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从秦到清,皇权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独裁的
送交者: causal[★★摆事实讲道理★★] 于 2022-11-26 14:06 已读 10293 次 21 赞  

causal的个人频道

应24K铜兄的邀请,梳理一下中国的中央政府是怎样一步步从相对开明的皇权相权分开,到最后皇权独裁统治的。顺便聊一下平时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个官名到底是干啥的。

限于篇幅不可能面面俱到,有几点先说明一下:

首先,历史并不是一条直线式的发展。只能说一些大方向,逆动只能忽略。

其次,这里讨论的是制度。有些强势的皇帝或丞相可以扭曲制度,除了一些特例也只能略过。

最后,很多职位和部门的名字反复改动,只能挑有代表性的说。

我所知有限,挂一漏万是正常的,欢迎补充指正。

****************************************************************************************************

不少人有个印象,中国古代皇帝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什么都是皇帝说了算。其实不然,一开始丞相(或者叫宰相,大司徒,同平章事,太宰等等名称)地位相当高,独占行政权。只是在2千年的斗争中逐渐失去了权力,最后沦为皇帝的家臣。

丞相这个职位是从商朝祭祀发展而来。祭祀是古时候贵族家庭的头等大事,负责宰杀牺牲的人是祭祀中最重要的人,慢慢演变成了家宰,负责贵族家务,相当于大管家。当秦废除封建制,建立中央集权制,皇帝的私人管家就变成了国家的管家,叫宰相或者叫丞相。

秦太短,不居有代表性。汉承秦制,我们就从汉聊起。

汉初 — 三公九卿

汉初相权大于皇权。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只有三公。六尚只是在宫内服侍皇帝日常生活的。其中尚书相当于文秘,帮忙起草文书。

而丞相手下有两套班子:九卿和十三曹。

九卿和丞相一样,是从皇室的家臣发展而来,主要还是为皇室服务。虽然由皇帝任免,但他们直接向丞相汇报,是丞相的下属。

十三曹是丞相自己开府(丞相府)搭建的班底,是真正管理国家事务的部门。

九卿和十三曹职能上有些重叠,有不少九卿退下来后,任十三曹主管的。区别在于,九卿主要为皇室服务,十三曹为国家服务。比如廷尉和决曹都是管刑罚的,但廷尉主要在朝廷执法,对象是官员。决曹的执法对象是百姓。

从上图看得出,国家的所有行政权和皇室的管理都归丞相所有。这也符合皇帝大管家的身份。皇帝对丞相的决定不满意,可以罢免丞相,但不可以代替丞相发布行政命令。

汉武帝 — 内朝官

为什么要把汉武帝单独拎出来说呢?因为他开了削弱相权的头。

汉武帝自认英明神武,不愿意受相权的约束,要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于是他把官员分为外朝官和内朝官。

内朝官包括任用他自己的私人秘书尚书,取代丞相的奏事议事的权力。封大司马和一系列的将军,夺去太尉的军权。其中包括卫青 — 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 — 大司马骠骑将军。汉武帝托孤的重臣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废掉刘贺(汉废帝)并没有经过廷议,以可见权力之大。

从丞相以下都是外朝官被架空,失去决定权,沦为执行部门。

这一幕听上去是不是有点耳熟?用自己亲信搞了一系列的领导小组,架空国务院。哈哈,太阳底下无新事,这把戏几千年前就有人玩过了。

东汉 — 大将军执政

开国皇帝汉光武帝也是个英明神武的主,自然也不愿意受约束。

他把三公的名字改了,丞相—>大司徒,御史—>大司空,太尉—>大司马。从丞相统领九卿,变成三公每人统领三卿。这进一步削弱相权。

东汉另设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等一堆将军。大将军位在三公上。像丞相一样,自己开府(大将军府),有一套自己的执行班子。大司徒连执行权都失去了,三公彻底沦为名誉称号。

在东汉中后期基本由外戚任大将军掌所有行政权和军权,这也是东汉外戚频繁作乱的根本原因。

三国,魏晋,南北朝,隋

乱世,没什么代表性,略过。

唐 — 三省六部

由于汉亡于宦官和外戚轮流作乱,唐认为架空丞相,靠内朝官是不可行的,于是重归行政权于丞相。唐继承发展了隋的制度,制定了三省六部制。这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

运作流程是:皇帝告诉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想做什么事,中书省拟出具体方案。皇帝过目后盖朱红,发往门下省(长官侍中)。门下省审核后如果不同意则封驳,让中书省重新拟过。如果同意则副署,送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尚书省把政令发往六部执行。所以当时法律很清楚,所有政令必须由中书省出,皇帝盖敕,门下省副署。武则天时期经常乱来,有人说了句“不经凤阁鸾台,何得为敕“(武则天把中书省改称凤阁,门下省改称鸾台),结果被杀了头。

那谁是丞相呢?这就是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一个巨大的变化:独相变群相。由于门下省有封驳权,中书令和侍中得在政事堂商量,所以两个人都是相。由于李世民做过尚书令,在他登基后再也没有设过尚书令,所以左右仆射是尚书省的实际长官。如果他们获得“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的头衔(意思是和中书、门下二省的三品长官一起商议政务),他们也是相。其他低级官员(比如三省的副职长官)若获得此头衔,也可参与议事,也算相。所以唐朝任何时候最少两个相,多的时候有十几个。

由独相变群相。虽然皇帝本身没有攫取任何权力,但由于相权分散在几个人手里,只要有分歧,最终还是得由皇帝来裁决,所以皇权还是得到了加强。而且除了中书令和侍中是固定的,其他人获得同平章事头衔就能参政议政,皇帝在里面上下其手的空间就大了很多。

五代十国

乱世,略过。

宋 — 三司两院

宋太祖亲身经历过五代十国之乱,对于大臣专权极为忌讳。在武这边面,通过压制武将官衔,设立枢密院把兵权和打仗完全区分开来,防止武将作乱(这其实也是岳飞被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文官方面则通过三司和考科院进一步剥夺了相权。汉唐时,丞相把人事财政一把抓。汉朝时,甚至可以任免三公九卿以外所有官员。宋朝皇帝通过设置三司把财政权从相手里夺了过来,再设置考科院,把官员的任免权夺了过来。这样丞相下面的户部和吏部就被架空了一大截。

唐的中书令拟政令,让皇帝批。宋却变成中书令给几个草拟方案,让皇帝挑一个。这样皇帝参政的权力就更大了。

宋太祖还破了“三公坐以论道”的规矩。

按照传统礼仪,丞相同皇帝商议重大事情时,皇帝必须赐予他们座位,君臣对坐讨论政事,这就是三公坐而论道的“坐论之礼”。这种待遇无疑体现相权的崇高,自然也是增强皇权的阻碍。

有一次早朝,宋太祖让侍卫把丞相们的凳子搬走。久经官场的丞相们心领神会,不久上书要求废止“坐论之礼”, 从此丞相们只能和寻常官员一样站立在朝堂之上。

宋太祖通过这几招,不但夺了丞相很大一部分权力,还把他们放到和普通官员相同的地位上,不再特殊化。

宋后期,门下和尚书省都被弱化。最后由左仆射任左相,兼门下省和三部。右仆射为右相,兼中书省和其余三部。其中有一段时间名字被改为太宰和少宰,后来又改了回来。

制度和中国大为不同,时间又短,略过。

明 — 废相,设内阁

明太祖又是个英明神武之人,当然要进一步削弱相权,提升皇权。

他乘着胡惟庸案,立下不得设相的规矩,从此丞相这个官职正式从中国官场消失了。由于丞相管三省,丞相没了三省也没了。皇帝直接管理六部。

正式把相权抓到手里后,他设殿阁(后改为内阁)大学士作为私人顾问。有什么事不懂的就问一下内阁大学士,自己做个决定,连宋朝的让丞相出几个方案的程序都省了。他和他儿子精力过人,凡事亲力亲为,所以没有丞相也能应付。

但他的子孙们不行啊,一个个在深宫长大,无论是阅历还是精力和开国皇帝没法比。于是内阁大学士的地位逐渐提高。他们看过奏章后,附个小条写上自己的意见,叫票拟。深宫长大的皇帝没啥主见,一般就朱笔一批,成为圣旨。这让大学士(或者说首辅,大学士的首席)成为实际上的丞相,比如张居正。

但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丞相也很憋屈。

第一,地位没有保障。法理上讲,大学士只是皇帝的私人顾问,皇帝可以随时更换而不必有任何理由,不需要经过廷议。

第二,没有正式发布政令的权力。所有命令还是通过皇帝发出,而是不大学士。

第三,得依靠太监执政。由于皇帝依赖内阁,不必上朝见大臣就能处理政务,所以越来越懒。以至于发生万历三十年不上朝这种事。大学士必须买通宫内大太监才能确保能和皇帝沟通,否则皇帝不但可能看不到票拟,甚至直接让司礼监的大太监自己批。这造成明朝太监专权泛滥。

清 — 军机处

到了清朝,皇权扩张到的极点。

雍正设立军机处用以和大臣商量军事机密。和内阁一样,有资格进军机处的都是皇帝的亲信大臣,以皇帝的私人顾问的身份。军机处逐渐成为商量所有朝政的场所。

清朝设立了名目繁多的平级部门,所有部门长官都有满汉两人,加上两个副手位置,总共六个人都向皇帝直接报告。这让所有人都不知道别人报告了啥,整天小心翼翼没有办法做事情。

清朝还发明了寄信上谕。除了接受命令的人,别人都不知道内容。比如会跳过户部尚书,直接发上谕给某地巡抚。这违反了政令必须昭告天下的传统。这种寄信上谕后来越来越普遍,除了必须公示天下的(比如人事调动),其余都是寄信上谕。

这些手段让所有的官员互相猜忌,打散成原子状态,无法团结在某一个官员周围共同抵御皇权。都自称奴才,成为皇帝的家臣,形成了真正的完全的皇帝独裁。

从图示中看得出,中央政权越来越扁平化,越来越多的机构直接汇报给皇帝。这正是皇权得到不断强化,最终独裁的形象化表示。

****************************************************************************************************

为什么皇帝独裁行不通?

两个主要原因:帝位是世袭的;皇帝是天赋的国家的拥有者。

帝位世袭就没办法保证皇帝的能力。昏庸之辈坐上这个位子要么自己乱搞,要么亲信乱搞。这种昏君太多,就不举例子了。

因为皇帝都宣传自己的权力是上天赋于的(天选之子,天子),上天不会错,所以执政合法。如果皇帝亲自指挥错了怎么办?为了证明自己的确是天选之子,他不但不会认错,反而会想硬撑指望翻盘。而因为他是国家的拥有者,也不能被换掉。所以整个国家只能跟着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下去。

其实所有独裁者都有这个根本性问题,执政合法性无论来自上天赋予还是历史的选择,他都必须永远光荣伟大正确。否则要么上天选错了,要么是假冒天选之子。由于上天不会错,那唯一的结论就是他并非天选之子。这会动摇独裁者的执政合法性根基。

本文是以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基础,参考一些其它资料写成。写完后发现把某个制度按历史朝代纵向比较也挺有意思。以后可以考虑比较一些其它制度,比如兵役制,税赋制。

6park.com

贴主:causal于2022_11_26 14:12:19编辑

评分完成:已经给 causal 加上 50 银元!


贴主:causal于2022_11_27 11:23:04编辑
喜欢causal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causal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causal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