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详解现役最大直升机,曾在汶川地震立下汗马功劳
送交者: jeffg[★★太尉★★] 于 2019-04-21 6:29 已读 1345 次 1 赞  

jeffg的个人频道

6park.com

70年代初,苏联重型直升机界的扛把子,肩负着对抗美帝重任的米里设计局,继续着他们的“重型直升机”征程,不敢有一丝懈怠。毕竟那是一个在军备上差之毫厘,便会粉身碎骨的时代。于是,新任务落在了米里设计局创始人——米里的学生季申科的肩上。
6park.com

选择题:主旋翼如何布置?

当时,季申科面临着米里研制米-6相同的问题——主旋翼布置方案的选择。当年米里是从“单旋翼”和“纵列双旋翼”中二选一,而季申科则需要三选一。三种方案分别是...

第一种:“单旋翼”。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类直升机。它只装有一副主旋翼,机尾处有尾桨来维持平衡。米里设计局重型直升机的开山之作——米-6就是其中代表。



米-6就是我们常见的单旋翼直升机(主旋翼+尾桨)

第二种:“纵列双旋翼”。即两副旋翼呈纵向排列方式,分别安装在机头和机尾上方。这类直升机中,苏联曾经研制过雅克-24型直升机,不过最经典的当非美国CH-47“支奴干”莫属。


苏联雅科夫列夫设计局也曾尝试过“纵列双旋翼”方案——雅克-24


美国CH-47“支奴干”也是“纵列双旋翼”的代表

第三种:“横列双旋翼”。这一方案同V-12类似,与“纵列双旋翼”不同的是,“横列双旋翼”将旋翼和发动机并排安装在固定机翼的翼尖上,布局结构对称稳定性更好。经过探讨和对比,继承了苏联简单实用原则的季申科最终决定在米-26上与米-6相似的“单旋翼”。



米里设计局曾研制的V-12,就是“横列双旋翼”方案

拿来主义与自力更生

1971年12月,苏联正式批准了米-26的研制计划。国防部也随即下达了设计任务,要求米-26在载重20吨的情况下航程不低于400公里,同时升限也不低于1500米。这就要求发动机的功率要足够大,动力总输出不能低于20000马力。


米-26所使用的D-136型涡轴发动机,是在D-36涡扇发动机基础上改进而来

为满足军方指标,季申科充分发扬了“拿来主义精神”,直接在D-36涡扇发动机核心的基础上,改进出单台11400马力的D-136涡轴发动机,以供米-26使用。这一点上,季申科与他的老师米里颇为相似,因为米里在研制米-6时,其所采用的发动机正是从D-20P发动机上改进而来的D-25涡轴发动机



米-6所使用的D-25型涡轴发动机:由图-24客机的D-20p发动机改进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米-26的发动机装有“功率输出同步”和“保持旋翼转速恒定系统”。如果一台发动机出现问题、输出功率衰减,另一台发动机会自动调整至“最大输出”状态,避免飞行事故的发生。



米-26上的两台发动机

米-26研制过程中的另一难题是“主减速器”(将高转速、小扭矩的发动机功率变成低转速、大扭矩传递给旋翼轴)。毕竟在动力输出足够的情况下,如何将之有效的传给旋翼,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当时已经问世的直升机“主减速器”中,没有一种能够满米-26的需求。季申科只得自力更生,研制出VR-26型主减速器。其尺寸与米-6主减速器相差无二,却提高了一倍的功率和一半的扭矩。


演示动画:如何将动力传递到旋翼上

长久以来,人们都说季申科的“减速器”设计的好。但实际上,米-26的主减速器出于季申科的夫人——玛利亚教授(瓦尔蒂娜·伊里尼希纳亚·科尔内科娃)之手,果然每个成功的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无闻的伟大女人。

巨大的光环

最终,在解决了众多设计难题后,米-26跃然纸上。这是一架长40米,高8米,升限4600米,最大起飞重量56吨的超级巨无霸。其货仓尺寸与一架C-130运输机相当,装得下一辆公交车、或一个40尺集装箱、或2辆装甲运兵车、或8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米-26~什么都能装!

所以,当其于1981年首次亮相巴黎航展的时候,毫无疑问的震惊全场,并被迅速冠以“光环”的代号。毕竟,不顶个光环,都不好意思说“大”!运输能力强,油耗也相当大。根据资料显示:米-26每飞行1个小时,就要烧掉2.5吨油,每小时飞行成本为2万美元,是名副其实的“油老虎”。

冷战结束后,曾经庞大的米-26机群,由于俄罗斯财力有限而迅速缩小,300多架中仅余110架还能够飞行。其余的不是被拆毁,就是被丢弃在角落里任凭风吹雨打。不过这反倒让它更受欢迎,这些数量不多的米-26成为了国际重型直升机市场上的抢手货。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国家都有购买或租赁米-26的记录。也正是该机型,曾在汶川地震的救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也正是在冷战后的和平岁月中,米-26完成了多年未竟的事业——让美军折服。2004年4月,美军一架CH-47“支奴干”直升机迫降于阿富汗的加德兹山区。由于“支奴干”实在太重,美国人束手无策。最后只得“请”出米-26,帮忙把CH-47吊运出来。成就了一段国际主义精神的典型。



得益于国际市场旺盛的需求,以及在大型设备吊运方面无可替代的作用。时至今日,“罗斯托夫直升机制造厂”依然在生产和改进米-26。不得不说,或许真正的霸主不在于它威慑了多少人,而在于它造福了多少人.

评分完成:已经给 jeffg 加上 100 银元!

喜欢jeff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jeffg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