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日语对现代汉语影响有多大?70%日常用语涉及日语词汇!
送交者: 每一个发现都出乎意料[品衔R2☆] 于 2023-01-14 1:17 已读 1186 次  

每一个发现都出乎意料的个人频道

我们常常很自豪,曾经日本、韩国、越南、琉球等都使用汉字,今天才知道,其实,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词汇大部分来自日语!

一、不要生气,日语源自古汉语

看了这个题目,我很生气,但是,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高不高兴,在“新文化运动”,推广白话文的过程中,确实有大量的日语词汇涌入中国。至于到底达到什么成都,我也引入了两种不同的说法,试图做一个公允的论断。首先,一个不真正的事实是:日语源于古汉语。日本自唐朝以来经常派人来大陆学习,学习先进的文化、科技,甚至生活习惯,全方位学习。在学习古汉语的基础上,日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好多汉字在古代的读音,也可以从日语那里去查,来印证。长期以来,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本一直是向中国学习的,中国处于文化输出的地位。也就是说,日语长期以来和朝鲜、琉球、越南一样,是学习古汉语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语言,无可改变的是,日语从属于汉语,不断从汉语中汲取营养。

二、甲午战争是分水岭

自从明朝开始,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已经产生,工商业发展迅速,但是并没有成功,清朝开始,大陆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封建制度,直到被西方的大炮打开国门。此时,西方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资本主义得到成分发展。鸦片战争、八国联军、英法联军……,中国经历了百年屈辱,才痛定思痛,才开始放弃老大的思维,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此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在经济、政治、军事上方面实力逐渐增强,中日之间文化交流的变化也在潜滋暗长,中国开始向日本学习。日本在引进、吸收西方文明过程中,在传统汉语的基础上创造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在和日本交流过程中,人们发现这些词汇,我们使用起来毫无违和感。于是,这些词汇源源不断地引进入中国,被称作“和制日语”,它们之中很多已经完全融入到了现代汉语中,对汉语影响很深,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词汇,也增强了汉语的语言表现力,甚至对词义、语法也产生了影响,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日语对汉语的反哺现象。

文化的交流肯定是双向的,中国人真正开始重视,并想着学习日本,分水岭是“中日甲午战争”,从此,大部分中国人开始正视日本,在文化交流中也开始有意识去学习日本。

鲁迅、孙中山、蒋介石、蒋百里、陈天华......大量的精英前往日本留学,就是证明。

三、“和制日语”词汇创造方法的分类

1、音译西方语言词汇

音译是引进用外来词的最常见的方式,日语在引进西方词汇的时候也大量采用,比如:俱乐部(club)、混凝土(concrete)、吉普(jeep)等,想想看,这些词儿是不是很贴切,就像我们自己直接翻译引进西方词汇一样?

对了,“外来词”这个词,也是日本人先使用的,我们拿来直接使用。

2、日本人根据意思,自创词汇

2.1、音读词汇

音读,就是和古汉语读音一致,日本从中国学过去的汉字。日本利用这些字、词,按汉语造词法(当然,也有按照日语的造词方法)创造的音译词,具体的例子比如:方针、企业、肯定、否定、理性、感性、传统、直接、间接、主观、客观、内在、外在、科学、活动、投资等等。

2.2、训读词汇

训读是日本原有的读音,读音和古汉语没有关系,借用古汉字写的。比如:出口、入口、引渡、广场、立场、打消、手续、见习等等。

2.3、借形詞汇

本来使用古汉字,或者模仿古汉字,读音不变,字形略有改变,转写的一些词汇。比如:革命、干部、经济、交通、美术、交通、手续、物语、茶道等等。

2.4、日本人自创的专有名词

日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自己创造的专有名词,有的中国也直接使用。比如:日产、东芝、丰田、日立、三菱等公司名称。

2.5、中日各领域交流的专有词汇

中日双方通过借鉴字典和人员的交流,也形成了许多通用的词汇,这些呢,可以说是双方共同创造和使用的。比如:保险、科学、文化、文明、卫生、诉讼、警察等,这些大多是和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有关的词汇。

四、日语借用词的影响和国人的思辨

1、新文化运动过程中也曾想自己翻译

在最初,引进日语词汇的时候,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比如:严复老先生,曾经提出,要单独翻译外国的著作,比如《进化论》,严复先生翻译做《天演论》,鲁迅先生接触“进化论”的时候看的就是《天演论》,应该说严复先生的这个翻译也是很贴切的,只是毕竟我们是处于学习的阶段,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生态,和“和制日语”已经成熟使用多年是没法竞争的。

这里面“进化论”的“化”是日语词尾的用法,类似的还有“......力、、.....界、.....法、......性”等,比如“理想化、国际化、现代化、拟人化......、选举法、可能性、广泛性、普遍性......、控制力、想象力、感染力、记忆力......、司法界、科学界、数学界......”等等,已经广泛被接受和使用,所以《天演论》就不如《进化论》用着更容易理解了。

还有,《自由论》严复先生翻译做《群己权界》,也是非常好的,既贴切又富有传统文化底蕴,严复是“信、达、稚”这一翻译标准的首倡者,无论是《天演论》、《群己权界》,还是《原富》,都体现了他的“信、达、雅”标准,他的翻译当时备受推崇。

但是,我们知道,“新文化运动”本身就有一个主要作用,那就是推广白话文,旧社会的传统汉语,已经严重和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脱节,不利于学习和掌握,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最终,严复先生等的翻译没有被广泛使用。

2、日语对汉语词义、语法的影响

日语借用词进入汉语圈后,也有的发生了变化,比如日语表示“出息、出名”的词汇“出世”我们汉语则表示“出生”;日语中表示“不满、不平、苦楚、抱怨”等意思的“文句”,在汉语中就是“文章语句”的意思;而日语的“大家”是指“房东”,我们汉语则是指“在场所有的人或者在某一领域具有卓越成就的人”。可见变化还是比较大的。

也有一些日语词汇拓展了汉语词汇的词义,比如我们常用的“屋”,在日语中有“店铺”的意思,如在日语中有词汇:花屋(花店)、本屋(书店)、酒屋(酒馆)等,我们国家则借用他的引申之意,,大街上有许多商店含有“屋”,你像“咖啡屋”、“西饼屋”、“精品屋”等等等,皆是受日语影响。

此外,日语借用词的一些构词法、词语表达形式进入到汉语之后对汉语的语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现代日语中可常见。

3、部分词汇在中国很流行

日本人借用汉字从而新创造出来的词语,被借用到现代汉语当中,“茶道”、“私立”、“流感”、“训话”、“料理”、“刺身”、“寿司”、“新干线”“影视新干线”、“人气”、“景气“、“写真”,等等日语词汇成为了汉语词汇中的新亮点,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数量和语言的表现力。

5、新文化运动之前,已经有很多汉语译本和新创汉语词汇

现在,经过多年的沉淀,人们反过来审视历史,实际上,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也曾经翻译过很多西方科学、政治、经济典籍,并且创造出很多新的汉语词汇,流传到日本,被日本广泛采用,融合到日语当中。

还有一些外国传教士往往首先将典籍翻译成汉语,通过书籍发行等途径传播,又传到日本并被日语广泛吸收采用。

这里例子非常多,限于篇幅,不做过多枚举,如果这篇文章受到欢迎,今后专门写一篇文章进行说明。

让我们列举一下他们的名字:徐光启、窦马德(外国人)、李之藻、艾儒略(意大利人)、傅讯际(葡萄牙人)、李善兰、徐寿、华蘅芳、马礼逊(外国人)、丁韪良(外国人)、傅雅兰(外国人)......还有很多做出贡献的人士,他们通过翻译厘定概念,创造巨量汉语词汇,成为通行的汉语,大量被日本和中国采用。比如:

另外,外国人出版的汉语科学书籍、字典也大量使用和创造了汉语词汇,首先在中国使用,又传播到亚洲其他国家,比如:

1844年美国人曾经在澳门开设的“花华”圣经书房,1845年迁往宁波,1860年迁至上海,改名美华书馆,他们先后印刷出版了几十种自然科学书籍,如《格物质学》、《万国药方》、《八线备旨》、《代形合参》、《五大洲图说》、《心算启蒙》、《地理略说》等。1877年在上海成立的益智书会,为当时诸多大学堂编译教科书,如《圆锥曲线》、《天文揭要》、《金石略辨》、《西学乐法启蒙》、《光学揭要》、《中西四大致》、《热学图说》、《治心免病法》、《植物学》、《化学卫生论》、《代数备旨》等等,品类繁多,其中大量汉语词汇被广泛采用,流传在汉语文化圈内。

五、综述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居,中华文化的根在中国,日本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树的枝杈。近代历史,日本发展比中国更先进,日语在日本开枝散叶之后,反过来传入中国,反过来滋养的汉语,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说到现代汉语词汇中70%是借用的日语词汇恐怕有些危言耸听。

您觉得呢?

喜欢每一个发现都出乎意料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每一个发现都出乎意料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