界地缘权力结构重心去海权化的新时代,即将拉开浩荡帷幕!2018年,中国正式对外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世界权力结构正呈现出东升西降的趋势,由此引发学术界广泛的大讨论,即西方是什么时候开始“上升”的,东方又是什么时候“下降”的。换句话说,这个百年究竟指的是几百年。经济学界认为,东西方分流的历史节点在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标志性事件为带动人类生产资料由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型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奠定西方生产力反超东方的基础,所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三百年。但史学界和地缘政治学界却认为,东西方分流的历史节点发生在十六世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该是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研究国际政治的学者更偏向于第二种观点,包括金灿荣教授在内的很多专家不止一次地在如何理解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的讲座中明确指出,当下正处于500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领导全球化的地位正在让位于东方

这就多少令人有些琢磨不透了。十六世纪的东方,正处于大明帝国的统治和领导下,虽然在经历土木堡之变后国力大不如前,但怎么着也比欧洲那群歪瓜裂枣的货色强吧,凭什么说我们的比不过西方呢?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十六世纪,西方人均创造的生产力产值自公元一世纪的1500年来首次超越了中国,并彻底拉开差距。按照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根据1990年的美元购买力的计算,公元1年,欧洲的人均GDP为412,中国为450,双方差距在40以内;公元1000年,欧洲的人均GDP为427,中国则仍停留在450,双方差距再次缩小到30以内。公元1500年,欧洲的人均GDP为771,中国为600,双方差距一下就拉大到170美元以外了。1600年,欧洲为889,中国为600,差距接近300;1700年,欧洲为997, 中国为600,差距接近400。以上数据明显与大多数人的认知撞车了,要知道,明清两朝的经济水平一直傲视群雄,而彼时的欧洲则处于列强不断征伐的混战之中,这般颠覆常识的反超背后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人均大法是其一,最关键的原因是十六世纪的欧洲在荷兰与西班牙的带领下,开启了血腥殖民的大航海时代,导致海洋型文明国家的实力增长速度远超陆地型文明国家,而正是这一改变,推动了世界地缘权力结构的中枢从陆权全面向海权转移。海权压过陆权的首要条件当然是交通环境,麦哲伦环球大航行之后,全球经济活动逐渐朝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陆地有各种地形的限制,且在现代化交通工具出现之前存在着运输时间长、运输成本高、运输风险大、运输效率低、运输承重量小的缺陷,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交流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跨洲际的贸易交流了。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达林顿建成,但陆权并没有因此而重新回归地缘权力结构的中枢,毕竟依托铁路扩张势力范围,需要夺取铁路沿线地区的控制权,这显然不太现实。更何况,当时的技术仍无法解决地形限制和运输成本相对比海运高的问题!但首要条件只是表象,核心条件才是根本,那什么是核心条件呢?
对扩张的不同定义。海权国家对扩张的定义是掠夺,陆权国家对扩张的定义是统治,而在血腥殖民的时代大背景下,统治模式对国家实力的贡献远不如掠夺模式。
陆权国家的统治有统率和治理两层意思,只有做到稳定的治理才能确保统率的长期性与合法性。所以,陆权国家在搞扩张时,不但要劳师动众的出兵征讨,还得在完成占领后,花巨资建立起一整套行政体系,以驯化当地居民巩固统治。这样做的坏处相当明显,首先在扩张阶段,劳师动众的出兵征讨意味着需要支出高昂的扩张成本;其次在占领阶段,建立起一整套行政体系以巩固对该地区的统治意味着需要支出高昂的治理成本。如果能够保证占领地的绝对控制权,那么收益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反之则前期付出的扩张成本和治理成本全都打水漂了。也就是说,陆权国家的扩张是一种成本高、风险高、回报率低、回报周期漫长的投资项目。而重在掠夺的海权国家完全相反,他们扩张的惯用伎俩是派出几支水面舰队往重要的航道上一摆,或者在沿海国家门口来几次舰炮外交,就可以迫使这些国家签订利于己方掠夺的不平等条约。只要条约落地生效,收益马上就产生了。在整个过程中,由于动员的兵力规模小,也不用承担任何的治理成本,完事后还能要求对方赔偿开战经费,所以扩张支出与回报相比基本为零,属于典型的一高双低项目,即高收益低风险低成本。要不咋说海权国家是天生的金融投机者呢,小投入高杠杆大收益见效快的这套玩法,可是殖民掠夺的传统技艺了。不仅如此,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即使在生产力相等的情况下,陆权国家可扩张的范围也比海权国家小得多。史学家通常认为,中国历代王朝的版图扩张极限是在400毫米降水线以内,因为低于这条线降水量就不足以支撑农耕生产的发展。
如果强行越过400mm降水线,绝大部分的物资,都必须从内地运送过去,物流成本不是一般的高。有人曾经算过一笔账,在古代,向五百公里运送一斤的粮食和水,其在运输途中就会消耗十斤,而超过1000公里后,成本将再翻两倍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很少有王朝能够越过西北一带建立绝对稳固控制权的根本原因。控制范围小,一方面易于长期性的稳定,减少战争频率,这当然是中国有为帝王门追求的目标,但放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交织更迭的时代,打仗少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情!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相继证明,在推动技术大爆发的所有因素中,战争是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那个。中国是最早使用以火药为主的远程武器的国家,为何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热兵器却没有在中国出现,反而在万里之外的欧洲发扬光大呢?因为进入十六世纪以后,欧洲列强围绕殖民地的争夺,各种样式的战争是打了一场又接着下一场,鲜有罢兵休戈的时候。当战争越来越频繁后,就会促使参战的国家在武器创新和组织创新上狠下功夫,进而带来军事革命!工业革命前,人类一共经历过两次军事革命,第一次军事革命发生在华夏大地的秦王国,始皇帝及其先辈们为了一统六国的战争,搞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和最优越的组织架构。第二次军事革命发生在欧洲,列强们为了争抢殖民地,叩开了热兵器时代的大门。
剑桥大学的模型数据显示,十六世纪,在一系列军事变革的作用下,西方的开战能力在时隔千年之后,以0.13的指数再次反超东方的0.10,这进一步增加了欧洲殖民掠夺的效率,并拉大东西方的发展差距。
英国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有个理论很出名,在他看来,衡量近代文明影响力的尺度就在于开战能力。莫里斯指出,西方成为世界霸主最明显的标志是1840年到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支小型英国舰队开进中国,威胁要切断向北京运送粮食的大运河,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忍辱负重地作出巨大让步。另一方面,控制范围小意味着无法做大蛋糕。由于海权国家的扩张范围依托互通有无的海洋延伸到全世界,再加上陆权国家在扩张过程中付出的高昂成本损失,因此他们实际获取的资源要大大高于陆权国家,自然也就能做出比陆权国家更大的国内蛋糕。做大国内蛋糕的意义在于,民众和企业收入增长,能为国家财政提供更多的税收。政府有了这笔钱后,既可以用于下一轮技术的创新,又可以用于武装新的军队,掠夺新的资源,使血腥殖民在国内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而陆权国家这时想要追上海权国家的脚步,在一开始就困难重重,前两次工业革命所涉及到的产品是重资产,严重依赖政府长时间大资金的投入,海权国家依靠血腥殖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风险和成本获得最高的收益以支撑工业的发展。

陆权国家没有这个条件,除非有他国帮忙,否则搞重工业的资金要么从老百姓身上压榨,要么动既得利益集团的蛋糕,这两条稍微开的不留神就是车毁人亡,比如被二月革命推翻的沙皇政权。当陆权国家好不容易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又要为产品和原材料的销路跟海权国家抢蛋糕吃。然而,海权国家深耕世界殖民体系已久,能调动的战争资源更多,陆权国家打赢的机率低得可怜,比如两次掀起世界大战却均以失败告终的德国。正因如此,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近代,海权国家的发展路线轻松就能吊打陆权国家!
但现在这些因素正在逐一打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体系走向瓦解和崩溃,海权国家尝试着用科技制高点、规则制定权以及所谓优越的国内政治制度,去合法地掩人耳目地继续从事着本质上仍没有改变的殖民剥削它国的那一套把戏。
然而,随着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和西方内核文化的缺失,欧美国家财富掠夺的有效力一天不如一天,社会结构与生产力失衡的矛盾逐渐凸显,并最终演变成近两年屡见不鲜的华尔街大游行、巴黎黄马褂运动、国会山美轮美奂风景线等等...这一切都在说明海权国家以“掠夺”为中心构建的政治制度和国家理念正走向崩溃,而陆权国家强调的“统率与治理”即将回归历史正位。与此同时,随着高铁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海路运输对陆权国家之间的交通联系不再重要,世界地缘权力结构已经从海权中心化发展为海陆二元化并向海权边缘化和陆权再中心化过渡。上合组织扩容伊朗是过渡的起点,而陆路与空路的洲际运输则是过渡的驱动源!
鲜为人知的是,在过去几百年时间里,海权的胜利只是假象,人类归根结底属于陆生生物,必须在陆地上生存,这点本质是恒定不可逆的。海权国家再怎么闹腾,终究摆脱不了处于大陆边缘地带的宿命。透过历史厚重的烟云,以千年的时间跨度去审视每一场海陆之争,我们会发现最后的结果都是陆权战胜海权。
雅典海权败于斯巴达。日本海权先败于明朝后败于中国。不可否认,英国的确把海权文明带上了世界地缘权力结构的巅峰,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欧罗巴大陆至始至终是法德的天下。当欧洲大陆的两大陆权文明决定整合欧洲后,英国在欧洲的影响力马上就被边缘处理了,比如2015年英国脱欧美国虽然是地理上的大陆国家,但北美洲游离于亚欧非大陆核心板块之外,是地缘意义上的岛国。因此,我坚信美英日所代表的海权国家与中俄伊所代表的陆权国家间的地缘决战,会像历史押韵的注脚一样,从一场胜利走向另一场胜利!
喜欢明豪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明豪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网际谈兵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