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周明长:东北支援与三线城市发展
送交者: bluecrab[♂★★★声望勋衔13★★★♂] 于 2022-02-01 11:11 已读 376 次  

bluecrab的个人频道

● 周明长   6park.com

   【内容提要】 新中国第一个最完整、最先进、规模最大、职能最全的东北重工业基地,完成了支援全国三线建设最大任务量的时代重任,约向三线内迁企事业单位200个、人员100万、援建项● 周明长   6park.com

   【内容提要】 新中国第一个最完整、最先进、规模最大、职能最全的东北重工业基地,完成了支援全国三线建设最大任务量的时代重任,约向三线内迁企事业单位200个、人员100万、援建项目300个。这一规模空前的现代化工业经济核心资源的大位移,既促进了三线地区工业化,有力带动了被支援城市城镇及其区域经济社会的突进式发展,又在客观上导致了“以大中型工业城市”为基础的东北经济社会的低度化发展。这种“一切为了备战”,并以“临战方式”急速推进“非常规”的三线建设,对于“被建设”的三线城市与“支援建设”的东北城市的发展命运带来了殊异的结局,更对这两个区域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

   【
关键词】 东北,支援三线,三线城市,东北城市,发展命运

  

   1964年6月,中共中央为破解严峻的军事压力和改变全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做出了以备战为目标、以国防科技工业为核心、以重工业为重点的“三线建设”重大决策。基于对项目安全、应对现代化大规模战争和三线地区长远发展的多重考虑,中央提出“一切新建项目不论在哪一线建设,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不得集中在某几个城市或点”①;国防工业要坚决执行“靠山、分散、隐蔽”,有的国防尖端要“进洞”,内迁项目要“大分散、小集中”;②“不建集中的城市”③,“搞点小城镇,还是搞小城市的方针”④的三线建设原则。 6park.com

同时,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最完整、最先进、规模最大、职能最全的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基地从服从和服务于“一切为了备战”的国家大局出发,以“临战方式”内迁主要国防科技工业、重要基础工业、管理技术骨干、熟练职工队伍、科研高教机构等经济核心资源,“竭尽全力、不计成本”地支援11个三线省区,⑤这种急速推展的“非常规性国家战略”成为1964年—1978年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

   目前,学术界对三线建设的研究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检索中国知网等学术数据库发现,1980年以来的三线建设研究约有学术论文300篇、硕士论文20本、专著4部、全国和地方三线建设及其调整改造资料集近百种等。⑥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对11个三线省区基础资料的梳理和建设成就的概论上,缺乏对承担“支援全国三线建设”⑦的某省或多省的实证性研究。拙文拟利用重要基础资料及部分原始档案,剖析东北支援三线的过程、内容、途径、成就、问题、影响等,期望以此深化三线建设研究。



一、三线建设的总体规划与专项政策



   1964年6月—8月,中央决定“备战导向”的三线建设的“中心内容”是,在优先发展“铁路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前提下,重点发展能源(煤炭、电力、石油)、原材料(钢铁、有色金属、化学、建材)、机械等重工业和交通运输通讯业(公路、航运、邮电),并相应发展轻工业和农业。9月,中央出台了“三线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在纵深地区,即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 6park.com

初步设想“用三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把重庆地区,包括从綦江到鄂西的长江上中游地区,以重钢为原料基地,建设成能够制造常规武器和某些重要机械设备的基地; 6park.com

用三年或五年的时间,把酒泉钢铁厂建设起来,依靠这个原料基地,在西北地区初步建设起一个能够制造常规武器和必要机械设备的基地; 6park.com

用七年到八年时间,依靠攀枝花原材料基地,初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全的包括冶金、机械、化工、燃料等主要工业部门的基地”。 6park.com

⑧重点内容是,在机械工业方面,国家计划会议于1964年9月提出“以重庆为中心,逐步建立西南的机床、汽车、仪表和直接为国防服务的动力机械工业”⑨; 6park.com

在军事工业方面,西南地区规划建设“以成都为中心的航空工业基地、以长江上游重庆至万县为中心的造船工业基地”,西北地区规划建设“航天工业、航空工业、常规兵器、电子和光学仪器等工业基地”。⑩由此可见,三线建设总体规划“规模之大、投入之巨、内容之多、目标之高、工期之快”,及其“备战强度”。11 6park.com


   为迅速将国民经济建设从调整时期全面转入“三线建设”的新轨道,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专项政策。 6park.com


   首先,调整一线,集中力量建设三线。由于“我们第三线是空白架子,非要去建设不可”12, 6park.com

“就要控制第一线,特别是第一线的大城市。在工业布局上,就第一线说:第一,不上一个新项目;第二,续建项目能够缩小规模的就缩小规模; 6park.com

第三,能够‘一分为二’的,就准备着‘一分为二’;第四,能够迁移的就迁移。要下定决心,不管他五年不打还是十年不打,我们的方针是建筑在打的基础上,不仅指企业,还包括科学研究机构、设计机构和大专院校在内。 6park.com

在第一线,能够下乡的要下乡,比如农业大学、专业学校。13因此,“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特别是十五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建设;第一线,特别是十五个大城市的现有续建项目,除明后年即可完工投产见效的以外,其余一律要缩小规模,不再扩建,尽早收尾; 6park.com

在第一线的现有老企业,特别是工业集中的城市的老企业,要把能搬的企业或一个车间、特别是有关军工和机械工业的,能一分为二的,分一部分到三线、二线,能迁移的,也应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迁移;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14“现在沿海搞这么大,不搬家不行。你搞到二线也好,二线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山西、陕西、吉林、内蒙,四川、云南、贵州是三线,都可以搬去。 6park.com

整个的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家。迟搬不如早搬” 6park.com

15,“向云贵川、陕甘宁挤,还有个湘西、鄂西、豫西。搞攀枝花、酒泉、长阳三个基地”16。 6park.com

“新建项目都摆在第三线或第二线,现在就要勘测设计,不要耽误时间;新建仓库要放在二、三线;新建大专学校、科研机构一律不得放在第一线。所有摆在三线的项目都要落实,要贯彻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6park.com

对于各部门各地区增加投资的要求一律要顶住,理由是要集中力量建设第三线。” 6park.com

17“西南铁路建设已定的所有人员,必须在9月半最迟9月底,进入工地开工。” 6park.com

18 1964年9月4日,中央三线建设座谈会决定“按照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工业交通和整个经济必须考虑重新布局,三线建设和一、二线调整都必须按照战争打起来的要求而迅速行动,绝不能强调困难,拖泥带水。就三线建设指挥机构、三线重点项目、一线工厂调整搬迁等问题向中央提出了报告” 6park.com

19,对“已经安排在一线的新建项目,一般的应当停止建设。进口的新技术项目要坚决摆到三线去” 6park.com

20。

   其次,内迁政策。1964年9月,中央对迁厂提出“首先必须坚决迁建与国防有关的重要企业(车间、设备),包括生产或试制常规武器和国防尖端产品所需的原料、材料、配套产品的企业以及生产民用关键产品的企业;在选择厂址时,要贯彻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迁建的企业,要尽可能挤到三线现有的生产企业中去,同时要充分使用下马的厂矿以及楼、堂、馆、所、仓库、学校的现有房屋;老厂在迁建时,要结合进行技术改造,要尽可能地采用新技术;一线企业迁建三线,凡是一分为二的,从建设到生产由一线原企业负责到底;这次搬家,必须使工业交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布局有利于应付战争,有利于多快好省”等十个注意要点。 6park.com

21  再次,一二线支援三线。由于目前的“钢铁、机械(包括各种机械)、化工等重要工业,一线所占比重达到75%—90%,二、三线的比重很小”, 6park.com

22必须对一二线采取“停、缩、搬、分、帮”五种办法,必须“像战时那样,用战斗的精神去搬厂、分厂”。 6park.com

23并且,“现在还要靠一、二线吃饭,一、二线的生产多增加一些,建设三线的力量就更加强大……才能为三线建设积累更多的资金,提供更多新的技术装备,输送更多的技术力量。” 6park.com

24为此,1964年9月24日,东北局提出“一是拥护搬、分,地方工业要搬什么,也没有意见;二是在搬的过程中,要成龙配套、大小结合。有的要全搬,有的要一分为二,要按具体情况,有些东西不要连根拔,一线还要发挥作用; 6park.com

东北科学院系统的单位要搬,分九个,……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农学院、林学院也要搬出去……要成套地搬,多的先搞分厂,过两年再变成独立的厂。可否实行包的办法,譬如东北包西北,华东包西南。现在就要派人前去踏勘,要条块结合起来。 6park.com

比如,鞍钢可以搬出四座高炉,一个钢厂。东北要准备两面作战,打起仗来,整个农村都是三线,必须把农村搞好,不能设想都退到老山林里去。” 6park.com

251965年1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两个阵地,三线是一个阵地,一、二线是一个阵地,以一、二线的生产来支援三线建设,也就是沿海工业支援内地工业,使内地工业逐步赶上沿海工业的发展水平。” 6park.com

26因此“不但搞计划是备战的计划,同时还要有备战的体制、备战的财政、备战的国防、备战的建设”。总之“一切为了备战”,“发展农业”只是大体解决“吃穿用”。 6park.com

27

   最后,内迁项目规划。第三个五年计划中的搬迁规划主要是生产常规武器的军工企业,为军工配套的金属材料、机电产品、高能燃料、橡胶制品等企业,生产民用关键产品特别是生产三线缺门或短线产品的企业,以及为国防尖端军工服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重要专业等。初步安排369个项目,加上1965年年底可搬完的127个项目,1964年至1970年共搬迁近五百个项目(1967年至1970年军工企业和科研机构尚未提出)。从一线迁出的职工约19.8万人,设备约二万台。其中,1966年全年初步安排搬迁159个项目(包括1965年结转的87项),共需投资7.5亿元左右。这批搬迁项目建成投产以后,加上新建的项目,三线地区的产品品种和生产能力都将有很大的增长,凡是一线能生产的产品,三线基本上都能够生产,我国工业布局将有很大的改善。如第一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将迁建160个项目,78个大类机械产品,以形成三线都有生产基点,将三线机械生产能力从约占全国的7%提高到20%以上;冶金部通过搬迁使三线基本上都可以生产一、二线的产品;化学工业部(以下简称“化工部”)计划从一线迁出军用化工、橡胶、医药等3大类产品的24个项目, 6park.com

到1970年年末,三线橡胶、军用轮胎的生产能力将从原有的2.7%增长到25%,三线原来是缺门的麻醉药及抗菌素的生产能力将占到全国的30%,军用油漆、急救药品等在三线建立起新基地6park.com

28今后还要积极采取措施,逐步搬迁一些大型骨干企业。

  

二、支援内容与项目布局

  

   三线建设总体规划及其专项政策对此后十余年的全国国防、经济和城市建设产生了决定性作用。特别对地理上处于“与苏联两面作战”,且有可能面临“苏美联合入侵”的东北而言,其“内迁三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从1964年10月起,“内迁和支援三线”就上升为东北的“中心任务”。

   (一)主要内容 6park.com

第一,中央从1964年9月提出一线必须尽快尽可能地将“国防尖端工厂、重要的军工工厂及其必要的协作配套工厂,有关国计民生的骨干工厂,生产全国短线产品和三线缺门产品的重要工厂,以及全国独一无二的重要工厂和关键设备,都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逐步搬到内地”。 6park.com

29至1966年年底,“加速内迁”是东北支援三线建设的第一要务。 6park.com

据统计,在前3年的三线建设中,“一线内迁”的企事业单位几乎都来自于东北和上海这两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工业区。其中,三线新工业基地建设急需的“能源、原材料、国防科技和‘为国民经济提供装备’的重型机械工业”等项目,(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目300个。 6park.com

这一规模空前的现代化工业经济核心资源的大位移,既促进了三线地区工业化,有力带动了被支援城市城镇及其区域经济社会的突进式发展,又在客观上导致了“以大中型工业城市”为基础的东北经济社会的低度化发展。这种“一切为了备战”,并以“临战方式”急速推进“非常规”的三线建设,对于“被建设”的三线城市与“支援建设”的东北城市的发展命运带来了殊异的结局,更对这两个区域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

  
【关键词】 东北,支援三线,三线城市,东北城市,发展命运

  

   1964年6月,中共中央为破解严峻的军事压力和改变全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做出了以备战为目标、以国防科技工业为核心、以重工业为重点的“三线建设”重大决策。基于对项目安全、应对现代化大规模战争和三线地区长远发展的多重考虑,中央提出“一切新建项目不论在哪一线建设,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不得集中在某几个城市或点”①;国防工业要坚决执行“靠山、分散、隐蔽”,有的国防尖端要“进洞”,内迁项目要“大分散、小集中”;②“不建集中的城市”③,“搞点小城镇,还是搞小城市的方针”④的三线建设原则。 6park.com

同时,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最完整、最先进、规模最大、职能最全的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基地从服从和服务于“一切为了备战”的国家大局出发,以“临战方式”内迁主要国防科技工业、重要基础工业、管理技术骨干、熟练职工队伍、科研高教机构等经济核心资源,“竭尽全力、不计成本”地支援11个三线省区,⑤这种急速推展的“非常规性国家战略”成为1964年—1978年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 6park.com


   目前,学术界对三线建设的研究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检索中国知网等学术数据库发现,1980年以来的三线建设研究约有学术论文300篇、硕士论文20本、专著4部、全国和地方三线建设及其调整改造资料集近百种等。⑥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对11个三线省区基础资料的梳理和建设成就的概论上,缺乏对承担“支援全国三线建设”⑦的某省或多省的实证性研究。拙文拟利用重要基础资料及部分原始档案,剖析东北支援三线的过程、内容、途径、成就、问题、影响等,期望以此深化三线建设研究。




喜欢bluecrab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bluecrab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