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中国年轻人的集体“左转”(已被全网删除)
送交者: 文礼[★★秀才不出门★★] 于 2021-06-09 14:31 已读 2000 次  

文礼的个人频道

    现在已不是随便扣帽子的时代了,但中国年轻人身上越来越多"左"的表现却出现了,同一种表现,不同时代,根源与内涵有不同,但也有联系。         "几零后"这个概念应该是在2008年前后突然出现的,这个概念在中国会非常有市场,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变化太大太快,不同时代的人就会拥有不同的年代属性和共性。         那个时候80后成为了被人们所讨论的对象,他们也被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        
        其中,"垮掉"是共性标签之一,然而90后和00后的出现也同样带有着"垮掉"的共性标签。这里面存在着长辈对晚辈的批评和希望,但事实上被认为"缺乏韧性"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主力,而一次次的考验更说明,他们非但没有"垮掉",高昂的斗志、完备的知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情让他们迸发出了令人惊叹的战斗力。         但中国的年轻人又是非常复杂的,他们对国家和人民充满了希望,对自己确充满了自嘲和彷徨。在强烈的冲突下,他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了。         我们对国家充满信心!         (一)跌落神坛的"公知"们成为了年轻人的笑谈         "公知"一词流行于2008年之后的几年,他们对意识形态的攻击与破坏超乎了我们的想象。那个时期,"公知"似乎成为了"良心",除了外部的原因,大部分的"公知"占据着重要岗位和信息获取渠道。         然而中国历来就不缺乏做事的人,中国不断用最本真的"土办法"务实,2008年以后的10年,中国综合国力在各个领域大幅度提升。令人无法辩驳的雄厚实力让"公知"无从下口。        
        从袁腾飞到柴静到高晓松、从曾经的《读者》《青年文摘》《意林》、再到最近被大家戏谑的白主持人,这一代年轻人完全用一种非暴力的"全屏嘲讽"模式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否定。"公知",这一曾经差点弄出YS革命的群体没有被埋葬,而是被挂在了互联网世界不断被年轻人拿出来玩儿两下。         (二)新冠疫情让中国年轻人对党和国家充满了信心         新冠疫情是灾难,同样的,这是对各个国家施政和制度的一次统一考试。可以说,除了中国以外,其他国家的表现基本上都很拉稀。网友戏称"答案给你了,抄啊,哦,对不起,你们就算是抄也抄不会,制度不同。        
        我们在感叹新冠以来外交天团的时候,要看到背后的几个原因。毋庸置疑的原因是国力的飞速提升,更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所谓发达国家的致命弱点。他们的制度在面对重大灾难时,第一时间想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甩锅。         自己国内互相甩,国际上互相甩,人民的生命就在甩锅中被不断消磨殆尽。其次在拯救人民的行动中,缺乏有效组织动员、人性的恶被激发了出来。我们看到了有的国家囤积疫苗;我们看到了有的国家百姓河边火葬,富人出逃; 我们看到了有的国家借此趁机夺权。        
        【距"限行"不到1小时!#印度超级富豪花近百万元飞英国#】据新西兰先驱报报道,英国当地时间4月24日凌晨4时之前, 8架搭载着印度超级富豪的私人飞机降落在伦教机场。最后一架抵达的豪华客机于凌晨3时15分降落,这距离其国对印度的限制措施生效仅有44分钟。有报道称,9小时的飞行的花费可能超过1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90万无)。(记者 覃馨葭)         制度,就是制度。日本在看到中国武汉封城时就提出,"千万不要妄图与中国作战",中国在面对疫情时所展现的组织力、战斗力、物资保障等完全可以打赢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看到了我们可爱的年轻人们一批批奔赴前线,我们更看到了全国人民用各种方式配合和支援这场战争。坚定、付出乃至于牺牲等人性光辉在这一刻体现了出来。        
        同样是天灾,有的地方展现了人性的恶,有的则是人性的善,他们本身没有那么大的区别,而唯一的区别就是信仰和组织。所以,今天总书记能代表党和人民说出那一句几代人奋斗希望得到,而今天已经可以底气十足那句话了∶     “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         (三)年轻人崇拜的人出现了偏转         疫情到来,军人护国、医生救国、戏子出国。一批批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站了出来,他们直接改变了年轻人的崇拜对象。         袁隆平老先生去世时,可以看到是多少年轻人前来送他最后一程。当两弹一星元勋们的故事被揭开,当服务于基层的党员干部的故事被传播时年轻人没有觉得"上大课",觉得是那么的崇高,是那么的伟大。为人民服务这一句党的宗旨在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阐述,而这一代年轻人重新认识了这句话。岗位或有不同,但宗旨一致。         同样的,当"糖果超甜"出现的时候,年轻人也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全屏嘲讽"来表达 了自己的态度。         伟大领袖曾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天年轻人的榜样是爱国、奉献、专注。         (四)年轻人成为了国家的可靠主力         "天问"祝融"的成功,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国家科技的大踏步前进,我们更看到了那里聚集的科研人员是多么的年轻。         北京大学"韦神"突然刷屏,我们可能完全不懂他到底研究的是什么,但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出国,安心在国内搞学术的年轻扫地僧。         疫情时期,那些穿上白色战袍就是战士,脱掉战袍就是孩子的年轻人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然而乐观向上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服务在基层的80后白发基层干部火遍全网,因为白发而引起兴趣,最后因为他的故事而充满了敬畏。        
        还有在边境中留下那句"清澈的爱,只为祖国"的小战士。         他们都如此的年轻,但他们都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最为可靠的主力,一次次考验让他们证明了自己,这代年轻人没有给国家丢脸。对祖国真诚的热爱和希望是这代年轻人最本真的颜色。         我们对自己充满了迷茫         但,如果把视角做一个偏转,从宏观转向一个个微观的人民时,却会有另外一个令人无法回避但且现实存在的问题,即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迷茫。         三和青年         在2013年时,日本电视台在深圳拍摄了一个名为《三和青年》的纪录片,也许是他们基于本国年轻人的了解让他们具有了这个敏锐性,他们敏锐地看到了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场这一批对生活丧失动力,完全做日结工作的年轻人。         他们普遍文化水平比较低,他们普遍做日结工作然后就开始在网吧度日,他们普遍吃着双丰面馆几块钱的"挂逼面",他们稍微有点钱的会住在简陋的旅馆里。对生活丧失希望是他们的共性,对于努力不置可否是他们的态度。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在这里他们扎堆存在,也许不一定是谋生,因为人本身是社会性的,会不断在社会中寻找与自己有共性的群体。         见微知著,三和青年是在中国飞速发展中最先-批被淘汰和遗忘的群体。他们的出现不是偶然,作为一种现象,他们的影响会继续。这一现象的存在,究其核心∶阶层固化,没钱,迷茫。         为什么男生不追求女生了?         知乎比较好玩儿的地方在于很多现象会有各种角度的深层解读。2017年《为什么男生不追求女生了?》这个提问突然火了,被浏览达到了2亿多次。这是一个刺痛大龄未婚男女的话题,里面的回答五花八门,里面的故事千奇百怪,里面的段子丰富异常。但究其核心∶ 阶层固化,没钱,迷茫。         北京高考状元∶ 寒门再难出资子         2017年,北京市考生熊轩昂以语文132分、数学150分、外语140分、文综268分全市最高分荣登北京市高考状元。状元年年有,但他下面的一段话让他成为了热门但却不敢过分热门的人。        
        "高考是阶层性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这是实话吗? 我想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但如果你留意新闻,你会看到2017年清华大学招收了另外一个名为魏祥的甘肃新生,他是寒门,然后母亲陪读。        
   
贴主:文礼于2021_06_09 14:40:39编辑
喜欢文礼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文礼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