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淮海战役中民工大量逃亡
送交者: 刀锋[♂★★★★仁党政治委员★★★★♂] 于 2019-12-13 21:56 已读 1035 次 1 赞  

刀锋的个人频道

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淮海战役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历时也最长,达56天。前线将士加上随军民工达150多万人,每天需要消耗粮食、马料350万斤到500万斤。在气势恢宏的淮海决战前线和广大后方,各解放区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其规模之巨大,任务之浩繁,动员人力物力之众多,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但鲜为人知的是,支前民工曾有大量逃亡现象。华东支前委员会政治部1949年编印的《支前手册》总结了淮海战役中的民工管理经验,提到:“平邑挑工营500多人,党员仅28人,发现严重的逃亡现象,而北招担架团和威海挑工团党员数量足够,民工队伍就比较巩固。”本文摘自2016年第13期《国家人文历史》,作者段宇宏,原题为《中共掌控社会资源的超强能力 淮海战役手推车转动的奥秘》。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期间,被解放军俘虏的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左)和他的部下(图源:VCG)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在民间提及淮海战役时,陈毅这句话总被高频率地引用,使得人们早已耳熟能详。陈毅的话在各种场合主要被用来论证“民心论”,证明历史的“民心选择”,这句话间接涉及的后勤背景问题却常被忽视。

战役过程中,华东、中原、华北各解放区动员一线和二线民工计150万人,出动手推车88万余架,担架20.6万副;运到前线的粮食4.3亿斤,9300头牲畜,弹药3268吨,军用物资33万吨,还转运伤员6万余人。当时也有机械化运输,动员了1368条船只,857辆汽车,1264个火车皮,不过八九成的运输任务仍由肩挑、马驮、车推来完成。

仅粮食一项,粟裕在1948年12月15日的报告中说,每日共需加工粮280万斤,一个月需8400万斤,合毛粮1.1亿余斤;其实最后筹到的粮食是9亿多斤,加上三线民工,动员总数约在540余万。

如此大规模的物资、人员调动,在解放军历史上空前,中国近现代史上亦属罕有,但手推车不会莫名其妙转动,它的运作自有其奥秘,背后有一套复杂的政治、组织、宣传技术支撑。

“自办后勤”与“群众办后勤”

很多人从文艺作品或宣传资料容易得出一种错误认知:解放军吃得少穿得破装备烂,仅凭着精神与意志打赢了战争。最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800万美式装备的蒋军”,但这未能反映真实全貌。

辽沈战役后国共实力发生大反转,东北已成为坚实大后方,依托当地工业设施,武器弹药源源不断运往关内,1948年仅大连建新公司生产的“一二四”式山炮弹23万发,迫击炮900门,就经海路运抵山东再陆运至淮海前线。粟裕在做总结时说:“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陈毅和粟裕皆认为解放军的很多装备优于国民党军,粮草、物资、弹药也比对方富足;这是淮海战役能够发动并能大办后勤的大环境因素。

中国有句古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即古人对后勤问题的简单概括,数千年战争史早已使中西方人认识到后勤的重要性。理解这个常识不困难,没有后勤则士兵没有饭吃,无衣可穿,枪炮无弹药可用,训练再精良,意志再坚定这仗也没法打。

如果认为共产党只会搞“精神原子弹”,那就忽视了党在资源掌控与调度方面的超强效能,大错特错。 6park.com

淮海战役前三个月,陈毅曾引用毛泽东最通俗生动的话来解释物质与后勤问题,将之提升到战略高度:“我们的同志每每只看到缴获了多少枪炮,虏获了多少人马,甚至一些高级干部、旅长、师长,一直到纵队司令员,往往拿缴获多少来判断胜利的大小。毛主席讲:缴获多少,这是战役问题、战术问题……战略问题最重要的是双方吃饭、屙屎、洗澡和牲口吃草等问题……小米没有了,壮丁没有了,到那时党性再强也要受影响,只能去打游击。”

抗战结束后国共两党都对后勤工作采取了优化措施,朝着“集中统一”与“高效率”方向迈进,皆具备一定程度的“后勤现代化意识”,但囿于当时中国作为农业国家的客观条件,两党后勤工作离现代化尚有遥远距离。国民党的自办后勤为主和共产党的群众办后勤为主却有显著差异,事实证明,在当时的条件下,多数战场经常在农村,共产党的后勤方式更有优势。

双方基层组织的效率差异

后勤的一个重要工作是把足量的军用物资送到前线,但更重要问题是海量的粮食、被服如何筹集,怎样调动规模庞大的民工前去运送。

从苏区到根据地再到解放区,中共依据苏共的经验和指导,积累了丰富的组织经验,建立起严密的基层政权体系,具备这个条件才有对资源强大的控制与动员效能,方能调动起庞大的人力和物力。

共产党坚持以党委为核心,以军和政为左膀右臂,建立一元化的基层政权体系,党政军高度融合又互有分工。每到一地,派出工作团协助县委建立区、乡两级党组织,吸收积极分子入党后建立村党支部。同时建立起自卫队、农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各种团体和协会,把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人口纳入党组织领导。从抗战到内战,不同时期形式略有变化,但基层政权和组织建设的原则不变。

国民党的政治纲领主张落实孙中山提倡的“地方自治”,其基层政权,尤其是党组织则长期处于“松、软、穷、弱”的状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高层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推行新县制改革,试图强化基层政权与组织,但受基本理念所限,仍强调“融党于政”,即地方党部无权干预政治,反而还弱化了基层党组织,党部沦为政府和军队的附庸,发挥不出组织力量。

物质保障方面,共产党实施“供给制”,让党政军人员成为“职业革命家”,无后顾之忧,选拔人才以政治素养优先,皆保证了忠诚度和执行力。以共产党辖区的县长为例,除了生活与办公津贴外,每月有足量的油、盐、柴、米、烟等物资配给,每年还发放衣、袜、鞋、被。1943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又决定发给县长每人每月保健费60至100元,西北保健委员会再给每个县长每月1至1斤半的猪肉补贴,物质配给能抗衡战时通胀,保证了办公与生活质量。

国民政府基层政府官员如县长的选拔,常强调文化与学历。县长们的薪俸按县别来分级,一等县长最高工资为430元,最低为340元,二等县长最高为400元,最低为320元……但这只是纸面规定,全国大部分县长最多只能拿200多元,如在贫穷的陕西,一等县长实际上领220元,四等县长只有170元,还包含了生活与办公费用。受战时物价飞涨的冲击,工资大为缩水,不少县长的月收入不如小香烟店主,甚至不及汽车夫一日之所得,有些家境不富的县长不得不考虑挣外快养家,荒废主业,影响行政效率。 6park.com

中共党委在基层积极介入村民生活,经常召集大家进行教育和宣传,甚至有时是挨家挨户做工作。只要上级党委一声令下,各级党政部门和人员立即高效动员起来。征集粮秣、募集新兵、筹备经费、缴纳军用物资和调集民工等任务,通常能足额甚至超额完成。比如委派后勤任务,规定某村在某个时间做好饭等候打完仗的某部来吃饭,部队只需要专心作战,到点前去就餐即可;规定某几个村把哪些物资运送到指点的部队驻扎点,党组织体系马上运转,常能按时完成任务。

国民党的基层干部,若无谋到党政公职者,要靠其他职业养家糊口,没有多少精力和财力从事党务,加之党部作为政和军的附庸连话语权都没有多少,一切决议送到上级党部,通常都是石沉大海,既然说了也白说,忙了也白忙,基层党员也就缺乏积极性,组织活动基本陷于停顿,深入群众生活发挥影响更无从谈起。例如抗战中的湖南攸县政府有66人,县党部只有13人,可以拿薪资的党部成员,其待遇也要比政府人员低,这还是情况不算最差的地方,边穷县份的基层党务之弱更可见一斑。

政权与组织建设决定了国共两党的资源吸纳与调度能力。就在淮海战役刚开启一个月,共产党就出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供给标准》,对经费、粮秣、军实分门别类做出了详细规定,经费一项就有伙食费、出差费、过节费、津贴费、公杂费、优待费等24项,仅伙食费野战军每人每日有油5钱、盐5钱、肉6钱、菜1斤,团级干部可享用中灶,菜金加1.5倍,师旅以上干部享用小灶,菜金加2.7倍。军实部分,以野战军的排以下为例,每人每年有军衣2套、军帽1顶、单鞋7双、毛巾3条、纱布12方尺……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方面主要靠低水平的空投方式向前线部队供给物资。一是容易哄抢物资导致混乱,二是空投的物资经常砸伤士兵。与国民党军队相比,解放军这边物资充沛,吃好喝好,还常用香喷喷的饭菜引诱饥饿的敌人投降。

解决干部和党员带头问题

不过陈毅的建议,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在战争时代战勤需求如此紧急和巨大的情况下,短期内依靠辎重兵解决后勤问题并不现实。士兵与民工的损失需要不断地大量补充,尽管建立了严密的基层政权和组织体系,实际上征集新兵和民工的工作仍有困难。

前现代农业社会皆是人情社会,开后门讲关系的事儿总免不了。最初,干部掌握着派工权,有些干部则豁免亲戚好友当兵和出工,有些干部收礼物后也给对方开逃差的小绿灯,村民们对当兵和办差就相当抵触。另外,当兵和支前一有生命危险,二要出力出粮出钱,三在支前过程中常会损失牲口和工具,四是可能耽误农活,五是支前工作颇为辛苦,六是农民普遍不愿离乡过远,所以村民们有逃避倾向,实属人之常情。

党组织发现这个问题后,归结为干部和党员没有起到模范作用,所以导致民众有观望和抵触情绪,于是要求干部和党员带头参军,但后来又发现村干部害怕参军是普遍现象,即“勇于扩军但怯于参军”。接到带头的要求后致使村干部们情绪低落,有了抵触情绪后,连去动员村民的工作都应付了事,甚至很多人表示想撂挑子。

最后仍然靠丰富的组织经验解决这些问题,以参军为例,县区干部采用“个别突破、树立骨干、群体压力”的方式完成征兵任务。召集他们来进行宣传和教育,先打通极少数最优秀干部和党员的思想,让他们表态愿意参军变成先进典型给予表扬,对未报名的进行点名批评,同时让已报名的向未报名的实施“挑战”和“激将”,让对方感到愧疚。解决干部和党员带头问题后,他们再用类似方式去动员村民,则很多障碍就被克服。 6park.com

针对民工逃亡问题,强化其组织建设仍是一个重要方法,主要做法就是在民工队伍多匹配党员和干部,并在他们当中发掘积极分子,培养党员,提拔干部。

首先把民工高度组织化,担架队伍编成大中小队及班,县区干部亲自带领,积极分子当组长,三副担架一个村干当小队长,三个小队一个政治指导干事,一个分队长,上有中队长、指导员、大队部干部。

华东支前委员会政治部1949年编印的《支前手册》总结了淮海战役中的民工管理经验,提到:“平邑挑工营500多人,党员仅28人,发现严重的逃亡现象,而北招担架团和威海挑工团党员数量足够,民工队伍就比较巩固。”大为称赞党员和干部的作用,并举例说:莒南著名的“钢铁担架团”在完成六七成艰难任务后,由于几天没睡觉,发生了六七十人逃亡,剩下的民工也表示不愿再听指挥,结果领导干部团结队伍中的积极分子,立即展开斗争与教育,压制了邪气,稳定了民工队伍。

《支前手册》强调了干部素质的重要性,并举大量例子说明,很多一直以来表现优良的民工队伍,若干部有松懈和自满思想,突然间在关键时刻发生逃亡;若匹配了优秀干部,保持小心谨慎,工作细致,很多以前经常发生逃亡的民工队伍日益变得巩固。

党组织亦注重改善民工待遇,加强物质奖励与条令管理,完成任务者有奖,偷懒散漫者批评教育,逃亡与失职者必定追究责任,给予严厉惩罚;后方的基层党委动员家属经常给支前民工捎信带话,让他们努力工作,勿有挂牵,稳定民工队伍的思想和情绪。

共产党的基层战勤工作不断得以完善和改进,到了战争中后期,逃亡现象日益减少,保质保量完成了巨量的支前任务。与此同时,国民党在这方面却无所作为,战勤不断陷入困境。1949年元旦时,共产党组织慰劳解放军,每人发放猪肉1斤,烟5包,从淮海战役前线阵地到后方机关,到处举办丰盛的大会餐,与包围圈内饥肠辘辘的国民党军形成鲜明对比。

喜欢刀锋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刀锋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