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古代“滴血认亲”,到底靠不靠谱?专家分析后,很多人直呼涨知识
送交者: 肖航68[♂★★声望品衔10★★♂] 于 2023-12-15 21:31 已读 1560 次 1 赞  

肖航68的个人频道

提起亲子鉴定,对于现代人来说太容易了。

只需要提供一滴血,借助现代医学技术,分分钟就能得出结果。

但是对于古人来讲,着实不易。但是聪明的古人,绝不会因此止步,他们经过研判和发现,提出了“滴血认亲”的理论。

关于这一点,在古装影视剧里我们常常也会看到“滴血认亲”的场景。

尤其是《甄嬛传》,皇后咬定六阿哥是甄嬛和太医温实初所生,一场“滴血认亲”的大戏将整部剧推到了高潮,也成为深深印在每个人心底的场景。

那么,关于古代这种“滴血认亲”的亲子鉴定,到底准不准?靠谱吗?


据史书考究,古代滴血认亲大约起源于三国时期,兴起和流行了将近2000年。在不发达的古代,这种方法一直被奉为圭臬,没有人怀疑。

一般来讲,古代的“滴血认亲”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滴骨法:就是将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骸骨上,如果能够渗入,则说明有血缘关系。

另一种是合血法:操作方式是将血滴在碗中,能够融合的就是亲生骨肉。《甄嬛传》里的“滴血认亲”片段,采用的就是“合血法”。

宋朝时期,我国著名的法医学家宋慈,就曾在著作《洗冤集录》里,记载了“滴骨法”的亲子鉴定法:

检滴骨亲法,谓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验之?

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是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


按现代法医学理论分析,滴骨验亲缺乏科学依据。

因为骨骼无论保存在露天还是埋藏在泥里,经过较长时间,软组织都会经过腐败完全溶解消失。这时候,滴入任何人的血液,都会被浸入。

而如果骨骼未干枯,结构完整、表面还存有软组织时,滴注任何人的血液都不会发生浸入的现象。

由此,首先“滴骨法”的鉴定,原本就是错误的,因古人的认知有限,连宋慈也犯了错误。

那么,“合血法”呢?有没有道理?专家研究指出,合血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离科学结论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合血法背后的原理,是不同个体的血液中,化学成分会有所差异,成分相同的会相溶,不同的则不相溶。简单地说:就是同型血相容,异型血凝集。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血型通常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

其中有些型又被细分为纯合型与杂合型, 如A型可细分为AA和AO型;B型可分为BB或BO。

这时候,只要两个人的血型一致,基本上都是可以相融的。通常来讲,子女之血型来自于父母,所以会出现相融的现象,但是离准确的亲子鉴定还相去甚远。

与此同时,合血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当盛水的器皿温度比较高的时候,血在水压的压迫下就会非常容易裂开,肉眼望去,就是融合的表现。而水温非常低的时候,血液滴进去就会迅速凝结,当然不会融合在一起了。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喜欢肖航68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肖航68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