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从ACV看一路走来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两栖车辆
送交者: Fremont[♂☆★★声望品衔12★★☆♂] 于 2019-11-09 11:24 已读 167 次 1 赞  

Fremont的个人频道

具备航渡和陆上机动能力的两栖车辆,是现代登陆作战的“必备神器”。然而,就是这么一款重要的武器装备,美国海军陆战队却一直沿用着两栖突击车(AAV7)这个30多年前的老物件,一向追求军事技术“高大上”的美军难道就没有寻求替代品吗?当然不是。2017年6月22日,美国海军官方网站报道,其海军陆战队近期首次将BAE公司和SAIC公司研制的两栖战斗车辆(ACV)搭载在两栖舰艇上,并成功进行了多种测试,这标志着ACV项目正按计划推进。终于,在经历了几十年坎坷的探索后,美海军陆战队两栖装甲车换装之路走到了新的历史节点。

战功赫赫的LVT

也许会有人疑问,AAV7到底有什么令人迷醉的地方,能让美海军陆战队不抛弃不放弃地用了30多年。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美海军陆战队最早的两栖作战车辆——履带式登陆车(Landing Vehicle Tracked,LVT)说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国家都对发展水陆两用车辆产生了浓厚兴趣,美国也不例外。1935年,美国工程师唐纳德·罗布林设计了一种履带式水陆两用车辆,用于在佛罗里达州的沼泽地进行水上救援工作,附近居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鳄鱼”。不过,由于质量太大、速度太慢、操纵性也不佳,第一辆车的实用价值并不高。到了1937年,第二辆“鳄鱼”车研制成功,实用性得到巨大提升,随即引起了美海军陆战队的极大兴趣。很快,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美海军陆战队第一代两栖装甲车——LVT1。



LVT1的主要用途是执行由舰向岸的兵力运输任务,由于具备良好的水陆两栖机动能力,其可以直接将登陆部队送上滩头,从而避免了两栖登陆舰艇可能遇到的搁浅问题,不仅提高了登陆作战中从舰到岸这一重要阶段的推进速度,并且彻底改变了此前近乎“裸奔”的上岸过程,有效降低了人员伤亡率。

1941年7月,第一批LVT1列装部队,一年后首次参战,在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执行后勤补给任务。许多参加过瓜岛战役的陆战队军官,对战役期间两栖工程车部队所提供的优秀的后勤保障服务记忆深刻。1943年11月,[本文来自于wWw.zZ-news.Com]在太平洋吉尔伯特群岛的塔拉瓦登陆战中,LVT1首次被用作突击作战,取得了部分成功。

一战成名的结果就是随之而来的大量订单,同时,战争中暴露出的缺点也在快速改进。从1942年到1943年,美海军陆战队共研制了LVT2、LVT3、LVT4三型履带式登陆车。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生产的LVT共有18 600多辆,在太平洋和欧洲的海滩上,随处可见LVT的影子。战后,美海军陆战队根据战争期間的经验,对LVT系列进行了大幅改进,研制出LVT5,载员数量[本文来自于wwW.Zz-news.Com]和车辆防护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从二战到朝鲜战争,再到越南战争,LVT系列为美海军陆战队立下了赫赫战功,奠定了核心装备的地位,这也为AAV7的到来,以及后续选型工作埋下了伏笔。



不务正业的AAV7

进入上世纪60年代,美海军陆战队计划对LVT5升级换代。1966年初,美国食品机械化学公司(FMC)军械分部获得新履带式登陆车的研制合同,1971年底开始正式列装,逐步淘汰LVT5。相对于LVT5,新的LVT7在航渡和陆地机动速度上都有了较大提升,特别是陆地机动能力几乎翻倍。与之相对应的是,LVT7在自卫武器和装甲防护上没有实质性提升,这与美军越来越将其作为突击装备而不是运输装备的战术理念相悖,因此,首批LVT7在1974年便停产进行改进。不过,美国人不稀罕的东西,别的国家可是如获至宝。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期间,阿根廷海军在登陆占领马岛中就使用了20辆LVT7,这也几乎是LVT7有记载的唯一一次实战履历。

1977年3月,FMC公司获得美海军陆战队为14辆LVT7提供现代化升级测试的合同。5年后,与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式签订LVT7服役寿命延长计划的合约,主要项目包括更换改良型的发动机、传动系统与武器系统,以及提升车辆的整体可靠性。面对冷战的严峻形势,除对现有LVT7进行升级外,从1981财年开始,美军重开LVT7生产线,生产了329辆新标准的LVT7。也就是在升级和重造期间,1985年,美军将LVT7更名为AAV7A1 (Amphibious Assault Vehicle,personnel, model7 Advanced1),标志着履带式登陆车的任务,从单纯的两栖运输车辆变为更广泛的装甲突击车。



有趣的是,更加强调由舰到岸突击能力的AAV7却在服役之后几乎没有展示主营业务能力的机会。在更名后不久,美国最强大的对手苏联轰然倒塌,几乎在一瞬间,美军的海空力量足以横扫一切国家的近岸防卫力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海军陆战队再也难以遇到一场能够给登陆兵力造成强大压力的均势战争。

而且,事实也如理论上的推演一般,AAV7几乎变成了步战车。没错,就是陆军用的步战车。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AAV7A1在滩头阵地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相反,它的主要任务是拉着陆战队员游走在科威特、阿富汗和伊拉克境内的各条公路上,与陆军的坦克装甲车辆并肩战斗在内陆腹地。

如今的AAV7A1已经形成一个车族系列,包括AAV7A1突击车、AAVC7A1指挥车和AAVR7A1维修车。除美海军陆战队自用外,还广泛出口到韩国、意大利、西班牙和中国台湾等地。

痴迷航速的AAAV

在LVT7和AAV7A1批量列装期间,作为新兴海岸防卫力量,岸基反舰导弹也在快速发展,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发展了“边界”、“多面堡”等岸基反舰导弹系统,无论是射程射速还是精度,都较以往的海岸近防炮有了质的提高。近岸防卫圈的扩大使美海军陆战队的海上机动前沿被大幅压缩,从而拉大了由舰向岸的机动距离。由此,美海军陆战队提出了著名的“超视距”(也称“超越地平线”)登陆作战概念,即在敌方海岸守备部队的视距与海岸雷达的侦察距离外,从空中和海面同时遂行登陆作战任务。当时,可以执行这一任务的海面突击装备只有LCAC和AAV7A1,前者目标太大没有装甲防护,后者速度太慢用时太长,考虑到空中突击装备已有MV-22作为备选,为完善“超视距”作战能力,美海军陆战队计划装备一种水上速度更快、地面机动性更好、火力和生存力更强的,并具有指挥控制功能的两栖作战平台,也就是先进两栖突击车AAAV(Advanced Amphibious Assault Vehicle)。

在上述理念引导下,AAAV的设计重点放在了提升航渡速度上。它采用了滑行车体结构和伸缩性液气弹簧悬挂装置设计,在外形上与前作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车头增加了一个滑板,这使其水上最大机动速度较AAV7A1提高了3倍多,“超视距”登陆时间从之前预计的4个小时压缩到1小时左右,基本达到了美海军陆战队的要求。



在提高速度的同时,AAAV还增强了火力和防护能力。一方面,加装了30毫米机关炮,使其火力水平达到陆军“布雷德利”步战车的水平;另一方面,采用了铝合金装甲结构,可附加陶瓷装甲组件,车内附有衬层,可在300米距离上抵御14.5毫米穿甲弹和15米处的炮弹破片。此外,车表刷有隐身涂料,降低了雷达信号特征;车内还装有自动灭火装置、环境控制装置以及核生化防护设施。

AAAV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公司负责研制,1999年,制造出第一批3辆样车。经过数年测试后该车定型,并于2003年9月10日更名为“远征战车”(Expeditionary Fight? ing Vehicle, EFV)。

胎死腹中的EFV

從AAAV到EFV,名称的变化表明,新型两栖战车的任务不仅是突击登陆,还有陆上作战,这与海军陆战队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浴血奋战紧密相关。毕竟,AAV7A1已经彻头彻尾地变为一款步战车,面对随处可见的简易爆炸装置和火箭筒,它实在太薄了,而如果把装甲加的太厚,它又会因为重量问题无法实现航渡。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EFV在火力和装甲上的强化既解决了快速航渡问题,又实现了陆上作战能力的增强,“远征”一词或许更能表达它的定位和陆战队的职能。

EFV最初计划于2005年试生产,并开始作战测评,预计在2006—2008年间达到初始操作能力,到时将生产出约装备1个排的EFV。全功能的EFV将于2008年开始服役,预计到2018年共生产1 013辆,整个计划经费达76亿美元。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EFV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一是保障负担较重。由于采用了高功率发动机来提高机动速度,EFV的耗油量是AAV7A1的2倍左右,加上复杂的悬挂和履带系统,将加重后勤保障负担。



二是运输效能不高。由于加装了更厚的装甲和武器,导致EFV在重量和体积上都较AAV7A1增大不少,这将相应减少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等两栖舰艇一次的搭载数量。同时,由于车内空间狭窄,EFV的运货量只有AAV7A1的一半,载员也减少了4名。

三是存在安全隐患。EFV采用的铝合金装甲具有可燃性,在遭到反坦克导弹攻击时,将可能起火燃烧,危及乘、载员的安全。

四是隐蔽性不强。虽然EFV采用了隐身涂料来降低雷达反射面积,但其在海上高速航行产生的浪花和波纹,在数千米外就能清楚目视,即使在夜间,只要有月光,航迹也极易被发现。

上述问题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在综合作战效能上,EFV的表现并没有明显优于AAV7A1。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各项指标特别是航渡速度设定得太高,EFV在测试过程中的可靠性一直不佳,在遇上较恶劣的气候时,引以为傲的高速性能甚至成了摆设。可靠性不稳定显著拉长了研制周期,随之而来的就是费用大幅攀升。据美媒报道,2011财年,EFV的单价已经攀升至700万美元,是陆战队装备的M1A1主战坦克的近一倍。终于,在耗费了30亿美元和十几年的时间后,EFV项目于2011年1月6日下马。

陆战队到底需要什么?

EFV项目下马后,美海军陆战队研究了整个研制过程,结论是,高航速和装甲防护、可靠性之间存在矛盾。另外,如果水深小于5米,EFV就存在托底的可能,必须降速航行才能保证安全。这意味着在接近滩头的时候反而要减速到AAV7一样的水平,花费巨资追求的高航速到头来效果并不明显。

当然,从根本上讲,作战任务的转变才是EFV下马的罪魁祸首。苏联解体后,美军已经难觅对手,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是美海军陆战队最后一次大规模两栖作战行动。此后,尽管美国海军陆战队参加了几乎所有美军发起的局部战争,但再也没有进行过有规模的登陆战行动,因为,近岸防卫力量早已被强大的海空火力摧枯拉朽般地消灭殆尽。相反,陆战队的任务更多的是在内陆进行反恐作战。在这种背景下,由舰向岸的高机动性对于两栖车辆而言就不再重要,对于海上那几十千米的态度,陆战队就发生了很大改变。



既然不再痴迷高机动,那么,现在的美海军陆战队需要什么呢?答案是防护力。在旷日持久的地面战争中,陆战队投入了大量的武器装备,面对着无处不在的简易爆炸装置、无时不有的自杀式炸弹袭击,承受了严重的装备损失,陆战队官兵对增强装甲车辆防护力的呼声不断上涨。同时,对地面车辆、无线电设备等装备的数量需求也与日俱增。但AAV7A1的技术水平过于老旧并且早已停产,显然无法胜任上述任务。因此,必须要发展新的两栖车辆以填补能力缝隙,也就是开篇提到的两栖战车(Amphibious Combat Vehicle, ACV)。

目标明确的ACV

对于ACV的具体要求,美海军陆战队在向工业界公布的信息请求中列出了四项。

一是必须能够从两栖舰上部署,可以从至少12海里外,在最大浪高0.3048米(1英尺)的海面上,以不低于8节的速度输送1个海军陆战队加强步兵班(17名海军陆战队员),并且能够在最大浪高达到0.9144米(3英尺)的海面上行驶。

二是必须能够在各种地形上随持续作战的机械化特遣部队机动,并且道路速度、越野速度以及行驶距离必须大于或等于M1A1主战坦克。

三是保护特性应能抵御直接与间接火力、地雷和简易爆炸装置的威胁。

四是应该能容纳使其可以行驶在海上和陆地上的指挥与控制(C2)系统。至少应该装备1挺固定机枪,以同敌人的步兵和轻型车辆交火。

陆战队还提出,这种车辆将具备远征战车的部分能力,但以一种更加符合成本效益、更加实际的方式发展。

因此,综合来看,ACV应该是EFV的性能缩减版,特别是对水上航行能力进行大幅缩减,基本上回归到与AAV7A1同一层次的水平。同时,基于前期的战争实践,防护能力、火力和陆上机动能力须是ACV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防护能力上,ACV的防护水平应该与防雷反伏击车相当。车上应装备自动灭火系统、防雷座椅和带防护的燃油系统。在通过能力上,ACV要与M1A1相当,但对道路机动能力要求更高。在火力上,依旧以12.7毫米的M2机枪为主要武器,但必须有潜力升级到同时装备M2机枪和MK19型40毫米榴弹发射器。这些都可能是其“具备远征战车的部分能力”的现实体现。

总体而言,ACV的研制目标非常明确,与EFV追求“高大全”不同,它鲜明突出了强化陆上作战能力这个发展重点。基于这种理念,ACV用8个轮胎换掉了2条履带,使自己更轻、更快、更易保障,从而更加适合城市攻防战斗、维和、反恐、伞降、机降等作战样式。显然,这些都是过去近十年陆战队干的活。

“老手”之間的竞争

2012年8月初,美海军陆战队选定了4个公司进行ACV的原型车竞标,包括英国宇航系统公司(BAE)-依维柯公司、洛马公司-帕提亚公司、通用动力地面系统部和美国科学应用国际公司(SAIC)-新加坡技术动力公司。

按照当时计划,突击车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称为增量1.1,采购470~490辆;第二阶段则是将增量1.1阶段的车辆升级到增量1.2水平,并视需求扩大采购量。

经过原型车的筛选,洛马和通用被排除在外,剩下的BAE和SAIC都是两栖车辆领域的“老手”。前者曾设计制造了世界第一款两栖突击车,而SAIC设计生产的“特雷克斯”(Terrex)1型战车正在新加坡服役,并且口碑良好。据悉,BAE的合同总额为1.038亿美元,而SAIC的合同总额为1.215亿美元。它们各自将建造16辆1.1版本的ACV,在两年中经受严格的测试。 2018年,美海军陆战队将选定优胜者,并希望在2020年前交付总值约11亿美元的204辆车,这些车辆计划于2023年夏天前装备6个陆战队营。

两家公司的ACV1.1的基本指标为:BAE公司的ACV1.1总重量28.6吨,额定载员3+13人,陆上最大行驶速度104.6千米/小时,水上最大行驶速度11千米/小时。SAIC公司的ACV1.1总重量29.5吨,额定载员3+11人,陆上最大行驶速度88.5(+ 15%)千米/小时,水上最大行驶速度13千米/小时。

可以看到,BAE版的ACV1.1在基本指标上略强于SAIC版的ACV1.1,不过,后者的优势是有成熟优秀的平台作为基础,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高。从设计上看,双方各有千秋,同时又将重点都放在了提高车辆机动力和防护力上。



据BAE系统公司的ACV项目经理约翰·斯威夫特介绍,“8×8轮式设计使我们能够优化外壳体设计并提供防地雷反伏击车型(MRAP)级别的生存能力。”“在拥有与当前系统相同的水上机动性的同时,我们的车辆在穿越不同地形区域的陆地机动性上有所提高。在我们的设计中,通过其8×8全轮驱动设计下的H-drive系统,在软土地和斜坡上都能发挥出最大化的功率和扭矩,从而带来两栖运输中的自我恢复能力。”

他还表示,通过其装甲集成设计、防爆外壳和能够提供额外保护的吸能座椅,这款车辆提供了“更强有力的火灾和爆炸保护”。

另一边,据SAIC的ACV项目经理伯尼·埃利斯介绍,Terrex 2(SAIC版的ACV1.1,源于Terrex 1)能够带来便捷的操纵性和在3级海况中行驶的能力,以及在4级海况下安全操纵的能力,并且能够穿过约1.8米高的浪头。拥有10台能够在闭舱状态下24小时执行任务的360°摄像机,同时,独立悬挂系统提高了地面机动性和驾驶质量,中央轮胎充气系统则能使轮胎自动充放气以在移动中适应不同地形。他还表示,围绕着一种“前倾的V-over-V”壳体设计辅以爆炸缓冲座位,使Terrex 2面对简易爆炸装置和敌军火力时的强有力保护“转化为陆战队员在战斗中的生存,那是底线”。

ACV怎么用?

从美海军陆战队关于ACV的列装计划来看,近几年仍然会面临AAV7A1性能不足的困扰,因此,在努力推进ACV的同时,陆战队还计划对现存的1 057辆AAV7A1战车中的半数进行现代化改造,升级重点是生存力,主要是增强目前车辆所缺乏的车底防护,升级后的车型为AAV-SU。

或许是为了让BAE和SAIC更熟悉陆战队两栖车辆的相关情况,以开发更符合世纪需求的ACV,升级改造的合同交给了上述两家公司。陆战队希望2021年前完成AAV-SU的改造,该型车将服役到2035年左右,作为ACV的补充。

至于ACV的使用,也许有人会质疑其与现役LAV-25轻型装甲车存在任务重叠的问题。后者也是8×8轮式车辆,可以搭载3名乘员和8名陆战队员,装备1门25毫米机关炮和1挺7.62毫米机枪。不过,LAV-25并不具备完全的两栖能力,必须依靠LCAC等舰岸连接器将其运送上陆地。显然,LAV-25更偏重于陆上突击作战,而ACV则偏重于由舰向目标的兵力运输,兼顾一定的作战能力,两者是一个互补的关系。美国海军地面系统项目执行办公室也曾表示,这种轻型装甲车辆(LAV-25)不作为装甲运兵车使用。

ACV是必需品吗?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ACV定位于具有两栖突击能力的装甲运兵车,那么,这个工作交给CH-53K或者MV-22岂不是更合适?况且,抛弃水中高机动性能的前提是对敌方滩头阵地的彻底压制,既然这样,那么用气垫船或者登陆艇直接运送装甲战车就可以,何必非要两栖战车在水中晃晃悠悠地前进呢?在这些问号背后,是对传统两栖登陆作战的质疑。



早在2010年5月,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罗伯特·盖茨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就指出,一些无赖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新发展,如黎巴嫩真主党拥有了先进反舰导弹,可能会击毁美国海军舰艇并迫使其远离海岸,从而使海军陆战队发动的两栖攻击处于高度危险之中。一些防务分析人士作出的这些以及相类似的论断,导致人们质疑随着国家和非国家行为可利用的“反介入”技术和武器系统不断增多,专门的两栖攻击能力是否有必要。这实际上就是“超视距”登陆作战概念的产生背景,当时也是基于这种忧虑,才出现了追求高航速的AAAV/EFV。就连美海军陆战队的领导层,也曾对ACV是否要具备水中高速行驶能力进行过辩论。足见ACV的确存在说服力不足的问题。

此外,美国国会也始终强调海军陆战队的两栖突击能力和内陆作战要求之间的平衡,必须确保两栖战车形成可信且强大的“海滩上”两栖突击能力,同时不以牺牲内陆机动性为代价。可见,管钱的国会老爷们似乎并不认为陆战队的两栖能力比内陆机动性更重要。

尽管现实价值遭到多方质疑,但根据《美国法典》规定,美海军陆战队要有实施两栖作战和地面作战的必要装备。因此,美国国防部和海军陆战队认为两栖战车是满足法律要求的基本必需系统。也就是说,发展ACV是法律规定的。另一方面,相对于天上飞的各种战机,两栖战车是陆战队唯一一种可以独占的装备,无论是从军种争利还是主观情感上,ACV都不可能被轻易放弃。也正因为这种独占性,陆战队对ACV是既重视又纠结。

2014年,时任美海军陆战队司令的詹姆斯·阿莫斯上将在向国会提交关于陆战队立场的报告时,将ACV作为其“最优先采购”项目。阿莫斯在他的报告中说,“这个项目对于我们实施沿海水面机动以及海军陆战队在任何环境(自由的,不确定的,或有敌意的)下从海到陆的能力至关重要。”“海军陆战队需要一种现代的、自我部署的、可生存的以及负担得起的两栖车辆,作为现有两栖突击车的代替者。”

看來,ACV是陆战队的必需品。

ACV背后的战略回归

装备发展源于战略需求,美海军陆战队两栖战车的发展与海军陆战队本身的战略定位密切相关。一路走来的两栖车辆,见证了这支历史悠久的精锐部队近30年来的战略迷茫和调整。

一直以来,美海军陆战队执行的都是传统的两栖作战。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外交政策的干涉主义倾向日益加剧,而陆战队恰巧又是美军中唯一不需要国会批准,总统就可以直接调动的部队,加之其良好的机动能力和全面的作战能力,因此,越来越成为“美国总统指定的其它任务”的工具。特别是朝鲜战争后,陆战队大幅扩充至20多万人,渐渐偏离了海基快速反应远征部队的核心任务。陆战队内部统计显示,在过去10多年里,只有7%的海军陆战队人员还保持着合格的两栖作战技能。现在的海军陆战队更像一支轻型陆军,甚至被讽刺为美国的“第二陆军”。到底是继续追逐恐怖分子、维护治安,还是抽身离去、回归海洋,美海军陆战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2012年1月,美国国防部发布了一份新的国防战略,该战略设想海军陆战队将被注入“使之复兴的”两栖能力,使其能够迅速地应对从阿富汗战争到人道主义使命的全谱任务。2012年3月,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发布了《实现并保持介入: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联合概念》,指出:搭乘两栖运输舰的海军陆战队,专门用于从海上发起行动,提供多维的作战能力。海基部队采用沿海机动(通过水面与立体机动)寻找敌人防御体系上的缺口和缝隙,实施欺骗并直接机动到岸上关键目标。

况且,从美海军陆战队自身的角度来看,适当地缩小规模,聚焦于发展海上两栖巡逻和登陆突击能力,既能够避免卷入反恐这样的“脏活”中,也可以防止因庞大但无所事事而导致的政治斗争,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有鉴于此,美海军陆战队也正在从增加与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合作入手,探索突击队的理念,回归传统的海军陆战队角色。

种种迹象表明,美海军陆战队正在逐渐脱离内陆,回归到海洋之中。但显然,这种回归的起点更高,陆战队未来面对的两栖作战将是含义更为宽泛的“从海上机动并介入”,这似乎与他们在70多年前的太平洋战场上的任务性质比较相似,不过,任务内容已不再局限于军事行动。

武器装备是战略转变最及时、最鲜明、最直接的体现。例如,一度取消了坞舱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在后续舰上又加了回来,而陆战队对ACV的坚持同样也体现了这一点。2012年4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发表了两栖能力工作组一份关于海军两栖能力的研究结果——《二十一世纪的海军两栖能力:战略机遇与变革愿景》,专门论证了ACV的必要性。 6park.com

https://www.zz-news.com/com/bingqizhishi/news/itemid-1390296.html
喜欢Fremont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Fremont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